預測教學反思

預測教學反思

  《預測》是蘇教版小學四年級《科學》下冊“技能訓練單元”中的第二課。本課是學習科學預測,所謂科學預測,不是隨意猜想,而是立足於證據和經驗;本課重點不是預測了什麼,而是預測要有根據。我教學本課的基本思路是:先知道什麼是預測,接著準確區分預測與推理,然後透過實踐理解準確科學的預測需要有長期的經驗積累,最後在有控制條件的要求下動手進行預測。

  大家在觀摩時看到了,我的設計有成功之處,但也存在諸多問題,出現了許多紕漏。為了能給各位同仁提供借鑑,現將我的教學反思總結如下,希望各位與會老師能夠從中吸取教訓,創造出省時、高效的科學課堂。

  一、教學設計的優點:

  1、深挖教材內容。

  新課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用教材教,而不教教材”,教材不是全部,是供教學的例子,但是教材上的例子大都是精華和典型,如何用好教材必須先鑽研,即挖出教學目標,挖出重難點,挖出層次,挖出每個探究活動的意圖。比如教材中的三個動手探究活動:“吹紙吹乒乓球”、“粉筆下落”和“食鹽溶解”,雖然都圍繞“預測結果”“預測根據”“預測驗證”三個活動有序展開,但每個探究活動又各有側重,不是簡單的重複。所以我在設計時,挖出了教材的“精華”,精心選擇了“吹乒乓球”和“食鹽溶解”兩個活動,並把三個不同的側重點溶入了兩個活動中。

  2、增加有效內容。

  在突破難點時,我增加了“抬頭看到天上有烏雲,有人說:‘要下雨了’”、“河南義昌大橋因運輸煙花爆竹車輛爆炸引起橋面垮塌”等四個日常生活中的例項,促進學生準確地區分“預測”與“推理”。在引課和動手操作環節,我增加了兩次“吹蠟燭”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了:準確預測,必須有豐富的經驗積累。

  3、精減重複內容。

  教材中有一組預測活動,分別是“在兩線間隔5釐米的紙中間吹氣”、“對著漏斗吹乒乓球”和“植物摘掉所有的葉子後會怎樣”。其實這三個活動是並列的,都是讓學生明白缺乏足夠的知識和經驗往往會預測不正確。而“植物摘掉所有的葉子後會怎樣”雖然可以預測,但很難在課堂上看到實際結果,所以我果斷地捨棄了這個活動。

  教材中安排的“粉筆下落”預測活動,其目的在於讓學生體會預測活動的三個組成部分:預測內容、預測依據和預測驗證。而“食鹽溶解”活動,既包含“懂得預測要有正確的根據”之目的,也蘊含著測活動的三個組成部分,所以我只保留了“食鹽溶解”的活動,把這兩個活動目的都滲透在這一個活動之中。

  4、改變活動內容。

  教材上透過“雞蛋圖”,既引出了預測的概念,又引出了推理的'概念,但我覺得本課的主題是“預測”,所以為了突出重點,我將“雞蛋圖”改成了“吹蠟燭”引出“預測”,又透過學生熟知的“天氣預報”引出“預測”概念,並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出示兩則日常例項,以辨析的形式,引出“推理”的概念,突出了教學內容的主次,精準的把握了教學重點和難點。

  由於在引課時,我用了“隔著燒杯吹另一側點燃的蠟燭”活動,學生有了簡單的感性經驗積累,所以我把預測“吹紙”活動變成了進一步預測“隔著方形的盒子吹另一側點燃的蠟燭”的活動,體現了預測要藉助個人經驗,進而為達成“如果只依據個人經驗進行預測,未經科學證實,往往會出錯”的下一個預測“食鹽溶解”活動做鋪墊,這樣一步步使學生認識了什麼才是科學的預測。

  二、教學中的不足

  1、時間分配不合理。

  時間分配的不合理性體現在課堂延時10分鐘。在引課時,我的語言不到位,“預測”概念的引出過於迂迴,耗時較多;在做“食鹽溶解”時,學生的預測環節用時較多,造成拖沓,環節不緊湊;吹蠟燭時,沒有一次性成功,略顯耗時。

  2、面向全體學生落實不到位。

  上課時只注重了幾位思維活躍,敢於發言的同學,而忽略了大多數學生,直至下課時,也有一部分學生根本沒有表現自我的機會,這是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決不允許出現的。

  3、語言缺少激勵性,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夠。

  我的教學語言缺少激勵性,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造成了課堂氣氛不活躍。這一點是我今後的教學必須努力改進的。

  三、值得思考的問題:吹滅蠟燭不成功,原因是什麼?

  為了確保實驗的成功,課堂上的每一個實驗,在課前我都是要提前做的,其中也包括“吹蠟燭”的實驗,這個實驗在課前我試做過多次,都成功,同時考慮到學生的肺活量小,怕實驗失敗,曾找過不同的學生進行實驗,但都成功,即使肺活量小的學生,也不會吹過兩次就能吹滅。可是在觀摩課上,連我都沒能吹滅,到現在我也沒有找到實驗失敗的原因,還請各位參會同仁給我指點迷津,在這裡我先謝謝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