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音樂上冊《嘎達梅林》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五年級音樂上冊《嘎達梅林》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音樂上冊《嘎達梅林》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音樂上冊《嘎達梅林》的教學反思 篇1

  《嘎達梅林》是一首著名的蒙古民歌,我在課前收集了大量有關蒙古風土人情的資料、電影片斷、民歌欣賞。透過直觀展示,帶領學生們走進蒙古,也全面深入的瞭解了我們的民族英雄及其他的動人故事,並在德育上對學生進行很好的滲透,並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整節課運用講授法、討論法、練習法、小組合作學習,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本課中不只是單純讓學生掌握彈奏技能而是以音樂中的審美為教學的主線,我緊密把握教學中的一切環節,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美和情感美。在這種美的氣氛渲染下,學生情不自禁主動投身於音樂教學活動中,課堂效果良好。但由於對教材鑽研不夠透徹:有以下幾點不足:

  1、在審美的“美”字上下功夫不夠:語言組織不夠美,沒有深入引導學生感受和體驗美。

  2、小組合作學習成員過多,沒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小組合作學習認識不夠,走進了千篇一律的誤區。一節課能透過老師的精心組織、設計安排,使內容變得充實生動,能夠充分地調動學生對學習的慾望,從而讓每個學生印象深刻,這應該是作為老師的我們今後努力和學習的方向。

  五年級音樂上冊《嘎達梅林》的教學反思 篇2

  這節課在設計時本著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在原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補充與拓展。以音樂要素為主線,透過體驗不同藝術表現形式對嘎達梅林這位蒙古族英雄的塑造,讓學生了解怎樣用音樂的手法來刻畫人物。在教法與學法上的突破使學生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收穫了很多:會懂得聽辨;會產生更多、更新的感受;會有很多可以與他人交流的話題;會引發他們思想深處對人生價值與意義的思考…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很多優秀的、經典的作品都是紮根於民族音樂的沃土,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民族音樂的興趣與願望——熱愛民族音樂,弘揚民族音樂文化……

  最大的收穫:

  1、將民歌、電影音樂有效地滲透和運用到教學中,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音樂的意義。

  2、突出音樂本位原則,充分聆聽體驗音樂作品;

  3、提供開放式的音樂學習情景,重視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探究過程。

  不足:

  1、在音畫結合講嘎達梅林的故事環節,我沒能溶入情感,直白,語言貧乏,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2、在視屏欣賞民歌環節,沒有引導學生結合MV畫面去理解音樂情緒和內涵,使一部分學生不能很好的掌握歌曲情緒。或無法表達自己所想。

  3、學唱歌曲環節時間的'把握不太好,以至於延長了上課時間。

  改進的方法:

  1、繼續深挖教材,做到吃透教材。

  2、注意上課語言的錘鍊,既富有感染力,又要精練。

  3、備課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

  五年級音樂上冊《嘎達梅林》的教學反思 篇3

  《嘎達梅林》是一首短調蒙古族民歌,具有敘事性的特點,歌頌了民族英雄嘎達梅林帶領牧民起義,反抗王爺的英雄事蹟。前我讓學生蒐集大量的資料,關於嘎達梅林的故事、蒙古風土人情、馬頭琴的資料,因為地域的特點,所以學生對馬頭琴並不陌生,這就給我上帶了很多的便利。開始,我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去了解關於馬頭琴的故事以及民族英雄嘎達梅林的動人故事,在這一環節中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是在瞭解馬頭琴的故事的時候,用的時間有些過長,影響了整節的進度。

  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音樂教學的一個主線,在這一中,我透過讓學生體會音樂美、故事美、情感美方面引導學生,讓學生在這種美的氣氛中去不斷地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當然這節最大的一個不足就是部分學生上情緒不穩定,注意力不集中,堂行為較差,我沒有及時地給予制止,讓他們更加地放肆,還有一點就是對錶現好的學生沒有及時地給予表揚,對他們的激勵還不夠,有待於進一步加強。

  五年級音樂上冊《嘎達梅林》的教學反思 篇4

  一、設計初衷和預期達到的目標。

  設計教學的依據是教學目標。教參中對交響詩《嘎達敏林》的教學目標,制定為:1能夠對標題音樂感興趣並願意主動參與聆聽,初步瞭解交響詩的一般特點。2聆聽《嘎達梅林》,體驗樂曲中音樂要素(如節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表現音樂情緒、刻畫音樂形象方面的作用,理解音樂內容及意境,能夠背唱《嘎達梅林》民歌主題。我參考教參、結合學生實際,制定以下教學目標:1瞭解交響詩的定義及特點。2體驗音樂要素(如節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營造意境、塑造形象時的作用。理解音樂的內容及意境。培養審美情趣。4透過欣賞作品,瞭解民族英雄嘎達梅林的歷史故事,使學生產生愛戴民族英雄,感悟民族精神的情感體驗。

  教學環節的設計直指教學目標。作品沿著嘎達梅林的故事情節這條線索逐漸展開。用給主題加標題的方法,幫助學生記住主題。針對各主題設計學生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探尋音樂要素在營造意境、塑造形象時的作用。學生透過演唱、朗誦、肢體律動等活動,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並透過自己的表現,達到情感、態度的昇華。

  二、堂教學實際效果

  學生樂於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對交響詩《嘎達梅林》的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透過自己的主動參與,感受音樂所表達的內容及情感。並在再次的參與活動中,表現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整節的教學層次鮮明、重點突出,有效完成教學目標。

  三、教學亮點

  1認識作曲家這一環節設計新穎。我關注學生對新中國第一批女作曲家——辛滬光的認識。用播放描繪戰爭場景的音樂片段,引導學生猜想作曲家會是怎樣一個人?(從年齡、性別、生活地域進行猜想)。加深學生對作曲家的印象。幫助學生理解作曲家的創作心理及作曲家具有的剛毅性格和高尚情操。

  2第一主題發展對比。透過音樂波形圖的使用,使學生從聽覺、視覺的感受中體會音樂情緒的變化。分析變化產生的原因。即音樂要素的變化。引導學生主動分析速度、力度、音色在音樂中起到的作用。

  為“遼闊的草原、幸福的生活”、“號召起義”、“馳騁草原”幾個主題設計肢體動作,參與教學活動,幫助學生記住主題、體驗音樂情緒情感。

  4在《嘎達梅林》民歌主題響起時,透過聆聽、朗誦、演唱的等方式逐步昇華情感,達到情感態度的深度體驗。

  對於“交響詩”定義及特點的學習,放在欣賞作品之後進行、更加易於理解。在講解交響詩的特點時,加入民間敘事長詩《嘎達梅林》的精彩對白,既幫助學生理解交響詩是標題交響樂和詩歌緊密聯絡這一特點,也是為嘎達起義的意義拓展做鋪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6意義拓展,出示草原沙漠化圖片。揭示傳奇故事嘎達梅林對今天人們的啟示:歌頌家園、讚美家園、更要保護家園。與匯入環節“這樣的草原美景值得我們去讚美、值得我們去歌頌,更值得我們去保護。”的主題首尾呼應。

  四、教學再設計

  1提問“有人為了保護草原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你們知道這位英雄人物是誰嗎?”學生沒有回答。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前的預習,如果學生對故事情節、人物性格及音樂旋律有了大致的瞭解,會更有利於推動教學效果。

  2嘎達犧牲主題過後,民歌主題不斷響起,學生透過聆聽、朗誦、演唱等方式參與教學活動,逐步昇華情感,如果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帶著自己對民族英雄的敬佩、哀悼之情跟隨鋼琴伴奏表現作品。甚至加入各自的創造進行表演。教學效果會更突出。

  五年級音樂上冊《嘎達梅林》的教學反思 篇5

  《嘎達梅林》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內蒙民歌,整首歌曲採用了內蒙非常獨特的羽調式寫成,樂曲大氣,情緒深沉內斂。同時這首歌曲也是一首頌歌,歌頌了內蒙的民族英雄嘎達梅林,鑑於學生平時對民族音樂瞭解甚少,所以想借此激發學生對中國民族音樂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這節制作簡單,但內容和容量都是很豐富的,上開始,沒有任何的話語和開場,一段優美的馬頭琴版本的《嘎達梅林》就已經緩緩流進學生的耳朵和心田,在聽音樂的過程中我注意觀察了同學的表情,學生都很投入。真是優美的音樂瞬間就可以抓住每一個人的心靈。音樂結束,教室裡出奇的安靜,我知道學生依然還沉浸在馬頭琴的琴聲裡,稍等片刻,學生開始了簡單的交流,我的問題也產生了:剛才聽到的樂曲中主奏樂器是什麼?這應該算是我本的匯入,我認為很成功。用優美的音樂抓住學生的耳朵,所以後我越發真切的感受到選擇音樂的重要性。

  匯入的順利為後面的授開了個好頭,接下就為大家介紹樂曲中所出現的主奏樂器馬頭琴,同時為大家隆重介紹了馬頭琴演奏大師齊寶力高,憑藉高超的演奏技藝闖進了世界音樂家夢寐以求的維也納金色大廳,學生聽到這些馬上產生了對中國民族音樂的崇敬和期望。學生對馬頭琴有了一定的認識後,我馬上轉入了本的重點:歌曲《嘎達梅林》,首先學唱歌曲,要求學生輕生哼唱歌曲的旋律,從自己對音樂的再創作中加深對歌曲的印象和熟悉度,我覺得這很重要,當然對歌曲的學唱由於時間關係進行的比較膚淺,後我覺得還可以更深入一些,在整節的時間安排上還可以再投入一些時間,(fsir)因為學生的親身實踐比什麼都的真切。

  本的第二個環節我設計了欣賞幾個版本的《嘎達梅林》,因為這首民歌太有特點,很多歌手都演唱,每個人的處理也都各有不同,我想透過欣賞不同處理的版本讓學生更加豐富對歌曲的理解和認識。第一個版本是騰格爾,我覺得這個版本找的非常好,他的演唱太有特點,並且採用了內蒙最原生態的演唱方法,事實證明學生對這個版本也是頗感興趣。說到內蒙原生態的演唱方法,我又加入了呼麥的介紹,原想透過影片介紹,但考慮到時間關係只是一帶而過,其實我想這是一個很好學習實踐的環節。第二位是廖昌永,華人第一男中音,我選的是他在金色大廳的演出片段,想透過他激發學生的自豪感,透過他的成長之路讓學生明白永不放棄的道理。

  最後是一個電影片段,我想音樂也可以透過不同的渠道感受和理解,所以設計這個環節的意義也在於此。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