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一滴》教案設計(通用8篇)
《神的一滴》教案設計(通用8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神的一滴》教案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神的一滴》教案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對文章有整體感知,學會理解文意
2、感知文中語句的豐富含義,體會清新樸素的文字所傳達的複雜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1、如何引導學生準確地理解文章
2、在理解文章基礎上,深入領會作者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誦讀法、講授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
當我們提到“一個隱居的聖人”時,首先就會想到中國歷史上的誰呢?
師:是的,陶淵明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千古隱逸之宗”。他辭官歸裡,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的這首詩同樣可以用在一位國外的作家身上,他也是為了擺脫世俗社會的干擾,透過隱居去尋求精神的自由和愉悅,他就是——美國作家梭羅。下面就讓我們跟隨他的腳步,一同走進最美、最有表情的瓦爾登湖,走進課文《神的一滴》的美妙意境?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內容。
(總寫瓦爾登湖,尤其是開頭一句,是對全文的一個重要概括,極富哲理。)
第1段中“湖是自然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著它的人可以測出自己天性的深淺。”為什麼用“大地的眼睛”比喻瓦爾登湖?
梭羅對瓦爾登湖她進行了熱烈的讚美,而且將她人格化,引導讀者去思考文章內涵。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這“最美”、最有“姿容”的眼睛,我們能看出人的自然本性,即句中的“天性”。梭羅認為,長期以來,人的自然本性被日益複雜的社會所壓抑,被日益膨脹的慾望所遮蔽,而瓦爾登湖就像一面鏡子,使人重新發現和認識自己真實的天性。
2、大家齊讀2小節,邊讀邊思考段落大意
(寫對瓦爾登湖畔往事的追憶。)
有人說,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閒居生活是在虛擲光陰,徒勞無益,為什麼梭羅卻堅信自己“是富有的,雖然這話與金錢無關”,“富有陽光照耀的時辰以及夏令的日月”,能夠盡情地揮霍它們,一點也不後悔?
這種富有是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以揮霍但不會覺得空虛的富有。而那些汲汲於物質利益的人卻精神空虛。“一個人勇於放棄的東西越多,他便越是富足。”這裡的物質生活條件極其缺乏,但梭羅感到精神的富有。
3、請同學起來朗讀第3小節,其他同學思考第3小節的段落大意
(描述破壞瓦爾登湖生態的行為及其惡果。)
師:這是和恆河一樣的聖潔的水!
恆河位於印度,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聖河,他們相信以聖潔的恆河之水沐身可以去除汙穢、消災祈福和淨化靈魂。以“恆河之水”作比,足見作者對瓦爾登湖的熱愛與崇敬。
4、同學朗讀第四自然段,並概括文意,不足之處請其他同學幫忙補充
(讚美瓦爾登湖的堅韌和頑強,讓人感受到它所包含的生命力。 )
5、下面由老師為大家朗讀第五自然段,大家積極思考如何進行段意概括
(回溯瓦爾登湖誕生的歷史,表現出它純潔的本性。)
6、請大家齊讀第六小節,由老師替大家概括文意
(突出瓦爾登湖的巨大作用。)瓦爾登湖有哪些作用呢?
7、師:經過段落大意的理解,瓦爾登湖留給你怎樣的印象呢?
學生:(自由回答出他對瓦爾登湖的總體感覺) 師:可以使用文中提到的關鍵詞語。 學生:(說出自己認為貼切的詞語)
師進行總結:優美、寧靜、遭受破壞卻依然頑強生存著、年輕、神秘、活力、莊嚴、純潔等
作業:目標第93頁課前預習一、二、四、五
第二課時
一、朗讀課文,理清結構層次,把握文章大意
1、上堂課我們已經分析了各個段落的文意,下面請大家經過討論後,劃分層次,理出文章的基本脈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作者對湖的印象。(形象生動的比喻透露出欣喜之情)
第二部分(2~3自然段),湖的環境的破壞及作者的不滿。(含蓄地表達出憤怒之情) 第三部分 (4~6自然段),希望人們關注自然、融入自然。(發出呼籲)
2、作者以“神的一滴”命名瓦爾登湖,但並不完整,可以加以補充。
師:“神的一滴”,這個題目不夠完整,究竟是指神的一滴什麼呢?在充分發揮想象的前提下,你能把它補充完整嗎?
例子:瓦爾登湖是神的一滴清泉,清澈、透亮、涼爽、甘甜,沁人心脾,滌盪人的心胸。是神的一滴美酒,歷久彌香,值得每個人慢慢品嚐,並以此為鑑,審視自己的內心是否貧乏,荒蕪。
是神的一滴溫和的眼淚,它彷彿也悲憫人類心靈的壓抑扭曲,它彷彿也在為人類破壞自然而憂傷。望著這滴淚,我們擾亂的心靈得到撫慰,得到淨化。
是神的一滴甜美的甘露,可以滋潤我們乾涸的心田,可以撫平我們受傷的心靈。
二、賞讀課文,品味情感
師: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象,說出了心中所想,補充的都不錯。現在,由老師進行補充,如果橫線上填寫:神的一滴“汗水”,那麼能在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解釋老師這樣填寫的理由嗎?
提示:汗水,美之創造。瓦而登湖的誕生源自大自然的偉大創造,只有大自然的偉力,才能讓瓦爾登湖擁有如此美妙的湖光山色、清新純淨的空氣、恬淡寧靜的環境,擁有那纖塵不染的令人陶醉的清澈純美風格。能夠理解瓦而登湖是神的一滴汗水,也就明白了瓦而登湖與大自然的密切關係。
學生:⑴這湖當然是一個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無一絲一毫的虛偽! ⑵他用他的手圍起了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愈來愈清澈,並把它傳給了康科德河。
師:如果橫線上填寫“淚水”呢,理由是什麼?
淚水,美之毀滅。文中沒有出現淚水的字眼,但卻給我們透露了相關資訊,從中我們可以瞭解到瓦而登湖的不幸遭遇。這些人類的所作所為正在一點點侵蝕著莊嚴而純潔的瓦而登湖,雖然瓦而登湖富有生命力,但也禁不起人類不明智的瞎折騰。有句話說“地球上的最後一滴水就是人類自己的眼淚!”這句話就指出了瞎折騰的嚴重後果。
(1)用一根管子來把這些湖水引到村中去給他們洗碗洗碟子了
(2)伐木人已經把湖岸這一段和那一段的樹木先後砍光了,愛爾蘭人也已經在那兒建造了他們的陋室,鐵路線已經侵入了它的邊境,冰藏商人已經豪取過它的冰。
(3)這兒,去年冬天被砍伐了一片森林
師:文中有一句“這是和恆河之水一樣聖潔的水!”,其中“恆河”位於印度,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聖河,他們相信以聖潔的恆河之水沐身可以去除汙穢、消災祈福和淨化靈魂。這樣作比,足見作者對湖的熱愛與崇敬。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瓦爾登湖同時也是作者心目中的神聖之水,是“神的一滴聖水”。聖水具有洗滌作用,強調了瓦而登湖對被工業文明侵蝕、汙染的靈魂具有強大的潔淨作用。根據這個提示,請在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
學生:1它是大地的眼睛,望著它的人可以測出自己天性的深淺。
2對它,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經可以洗淨現代繁華大街上的汙濁和引擎上的油膩了。 3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甚於我之生活在瓦爾登。
師:這幾個句子實際上已經將瓦爾登湖在現代生活中的靈魂盪滌效果上升到無比崇高的地位。這樣,神的一滴的命名就十分恰切地概括了整篇文字所反覆渲染的瓦而登湖的特性,畫龍點睛,意味悠長。
第三課時
朗讀課文後分析課後思考與練習
1、qiè qiào yōng zhì huò yǒng miù shì suì
2、三種解釋都可以。汗水是美的創造,有關語句見課文a;淚水是美得毀滅,見課文b;聖水則強調了它的潔淨作用,見c。這樣題目就十分恰當第概括了瓦爾登湖的特性,畫龍點睛,意味深長。
3、(1)比喻,將湖人格化,“姿容”指湖是眼睛,樹木宛如睫毛,群山和山崖似眉毛,寫出了湖的共性美。
(2)措辭嚴厲,強烈地表達了對世人自私地利用湖水的厭惡和痛惜。
(3)在作者眼裡,湖是純潔神聖、青春永駐的女神,歲月的流逝絲毫也不能使她衰老。
4、作者先在敘事中非常優美地描寫了瓦爾登湖的迷人景色,然後以議論的方式深情地讚美了她給自己帶來的精神上的無與倫比的享受,最後指出森林被砍伐對她的傷害,字裡行間流露出無盡的憂傷。寫景、議論和抒情渾然一體。
《神的一滴》教案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文中重要詞句的含義,提高其分析鑑賞能力。
2.理解本文清新樸素的文字間傳達的複雜情感:既有對美麗風光的陶醉熱愛,也有對人類文明發展對大自然造成破壞的痛惜。
【教學重難點】
1.對本文寫景手法的分析。
2.體會文章質樸本色的語言風格。
3.思考領悟作者給予我們的啟迪: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找到靈魂安寧的歸宿。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延伸
一、識記字音
蓊()鬱遊弋()山凹()愜()意
虛擲()揮霍()徜徉()甬()道
喧囂()吞噬()漣漪()
二、知人論世
美國作家梭羅,於1817年7月12日出生於美國馬薩堵塞州康科德城,1833~1837年就學並畢業於哈佛大學,1838~1840年在家鄉執教兩年。然後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家裡(1841~1843年),當門徒,又當助手,開始嘗試寫作。1845年,他拿了一柄斧頭,跑進了該州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獨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1849年,他寫了一本叫作《康科德河和梅里麥克河上的一星期》的書。1854年,《瓦爾登湖》這本文學名著出版了。本書開始的時候反響並不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影響越來越大。他於1862年病逝於康城,終年44歲。他留下了《日記》39卷,已有多種版本和選本問世。這位美國作家,被公認為是與孤獨結伴的作家。書中有梭羅的題詞:“我並不想為沮喪寫一首頌歌/倒是想象在自己的棲所報曉的雄雞/勁頭十足地誇耀/哪怕只是為了提醒我的鄰居。”
一些名人對梭羅及《瓦爾登湖》的評論:
①愛默生(美國著名作家、思想家)
美國還沒有知道——至少不知道它失去了多麼偉大的一個國民。這似乎是一種罪惡,使他的工作還沒有完全做完就離開,而沒有人能夠替他完成;對於這樣高尚的靈魂,又彷彿是一種侮辱。……無論在什麼地方,只要有學問,有道德,愛美的人,一定都是他的忠實讀者。
②懷特(美國20世紀散文家)
……我記得我在讀到它時的狂喜之情,多年之前,在一段躊躇絕望的日子裡,是它讓我恢復了健康。梭羅的《瓦爾登湖》在今天仍是既切中時弊,又適逢其時。在我們這個不穩定的季節,當所有人都不知不覺尋找從完全失控的世界中避開的隱居地時,他在康科德林中的小木屋就是個避風港。
③喬治愛略特(英國著名女作家)
《瓦爾登湖》是一本超凡入聖的好書。嚴重的汙染使人們喪失了田園的寧靜,所以,梭羅的著作便被整個世界閱讀和懷念了。
④徐遲(中國著名詩人、《瓦爾登湖》譯者)
《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極靜極靜的書,並不是熱熱鬧鬧的書。它是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它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瓦爾登湖》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心肺部,動我衷腸。到了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此書毫不晦澀,澄澈見底,吟誦之下,不禁為之神往了。
三、整體感知
全文的思路結構
1.對湖光山色的禮讚。
2.作者盪舟湖上,引導人們進入一個真實的瓦爾登湖中。
3.進一步描述生態的行為及其惡果。
4.寫出了瓦爾登湖的堅韌和頑強。
5.回溯瓦爾登湖誕生的歷史,讚美瓦爾登湖的博大永恆。
6.將瓦爾登湖在現代生活中的靈魂盪滌效果上升到無比崇高的地步。
《神的一滴》教案設計 篇3
【學習目標】
1.理解文中重要詞句的含義,提高其分析鑑賞能力。
2.理解本文清新樸素的文字間傳達的複雜情感:既有對美麗風光的陶醉熱愛,也有對人類文明發展對大自然造成破壞的痛惜。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對文題的理解。
2.體會文章質樸本色的語言風格。
3.思考領悟作者給予我們的啟迪: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找到靈魂安寧的歸宿。
【知識鋪墊】
1.作者簡介
梭羅(1817--1862)美國浪漫主義時期散文家、思想家,生長在康科德村。二十歲於哈佛大學畢業,曾任教師兩年,從事過各種體力勞動,後轉入寫作。1845年7月4日,梭羅獨自一人拿了一柄斧頭,跑到瓦爾登湖畔,親手建造了一個小木屋住下。在那裡,他獨立勞作,自食其力,過著極其儉樸的生活。而餘下的時間裡,他就常常在瓦爾登湖畔沉思冥想,兩年後才重返康科德鎮,繼續寫作生涯。1854年, 《瓦爾登湖》出版。一百多年後,《美國遺產》雜誌上列了“十本構成美國人性格的書”,梭羅的《瓦爾登湖》位居榜首。
2.字詞積累
蓊鬱 wěng 遊弋 yì 甬道 yǒng
揮霍 hu 黑魆魆 xū 混濁 hùn
吞噬 shì 譬喻 pì 漣漪 yī
徜徉 cháng yáng 一泓 hóng 瞥見 piē
引擎 qíng 深邃 suì 慵懶 yōng
【自主學習】
文中有哪些語句最讓你有感觸,請劃出來,讀一讀,說一說。
1. 範例
例句一:“湖是自然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著它的人可以測出自己天性的深淺。”
參考:在作者心中,瓦爾登湖美麗豐富、寧靜博大而又靈性洋溢,所以他由衷地將湖喻為“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和“大地的眼睛”。句中的“天性”指人的自然本性,梭羅認為,長期以來,人的自然本性被日益複雜的社會所壓抑,被日益膨脹的慾望所遮蔽,而瓦爾登湖就像一面鏡子,使人重新發現和認識自己真實的天性。(湖被人格化了)
(補充寫景特點: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這些比喻形象細緻地描摹出湖畔景物的生動情態)
例句二:“它雖然有那麼多的漣漪,卻並沒有一條永久性的皺紋。”
參考:雖然瓦爾登湖遭受了很多人類親手製造的磨難,但它依然年輕、依然充滿神秘與活力。在作者眼裡,瓦爾登湖儼然一位純潔神聖、青春永駐的女神。歲月的流逝、人世的不測絲毫不能使她衰老,這種永恆象徵自然的恆久與博大。
【問題探討】
1.瓦爾登湖到底美在何處?
2.“瓦爾登湖” 是“神的一滴”?
【課堂小結】
面對梭羅清新自然的文字,其實就像面對一汪寧靜清澈的瓦爾登湖,從那兒我們可以反觀出自己的內心曾經有過的種種蕪雜和浮躁,反觀出我們現代人生活方式中種種奢華和虛榮。閱讀《神的一滴》的意義也就在此,如果我們能像梭羅一樣,在喧囂的年代裡,秉持著自己的獨立思考和精神追求,那麼我們必定可以擁有一個像瓦爾登湖水一樣明澈的人生。
“(它)是本靜靜的書,極靜極靜的書,並不是熱熱鬧鬧的書,它是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它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如果你的心沒有安靜下來,恐怕你很難進入到這本書裡去。”——徐遲(中國著名詩人、《瓦爾登湖》譯者 )
《神的一滴》教案設計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文的作者梭羅曾在瓦爾登湖住了兩年零兩個月,寫成了一本“超凡入聖”的《瓦爾登湖》,《神的一滴》就是這本書的一部分。梭羅以他特有的視角,描摹了他眼中的瓦爾登湖,可近可親,可目可人;然而,作者離開之後,砍伐、工業及冰藏商人的貪慾,給美麗的瓦爾登湖帶來了不幸。不過,瓦爾登湖並不因此消亡,她倔強的生長著,讓作者讀出了她的莊嚴與純潔,給作者的精神帶來了快樂,靈魂得到了淨化。 也許正因為這樣的優美與深刻的文字,編者才把它安排在蘇教版必修1中“像山那樣思考”專題的“湖山沉思”版塊中。學習本文,對於本專題目標的達成,具有諸多方面的作用,可以引導學生親近自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能夠激發他們熱愛自然的情感與保護環境的自覺意識等。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梭羅與《瓦爾登湖》,理解文中重要詞句的含義。
2、能力目標:以文字為觸發點,調動學生的閱讀經驗與生活直覺,點燃他們的對於自然的潛在的感悟與靈性,促使他們思考自然,獲得美感;課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閱讀讀本中“與大自然晤談”的相關散文,讀懂自然這本大書。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透過文字的交流,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激發他們熱愛自然的情感與保護環境的自覺意識,引導他們思考與實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在合作探究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與表達能力
難點:能夠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與保護環境的自覺意識,引導他們思考與實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
四、學情分析
我們面對的是剛剛進入高中的學生,他們被沉重的升學考試纏繞著,失去了親近自然的機會,尤其是城市裡的孩子;有一些孩子逐漸地淡漠了與自然的關係,另一些孩子很渴望走入自然的懷抱,但是,由於學習的緊張與壓力,以及對於自然美的捕捉與感悟的能力退化,而不懂得欣賞大自然。
五、教學方法
1、採用師生共讀共賞共評的方法。 主要是讀出美感,讀出問題,讀出自我,平等對話,分享思想。所謂讀出美感,就是讀出文字的語言節奏與形象特質,體現美文美讀的思想;讀出自我就是師生讀出文字所傳達的與自己生活、生命體驗中相通的東西;讀出問題即師生讀出自己困惑或思考的問題;平等對話就是師生、生生應在以文字為媒介的基礎上進行平等的對話交流;分享思想,即把課堂當成一次思想的盛宴,做到共同分享,共同成長。
2、學案導學:見後面的學案。
3、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匯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佈置預習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
(一)朗讀全文,要求學生圈點勾畫出課文中感情色彩濃烈的詞語。
(二)體味賞析感情色彩濃烈的詞句。
①你眼中的瓦爾登湖是個什麼樣子?②你會有跟梭羅一樣的親近大自然的慾望嗎?③回味一下我們在大自然的環抱中曾經產生過什麼樣的美好感受?④到學校的人工湖畔靜靜地坐一坐,你眼中的人工湖與瓦爾登湖有什麼異同?
2、教師的教學準備:PPT課件
3、教學環境的設計和佈置:多媒體教室,五人一組。課前學生交流、探究自己的查閱結果。
七、課時安排:
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學生的預習情況並瞭解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針對性。
(二)情境匯入、展示目標
(1)播放班德瑞《藍色的愛》,營造舒緩、自然優美的課堂氣氛,並用幻燈片展示一組瓦爾登湖圖片。在舒緩的曲子中,教師引導學生:“藍色的愛”就是大海的愛,湖泊的愛,班德瑞以優美的旋律把我們靈魂的浮躁清刷得乾乾淨。
《神的一滴》教案設計 篇5
《神的一滴》的說案
一、說文字
(一) 文字的內容與地位
本文的作者梭羅曾在瓦爾登湖住了兩年零二個月,寫成了一本“超凡入聖”的《瓦爾登湖》,《神的一滴》就是這本書的一部分!梭羅以他特有的視角,描摹了他眼中的瓦爾登湖,可近可親,可目可人;可是,作者離開之後,砍伐、工業及冰藏商人的貪慾,給美麗的瓦爾登湖帶來了不幸;不過,瓦爾登湖並不因此消亡,她倔強的生長著,讓作者讀出了她的莊嚴與純潔,給作者的精神帶來了快樂,靈魂得到了淨化。
也許正因為這樣的優美與深刻的文字,編者才把它安排在蘇教版必修1的“像山那樣思考”的專題的“湖山沉思”的版塊中,學習本文,對於本專題目標的達成,具有諸多方面的作用,可以引導學生親近自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能夠激發他們熱愛自然的情感與保護環境的自覺意識等。
(二) 文字學習的目標
根據文字的內容與作用、新課程的要求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努力促使學生達到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梭羅與《瓦爾登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與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課前讓學生親近自然,寫觀察日記;課上不僅僅是進行文字的交流,也是以文字為觸發點,調動學生的閱讀經驗與生活直覺,點燃他們的對於自然的潛在的感悟與靈性,促使他們思考自然,獲得美感;課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閱讀讀本中“與大自然晤談”的相關散文,讀懂真正的自然這本大書。
3、情感態度及價值觀:透過文字的交流,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能夠激發他們熱愛自然的情感與保護環境的自覺意識,引導他們思考與實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
(三)文字學習的重點、難點
鑑於上述目標與專題的要求,確立了“在合作探究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與表達能力”為本課的重點,把“能夠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與保護環境的自覺意識,引導他們思考與實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作為本文的難點。
二、說學情
我們面對的是剛剛進入高中的學生,他們被沉重的升學考試纏繞著,失去了親近自然的機會,尤其是城市裡的孩子,有一些孩子逐漸地淡漠了與自然的關係,另一些孩子很渴望走入自然的懷抱,但是,由於學習的緊張與壓力,以及對於自然美的捕捉與感悟的能力退化,而不懂得欣賞大自然。
三、說教法、學法
基於專題要求與文字的目標及學情的事實,同時體現新課程的精神,加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採用師生共讀共賞共評的方法。
主要是讀出美感,讀出問題,讀出自我,平等對話,分享思想。所謂讀出美感,就是讀出文字的語言節奏與形象特質,體現美文美讀的思想;讀出自我就是師生讀出文字所傳達的與自己生活、生命體驗中相通的東西;讀出問題即師生讀出自己困惑或思考的問題;平等對話就是師生、生生應在以文字為媒介的基礎上進行平等的對話交流;分享思想,即把課堂當成一次思想的盛宴,做到共同分享,共同成長。
同時,注重以讀促說與寫,提升學生的觀察的廣度與審美的深度,激發他們表達慾望,促進學生的說話水平與寫作水平的提高。
四、說教學流程
(一)教學設想:
以標題“神的一滴”為突破口,引導學生思考:“神的一滴”到底是“一滴”什麼?在師生共同探究過程中,注重動態生成,逐步把學生引向預設的三個關鍵詞:汗水、淚水、聖水!以這個三個詞為綱,來剖析與賞讀文章內容!同時,最大可能的挖掘教育資源,可以利用我們學校的人工湖,增進學生對瓦爾登湖的感性認識。
(二)預習設計:
依據學生對自然的疏遠的學情,課前設計了三個思考題目,來調動學生對自然的親近與思考:①你眼中的瓦爾登湖是個什麼樣子?②你會有跟梭羅一樣的親近大自然的慾望吧?③回味一下我們在大自然的環抱中曾經產生過什麼樣美好感受?④到學校的人工湖畔靜靜地坐一坐,你眼中的人工湖與瓦爾登湖有什麼異同?
(三)具體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談話引入。
(1)播放班德瑞《藍色的愛》,營造舒緩、自然優美的課堂氣氛!並用幻燈片展示一組瓦爾登湖圖片,在舒緩的曲子中,教師引導學生:“藍色的愛”就是大海的愛,湖泊的愛,班德瑞以優美的旋律把我們靈魂的浮躁清刷得乾乾淨淨!100多年前的美國也有這樣一個人,不過是以文字為媒介,把對湖泊的愛傳達給這個世界所有需要心靈療傷的人,他那寧靜的心境、恬靜的生活、智慧的思想,深深地感染著我們,他就是——梭羅!
(2)發揮學生的合作精神,把各自查閱與掌握的資料進行整合,以小組為單位,每組選派一名代表來談談你眼中的梭羅或者《瓦爾登湖》?
2、師生共讀,生成剖析文字綱要,整體把握文字。
(1)引導學生閱讀分析文字,思考:“神的一滴”到底是“一滴”什麼?
(2)讀後交流
(3)討論逐漸生成答案:汗水、淚水、聖水!為了給學生形成清晰的印象,及下面文章分析的需要,板書這三個關鍵詞。
(4)啟發學生到文章中搜索相關資訊,印證“瓦爾登湖是神的一滴汗水”。一定要引導學生抓住一些關鍵句子:“大勇者的作品”“他用他的手圍起了這一泓湖水”等。
(5)啟發學生到文章中搜索相關資訊,印證“瓦爾登湖是神的一滴淚水”。文中沒有出現淚水的字眼,可以藉助一句話來啟迪學生:“地球上的最後一滴水就是人類自己的眼淚!”文字相關資訊:砍伐、工業、建房、鐵路線、冰藏商人等。
(6)啟發學生到文章中搜索相關資訊,印證“瓦爾登湖是神的一滴聖水”。抓住“這是和恆河之水一樣聖潔的水”,仔細體味文章議論性的語句,可以找到依據。
這部分內容是本課的重點之一,在師生共同合作探究交流過程中,不僅僅解讀了文字,也促使學生思考自然,初步獲得認知:美需要汗水創造出來的,可以淨化人的靈魂,但美也極容易被破壞,需要我們精心呵護。
3、披文析景,入境悟情。
文字的詩意,來自語言的優美與景色的詩意,在學生自讀品味與自主合作學習的基礎上,披文析景,入境悟情,主要設計兩個步驟:
(1)請談談你認為文字中最美麗的語句是什麼?美在何處?(重點是一些寫景的句子,尤其是一些修辭句)
(2)請談談你認為文字中最深刻的語句是什麼?深在何處?(重點是一些議論性的語句,以及文中的那首詩歌,可以這樣理解:物我交融,化合為一,我融入了瓦爾登湖,瓦爾登湖淨化了我靈魂)
完全放開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熱情,讓學生學會評價語言與思想。教師要善於捕捉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將之恰倒好處的引向深度,幫助他們在評價中建立自己的審美觀念:汗水,美之創造;淚水,美之毀滅;聖水,美之淨化。從而形成屬於自己的價值觀!
4、開拓想像,我手寫我心。
愛因斯坦認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在鑑賞文字之後,還需要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可以迴歸到課前預習的幾個問題:①你會有跟梭羅一樣的親近大自然的慾望吧?②回味一下我們在大自然的環抱中曾經產生過什麼樣美好感受?③到學校的人工湖畔靜靜地坐一坐,你眼中的人工湖與瓦爾登湖的有什麼異同?“瓦爾登湖”正如它的名字那樣美麗,它將是人類精神家園的隱語,梭羅也將因此成為一個人類的精神師友。“陽光如此溫暖,壞人也會回頭。由於我們自己恢復了純潔,我們也發現了鄰人的純潔。”這是“瓦爾登湖”予以梭羅的精神滋養,那麼,我們呢?我們如何實踐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點明:愛自然,其實就是愛自己!要求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口述一段話,以訓練學生創造性的思維,開拓學生豐富的想像力,達到由感知想像到創造想像的昇華。課後要求學生繼續深入觀察與相互交流感受,以“傾聽自然的心跳”為題寫一篇文章,要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
5、板書 略
《神的一滴》教案設計 篇6
【設計指導思想】
本文選自美國作家梭羅的名作《瓦爾登湖》。譯文為當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徐遲翻譯。選文共5個自然段,行文思路清晰,寫景別緻細膩,感情充沛豐富,語言別具魅力。作者對自然的鐘情充分流露在字裡行間。教學中,應在把握文章結構和主旨的基礎上,深刻理解重要詞句,進而對一些寫景和議論段落能夠鑑賞分析,最終理解本文的深刻內涵。談及梭羅和他的《瓦爾登湖》,學生很自然地聯想到歸園田居構想世外桃源的陶淵明和那個沒有更多奢求、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海子,在教學的環節設計上,可以就此進行拓展延伸,培養學生批判的精神和比較的研究方法。
一、前期分析
本文的作者梭羅曾在瓦爾登湖居住了兩年零兩個月,寫成了一本“超凡入聖”的《瓦爾登湖》,《神的一滴》就是這本書的一部分。梭羅以他特有的視角,描摹了他眼中的瓦爾登湖,可進可親,可目可人;然而,作者離開之後,砍伐、工業及冰藏商人的貪慾,給美麗的瓦爾登湖帶來了不幸。不過,瓦爾登湖並不因此消亡,她倔強地生長著,讓作者讀出了她的莊嚴與純潔,給作者的精神帶來了快樂,靈魂得到了淨化。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優美與深刻的文字,編者才把它安排在蘇教版必修1中“像山那樣思考”專題的“湖山沉思”板塊中。學習本文,對於本專題目標的達成,具有諸多方面的作用,可以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知人論世,進一步理解作者對自然深厚的感情和對宇宙人生深刻的思索,激發學生閱讀整部作品以及相類作家作品的興趣,希冀得到持久的自然與生命的教育。
本節課的授課物件是高一學生,首先他們被沉重的升學考試纏繞著,失去了親近自然的機會,尤其是城市裡的孩子;其次,有一些孩子逐漸地淡漠了與自然的關係,另一些孩子很渴望走入自然的懷抱,但是,由於學習的緊張與壓力,以及對於自然美的捕捉與感悟能力的退化,他們不懂得欣賞大自然,學習本文正是透過語言的魅力讓他們理解作者對自然深厚的感情和對宇宙人生深刻的思索,從而激發學生閱讀整部作品以及相類作家作品的興趣;最後,本文可以讓學生聯想到歸園田居、構想世外桃源的陶淵明和那個沒有更多奢求、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海子,因此在教學的環節設計上,可以就此進行拓展延伸,認知—發現說認為學生這一時期的學習動力主要來自於“認知的內驅動力”和“自我提高驅動力”,在課堂中應該結合這樣的心理進行點撥、提問等引導,力求達到“激趣”和“激疑”的效果,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從而培養學生批判的精神和比較的研究方法。
課時:一課時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分析本文文脈,對本文寫景手法的分析。
2、體會文章質樸本色的語言風格。
3、思考領悟作者給予我們的啟迪: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找到靈魂安寧的歸宿。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引導學生學會抓住散文的關鍵句,把握文脈,從而理解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題。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在提問點撥下整理文脈
(2)透過討論加深文章感悟
(3)在朗讀中體驗文章的語言風格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知人論世,進一步理解作者對自然深厚的感情和對宇宙人生深刻的思索。
(2)在思考與討論中,激發學生閱讀整部作品以及相類作家作品的興趣,希冀得到持久的自然與生命的教育。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按六人一組給學生分好組
五、教學方法
透過自由朗讀、獨立思考、問題探究、小組討論、對比閱讀等過程,學生學會運用誦讀法、比較法、圈點法、摘錄法、討論法等學習方法研習文。
《神的一滴》教案設計 篇7
一、匯入
一個人如果對物質生活的追求貪婪無厭,他就成了奴隸,成了沉陷於物慾泥沼中不能自拔的奴隸。為了從繁雜紛擾的俗事中解脫出來,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靈狀態,1845年7月4日,梭羅獨自一人手持一柄斧頭,跑到距離自己生活地康科德鎮兩英里遠的瓦爾登湖,親手建造一個小木屋住了下來。在那裡,他獨立勞作,自食其力,過著物質生活極為簡樸而精神生活異常富有的隱居生活。在瓦爾登湖湖畔,勞作之餘,悠閒地面對湖光山色,面對四季晨昏,常常在物我兩忘中感悟生命的真諦。他把這些景物和感受記錄下來,寫成了一本書《瓦爾登湖》。這本書開始時反響不大,後來聲名鵲起,成為世界文學經典。
梭羅崇尚的自然是一種原生態的自然,因而他筆下的自然令人身心愉悅,飄揚著無拘無束的心靈牧歌。與質樸的自然觀相呼應,梭羅運用樸素的語言,保持了文章的嫩綠和新鮮——有時候,這甚至會讓人感覺不夠成熟。這也被看成美國自然文學的特徵之一:讀者和作者沒有距離,就像自然和描繪它的作者之間沒有距離一樣。
二、思路解析
1對湖光山色的禮讚
2作者盪舟湖上,引導人們進入一個真實的瓦爾登湖中
3進一步描述生態的行為及其惡果
4寫出了瓦爾登湖的堅韌和頑強
5回溯瓦爾登湖誕生的歷史,讚美瓦爾登湖的博大永恆
6將瓦爾登湖在現代生活中的靈魂盪滌效果上升到無比崇高的地位。
三、賞析品味
1、“湖是自然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著它(瓦爾登湖)的人可以測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淺。”你能從這句話中讀出什麼樣的內涵?
我們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在梭羅的心目中,瓦爾登湖美麗、豐富、寧靜、博大而又靈性洋溢,所以他由衷地喻之為“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
句中的“天性”,指自然的本性,梭羅認為,長期以來,人的自然本性被日益複雜的社會所壓抑,被日益膨脹的慾望所遮蔽,而瓦爾登湖就像一面鏡子,使人重新發現和認識自己的真實的天性。
2、我寧願把一天中最寶貴的光陰這樣虛擲,我是富有的,雖然與金錢無關,因為我擁有陽光照耀的時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揮霍著它們。
真正的“富有”:不以金錢衡量,精神才是標準。是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得到的一種自得其樂的圓滿。
3、我的繆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鳥兒歌唱?自然生態破壞,直接影響了人們對於自然美的欣賞,影響了人類的藝術創造能力。
4、這是和恆河之水一樣聖潔的水!
①以恆河之水作比,足見其內心地位之高,內心熱愛與崇敬;
②突出聖潔,為下文喻作“神的一滴”做鋪墊。
5、它雖然有那麼多的漣漪,卻並沒有一條永久性的皺紋。它永遠年輕。
①自身角度:它在現代文明粗暴的蹂躪中保持著自己的純潔,在社會的變遷中一直以年輕富有活力的面貌出現。
②欣賞者角度:對於善於發現美、親近美的心靈而言,它是常看常新的,並能夠給人帶來新的喜悅。
6、還是同樣水漉漉的歡樂,內在的喜悅,創造著的喜悅,是的,這可能就是我的喜悅。
創造者的喜悅:對其堅持自身本性的肯定;對其自我修復的生命力的謳歌。
我的喜悅:讚歎;融合;對大自然修復人類靈魂創傷的感恩。
7、我從康科德河的水面上看到了同樣的倒影。
虛寫;內心的領悟——對純美天性的領悟;
8、詩的解讀
人與自然平等;
內在本性的精神引導;(純化靈魂)
詩節將上文以詩的方式進行了濃縮,並將作者的情感取向勾勒得更加明晰:瓦爾登湖的美並不是生活中的可有可無的裝飾品,而是給人們提供了一種精神引導,將人們引上澄明之境;瓦爾登湖和欣賞它的人們之間是平等的,他們互相交融,成為一體。湖的內在的深邃隱秘的審美品性和親近它的人的高尚的`思想和情操也同居於一個空間,不分彼此。這是一種相當理想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狀態
9、可以洗淨現代繁華大街上的汙濁和引擎上的油膩了。
對受工業文明所汙染的人類的靈魂的洗滌和修復。
10神的一滴也就是神的眼淚,神的眼淚與人的眼淚有什麼不同呢?
明確:神的眼淚為世人而流,客觀的,是重生和輪迴。而人的眼淚是為自己流的,是自私和虛偽的。
神的一滴”的命名十分恰切地概括了整篇文字所反覆渲染的瓦爾登湖的特性,畫龍點睛,意味悠長。
對工業文明所侵蝕汙染的靈魂具有無上的潔淨作用。
四、寫作特點
1比喻——形象細緻地描摹出湖畔景物的生動神態
把湖比作“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說它是“大地的眼睛”。
把湖邊的樹木比作“睫毛一樣的鑲邊”。
四周蓊鬱的“群山”“山崖”是湖的“濃密突出的眉毛”。
2取景——善於變化,多角度展現了瓦爾登湖的豐富多彩和旖旎迷人
運用遠景、近景、動景、靜景、全景、特寫等不同方式,自然、逼真、傳神地寫出了瓦爾登湖的風光。
3語言——質樸、凝練、意味深長
樸素的文字和細節化的的描述中包含著無盡的哲思。
文字是從作者內心流淌出來的一泓清泉
五、總結:
在瓦爾登湖,他與大自然同起同睡,像一位高古的哲人漫步在森林的小徑上。大地是如此的神奇,到處都有鮮花和嫩草,散發著芳香;蟲吟蟬鳴,是大自然中天然的歌手;而哲人高貴的思索則是人類歷史上最美的豎琴。梭羅清晰地記得,一切的生活都因為自然的影響而變得灑脫和超凡脫俗,他的心就如大海般寬廣,他的神思則像冰山上的雪蓮那樣無暇。“當我享受著四季的友愛時,我相信,任什麼也不能使生活成為我沉重的負擔。梭羅描寫了他的平民意識、躬身耕種、採果垂釣的體驗,儉樸的生活態度,讓人深深感動。他為我們營造了一種真實的“世外桃源”意境,但卻比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博大、深刻、積極得多,讓人體會到一股向上的精神,體悟到生命的意義,也對美與寧靜、對人與大自然的關係有了一種真切而深切的體味。
六、思考感悟
1、有人說,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閒居生活是在虛擲光陰,徒勞無益,而梭羅卻堅信自己“是富有的,雖然這話與金錢無關”,“富有陽光照耀的時辰以及夏令的日月”,能夠盡情地揮霍它們,一點也不後悔。讀了《神的一滴》,你有怎樣的看法?
參考:其實,人生最大的幸福並不是擁有巨大的財富,重要的是心靈的充實和自由。汲汲於名利和物質享樂的人反而會常常感到疲倦、無聊和空虛。勞作之餘,梭羅面對瓦爾登湖美景,陶醉其中,放飛心靈。他的生活和生命因此變得滋潤和富有。梭羅說:“片刻的美好經驗比一座與月亮一般高的紀念碑還要值得記憶。”而且,也只有從繁雜的俗事紛擾中解脫出來,才能真正反觀和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靈狀態,認識自己的內心需求。
2、在美麗的瓦爾登湖畔,有一個梭羅紀念館,每天來這裡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假如你來到這個嚮往已久的地方,你有怎樣的感想?請你在紀念館的留言簿上寫下100字左右的留言。
參考:隨著近代工業文明的發展,人類意識中的工具理性日益膨脹,對自然的侵害變得越來越肆意,對物質生活的追求也變得越來越貪婪,人成了物慾的奴隸。而梭羅在瓦爾登湖畔那段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簡樸的隱居生活,對於沉溺於慾望生存之中而不可自拔的人們來說,則無疑是當頭棒喝。梭羅以他的親身實踐告訴世人,人完全可以透過一種最最儉樸的生活方式來獲取精神的最大快樂與滿足。
七、小結
閱讀本文,它那清新樸素的文字所展現的迷人風光和作者的寧靜心境,使我們的心靈頓時離卻塵世的喧囂,減輕甚至消除我們生存的疲憊,使我們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描繪中重新獲得生活智慧的啟迪,重新找回靈魂安寧的居所。
八、課後探索發現(任選其一)
人們在談及梭羅的時候,喜歡與中國的著名隱士陶淵明相提並論。但也有人認為,他們的歸隱生活,除了年代上的差異,在隱居的目的等方面也有著不少實質的區別。請你談談自己的看法。
隱士的一面。陶淵明是歷史上著名隱士,“隱士”這個頭銜加於陶淵明身上非常恰當;雖然梭羅曾經獨居了兩年多一點時間,但他記錄了自己的觀察體會,分析研究了從自然界得來的音迅、閱歷和經驗,所以絕不能把梭羅的獨居湖畔看作是什麼隱士生涯,只是沾點隱士的色彩罷了。
對於人生態度。不管是陶淵明還是梭羅都是人生的熱愛者,他們都寄情于山水,從自然界裡獲得樂趣。但陶淵明和梭羅的境遇不同,陶淵明生活在一個仕宦之家,妻兒環繞,而梭羅與孤獨為伴,家境艱難,他們對於人生的感受有差異性。
《神的一滴》教案設計 篇8
教學目的:
1、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
2、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說起湖,大家都比較熟悉。在我們眼前,就有美麗的太湖;在我們耳邊,就有《太湖美》的歌曲。但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是《神的一滴》,選自《瓦爾登湖》。所謂“神的一滴”,就是湖;是個比喻的說法,是說湖像神的一滴。的確,湖是大自然的精靈,是上帝的神來之筆。作者梭羅,美國作家,哲學家,超驗主義代表人物;他獨立高潔,熱愛自然,著有《郊遊》《瓦爾登湖》《緬因森林》等。
二、新授內容
(一)導讀第一節。
1、齊讀第一節。
2、第一節寫了什麼?“最美”表現在哪裡?最有表情又表現在哪裡?是透過什麼手法來寫最美和最有表情的?
(1)湖的姿容最美、最有表情。
(2)最美表現在湖如眼睛,樹如睫毛,山如眉毛。
(3)有眼睛,有睫毛,又有眉毛,當然最有表情了。
(4)透過比喻和擬人來寫的。
3、這一節有沒有表達得不好的句子?請找一找。如果有,請加以修改。
(1)湖是自然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
“湖是姿容”搭配不當。可以刪去“姿容”,也可將“是”改為“具有”,還可以將“姿容”移到“是”前,變成“湖的姿容”。但根據語境,比較一下,宜於刪去“姿容”。因為刪去“姿容”,可以強調“最美、最有表情”,還可以與後面的“它”(湖)相照應。
(2)望著它的人可以測出自己天性的深淺。
單獨看,沒有什麼問題。但聯絡前一句,就覺得有問題。因為前一句的主語是“它”,而這一句主語是“望著它的人”,前後主語不一致,銜接不緊密。宜於刪去“望著它的人”,將自己改為“觀者”。
(3)而四周森林蓊鬱的群山和山崖是它濃密突出的眉毛。應該說,用“森林蓊鬱”修飾“群山”沒有問題。但用它修飾“山崖”就有問題了。因為“山崖”是“山的陡立的側面”。它不可能有森林,更不可能“蓊鬱”,可以刪去“森林蓊鬱”,也可以將“山崖”移到“四周”之後,還可以在“山崖”前加上“筆陡筆陡”。但第一種改法乾淨利索,宜於取第一種改法。
(二)導讀第二節。
1、自由讀第二節。
2、第二節寫了哪三件事?從作者的感覺來看,分別突出了什麼?三件事共同表現了什麼?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1)首次划船、湖上漂浮和林木被砍伐。
(2)第一件事,突出愜意;第二件事,突出誘人;第三件事,突出痛心。
(3)共同表現湖的風景。
(4)對比,用湖岸美景與林木被伐進行對比。
4、體會一下,這一節有哪幾句表達得不好?為什麼?
(1)我第一次划船在瓦爾登湖上游弋的時候。
“划船”與“遊弋”在語意上重複。因為“遊弋”泛指在水中游動,而“划船”當然也是在水中游動。可以刪去“划船”,也可以刪去“遊弋”。但相比較之下,覺得刪去“遊弋”更好。因為留下“划船”,語意更明確。
(2)我寧願把一天中最寶貴的光陰這樣虛擲,我是富有的,雖然與金錢無關,因為我擁有陽光照耀的時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揮霍著它們。
前面,主要是“虛擲”句與“我是富有的”之間缺乏聯絡,銜接不緊。如果在它們中間加上“即使這樣”,在“我”後加上“也”,那就連貫多了,緊密多了。後面,主要有三個問題:一是“日”與“陽光”重複,二是一直講“在上午”,何來的“月”?再說,最寶貴的光陰,恐怕也不包括“月”。三是“我可以揮霍時辰”,但似乎不可以揮霍日月。所以,宜於將原句改為“我擁有耀眼的陽光和寶貴的時辰”。
(3)我的繆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鳥兒歌唱?
繆斯女神放在句首,表示兩個分句主語相同,第二個主語可以省略。可是第二句用了主語“她”,並沒有省略,用得不規範。所以,應當將“她”改為“也”。如果將“繆斯女神”移到“如果”之後,可以將“她”改為“那她也”。再說,破折號的用法也不正確,因為破折號似乎沒有表因果的用法。所以,宜於將破折號改為“因為”,並在“情有可原的”後面加上分號。
(三)導讀第三節。
1、南面兩組齊讀第三節。
2、第三節繼續寫湖的生態被破壞,它主要寫了什麼?對此,作者是什麼態度?為什麼?
(1)湖水被亂用。
(2)是非常憤怒的態度。
(3)因為作者認為湖水是聖潔的,不應成為自來水,不應成為工業用水,應高貴地存在於大自然中,存在於熱愛自然者的靈魂深處。
3、能否將第三節與第二節末尾三句合併?為什麼?
不僅能,而且必須。因為第二節末尾三句話,是講林木被砍伐,與第三節講湖水被亂用,同屬於生態被破壞。合併之後,第二節更獨立,講湖的風景。第三節更完整,講湖的生態。
4、找一找,第三節有沒有需要修改的句子?
(1)這惡魔似的鐵馬,那震耳欲聾的喧囂聲已經傳遍了全鄉鎮了。
“喧囂聲”可以傳遍“全鄉鎮”,但“鐵馬”不能傳遍“全鄉鎮”。也就是說,“鐵馬”與“全鄉鎮”不搭配。或者說,照應不周。可以改為鐵馬已經奔向全鄉,喧囂聲已經傳遍全鎮。
(2)它已經用骯髒的工業腳步使湖水渾濁了,正是它,把瓦爾登湖岸上的樹木和風景吞噬了。
“樹木”屬於“風景”中的植物,“風景”包括“樹木”,二者屬於屬種關係,不能並列。可以將“樹木”刪去。如果要突出“樹木”,可以改為“特別是樹木”,放在“吞噬”的後面。如此說來,原句可改為“把瓦爾登湖岸上的風景吞噬了,特別是樹木”。再者,兩個“它”,都應該代“人”;因為用工業腳步使湖水渾濁的是“人”,吞噬“風景”,特別是吞噬“樹木”的也是“人”。所以,宜於將兩個“它”分別改為“他們”。
(四)導讀第四節。
1、北面兩組齊讀第四節。
2、第四節是從哪兩個方面來寫湖的活力的?面對頑強生存,作者感嘆什麼?面對蓬勃生長,作者有什麼喜悅?
(1)湖頑強生存,樹蓬勃生長。
(2)作者感嘆湖沒有永久不變的皺紋,感嘆它永遠年輕,感嘆它充滿活力和神秘。
(3)水漉漉的喜悅,內在的喜悅和創造者的喜悅。
3、對“水漉漉的喜悅,內在的喜悅和創造者的喜悅”如何理解。
林子拔地而起,蓬勃生長,帶有靈性,所以說“水漉漉的”;林子自我修復,富有生命力,所以說是“內在的”;善於發現美的人看湖,一定會常看常新,所以說是“創造者的”。
4、下列句子有沒有不妥之處?
(1)它仍然頑強地生存著,還是我青春時代所見的湖水——它雖然有那麼多的漣漪,卻並沒有一條永久性的皺紋。
根據上下文,第一個“它”代“湖”,第二個“它”代“湖水”。前後指代不一。第一個“它”與“湖水”也不一致。所以,宜將“湖水”改為“湖”,將第二個“它”改為“湖水”,將破折號改為句號。
(2)彷彿二十多年來我並沒有每天都和它在一起廝守一樣。
“廝守”中已經含有“在一起”之意,所以,宜將“在一起”刪去。
(3)這兒,去年冬天被砍伐了一片森林,而另一片林子已經拔地而起,在湖邊蓬勃華麗地生長著。
“華麗”是“美麗而光彩”,用它修飾林子生長,不是很妥當,宜刪去。另外,前邊講“去年冬天”,後邊似乎應該將“而”改為“而現在”;這樣,前後的意思才銜接更緊密。
(五)導讀第五、六兩節。
1、齊讀第五、六兩節。
2、第五、六兩節是讚美瓦爾登湖的,或者說是湖的讚歌。第五節重點讚美湖的什麼?第六節著重讚頌湖的什麼?
毫無虛偽//洗淨汙穢
3、所引詩歌說的是什麼意思?
湖的神聖、聖潔,是真實的,不是可有可無的裝飾品。在瓦爾登湖容易接近上帝和天堂,也就是更容易接近神聖和聖潔。湖與觀賞者之間是平等的,已經相互交融。湖深邃隱秘的深刻與純潔的品格,已經融入我的思想之中。
4、第五、六兩節能否對調?詩歌能否放到最後?
(1)不能對調。因為第五節是緊接第四節寫林中湖泊,讚美湖的;而第六節已經到了湖岸,離湖遠了。
(2)不能放到最後。因為詩歌是緊接第五節的內容,是直接觀湖的感受。
5、這兩節有沒有不妥當的句子?
(1)其中毫無一絲一毫的虛偽。
“毫無”就是“絲毫沒有”,而“絲毫”與“一絲一毫”在意思上有重複。所以,宜於將“毫無”改為“沒有”。或者改為“毫無虛偽”,但從與前句協調來看,似乎前者更好。
(2)也已經可以洗淨現代繁華大街上的汙濁和引擎上的油膩了。
“已經”表示“事情完成或時間過去”,“可以”表示“事情可能或能夠”。顯然,二者之間存在矛盾。要麼刪去“已經”,要麼刪去“可以”。根據語境,宜於刪去“已經”。
三、總結課文。
1、就層次而言,二、三兩節是寫湖的過去,四、五、六三節是湖的現狀。
2、“神的一滴”“神”在哪裡?
“神”在美麗,“神”在聖潔,“神”在活力。而在作者看來,瓦爾登湖是人工湖,那麼,“神”在人工巧妙,“神”在人工智慧,“神”在人工偉大。所以,作為人,應當像湖那樣,充溢聖潔,充滿活力,創造美麗。
四、佈置作業:
1、第二節中,“有些山凹中”前的逗號能否改為分號?為什麼?
2、第二節第四行中的“水上”,能否改為“上面”?為什麼?
3、第三節第二行“都沒有了”後能否改用句號?為什麼?
4、第四節中第三行“然而”前,能否改用分號?為什麼?
5、閱讀拙作《關於〈神的一滴〉的修改》。
【板書設計】:
神的一滴:湖——美麗、聖潔、活力
姿容:最美最有表情
風景:首次划船湖上漂浮
生態:樹被濫伐水被亂用
活力:頑強生存蓬勃生長
讚歌:毫無虛偽洗淨汙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