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學業水平教案

高二生物學業水平教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學業水平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二生物學業水平教案1

  一、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物件是高一的學生,經過兩年的生物學學習,學生已經儲備了很多生物學知識,具有一定的生物學基礎。本節課主要講述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對酶的本質和特性作了重點介紹。本章本節課內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難點內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現象皆與酶的活動有關。在本章節中透過探索驗證酶的特性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建立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對酶的發展歷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經知道並理解。這些都與接下來的酶的特性緊密相關。也一定程度上反饋了上節課的上課質量和學生的掌握情況。並且為接下來的教學作為指導。其次,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比如說加酶洗衣粉,學生都可能接觸過,那麼他們就會有很多問題出現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麼型別的酶呢?酶在洗衣粉裡是怎樣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時候需要注意什麼呢?等等的問題。這樣,一方面學生會形成無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習慾望,學習效果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從這方面下手,收集資料,增大資訊量,活躍課堂氣氛。再者,酶的生產應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覺得生物對他們來說,不是隻是抽象的某某技術,某某發現,某某科學家等等,而是貼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見的東西,他們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這個,那我是不是就相當於令人羨慕的科學家了呢?”這樣,也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他們的學習慾望。也為以後的擇業多一個選擇。

  二、教學內容分析:

  1、本節課的知識結構:

  在這節課中,我打算先回顧上節課所學習的內容:酶的本質,作用。然後問大家一個問題:“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嗎?”其次,給大家展示幾張酶的在生活中應用的圖片,看大家反應,並嘗試總結。再者,就用幾個案例來一一說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2、本節課的生物學概念:

  1、酶的特性:酶特別具有的。與眾不同的性質。

  2、酶的專一性:酶對所作用的底物有嚴格的選擇性。一種酶僅能作用於一種物質,或一類分子結構相似的物質,促其進行一定的化學反應,產生一定的反應產物。

  3、酶的高效性:與無機催化劑相比,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

  4、酶的作用條件溫和:酶所催化的化學反應一般是在比較溫和的條件下進行的,其代表是溫度跟酸鹼度。

  三、學習動機的喚起和保持

  1、透過提問一些看似跟學習無關的,其實大有玄機的問題。比如說:“你們家用什麼牌子的洗衣粉?你們喜愛的牛仔褲是怎樣子做成的呢?”當然,在眾多的答案中,教師要繞回主題。

  2、展示一些能夠引起注意的圖片,比如說麵包,啤酒。也能引起他們的無意注意,也能激發他們的有意後注意等等。以達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效率、

  3、教師的語言當然也要適當地調整,儘量使用貼近學生的,但又不失專業的語言。也一定程度上引起注意。

  4、可以嘗試佈置學生去查閱關於酶的資料,並綜合彙報展示。

  四、落實課程目標

  本節課要實現的高中生物學課程內容是:

  第五章: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第一節: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二、酶的特性

  具體內容標準

  活動建議

  案例分析:酶的特性

  收集酶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並加以分析運用了酶的哪些特性,再綜合彙總,然後彙報。

  五、教學目標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應該達到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

  (1)說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特性。

  (2)能夠準確說出酶的特性包括那個方面,並舉例說明。

  2、能力目標:

  (1)透過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與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試圖準確辨認酶在生活生產中(比如說某商品)運用了哪些特性。嘗試蒐集感興趣的相關資料,彙總、分析、總結。

  (3)透過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探究的虛擬實驗活動,使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程式和方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感受酶在生活中的應用,自然地形成酶在生活中應用多樣,種類多樣,但用的過程中要注意結合它的特性。也形成了一種觀念:生物其實離我們很近,它不僅僅是科學家的事,我們也可以當“科學家”。(2)在學習的過程中,懂得一個道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且也使學生養成好奇、勇於質疑、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科學探究精神。

  六、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酶的三特性:高效性、專一性、作用條件溫和及其案例

  教學難點:

  1、酶如何“嬌氣”了?

  2、低溫的時候酶失活了嗎,為什麼?

  七、課前準備

  1、教師課前收集相關資料,比如說酶的應用的圖片,案例。

  2、在課前佈置學生收集資料,並加以指導。

高二生物學業水平教案2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生命活動。教材首先簡要概括地介紹了呼吸作用的概念,然後重點講述了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和呼吸作用的意義三大部分內容;它系統介紹了生物異化作用的一個重要過程,為我們瞭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動的過程奠定了基礎;它與前面所學的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主動運輸、新陳代謝與ATP、光合作用、植物對礦質離子的吸收等內容有密切的聯絡,也為今後學習其他生命活動及規律奠定基礎,因此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二)教學目標

  根據高中生物課程的指導思想和新課程標準的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

  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絡的四個基本理念,制定教學目標的以下幾個方面:

  知識目標

  ①識記呼吸作用的概念、型別、場所、生理意義、以及在生產、生活實踐上的運用。

  ②理解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概念、總反應式、過程和圖解,區別和聯絡、呼吸作用意義。

  ③掌握有氧呼吸物質和能量變化的特點。

  能力目標

  ①設計實驗,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培養學生探究的基本能力和探究精神。

  ②透過學生讀書及與教師的討論活動,培養學生自學和主動理解新知識的技能技巧。

  ③透過學生討論對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培養學生自我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和對相關知識進行分析比較的思考能力。

  ④學會用化學方程式表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領會呼吸作用的實質。掌握呼吸作用的物質、能量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計算能力。

  ⑤適當擴充套件認知面,培養學生聯絡生活、生產實踐的能力。

  情感目標

  ①在教學中,透過分析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聯絡中滲透生命活動不斷髮展變化以及適應的特性,使學生逐步學會自覺地用發展變化的觀點,認識生命,培養學生用辯證統一的觀點思考問題,能透過事物的現象看事物的本質。

  ②在教學中,透過聯絡生產、生活等實際,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學生關心科學技術的發展,關心社會生活的意識和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及突破策略

  因為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生物呼吸的有關知識,對呼吸的氣體交換現象、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等知識,有了一定的瞭解。但限於初中學生的化學知識和認識水平,對呼吸作用的過程幾乎未涉及。高中學習呼吸作用,重點放在使學生認識呼吸作用的基本過程,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質上,可使學生對生物的呼吸作用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呼吸作用過程的知識,是學生理解其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產生ATP的本質的基礎;是理解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區別和聯絡的基礎。學生認識呼吸作用過程,有利於理解內外因素對呼吸作用的影響,有利於理解呼吸作用的意義。

  教學重點: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有氧呼吸的過程、

  突破策略:

  1、透過資料分析、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歸納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2、透過提問、讀書、思考、理解反應式及圖解、課堂練習來突出。

  3、透過簡表列出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比較欄目,簡明地抓住要點。

  2、教學難點及突破策略

  因為學生的化學知識,尤其是有機化學知識不足。在呼吸作用的過程中,糖的徹底分解,需經過一系列的氧化還原反應,這些反應所伴隨的能量變化,學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呼吸作用的過程比較抽象,現又缺乏直觀教具,是學生對其理解困難的又一原因。

  教學難點:

  1、實驗設計過程

  2、有氧呼吸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

  突破策略:

  1、分析實驗設計過程的基本原則與方法

  2、利用投影片形象地說明有氧呼吸過程的三個階段和兩個場所,透過引導、思考,學會寫相關反應式,使學生清楚須有“能量”欄才能表達其完整性和科學性。

  3、利用化學方程式理解呼吸作用的實質和相關呼吸作用的運演算法則

  課時安排:2課時

  二、說教法

  眾所周知,在教學中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教師只在課堂活動中起主導、引導作用,因此,我們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精心設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所以本課採用比較法、直觀教學法、比較歸納法、討論法、閱讀法等教學方法,這樣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閱讀、計算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1、直觀教學法:透過多媒體輔助教學軟體,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2、透過師生互動、生生合作學習,共同探究有關酵母菌細胞呼吸的知識。

  3、學生參與完成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區別和聯絡的表格,進行教學反饋。

  三、說學法

  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初步理解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原則和方法,發揮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創新性。

  建議同學們聯絡各種親身體驗,理解有氧呼吸、無氧呼吸的概念、過程。充分理解有氧呼吸三個階段的物質變化和能量的過程。聯絡課件,並運用對比的方法理解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討論比較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

  指導學生在預習時以有氧呼吸為主,明確基本概念、場所、條件、產物、氧化的程度、能量的來去等,接著以同樣的方法對無氧呼吸進行列表比較,最後聯絡生命活動和日常生活識記呼吸作用生理意義。

  指導學生學會形象思維,結合投影片和第二章中“線粒體”“細胞質基質”的相關內容,形象地分析、記憶有氧呼吸三個階段的場所、條件、原料、產物及其反應機理。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匯入新課:生物界所有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動都需要能量。無論是人類還是細菌,如果能量供應一旦停止,生命也將結束。那麼,生物體內是透過什麼方式來產生和提供能量的呢?激起學生的興趣後引入新課。

  提出課題:細胞呼吸

  探究新課:

  (一)區分呼吸(運動)與呼吸作用(細胞呼吸);歸納呼吸作用概念

  (片2)1、“呼吸(運動)”和“呼吸作用(細胞呼吸)”有什麼區別?(圖片)

  2、“呼吸(運動)”和“呼吸作用(細胞呼吸)”有什麼聯絡?(圖片)

  3、細胞呼吸和有機物的燃燒有什麼共同點和區別?

  4、是不是所有的呼吸作用都是在有氧的條件下才能進行呢?能不能舉幾個例子?

  5、綜合以上幾個問題的分析:同學們能否歸納呼吸作用的概念?

  (片3)(從“反應物、產物、場所、條件、本質、方式等多方面歸納)

  細胞呼吸是指糖類等有機物在細胞內透過酶的催化作用進行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釋放出能量的`過程。細胞呼吸分為有氧呼吸、無氧呼吸

  (二)以酵母菌為實驗材料,設計實驗研究呼吸作用的有關特性;

  (片4)酵母菌是一種單細胞真菌,依賴外來的有機物進行異養生活,以出芽生殖的方式產生後代。在有氧、無氧的環境中均能生存。(簡單介紹此片:圖1、2、3)。

  (片5)首先我們看一段小資料同學們能否從這段資料中,提取出有關酵母菌細胞呼吸的資訊?

  學生:(同學們可能分析出:)酵母菌產生了CO2、酒精

  教師:(此時教師要圍繞學生的問題進行引導:)酵母菌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CO2和酒精的呢?根據酵母菌的介紹(有氧、無氧均能生存)酵母菌產物CO2和酒精是在有氧還是無氧的環境中產生的呢?

  教師:科學結論的得出,均是透過實驗探究出來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的標準嘛!

  教師:下面請同學們設計實驗,來證明或_這位同學的分析。

  在設計實驗之前,請同學們注意幾點:

  1、酵母菌是一種單細胞真菌,依賴外來的有機物進行異養生活,其生活方式與動植物有一定的不同。我們就應該根據具體的生物物件,採用不同的實驗技術手段。(可轉回片4)

  2、科學設計實驗的一般方法與原則:(講解實驗變數與無關變數)

  3、在檢測觀測指標時,應根據具體的觀測指標採用具體的實驗措施:CO2、酒精可透過其化學性質來的鑑定。橙色的重鉻酸鉀(K2Cr2O7)溶液,在酸性條件下與酒精發生化學反應,變成灰綠色。(酒精的鑑定需在黑板上寫出)

  (片6)展示科學設計實驗的一般方法:

  (片7)教師:我們來分析一下完整實驗步驟(與此同學的實驗過程比較)

  (三)歸納科學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

  (片11)同學們回顧一下我們探究的過程,能否歸納科學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

  1、觀察現象:麵包鬆軟,啤酒的形成均與酵母菌有關

  2、提出問題:酵母菌的產物CO2和酒精是在有氧條件下還是在無氧條件下產生的。

  3、提出假說解釋問題:最可能假設:

  4、設計實驗:明確實驗目的;操縱實驗變數;科學檢測實驗的觀測指標;限制好無關變數

  5、實驗結果預期

  6、實施實驗,

  7、得出結果,對比分析,判斷假說真偽、結果與預期相符,證明假說正確。

  8、得出結論。

  (四)本節課小結:

  (五)關於呼吸作用的具體過程和有關實際應用,我們下節課再繼續講解。

  (六)作業:以哺乳動物(小白鼠)、植物(小麥、金魚藻)為實驗材料,設計實驗來研究呼吸作用的有關特性。

  (七)以植物種子為實驗材料,設計實驗來研究呼吸作用的有關特性;

  1、操縱實驗變數:活種子、死種子

  2、科學檢測觀測指標:(在黑板上寫出有氧呼吸、無氧呼吸的化學方程式,進行觀測指標的分析。)

  A:觀測指標為消耗的有機物量(物理學方法)

  B:觀測指標為消耗的氧氣量(物理學方法、化學方法)

  C:觀測指標為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物理化學方法結合)

  D:觀測指標為溫度變化(物理學方法)。

高二生物學業水平教案3

  教學目標

  一、知識方面

  1、使學生了解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

  2、使學生了解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顏色及其吸收的光譜;初步學習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濾紙上的分佈。

  3、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實質、總反應式、光反應、暗反應的具體過程、光反應與暗反應的區別與聯絡及光合作用的意義。

  4、應用所學的光合作用的知識,瞭解植物栽培與合理利用光能的關係。

  二、能力方面

  1、透過葉綠體色素的提取與分離實驗,初步訓練學生的實驗室操作技能及相關儀器、藥品的使用能力。

  2、透過探討光合作用的氧來源,初步訓練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3、透過分析、討論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具體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1、透過學生對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意義的理解,增強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2、透過學生討論“如何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提高作物產量”這一問題,加強對科學、技術、社會(STS)的關注。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因為光合作用在綠色植物的新陳代謝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本節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教材這一節主要講述了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葉綠體和其中的色素(並且安排了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學生實驗)、光合作用的過程、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以及植物栽培與光能的合理利用。義務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經講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礎知識,安排了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的實驗。本節在此基礎上,更加深入地從產物和場所等方面講述了光合作用發現過程中的幾個著名的實驗;講述葉綠體和其中的色素、讓學生學會提取和分離葉綠體色素。

  一、教材首先向學生展示了人類研究光合作用——這種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理過程的艱苦歷程,同時介紹了在研究光合作用過程中的幾個著名實驗,如:1771年,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利證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氣實驗;1864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證明了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澱粉的實驗;1880年,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證明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並從葉綠體放氧的實驗;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和卡門採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全部來自水的實驗。介紹這些實驗的目的是使學生懂得實驗是探究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從而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斷探求新知識的創新精神。

  二、葉綠體中的色素是本節的重點,實驗是本節的難點。

  學生必須在搞清楚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及其吸收光譜,基粒片層結構的垛疊形式、色素在片層上的分佈、基粒和基質的關係基礎上,才有可能深刻理解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及其相互關係。

  教材在介紹葉綠體中的色素時,設計了一個學生實驗,即《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使學生易於對葉綠體色素有一個感性認識。本實驗可以在講授完葉綠體色素後作為驗證實驗處理,也可用於葉綠體色素的探究實驗;另外教材中葉綠體中各色素的吸收光譜也可作為課上學生討論葉綠體色素生理作用的探究課題處理。

  三、教材中光合作用的過程是本節的重點內容,也是本節的難點。

  1、其中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即概括出了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產物及氧氣的來源,但是,該反應式不足以表示光合作用的具體過程。因此,教材以圖解的形式簡明扼要地介紹了光合作用的兩個重要過程,即光反應和暗反應。

  2、光反應階段

  教材中光反應階段可概括為光反應場所和光反應過程兩個方面。

  (1)光反應場所:葉綠體基粒片層結構的薄膜(類囊體)上進行。

  (2)光反應過程:光反應的本質是由可見光引起的光化學反應,可分為兩方面內容:

  ①水的光解反應:透過光合色素對光能的吸收、傳遞,在其中部分光能作用下把水分解為氫和氧,氧原子結合形成氧氣釋放出去,氫與NADP結合形成NADPH,用[H]表示,叫做還原性氫,作為還原劑參與暗反應。

  ②ATP的合成反應:另一部分光能由光合色素吸收、傳遞的光能轉移給ADP,結合一個磷酸形成ATP,也就將光能轉變成活躍的化學能儲存在高能磷酸鍵上。

  3、暗反應階段

  教材中暗反應階段也可概括為暗反應場所和暗合應過程兩個方面。

  (1)暗反應場所:葉綠體基質中進行。

  (2)暗反應過程:暗反應實際上是一個由多種酶的催化才能完成的酶促反應,光對暗反應沒有影響。主要包括三個步驟:

  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一個二氧化碳分子與一個五碳化合物分子結合形成兩個三碳化合物分子,這個反應的作用在於使反應活性不高的二氧化碳分子活化。

  ②三碳化合物的還原:在有關酶的催化下,一些三碳化合物接受光反應產生的ATP分解時釋放的能量並被光反應產生的[H]還原,經一系列複雜的變化,形成糖類,一部分氨基酸和脂肪也是由光合作用直接產生的。

  ③五碳化合物的再生:另一些三碳化合物則經複雜的變化,又重新生成五碳化合物,從而使暗反應階段的化學反應不斷地進行下去。

  4、教材中光合作用的意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歸納: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有機物的來源;光合作用是生物生命活動所需要能量的來源;光合作用可調節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光合作用在生物的進化具有重要作用,即:使無氧呼吸進化為有氧呼吸成為可能,同時為水生生物進化到陸生生物創造了條件。

  教材在最後總結道:“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能量和物質代謝”,充分概括光合作用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

  5、植物栽培與光能的合理利用是教材的選學內容,其目的是使學生意識到科學、技術、社會(STS)的理念,這部分內容易於調動起學生的討論熱情。

  教法建議

  1、引言

  因為與光合作用相關的問題涉及面非常廣泛,尤其是一些廣為人們關注的話題,所以本節可引入的話題很多,如可從全世介面臨的一些生態危機,如糧食、化石能源、環境汙染等,或從花卉、農作物、果蔬的栽培方法或增產的措施;或從一些自然災害,蝗災、沙塵暴等入手;或動物、植物的同化作用區別等等方面切入光合作用的。這樣的引入方式,可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也可較好地體現科學、技術、社會的教育的精神。

  2、光合作用的發現

  這部分的教學要特別重視,這不僅僅是進行科學史的教育,學生可從科學家二百多年的研究歷程體會到科學發現的艱難;同時還能感受到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實驗設計的巧妙,如1880年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證明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並從葉綠體放氧的實驗;以及新技術、新理論的發現和綜合應用在科學發現中的重要作用,再一次體驗科學、技術、社會的理念。例如,沒有核科學的進展,就不會有放射性同位素示技術,也就不會有美國科學家魯賓和卡門採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全部來自水的實驗。

  3、引導學生討論葉綠體中的光合色素及其生理功能時,《實驗八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可以在講授完光合色素後作為驗證實驗處理,也可用於光合色素的探究實驗,這樣做不但可使學生學會有關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還可加深對這部分知識的認識,同時訓練其實驗探究能力;在引導學生討論葉綠體中各色素的吸收光譜時,教材上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譜曲線可作為課本探究的素材,以訓練學生分析曲線的能力。

  4、光合作用過程的的教學是本節的核心內容。教學時可從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入手,或從與初中階段的光合作用總反應式的比較入手,可採用老師講授,或學生討論,或學生根據總反應式提出光合作用氧來源假設,即水中的氧是來源於水還是二氧化碳,還是共同來源於二者,條件好的班還可讓學生想辦法證明這些假設,以訓練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透過總反應式的分析,應使學生明確光合作用氧來源這一關鍵問題。

  在學生理解了光合作用總反應式的基礎上,使學生明確另一個重要觀點,即光合作用是非常複雜的多步反應,總反應式不能表示光合作用具體的進行歷程,這樣很自然地就引入了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過程的學習。

  光合作用光反應與暗反應教學時,因為都是較為枯燥的化學反應過程,且又無法在實驗中讓學生看到這些變化,可採取圖解、表解或多媒體動畫的方式展示給學生,這樣學生一是樂於接受,二是學生能“親眼看到”物質的微觀化學變化,也降低了理解這部分知識內容的難度。還應引導學生討論光合作用的光反應與暗反應之間的區別和聯絡,尤其是二者的聯絡應多加註意。

  時間允許的話,還可引導學生討論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進而討論“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徑”,“採取哪些措施提高農業產量?”等問題,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生物學理論的實際價值,強化學生學以致用、理論聯絡的理念。

  5、進行光合作用的意義的教學時,可以在課前自己收集或讓學生收集諸如當今世介面臨的糧食、化石能源、環境汙染、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等資料,課上選擇幾個典型的事例,圍繞光合作用的生態意義這個中心,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使學生切實體會到“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能量和物質代謝”。

  6、植物栽培與光能的合理利用的教學,可以綜合性討論題的形式,比如:學生能利用光合作用原理,提出在農業生產中提高作物產量的具體措施嗎?這樣的問題容量使學生有更大的想象和思維的空間,也易於在高中學生中展開討論。

高二生物學業水平教案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簡述氨基酸的結構特點;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透過自主對比觀察幾種氨基酸的結構,思考討論後得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提高觀察分析能力。

  2、透過圖文結合的形式,在獲取形象的、資訊內容的同時,提高分析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樹立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氨基酸的結構及其形成蛋白質過程。

  難點:氨基酸形成蛋白質過程和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電影《蜘蛛俠》的片段。設問:電影中的主人公是誰?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麼?

  接著,ppt展示兩組圖片:

  (1)黑寡婦蜘蛛的圖片,黑寡婦蜘蛛因為它蛛絲中的“蛛絲蛋白”,使得它的蛛絲的強度異常的高。

  (2)熒光水母的圖片,熒光水母因為它體內的“熒光蛋白”,使得它能發出美麗的熒光。

  問:從這些畫面中我們應該不難發現這些神奇的生命現象是由誰來承擔的?蛋白質有什麼樣的結構?它又有哪些功能呢?(引出課題)。

  (過渡)研究表明蛋白質的結構是複雜的,可是這種複雜的分子卻是由一些結構簡單的氨基酸分子作為基本單位所構成。所以認識蛋白質的結構,首先就必須瞭解氨基酸的結構。

  (二)資料分析,探究氨基酸的通式

  PPT上展示擁有4種氨基酸,讓學生思考討論如下問題:

  (1)四種氨基酸都由哪些元素組成?有什麼共同特點?區別是什麼?

  (2)如果將各氨基酸的不同部分用字母R表示(—R),嘗試歸納氨基酸的通式。

  提示:每種氨基酸都由C、H、O、N四種元素組成,每個分子都含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並且都有一個氨基和羧基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共同點);R基不同(不同點)。

  教師邀請兩位學生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學生嘗試在紙上書寫。並請學生評價演板的兩位同學嘗試寫出的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教師最後總結,並針對錯誤進行說明。

  (過渡)現在我們知道了氨基酸的結構,但是由氨基酸作為基本單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質的呢?

  (三)動手操作,演示蛋白質的形成

  用角色扮演法讓一組學生代表不同的氨基酸,嘗試怎樣才能連線起來。學生會很容易想到“手拉手”。

  提問:

  (1)描述氨基酸分子間是如何“相互連線”的?

  (2)有沒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總結出“肽鍵”)。

  (3)雖然和手牽手有相似的地方,但有沒有不同的地方?(總結出這種“相互連線”稱為“脫水縮合”)。

  (4)這是不是一種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5)二肽還能繼續進行“脫水縮合”嗎?

  透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總結出“三肽”、“多肽”、“肽鏈”,以及一條肽鏈中“肽鍵數”、“脫去的水分子數”和“氨基酸數”之間存在的數量關係(用表格的形式)。

  創設情景:觀看蛋白質形成的flash動畫。

  課件展示:胰島素的空間結構。

  師生共同探討歸納蛋白質的形成過程。

  (過渡)展示一些常見蛋白質的結構圖片,指出這些蛋白質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並指出生物界中蛋白質的種類有1010—1012種,可是構成這些蛋白質的氨基酸只有約20種,這些氨基酸是怎樣形成數量如此多的蛋白質分子呢?

  (四)合作探究,深度理解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

  活動:將學生分成每6人一組,請其中一組的同學到臺上來扮演氨基酸,其它組同學相互討論,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蛋白質分子結構的多樣性,請2組學生代表發表蛋白質分子多樣的原因。

  評價並總結:結構多樣性的原因(氨基酸種類不同;氨基酸數目成百上千;氨基酸排列順序變化多端;多肽鏈盤曲摺疊形成的蛋白質空間結構千差萬別。)

  (五)鞏固新知,歸納總結概念圖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概念圖。

  (六)作業拓展

  課後調查資料:科學上第一個人工蛋白質的誕生和“國際人類蛋白質組計劃”的研究進展及成就。

  四、板書設計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和結構通式

  二、蛋白質結構的形成

  三、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

高二生物學業水平教案5

尊敬的老師:

  您好!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1第三章第三節《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的內容。接下來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說這節課。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1模組——《分子與細胞》中第三章細胞的基本結構中的第三節。本節內容是在前面兩節:第一節《細胞膜——系統的邊界》和第二節《細胞器——系統內分工合作》的基礎上編排的,體現了細胞結構由表及裡的順序特點,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為後續的學習作了鋪墊,如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是生物遺傳的基礎,染色質和染色體的關係是學習細胞有絲分裂時染色體變化的基礎,也使學生對“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觀念有進一步認識。

  另外,其中的幾個經典實驗也讓學生體驗了生物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和過程。同時也為繼續學習必修2《遺傳與進化》及必修3《穩態與環境》打下很好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經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對細胞的整體結構如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有了初步認識,這部分內容可以看成是初中教材的補充和深入。透過前面幾節內容的學習,學生對細胞各部分結構以及他們的功能有了進一步認識,在腦子中能呈現出細胞亞顯微結構的三維圖,加深"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觀念。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闡明細胞核的功能和結構,尋求探究細胞核功能的方法,讓學生形成一個探究實驗的初步理念,分析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關係,形成細胞是一個統一整體,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的思想;

  ②嘗試製作真核細胞的三維結構模型。瞭解生物學的模型的構建及方法。

  (2)過程與方法

  ①透過課堂教學,讓學生領悟細胞核的功能、結構以及功能與結構之間相適應的關係;

  ②培養學生探究實驗的基本思想、能透過實驗題目分析實驗的基本設想,實驗目的,實驗的自變數、因變數,實驗的整體思路,知道實驗應注意的內容及方法,最終分析實驗結果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透過資料分析,使學生體驗科學工作的方法和過程,瞭解探究實驗是生物學科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增強學生最求知識的科學嚴謹、鍥而不捨的作風,培養學生探索新知識和創新的意識;

  ②在合作與交流中分享解決問題後的愉悅。培養學生的團結互助,自立自信的健康心理。

  四、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①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②製作細胞核的三維結構模型。

  (2)教學難點:①領悟細胞核是遺傳資訊庫;②理解細胞核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五、教學方法與手段

  (1)說教法:

  本節課以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展開教學的。這是根據教師在教學中設計的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特點來合理選擇的。探究性學習是發現科學事實、揭示科學規律的過程和方法,合作學習是學生透過合作,構建和內化知識的學習過程。

  本節教材的內容很適合開展探究性學習,其原因是:細胞的結構雖然在初中學過,學生也依稀記得細胞核跟遺傳有關。但是,有關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的知識學生還知之甚少,細胞核為什麼能夠成為細胞的控制中心?跟細胞核的結構有關係嗎?……細胞核內還有許多奧秘有待學生透過探究來解決!運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就把課堂交給了學生,大部分的時間由學生來支配,突出了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的指導者、參與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應先複習前面所學習的細胞膜和細胞器的相關內容,同時使用多媒體、討論、提問等手段加強教學,是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便於學生的接受新知識。把握住“細胞是一個生命系統”,從細胞生命活動的角度來加強細胞內部主要結構之間結構和功能的聯絡。

  (2)說學法:

  課前佈置嘗試製作真核細胞的三維結構模型(以小組為單位),“嘗試製作真核細胞的三維結構模型”是課程標準具體內容標準的要求,是教學中必須完成的。以小組合作形式課前完成是出於注意培養學生合作精神,課下完成也會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另外,利用安全的廢舊物品製作細胞模型更有利於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以透過展示學生嘗試製作的真核細胞模型,以及交流“問題探討”中的討論題,引發學生對細胞核功能的探究興趣進入本節的學習。之後指導學生進行“資料分析”,分組討論、探究細胞核的功能,並派代表發言,總結細胞核的功能。在細胞核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部分的教學中,以給出“思考和討論”題,學生進行思考和自由討論、自主探究,教師則適時引導、補充、精言歸納,在探討細胞核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過程中認同細胞核是細胞生命系統的控制中心。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把課堂交給了學生,大部分的時間由學生來支配,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和突出了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的指導者、參與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

  六、教學過程:

  首先引導學生回顧細胞的結構,細胞膜、細胞質內各個細胞器的分工合作、共同分析產生分泌蛋白的具體過程;提出問題:為什麼這些細胞器可以這樣有條不紊的密切合作?他們之間是如何協調形成統一整體?從而引入本節內容。

  問題探究:細胞核在細胞中到底起什麼作用?科學家又是如何來探究細胞核的功能的呢?

  首先透過學生小組討論及師生共同分析“資料分析”中的第一個實驗《美西螈核移植實驗》,提問美西螈的皮膚的顏色是由細胞核還是細胞質控制的?然後分析以上的例子,讓學生自己分析說明生物體性狀的遺傳主要是由細胞核控制。在此基礎上,向學生舉出克隆羊多莉綿羊的例項,來加強對這一結論的理解。提醒學生學習科學家的嚴謹態度和不屈不饒的精神,尋求能體現細胞核的功能其他證據,引出第二個實驗《蠑螈受精卵橫縊實驗》,引領學生共同分析細胞的分裂和分化與細胞核的關係,即細胞核控制著細胞分裂和分化,然後讓學生提問,總結細胞核的功能,老師繼續引導說明科學的嚴謹性,領讀第三個實驗《變形蟲實驗》,讓學生自己發現細胞核有更多的能力,是生命活動的控制中心。為進一步驗證結論,再引出第四個證據《傘藻嫁接和核移植》實驗,最後學生分析四個實驗共同總結出細胞核的功能————細胞核控制著細胞的代謝和遺傳。

  緊接著再設問:那麼細胞核為什麼能成為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從細胞核的結構中尋找答案,結構決定功能。從而引出細胞的結構。分析細胞核功能產生的原因?是哪一部分的結構在其作用。在分析這部分結構時,同時多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細胞核能控制細胞的遺傳,說明其應該有什麼物質?

  (2)含有DNA的結構如線粒體、葉綠體,它們的外面都有什麼相同的結構?

  (3)細胞核能控制細胞,肯定能與外界聯絡,如何能辦到?

  (4)學習RNA的分佈時,RNA主要分佈在細胞質,少量還分佈在哪裡呢?

  對於這部分比較抽象的概念,如DNA、染色體、染色質等概念,提出問題:染色質是否等同於DNA呢?染色質與染色體異同點及關係?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總結歸納其中的關係。這部分可以使用一些圖片和動畫來加強直觀教學。

  最後,進行本節的小結和本章的總結,強調細胞是一個統一整體,在細胞核的統一調控下,細胞的各部分結構協調配合,共同完成代謝、遺傳等各項生命活動。為了加強理解,安排學生在課後以小組為單位制作真核細胞的三維結構模型,並安排時間交流、互評作品,從而更進一步地理解這部分的內容。

  七、板書設計:

  第三節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

  一、細胞核的功能

  細胞核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二、細胞核的結構

  結構

  核膜:雙層膜,把核內物質與細胞質分開mRNA→外核孔:實現核質之間頻繁的物質交換和資訊交流蛋白質→內染色質(體):不同時期的不同表現形式,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

  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功能

  是遺傳資訊庫;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八、課堂小結:

  簡單總結學習內容,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

  九、作業設計:

  《紅對勾》上本節相應的練習題。

  十、課後反思:

  教學中採用了課前複習提問,新授課時板書與多媒體並用及師生互動等教學手段,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教學實踐中讓學生掌握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加之及時鞏固的配套習題,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掌握的較好。

  成功之處:

  (1)實現了課前所制定的教學目標;

  (2)突出了重點,較好地解決了難點;

  (3)教法運用合理恰當,學習知識與運用知識相結合,

  (4)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良好;

  不足之處:

  (1)時間安排稍顯緊張,最後的隨堂練習稍顯匆忙;

  (2)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還不夠凸顯,教學講授的內容稍顯多了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