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農耕時代的手工業
第4課 農耕時代的手工業
課程標準解讀
景德鎮原名昌南鎮,在江西饒州浮樑縣,位於昌江東南,處於昌江及其支流的匯合處,四面環山。景德鎮附近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瓷土資源。浮樑縣境內及附近地區,橫臥著懷玉山脈,盛產松柴,是很好的燃料。昌江及其支流便於運送物資,河水又可用於淘洗陶瓷,並安裝水碓用於粉碎瓷土。景德鎮的制瓷業出現於南朝,至五代時已經遠近聞名。北宋景德年間,朝廷派官員燒製瓷器充作貢品,遂改地名為景德鎮。入明以後,一些傳統瓷窯日益衰落,大批擁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紛紛向景德鎮集中,這裡的制瓷業發展更加迅速。明清時期的景德鎮為什麼能成為全國的“瓷都”呢?學習“農耕時代的手工業”,明確以下三維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掌握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徵。
2、過程與方法
●分析比較冶鑄、紡織及陶瓷業的演變過程。
●再現歷史情境,分析公私手工業的消長和經營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掌握中華先民高超的手工業技藝,以及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和對世界文明的影響,增強民族自豪感。
自主學習精要
一、金屬冶煉技術的進步:
1、青銅冶煉術
(1)青銅時代:從二里頭文化時期到春秋末期,歷時約15個世紀。
(2)成熟期: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藝已臻於成熟,在技藝和規模上都居於上古世界的前列,展示了燦爛輝煌的青銅文明。
2、鋼鐵冶煉技術
(1)產生:春秋時期人們發明了冶煉生鐵和鋼的技術。這是我國古代冶金技術的重大成就,也是世界冶鐵史上的奇蹟。
(2)發展:
春秋時期的鋼是塊鍊鋼。南北朝時發明了更先進的灌鋼法。即利用生鐵碳高、熟鐵碳低的特點,將熔化的生鐵液灌到熟鐵上以改變碳分,生產出硬度高、效能好的鋼。鐵器的廣泛使用,特別是把鋼應用到農具和手工業工具製作上,大大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3)燃料:
冶煉金屬需要原料。早在漢代開始用煤作燃料冶鐵。北宋時,用煤冶鐵已相當普遍,使煉出來的鋼鐵的硬度和質量大大提高。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使用煤的國家。南宋末年,我國開始用焦炭冶鐵,明朝流行開來。
思維啟用
說一說金屬冶煉技術在中國古代是怎樣發展的?有哪些史實?
做一做下列金屬冶煉技術按出現的先後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青銅鑄造技術②灌鋼法③用煤作燃料冶鐵④焦炭鍊鐵
A. ①③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② D.②①④③
答案:A
二、紡織技術演變
1、絲織技術
中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絲織技術的國家。早在上古時代,人們就已經學會養蠶繅絲了。
西周後,絲織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品種日益豐富,花色圖案精美。漢代絲綢遠銷歐洲,中國獲得了絲國稱號。
唐代出現緙死技藝,以本色生絲為經、彩絲為緯,以通經斷緯手法自由變換色彩,紋飾更加絢麗,極具藝術神韻。
2、棉紡技術
宋末元初以來,邊疆地區種植的棉花迅速向內地傳播。元代黃道婆推廣先進的捍、彈、紡、織之具,全面革新內地落後的棉紡織技術。她發明腳踏三錠紡車,取代手搖一錠紡車,能同時紡出三根紗。先進技術的推廣,使江蘇的松江在元明時期迅速崛起,成為全國的棉紡織業中心。棉紡織業是新興的手工業部門。柔軟結實的棉布日益流行,到明代後期已取代絲、麻、毛,成為廣大民眾的主要衣料。
思維啟用
說一說中國古代的棉紡織技術是怎樣發展演變的?
做一做宋末詩人艾可叔曾寫道“車轉輕雷秋紡雪,弓彎半月夜彈雲……機杼終年織婦勤”,這反映了
A.宋代制瓷的高超技巧
B.宋代絲織業的發展
C.宋代棉紡織業的發展狀況
D.宋代冶煉技術的進步
答案:C
三、陶瓷技術演變
1、製陶技術
陶器的發明是新石器時代手工業中最重要的成就。種類有彩陶、黑陶、白陶。
2、制瓷技術
東漢晚期,制瓷技術成熟,燒出了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時期,成功燒製出白瓷,是制瓷技術上的重大突破;
隋唐時期,陶器工藝臻於成熟,瓷窯遍佈南北,制瓷業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瓷器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宋代,景德鎮成為“瓷都”,全國出現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窯。元代承前啟後,燒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裡紅,開始進入彩陶生產時期。明代,創造了鬥彩和五彩瓷;清代,在配料的準確、火候的控制等方面要求更為精密,又出現了聞名中外的粉彩和琺琅彩。
至遲從唐朝起,瓷器開始大量出口。瓷器取代絲綢成為中華文明新的象徵。
思維啟用
說一說陶瓷技術的發展演變是怎樣的?
做一做某收藏家收藏的瓷器有邢窯白瓷長頸瓶.青花釉裡紅嬰戲碗.粉彩開光花尊,該收藏家生活的時代不早於
A.唐B.宋C.明D.清
答案:D
四、官私手工業的消長
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之一。不但地主田莊“閉門而為生之具以足”,小農的家庭手工業生產也十分普遍,其產品多供自己消費和繳納賦稅,很少進入市場。家庭手工業生產對於穩定小農經濟起到一定作用,但技術落後,生產分散,妨礙了市場發育。
西周時期,手工業由官府統一經營管理,按行業設立車正、陶正等工官管理具有各種技藝的工匠。產品主要滿足王室、官府和貴族的生活需要,不計成本,不入市場。
工匠集中在官府設立的作坊內,使用官府供給的原料,在工官的監督下,製作加工官府指定的產品。他們職業世襲,世代為官府勞作。官營手工業資金雄厚,規模較大,分工細密,代表著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到明代前期為止,一直佔據著古代手工業的主導地位。明代中葉以後,官營手工業日益衰落下去。
官營手工業的利弊:
利:資金雄厚,規模經營又為細密分工和協作創造了條件;而眾多富有經驗和技術的工匠一起工作,加上對產品質量的嚴格管理,推動了古代手工業技藝的提高。
弊:原料由官府提供,產品由官府調撥,不計成本,缺乏競爭;而且官營手工業採取強制勞動和超經濟剝削手段,常常引起工匠激烈反抗。
由於商品經濟和私營手工業的發展,官營手工業內部的生產關係不得不加以調整,出現了僱募工匠。從徵役制到僱募制,是生產關係上的一大進步。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生產關係的變革,私營工商業蓬勃興起,工、商開始與士、民並稱為國家的“四民”。此後民營手工業在曲折中發展,生產範圍、規模日益擴大,成為手工業生產中日益重要的成分。明代中葉以後更在制瓷、礦冶、紡織等諸多行業中,超過官營手工業,佔據了主導地位。
唐代以前,私營手工業生產主要以農民家庭副業和城鎮家庭小作坊的形式進行。唐宋以來,私營手工業顯著發展,商品經濟繁榮,農村家庭手工業的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
至明中後期,僱傭眾多工人的大規模手工作坊或工場日益增多,並從中孕育出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計工受值”式的僱傭勞動關係。
思維啟用
說一說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經營方式有哪些?它們是怎樣演化發展的?原因怎樣?表現如何?
做一做“工匠各有專能,匠有常主,計日受值.有他故,則喚無主之匠代之,曰喚代,無主者黎明立橋以待。”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絲織業中
A.官營手工業規模不斷擴大
B.私營手工業規模不斷擴大
C.產生了僱傭勞動關係
D.工匠與機戶關係緊密
答案:C
核心問題突破
1、考點一:手工業的含義;古代中國手工業的三種主要經營形態
學法指要:首先要注意歷史概念手工業,然後明確中國古代手工業的主要經營形式及其發展演變情況。
思維開放線手工業是指依靠手工勞動,使用簡單工具的小規模工業生產。開始從屬於農業,主要表現為家庭手工業。原始社會晚期,從農業中脫離出來,形成獨立的生產部門,之後有了較大發展。
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是古代中國手工業三種主要經營形態。官營手工業由政府直接經營,進行集中的大作坊生產,主要生產武器等軍用品和供官府、貴族消費的生活用品。它利用國家權力征調最優秀的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產不計成本,產品大多非常精美。民營手工業由民間私人經營,主要生產供民間消費的產品。家庭手工業是農戶的一種副業,產品主要供自己消費和繳納賦稅,剩餘部分才拿到市場上出售。在中國漫長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時代,家庭手工業佔有相當的比重。
案例拓展園:下列關於我國古代官營手工業和私營手工業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春秋戰國時期,私營工商業興起
B.唐代私營手工業在許多行業超過官營手工業,佔據主導地位
C.從徵役制到募役制,是官營手工業生產關係上的重大進步
D.明朝中後期,私營手工業中孕育出僱傭勞動關係
答案:B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手工業的經營方式官營手工業和私營手工業兩種經營方式的發展演變情況。在中國古代早期官營手工業一直是主要的經營方式,後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生產關係的變革,明代中葉以後私營手工業在制瓷、礦冶、紡織等諸行業中超過官營手工業佔據主導地位。
2、考點二:中國古代手工業產品享譽海內外的原因
學法指要:注意從我國手工業的發展歷程及特點來理解,同時還要注意從國際背景進行分析。
思維開放線①中國古代手工業品是日用品與藝術品的完美結合,應用於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②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為中國古代手工業產品向海外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條件。③古代封建王朝利用饋贈手工業品方式,加強與亞非、非、歐各國的友好往來。
案例拓展園:瓷器是中華民族祖先的偉大發明,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從陶到瓷的過渡開始於新石器時代
B青瓷技術要求比白瓷的更難
C隋唐時期白瓷進入了成熟期
D景德鎮在元代成為"瓷都"
答案:C
解析中國古代手工業發達,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本題主要考查中國製瓷業的'發展歷程。
3、考點三:手工業的形成及其發展
學法指要:自耕農經濟是中國古代社會主要的經濟形態,是封建社會的賴以生存的基礎。手工業始終為農耕經濟的發展服務而處於從屬地位。瞭解手工業形成的社會條件及其發展狀況。
思維開放線(1)在遠古社會以製陶、麻紡織為主的原始手工業是跟原始農業結合在一起。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原始經濟的相對繁榮,原始手工業的地位日益重要。所以原始社會晚期,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
(2)中國古代手工業主要有官營、民營兩種主要經營形態。官營手工業,主要生產武器等軍用品和供宮廷、官府使用的生活用品。在資金、人才、技術和經營規模上佔有絕對強勢,在明朝中期以前一直佔據了主導地位。民營手工業由民間私人經營,主要生產民間消費品。在以農為本、以工商為末的古代社會,民營手工業發展艱難。明代中葉以後,在很多行業中私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佔據了主導地位。
案例拓展園:官營手工工業在古代手工業生產中佔優勢,它的主要特點是①生產規模大,範圍廣,分工細緻②主要生產武器和供官府、貴族消費的生活用品③佔據人才、技術等方面的優勢,生產不計成本④主要是為市場生產精美商品和為對外貿易提供精品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對所學歷史知識進行分析、歸納,認識相關歷史史實,形成正確的認識。本題考察中國古代手工業經營的形態和特點,官營手工業不是為市場生產產品,主要是為宮廷、官府和貴族生活服務。
4、考點四: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點:
學法指要:農業和手工業是古代中國社會經濟的兩大支柱。儘管中國古代的手工業很發達,在世界上曾經居於領先地位,但是,手工業作為服務於農業文明發展的從屬地位一直沒有發生改變。從生產力、社會環境等各方面的因素總結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特點。
思維開放線(1)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兩種經營形態並存。官營手工業長期佔據主導地位,但呈現不斷萎縮狀態;私營手工業不斷髮展壯大,到明朝中後期逐漸佔據了主導地位。
(2)中國古代的手工業生產,地域分佈廣泛,生產規模巨大,分工細密,產品種類多,生產技術先進。
(3)中國古代的手工業,長期領先於世界,產品遠銷亞歐非地區,廣受讚譽。
(4)手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與工場手工業的出現。從經營的方式來看,私營手工業經歷了由家庭手工業到作坊工業,再到工場手工業的經營方式的轉變。到明朝中後期,在私營手工業中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
(5)經濟重心南移與工業分佈的相應變化。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起初在北方,以後逐步移至南方。大約到南宋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完成了從北方到南方的變遷。隨著經濟重心的轉移,有不少工業部門、工業製品的主要產地,也從北方逐漸轉移到南方。這種情況,在中國古代絲織業地區分佈的變化中表現得最為明顯。
(6)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緊密結合,但手工業的發展受到農業生產的制約。
案例拓展園:《國語晉語》中說:“公食貢,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該材料說明西周時期
A.手工業被官府壟斷
B.私營手工業得到迅速發展
C.家庭手工業是主要經營形態
D.手工業開始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
答案:A
解析關鍵是讀懂材料。本題旨在考查商周時期手工業生產由官府壟斷這一知識點。
5、考點五:陶與瓷的區別
學法指要:比較陶和瓷的物理特點,要注意從其原料成分和溫度上進行比較。
思維開放線把陶與瓷相提並論稱為“陶瓷”,這種說法由來已久,它反映了陶和瓷都是火與土的藝術。由於陶發明在前,瓷器發明在後,所以瓷器的發明很多方面受到了陶器生產的影響,如人們對火的效能的掌握、對黏土特點的充分認識等。但陶與瓷無論是物理效能還是化學成分都有本質的不同。陶器和瓷器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的黏土,瓷器的胎料則是瓷土,即高嶺土(因最早發現於江西景德鎮市高嶺村而得名);
(2)陶胎含鐵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鐵量一般在3%以下;(3)陶器的燒成溫度一般在900℃左右,瓷器則需要1300℃的高溫才能燒成;
(4)陶器多不施釉或施低溫釉,瓷器則大多數都施釉;
(5)陶器胎質粗疏,斷面吸水率高。瓷器經過高溫燒製,胎質堅固緻密,斷面基本不吸水,敲擊時會發出鏗鏘的金屬聲響。
除以上所舉,陶與瓷的不同之處還表現在:陶器並不是某一個國家或某一地區的專有發明,它為人類所共有。任何一個早期的農業部落,都有可能製作出陶器。而瓷器則不同,它是我國獨特的創造發明,然後透過海路和陸路,大量輸出到海外,才使制瓷技術在世界範圍得到普及。
案例拓展園:下列關於古代制瓷業發展歷史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商朝時期開始出現原始的陶瓷
B.魏晉南北朝時北朝燒製出白瓷
C.宋代景德鎮成為“瓷都”
D.明朝時期創造了中外聞名的琺琅彩
答案:D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陶瓷業的產生髮展歷程。各個時期製作陶瓷的技術水平是與該時期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在清朝時期才創造了中外聞名的琺琅彩。
高考經典感悟
例1:(20xx年,全國)廣州是隋唐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這條海上絲綢之路
A取代陸路絲綢之路,成為當時唯一的對外商路
B是通向日本、朝鮮的主要商路
C最遠可抵達非洲東海岸
D可到達波斯灣
答案:D
解析隋唐時期有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通向日本、朝鮮的商路是從登州、揚州出發的。C項是鄭和下西洋時最遠到達的地方。
例2:(20xx年,全國)下列手工業行業中,較早興起的是
A冶鐵業B制瓷業
C造紙業D印刷業
答案:A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分析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明確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情況。早在春秋時期,冶鐵業就已經興起。
例3:(20xx年,上海)自南宋末年至明清,民眾服裝、被褥原料和主食品發生了什麼重要變化?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麼?這種變化有何積極影響?
答案變化:南宋後棉布逐漸取代麻布成為民眾主要服裝和被褥原料;明朝時期玉米、甘薯逐漸成為面之外新的主食品種。
原因:棉花種植面積擴大及紡織技術改進;種植玉米、甘薯成本低、產量高;棉布物美價廉,深受歡迎。國內各民族間的交流和中外交流促進紡織技術進步和玉米、甘薯的引進。官府提倡,推廣種植。
影響:民眾生活有所改善,有利於社會穩定和發展;經濟作物的種植和商品經濟發展,最終導致江南一批工商業城鎮的興盛。
解析本題看似是考查民眾的服裝、被褥原料和主食品種變化問題,實際上是一個農業生產發展變化和農業新品種引進的問題:要把科技進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機地聯絡起來進行思考。才能領悟出其中的深意。
同步最佳化訓練
一、選擇題
我國古代有高超的冶金技術。請回答1~3題。
1.古代青銅藝術進入繁榮時期應是在( )
A.商周時代B.秦漢時期
C.南北朝時期D.隋唐時期
2.下列手工業行業中較早興起的是( )
A.冶鐵業B.制瓷業C.造紙業D.印刷業
3.我國能夠把生鐵和熟鐵混煉成鋼的灌鋼法,出現在( )
A.春秋戰國時期B.兩漢時期
C.南北朝時期D.隋唐時期
紡織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手工部門之一。請回答4~5題。
4.古代絲織業中提花機的完善、定型是在( )
A.西周B.戰國C.西漢D.隋唐
5.棉布成為中國人的主要衣料是在( )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我國古代手工業有悠久的歷史,素稱發達。請回答6~8題。
6.我國陶器文明的時代應該主要是在( )
A.新石器時期B.商周時期
C.南北朝時期D.唐宋時期
7.下列對古代官營手工業的分析,不正確的是( )
A.技術水平高,推動了古代手工業技藝的提高
B.生產不計成本,生產效益低下
C.元朝實行匠籍制度,影響了生產者的積極性
D.宋朝出現的僱募工匠制度是對生產關係的調整
8.明清時期手工業的發展,最重要的影響是( )
A.促進地區或行業新的社會分工
B.促進城鎮集市的發展
C.促進生產規模的擴大
D.促成僱傭勞動關係的產生
9.中國古代的手工業歷史悠久,素稱發達。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綢的國家,有“絲國”之譽。中國又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被稱為“瓷器大國”。
請回答:
(1)簡述這兩種工藝品在對外交往中的地位。
(2)這兩種影響巨大的工藝品為什麼不能使中國的對外貿易有長足的發展?
10.中國古代手工業有哪幾種主要經營形態?它們各有什麼特點?後來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發生了什麼變化?
閱讀思考視窗
兩百多年前,有位瑞典貴族酷愛xx彩瓷。他不惜重金,派人萬里迢迢到中國定做。為了顯示自己的高貴地位,他按照貴族等級標準設計成套圖案,畫成樣稿,要求中國工匠必須嚴格按照樣稿燒製。船在海上航行數月,圖案樣稿被海水打溼,滲出一圈淡淡的水痕。中國工匠拿到圖案樣稿,發現上面有水痕,但無法核實這是否出自作者的原意,只好照樣子燒製。那位貴族收到成品後,開始很不高興;經認真核對樣稿,驚奇的發現瓷器上的水痕同樣稿上的水痕一模一樣,情不自禁的讚歎中國工匠的神奇技藝。這個訊息不脛而走,前來觀看的人絡繹不絕。如今,這批瓷器已成為瑞典的國寶。
請思考:中國瓷器是何時開始走向世界的?對歐洲人的生活有何影響?
參考答案:
1.A商周時代,青銅器的鑄造進入繁榮時期。
2.A本題主要考查分析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明確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概況。早在春秋時期,冶鐵業就已經興起。
3.C南北朝時期.發明灌鋼法.鋼的產量和質量大大提高。
4.C經西漢以來不斷改進,提花機進一步完善、定型。
5.D到明代後期.棉布已經取代絲、麻、毛,成為廣大民眾的主要衣料。
6.A陶器的發明是新石器時代手工業中最重要的成就。
7.D唐朝出現的僱募工匠制度是對生產關係的調整。
8.D明清時期手工業發展的最重要的影響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即促成僱傭勞動關係的產生。
9.答案:(1)唐朝以前,絲綢是對外貿易的主要物資,透過絲綢之路,漢代的絲織品源源不斷地運到西亞和歐洲。中國瓷器從唐代起已輸出到國外,取代絲綢成為中華文明新的象徵。
(2)古代中國是一個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國家,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這就決定了中國的對外貿易不可能有長足的發展。
解析:(1)問注意結合所學知識;(2)問注意結合小農經濟社會的特點來回答。
10.答案:①中國古代手工業有兩種主要經營形態:官營手工業和私營手工業。②官營手工業由政府直接經營,資金、技術力量雄厚,技藝水平較高,但生產不計成本,效益低下。私營手工業有農民家庭手工業和城鎮家庭小作坊兩種形式,在官營手工業的壓迫下曲折發展。③唐宋以來,農村家庭手工業生產日趨商品化。明代中葉以後在很多行業中超過官營手工業,佔據了主導地位;私營手工業中出現了資本主義的僱傭勞動關係。
解析:考查學生對歷史事實的概括、歸納能力,根據課本所學知識回答。
閱讀思考視窗參考答案:
從唐代起,陶瓷開始大量出口,瓷器取代絲綢成為中華文明新的象徵。17世紀,中國瓷器風靡歐洲;中國瓷器在18世紀已遍銷全世界,並深入到普通的英國家庭。
解析:中國製瓷業發達,對外貿易發達,影響世界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