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負荷的自我監測》教案範文

《運動負荷的自我監測》教案範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運動負荷的自我監測》教案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學情分析:

  所在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學會運動負荷的自我檢測,主要包括脈搏、心率、心臟恢復率等概念、適宜運動心率的計算、判斷方法、運動心率和運動後心髒恢復率的測定方法、簡單判斷運動負荷的方法等具體內容。

  二、教學內容分析:

  所謂運動負荷,是指人做練習時所承受的生理負荷。運動負荷包括運動量和運動強度兩個方面。在鍛鍊時只有運動負荷保持適宜,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運動負荷過小過大都不行。過小,則達不到鍛鍊的目的;過大,又超出了人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對人身心健康和教學任務的完成都十分不利。因此,要學會合理地安排和調節運動負荷。

  三、教學目標:

  學會運動負荷的自我檢測是本課時教學的重點內容,但由於內容較多,又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知識學習的特點,建議教學中可在以教師重點講解有知識點的基礎上,把有關內容的深入學習與實踐課的教學相結合,如在進行實踐課耐久跑的教學前,可事先要求學生對有關適宜運動心率的計算、判斷方法、運動心率和運動後心髒恢復率的測定方法、簡單判斷運動負荷的方法等具體知識點進行預習,而在耐久跑的教學中,可讓學生自己測出跑後即刻的脈率指標,並與“適宜運動脈率”的公式計算出的自己的適宜運動脈率相對比,進而評價和調整自己練習時運動負荷。在持續的耐久跑練習結束後,再讓學生測出自己運動結束後1分鐘內的脈率,並計算自己的心臟恢復率水平。最後對怎樣判斷引導負荷大小內容的教學,學生一般都能看懂,建議教師結合活動園地的內容,要求學生課外學習完成。

  四、教學難點分析:

  簡單判斷運動負荷的知識,檢測運動負荷的方法,學會科學地參加體育活動。

  五、教學課時:

  2課時

  六、教學過程:

  在體育鍛煉中,運動負荷太小,還達不到鍛鍊身體的目的;運動負荷過大,則容易引起運動性疲勞,影響健康。那怎樣判斷運動負荷的大小呢?我們可以透過掌握一些簡單易行的方法來判斷自己的運動負荷。

  1、檢測運動負荷的簡便方法

  測定脈搏是檢測運動負荷常用的簡便方法。

  心臟是人體中非常重要的動力器官,我們全身流動的血液全靠心臟這個“馬達”來推動。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叫心率,它是心臟功能的一種表現。

  隨著心臟的跳動,在特定部位皮膚表面可以摸到的動脈搏動稱為脈搏。早正常情況下,脈每分鐘跳動的次數(即脈率)和心率是一致的。脈率受年齡、性別的影響。一般情況下,女性比男性快,兒童比成人快。成人安靜時的正常心率為70~80次每分。運動和情緒激動時可使脈搏加快。而睡眠、休息時則減緩。參加運動時,隨著運動負荷的加大,脈搏跳動也隨之加快。但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人,由於心臟機能提高,在承受相同運動負荷時,脈率比不經常參加鍛鍊的人低,而且恢復到正常水平所需時間也比不經常鍛鍊的人短。因此,我們可以透過測定自己的脈率變化來判斷鍛鍊負荷是否合適。

  2、適宜運動脈率的判斷及其測定

  (一)適宜運動脈率的判斷

  人都有一個最高脈率,即使你進行非常吃力的運動,達到了最高脈率後也不能在增加了,最高脈率和年齡、體能水平有關。20歲以下的青少年,最高脈率一般為200次每分;而經常鍛鍊、體能水平好的青少年,最高脈率可以達到220次每分。最高脈率只有在參加最為激烈的運動時才會體現出來。通常,比較適宜的運動脈率應保持在最高脈率80%~50%的範圍內。

  由於人們的體能水平存在一定差異,因此最為適宜的運動脈率也有所不同。我們可以用下列公式計算出自己最為適宜的運動脈率:

  適宜的運動脈率=(最高脈率 — 安靜時脈率)65% + 安靜是的脈率

  (二)脈率的測定方法

  1. 準備一塊馬錶

  2. 找到能摸到脈搏的部位

  3. 運動停下來時即刻測定6秒種的脈搏跳動次數

  4. 測量時準確地數6秒鐘脈搏跳動的次數,再乘於10,就是此時的脈率。

  (三)注意的問題

  由於剛剛停止運動後的1分鐘內,心率下降特別快,因此,運動停止後,要準確測定即刻脈搏,需要事先進行必要的練習,比較熟練地掌握測定脈搏的方法,否則會延遲測定即刻脈率,造成測定結果不準。

  3、運動後心髒恢復率的測定

  持續長時間運動以後,心臟分兩個階段恢復。在最初階段,心率急劇下降,接著維持一定的狀態,然後再慢慢恢復到安靜時的心率(如下曲線圖表)。在運動剛剛結束後的一分鐘內,有一個心臟恢復的重要時期。在這一分鐘內,你的心臟恢復越快,說明你的心臟功能越好。先在運動結束後即刻測6秒鐘的脈率,運動結束後1分鐘再測一次6秒鐘脈率,利用下列公式就可以算出恢復率:

  心臟恢復率 =(運動心率 - 恢復心率)/ 10

  4、怎樣判斷運動負荷大小

  (一)用晨起安靜脈率判斷運動負荷大小 在正常情況下,透過體育鍛煉後心髒機能增強;安靜時的心率應逐漸減少。但是如果相反,脈率反倒增多了,就是表示運動負荷大。因此,我們可以透過測定晨起時的脈率來判斷運動負荷的安排是否合理。

  (二)自我感覺判斷法

  對運動負荷安排是否合理,也可以透過自己的主觀感受來判斷。如果鍛鍊後,經過合理休息後感到全身舒服,精神愉快,體力充沛,食慾增加,睡眠好,說明運動負荷比較合理。相反,如果感到十分疲勞,四肢酸沉,至第二天仍然沒有消除,出現心慌、頭暈,沒有食慾,睡眠不好,並對再次參加鍛鍊感到厭惡等不良症狀,則說明運動負荷過大,需要好好休息調整

  5、參考資料

  (1)超量恢復

  超量恢復是體育鍛煉中常見的一種生理現象。人體運動時,身體要承受一定的運動負荷,體內異化作用加強,能量物質儲備逐步下降。這一時期稱為工作階段。由於能量物質大量消耗等原因,運動後便會產生一定的疲勞,但經過休息調整,消耗的能量物質又逐漸恢復到接近或達到運動前的水平,疲勞也隨之逐漸消失。從疲勞到疲勞消失的這一過程叫恢復過程。恢復過程不但能恢復到原來的水平,而且經過合理的休息後,在一定的時間內,機體的能量物質貯備及體能等方面還會超過原來的水平。這種現象叫做“超量恢復”。

  (2)運動過度疲勞綜合症

  運動過度是指運動者在鍛鍊過程中承受的運動負荷超過了機體所能正常承受的.能力。

  一般表現為參加鍛鍊後的第二天,鍛鍊者感到疲勞或肌肉痠痛僵硬、精神不振,出現所謂“鍛鍊的延續效應”。嚴重者還會產生注意力渙散、容易激動等心理症狀,以及睡眠不好、夜間盜汗、食慾不振等。

  出現運動過度的一般症狀後,可以透過增加兩次鍛鍊之間的休息時間、減小鍛鍊的運動負荷等方法加以緩解。但嚴重者,還需要採取增加營養、接受理療和按摩等措施,儘快使機體得到恢復。否則,會導致症狀進一步惡化。

  運動負荷過大是引起運動過度症狀的主要原因,但缺乏合理的休息或飲食質量差、營養不平衡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

  課堂練習:

  在教學時還應注意直觀教學手段的運用,如超量恢復、人體機能提高的過程、運動心率與運動強度的關係、運動後的心率恢復、心臟恢復水平等內容,講授時最好與圖示、圖表等形式配合進行。如有條件,可將本課時的內容做成多媒體課件,講授時運用必要的多媒體技術或其他電教手段,提高教學資訊輸出的高效性和直觀性。

  作業安排:

  熟練掌握測定脈搏的方法

  教學反思:

  在課堂教學中最常用到的運動負荷測量方法除了脈搏測量外,還有詢問法和觀察法。據瑞典生理學家研究,當詢問學生鍛鍊後的自我感受,學生回答“累極了、很累、有點累、還行、很輕鬆、非常輕鬆”時都有不同的心率,而這些心率和回答之間有著極明顯的對應關係。這樣教師就可以利用學生的回答來判斷學生承受運動負荷的情況。採用觀察法可以直接簡便地知道學生的運動負荷情況,教師可以透過觀察學生的臉色、表情、喘氣、出汗量、反應速度等表現來判斷所承受運動負荷的大小。比如,當學生承受較小負荷時,額頭微汗、臉色稍紅;承受中等負荷時,臉色緋紅,臉部有汗下滴;承受過大的運動負荷時,臉色發白,滿頭大汗,動作失控等。所以,安排運動負荷時要以學生髮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在體育課上,可以透過調整練習的次數和組數、練習的強度和時間、器械的坡度和阻力,也可以改變課的組織教法等來對運動負荷進行合理的調節。

  體育課必須有適宜的運動負荷,過分關注學生的生理效應而忽略心理效應是有失偏頗的,而不再關注學生的生理效應卻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體育課堂教學中安排適宜的運動負荷是鍛鍊身體和掌握運動技能的需求,也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