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畫楊桃》教案範文(通用5篇)
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畫楊桃》教案範文(通用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畫楊桃》教案範文(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畫楊桃》教案1
學生視角:
《畫楊桃》中小主人公的爸爸和老師,在畫畫時教會他怎樣遭到同學們的嘲笑。這樣的經歷,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也能遇到類似的問題。應怎樣面對他人的誤解,這是很值得學生去探討的問題。
難點:
能聯絡全文內容,感悟父親和老師透過畫楊桃這件事所說的道理。並學會怎樣實事求是地思考問題,處理問題。
教師思考:
課文教育學生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知道同一個事物從不同角度看就會有所不同。這正是樹立學生自信心,堅持自己正確觀點的契機。
重點:
邊讀邊思,體會透過畫楊桃這件事反映出的深刻道理。
設計特色:
指導自學,精講深化。
資訊資料:
1 .課文中生字新詞卡片。
2 .楊桃不同角度圖的投影片
3 .課文中重點句子的投影片。
教學時數:
2 課時
教學要求
1 .學習本課生字新詞,學習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說話。
2 .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理解老師透過畫楊桃這件事聽說的道理。
3 .在老師的提示下,透過默讀、朗讀自學課文,理解句子之間的聯絡。
4 .培養學生讀中自我感悟的能力,感情朗讀能力。
第 1 課時
教學目的:
l 、學會讀、寫本課13 個生字。,聯絡上理解理解審視和顏悅色的詞語。
2 、整體感知,能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講了件什麼事?
3 、能在熟讀的基礎上,設身處地地想象小作者和同學們的不同的心理活動。
教學流程:
一、明確目標:
今天,我們學習《畫楊桃》,誰能給大家介紹楊桃是什麼樣的水果?
楊桃,又名陽桃、羊桃,學名五斂子,又因橫切面如五角星,故國外又稱之為星梨,是久負盛名的嶺南佳果之一
二、給充分時間讀書自學。
1 .整體感知課文,把握主要內容。
(1) 自己獨立自學生字、詞,不認識的字,透過來解決。
(2) 讀後思考文中圍繞畫楊桃講了一件什麼事?
2 .多種感官參與讀書,提高學習效率。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引導學生敏銳察覺課文的主要話題,畫出主要的句子。
三、彙報自學,提出問題。
教師梳理出問題:同學們為什麼笑? 老師為什麼要嚴肅地說那一番話?
四、學習第1 自然段。
1 .指名讀第1 自然段。想想這一自然段告訴我們什麼?
2 .想當然是什麼意思?
3 .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
五、學習畫楊桃這部分(2 5 自然段) 。
1 .默讀第2 自然段,畫出作者看楊桃和怎麼畫的句子,,
2 .理解作者為什麼會把楊桃畫成五角星? 我的座位在前排靠邊的地方說明什麼?
3 .聯絡前文想想,我把楊桃畫成五角星是否還有其他原因?結合父親的話說說什麼是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
4 .出示討論題同學們為什麼會笑小作者畫的楊桃?
5 .老師的神情有什麼變化? 請讀讀相關的句子。
6 .分角色朗讀這一部分,再想想作者聽到同學們的笑聲會怎樣想?
六、啟用經驗,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1 .你在學習生活中是否遇到像作者一樣難堪的情形呢? 當時你是怎樣想的?
2 .那麼我們究竟應持什麼樣的態度面對他人的嘲笑呢? 學完一課,大家一定會有啟發的。
七、課堂練習。
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說話。
第 2 課時
教學目的:
1 .知道同一個事物從不同角度去看,會有不同的結果。
2 .理解父親和老師的話中蘊含著的深刻的道理。
3 .抓住重點句子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流程
一、觀察實物,從多角度看。
教師拿一個幾何形體,讓幾名學生坐在不同位置進行觀察,然後讓他們向其他同學彙報看到的物體的樣子。
二、學習第6 自然段
1 .指名讀,重點指導讀出幾個省略號的語氣。
2 .你發現同學們又有什麼變化? 為什麼有這樣的變化?
3 .分角色朗讀這部分。
三、學習第7 自然段。
1 .思考:老師說了幾句話? 你能讀懂每句話的意思嗎?
2 .投影出示老師的話。引導學生結合前文內容感悟老師說話的含義。
重點理解相信自己的眼睛。
3 .感情朗讀,並試著背誦下來。
四、小結學習,思想昇華。
1 .什麼是教誨? 為什麼他們的教誨讓我一生受用?
2 .父親和老師是講畫畫上的事。在日常生活中,當別人的看法和自己不一樣時,應當怎樣做呢?
五、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分角色朗讀,老師也參與朗讀。
六、教師總結全文。
當別人的想法同自己不一樣時,不要輕易下結論,要看人家是從什麼角度去看的;自己也應實事求是,相信自己的眼睛。這樣我們就能在生活中科學、客觀地處理問題。
七、課堂練習。
背誦最後兩個自然段。
八、實踐活動。
1 .日常生活中你聽到或遇到過像畫楊桃那樣的事情嗎? 如果有,請講給同學們和父母聽。
2 .寫一篇《畫楊桃》的讀後感。
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畫楊桃》教案2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練習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說話。
2、透過理解教師說的一段話中句與句的聯絡,培養學生怎樣把一段話寫清楚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
4、知道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所不同。學生自學,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5、培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背誦最後兩個自然段。
重點、難點
1、聯絡全文內容,理解老師透過畫楊桃這件事所說的道理。
2、理解老師說的一段話中句與句的聯絡,體會怎樣把一段話寫清楚。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2、學生自學生字、詞。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揭示課題
(出示楊桃實物或圖片)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麼果實嗎?今天,我們要學一篇課文,就與楊桃有關。(板書:畫楊桃)看到這個題目,你們想知道什麼?(板書:畫楊桃)
1、齊讀課題。
2、讓學生圍繞課題質疑。
(1)誰畫楊桃?
(2)怎樣畫楊桃?
(3)畫楊桃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
(4)作者為什麼要寫畫楊桃這件事?
二、初步感知,瞭解內容
投影出示思考題: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把生字詞多讀幾遍。
2、利用,聯絡上下文理解新詞意思。
3、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4、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來。
三、檢查預習情況
1、指讀生字詞。
2、指讀課文。
本文講的是一件什麼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詞意思?怎麼理解的?(交流)
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
想當然:憑主觀想象,認為事物應該是這樣。聯絡課文內容,父親經常叮囑“我”,看見一件東西是什麼樣的,就畫成什麼樣,不要憑主觀想象,畫走了樣。
四、質疑
提出不懂的問題。(常識性問題師生當堂解決。有關課文內容理解的問題師生梳理歸納。)
五、佈置作業
l、熟記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地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了解由於老師的仔細觀察,善於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原因。從而懂得看問題或做事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獨立思考,善於從事物中得到啟發,進行認真分析和判斷的能力。
2、練習“不像……而像……”、“不要……要……”說話。
3、熟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明確目標
作者在畫楊桃時發生了什麼事,其中包含著一個道理,究竟是什麼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
二、逐段深入理解課文
1、學習第一自然段,指名讀。
提問:
(1)這個自然段告訴了我們什麼?(板書
是……就……不要)
(2)“想當然”是什麼意思?你能不能舉個例子說說什麼叫“想當然”?
(3)指導朗讀。
2、學習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讀。
提問:
這兩個自然段講了什麼?討論:
(1)第二自然段分為幾層?
(2)找一找哪幾層是回答“我”為什麼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重點理解作者為什麼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原因。)
①老師根據桌上的楊桃講解現在看到的楊桃就象五角星一樣。
②出示投影片,一橢圓形帶稜的楊桃。
③實物演示,讓從不同角度看的學生說出自己看到的樣子。(讓學生親自實踐看一看從不同的角度看楊桃是什麼樣子,幫助他們理解課文內容。)
④說出作者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原因。
⑤“我”把楊桃畫成五角星是否還有其他原因?結合父親的話講一講什麼是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這是透過提示,幫助學生理解我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第二個原因。)
讓學生把兩個原因結合起來講。(再一次加深理解。)
3、學習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讀第四至六自然段。
(1)出示討論題:
①開始同學們認為這幅畫畫得怎麼樣?後來又有什麼變化?
②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把有關的句子畫下來。
(2)指導朗讀,注意語氣的變化。
(3)用上“因為……所以……”說一說同學們的認識為什麼發生了變化?(進一步明確學生態度發生變化的'原因。)
4、學習第七自然段,自由讀這一自然段。
提問:
(l)老師的話裡共有幾句話?
(2)前兩句告訴了我們什麼?
(3)舉例子說說怎麼就叫角度不同,樣子不一。(板書角度不同,樣子不一。)
(4)同一事物,當別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時,應該怎樣做?
(5)什麼叫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麼,就是什麼,不要受別人影響。)
在逐句分析這一自然段的基礎上,再讀並試背誦。
5、學習最後一個自然段,齊讀。
提問:
(1)老師和父親的話哪些地方相似?
(2)為什麼說老師和父親的話對我來說一生受用?(板書:一生受用)
(3)父親和老師所講的畫畫上的事。當別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樣時,應當怎麼做?(板書要……不要,是……就)
誰能用“要……不要”說一句話?
三、總結全文
1、當別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樣時,不要先認為別人錯了,要看人家是從什麼角度看的;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實事求是。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這樣做,能使我們每個人一生都得到好處,我們要牢記這個道理。
2、齊讀例數第一、二自然段並試背誦。
3、畫楊桃
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畫楊桃》教案3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15個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中老師說的那段話。
3、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懂得無論做什麼事或看問題,都應該實事求是。
教學重、難點:
學習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蘊含的道理。
教學準備:
1、實物楊桃;與美術老師合作讓學生畫一畫楊桃。
2、生字卡片。
教學設計:
程式、教與學、意圖
教學過程:
一、看楊桃
1、同學們,請觀察老師手中的楊桃,中間的同學和兩邊的同學說一說是什麼形狀?本節課我們學習《畫楊桃》這篇課文。 看看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板書課題:畫楊桃
再現課文情景為領悟道理奠定基礎。
二、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
要求:
(1)會認6個生字;
(2)會讀課文;
(3)知道講了一件什麼事。
2、認字,同學互查,記分。
3、指名讀課文,邊聽邊想:
(1)誰讀得最棒?
(2)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我根據自己看到的把楊桃畫成像五角星的樣子,同學們覺得好笑。老師卻透過這件事,啟發同學們懂得了一個道理。
讓學生學習概括,從整體上了解課文內容。同時透過評價識字、讀書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學提問
1、默讀邊讀邊思考,劃出重點詞句。不懂得地方提出問題來討論。
2、老師觀察,瞭解學生默讀的情況:
(1)是否劃出重點詞句?
(2)是否會提問?
3、評價提問:看誰會問?問的問題最有探究的價值。
例如:我畫的楊桃為什麼像五角星?老師的神情為什麼變得嚴肅?……
要在提問方面大做文章,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
四、齊探究
1、讀第一段,討論:
(1)父親對我要求很嚴,表現在什麼地方?為什麼這樣要求我?理解:經常、叮囑、想當然等。
(2)練習朗讀:
突出“很嚴”“經常”“是什麼樣,就畫成什麼樣”這些詞。
2、讀第二段,討論:
默讀,“我”是怎樣畫楊桃的?“我”認為畫得怎樣?畫出重點句。“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自己覺得畫得很準確。”說說自己的體會: “我”畫畫一絲不苟。
3、學習下一段,過渡:
同學們認為我畫得怎樣呢?面對我的畫是什麼態度?畫出重點詞句:“哈哈大笑””“……是這個樣子嗎?”“……是五角星吧!”不改變願意 讓學生知道父親這樣做的道理。
“……是這個樣子嗎?”“……是五角星吧!”不改變願意,把反問句在成陳述句。概括態度──嘲笑。
用嘲笑的態度讀一讀同學們的話。為什麼嘲笑──不像楊桃。
後來同學的態度發生了什麼變化?讀一讀後來的話,說一說同學的態度是怎樣的?──不好意思,知道錯了。
4、老師的態度又是怎樣的?有什麼變化?畫出老師的動作、語言讀一讀。說說體會:老師從“我”的角度去觀察事物。又讓學生從“我”的角度去觀察事物,使學生的態度發生了變化。老師的態度在“審視”之後神情變得“嚴肅”後來變得“和顏悅色”。為什麼?因為我明明畫得很準確,但同學們卻說”不像“引起他的沉思;老師後來發現同學們已經認識到自己錯在那裡了。所以神情變得“和顏悅色”。
5、想一想老師的動作也可以演一演,再讀一讀老師的話。想一想每一句話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想法要說。
意思:
(1)看楊桃的角度不同,揚子也不同;
(2)看到別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不要忙著嘲笑別人;
(3)應該實事求是。
想法:父親的話和老師的話聯絡起來想一想,說明了什麼道理?這個道理僅僅適用於畫畫嗎?
板書:我們做事或看問題應該實事求是,當別人的看法、做法與自己不同時,不要急於下結論,要從別人的角度去看去想,一切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
讓學生知道“我在父親的影響下已經養成了仔細觀察認真畫畫、畫準確的習慣。
讓學生從字裡行間體會同學們態度變化以及變化的原因。體會老師態度變化以及變化的原因。
對老師講的話要認真讀認真想,聯絡生活實際體會其中的道理。昇華認識。
五、學表演
1、分小組練習朗讀,討論表演的動作和語言、神情。鼓勵同學們創造性的表演。(如果能把老師說的那段話背下來表演更好)
2、學生表演。討論:自己在平時有沒有發生過類似的事。以後再遇到類似的事應該怎樣處理。鞏固已經明白的道理,並能聯絡生活中的事情思考。
六、學寫法
對話:我們應當學習作者那些寫法?
1、運用呼應的手法:前呼後應,十分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會有不同的結論。不憑藉自己的經驗來否定別人的新發現。
2、反覆描寫“笑”。而最後一個不要忙著發“笑”耐人尋味。
3、準確運用標點:破折號一處;六處用了問號;四處用了感嘆號;三處用了省略號;形象的描摹了同學們自以為是、得意洋洋的神態;幼稚可笑的表現;知錯不好意思的樣子。
引導學生把讀與寫自覺聯絡起來。從讀中悟寫作方法。
七、抄句子
1、鼓勵學生把意思深刻的句子抄下來。
2、讀一讀資料袋。
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畫楊桃》教案4
教學要求:
1、知道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樣子,從中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教育。
2、體會課文哪些地方寫得真實具體。
3、學會本課7個生字,理解詞句,會用“叮囑”“教誨”造句。
4、朗讀課文。背誦最後兩個自然段。
教學重點、難點:
聯絡課文內容,理解老師透過畫楊桃這件事所說的道理。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揭題。
1、你們知道楊桃是什麼樣子的嗎?
2、揭示課題。板書:畫楊桃。
二、預習課文。
1、提出預習要求:藉助漢語拼音,輕聲自由試讀課文;畫出重點詞句,提出不懂的問題。
2、檢查預習:檢查生字讀音;指名讀課文;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
三、指導學生分段,說說各段段意。
1、學生邊默讀邊思考課文共分幾段,每段主要講了什麼?
2、指名分段,說段意。
第一段(1)講父親教“我”學畫畫。
第二段(2—18)在圖畫課上,“我”將楊桃畫成像個五角星的樣子,同學們覺得很好笑,老師卻透過這件事啟發我們懂得了一個深刻的道理。
第三段(19)講老師和父親的教誨使我一生受用。
四、講讀第一段。
1、指名讀第一段。
2、提問:
(1)“我”是什麼時候開始學畫畫的?
(2)怎樣理解父親叮囑“我”的話?(尊重客觀事實,準確地表現客觀事物,實事求是)
3、指名讀父親的話。
五、講讀第二段。
1、指名朗讀第二段。
2、“我”怎麼會將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樣子的?
3、“我”把楊桃畫成五角星後同學們有什麼反應?老師是怎麼對待的?
4、老師講的話一共有幾句?老師這段話的主要意思是什麼?(四句。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會有不同的樣子。)
5、自由朗讀第二段。
六、講讀第三段。
1、齊讀第三段。
2、提問:父親和老師的話有哪些相似的地方?為什麼說“他們的教誨使我一生受用”?(尊重事實,實事求是)
七、作業:練習背誦最後兩個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朗讀訓練。
1、聽課文錄音。
2、分段朗讀指導。
3、分角色朗讀第二段。
二、背誦最後兩個自然段。
自由背誦、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三、完成課後練習第二題。
1、學生通讀全文,思考:課文中哪些內容寫得真實、具體,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2、指名回答問題。(“我”是怎樣畫楊桃的及老師、同學們的反應寫得真實、具體。)
四、討論思考練習第三題。
1、指名讀句子。
2、說說表達方式有什麼不同?
五、完成課後練習第四題。
1、指名讀詞語。
2、指導記憶字形。
3、抄寫詞語兩遍。
4、指名說“叮囑”“教誨”的意思。
5、學生口頭造句。注意糾正錯誤。
6、學生書面造句。
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畫楊桃》教案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叮囑、哈哈大笑、審視、嚴肅、半晌、和顏悅色、熟悉、相似、受用”等詞語。練習用“不像……而像……”、“不要……要……”造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後兩段。
3、能讀懂課文主要內容,知道同一事物從不同角度看會有所不同。
4、繼續練習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思想教育:知道同一事物從不同角度看會有所不同。
教學重點、難點:
1.聯絡上下文,體會老師透過畫楊桃這件事所講的道理。
2.理解老師說的一段話中句與句之間的聯絡,體會把一段話寫清楚的方法。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題質疑匯入:
1.齊讀課題。
2.讓學生圍繞課題質疑。
例:(1)誰畫楊桃?
(2)怎樣畫楊桃?
(3)畫楊桃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
(4)作者為什麼要寫畫楊桃這件事?
(一)學生按要求自學生字、詞。
(三)檢查自學。
(四)理解詞義。
1.理解詞義。
2.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
(五)自讀課文,初步瞭解內容。
1.指名讀課文,初步瞭解內容,知道本文寫的是“我”在圖畫課上將楊桃畫成了五角星,引得同學們大笑。老師仔細觀察後,肯定了我畫的內容是對的,並講明瞭道理。
2.讓學生自讀課文,標畫出文中不理解的詞句,提出質疑。
(六)作業。
1.寫詞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讀題匯入。
1.齊讀課題。
2.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用一句話把題目的意思說完整。
例:
(1)“我”在圖畫課上畫楊桃。
(2)“我”在圖畫課上畫楊桃,把它畫成了五角形。
(3)“我”把楊桃畫成了五角形,得到老師的肯定。
3.提問引入:
“我”把楊桃畫成了五角形,惹得同學們大笑,老師沒有批評,反而肯定了“我”畫的是對的,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仔細閱讀課文,弄清其中的奧妙。
(二)抓住重點,理解內容。
1.指名讓三位同學分三部分朗讀課文。
(1)第1自然段為第一部分。
(2)第2至倒數第2自然段為第二部分。
(3)最後一自然段為第三部分。
2.投影出示句子:
“這位老師的話同我父親講的是那麼相似,他們的教誨使我一生受用。”
(1)什麼是教誨?什麼叫受用?
(2)老師講的是什麼話?父親講的又是什麼話?
(3)指名回答後,引導提問:為什麼老師和父親教誨使“我”一生受用呢?
3.指名讀第1自然段。
(1)出示句子:
“你看見一件東西,是什麼樣的,就畫成什麼樣,不要想當然畫走了樣。”
(2)這是誰在什麼時候對“我”說的話?
(這句話是父親在“我”讀小學四年級初學畫畫時,經常叮囑“我”的話。)
(3)經常“叮囑”是什麼意思?
(“叮囑”是再三囑咐的意思。經常叮囑說明父親不止一次地這樣教導“我”。)
(4)指名讀句子。
(5)“想當然”是什麼意思?什麼是“畫走了樣?”
(“想當然”是憑主觀想象,認為事情應該是這樣。“畫走了樣”是指畫出來的圖形和原來的實物不一樣。”)
(6)父親為什麼告訴“我”不要“想當然”?
(父親告訴“我”,“看見一件東西,是什麼樣的就畫成什麼樣,”否則就會把東西“畫走了樣”,失去了原物的本來面目。)
(7)讓學生說說自己理解父親這番話的意思。
4.讓學生自讀第二部分。邊讀邊想圖畫課上“我”畫的楊桃是什麼樣子的?為什麼會畫成這個樣子?
(1)讓學生依照課文內容回答。
(圖畫課上“我”看到的楊桃根本不像平時看到的那樣,而像是個五個角的什麼東西。“我”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自己覺得畫得很準確。)
(2)出示句子:
“我看到的楊桃根本不像平時看到的那樣,而像是五個角的什麼東西。”
(3)指名讀句子後,討論:為什麼圖畫課上作者看到的楊桃根本不像平時看到的那樣,而像是五個角的什麼東西呢?
(因為“我”的座位在前排靠邊的地方,講桌上那兩個楊桃的一端正對著“我”。所以“我”看到的楊桃根本不像平時看到的樣子。)
(4)作者為什麼沒有按照他平時看到的楊桃的樣子畫?
讓學生聯絡上文父親的叮囑,回答這個問題。
(因為從小父親就教育“我”看見一件東西是什麼樣的,就畫成什麼樣,不要想當然畫走了樣。”所以“我”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
(5)看了“我”的畫,同學們有什麼反映?老師又是怎麼做?怎麼說的?
同學們哈哈大笑,老師先到“我”的座位坐下來審視了一下講桌上的楊桃,然後讓幾個同學輪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觀察,最後和顏悅色地講明道理。
(6)老師是怎麼說的?指讀這段話。
(7)讓學生想一想這段話共有幾句?
(8)讓五位同學分別讀句子,說句意。
(9)讓學生默讀這段話用“‖”號給這段話分層。
(10)討論:這段話可以分為幾層?(分兩層)
第一層(1~2句):用具體事例說明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也就不一樣。
第二層(3~4句):教育學生不要譏笑別人,要看人家是從什麼角度看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麼樣的就畫成什麼樣。
(11)這兩層之間是什麼關係?(因果關係)
(12)老師的這段話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不要隨便譏笑或否定別人,要學會從不同角度觀察分析問題,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
5.老師在這樣做,這樣說的時候表情有什麼變化?
讓學生從文中找出描寫老師神態的詞語。
審視嚴肅和顏悅色
什麼是審視?老師審視之後表情為什麼變得嚴肅了?
(審視是仔細周密地檢視,說明老師看得很認真。看後他發現“我”明明畫得很準確,但別人卻說“不像”。這種現象引起了他的深思,所以他的神情變得嚴肅了。經過“半晌”認真思考,老師和顏悅色地對學生進行了教育。)
(三)回顧全文,聯絡實際。
談話引導:父親和老師的教誨使作者一生受用,你讀了這篇文章後受到哪些教育?讓學生聯絡實際談收穫。
(四)總結全文。
(五)佈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