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飯的觀察》優秀教案
《米飯的觀察》優秀教案
一、 說教材
(一) 教材分析
《米飯的觀察》是教科版三年級上冊最後一單元當中的一課,這一單元與前面學過的植物、動物、人體、水都有聯絡,是作為綜合性的內容出現的。在活動中主要以米飯與澱粉作為觀察物件,並透過對米飯與澱粉的探究,讓孩子們知道在我們周圍事物中,蘊涵著許多科學道理。
在觀察米飯的活動中,主要讓孩子比較米粒變成米飯時發生什麼變化,是對學生細緻觀察能力的一次挑戰。
在觀察澱粉時,主要讓學生觀察一小包澱粉,並藉助水、勺子、蠟燭、碘酒等其他工具對澱粉進行深入細緻地觀察與研究。讓孩子們知道澱粉遇上碘酒會變藍,會用這個辦法初步鑑定米飯、米粒中是否含有澱粉。
(二) 教學目標
鑑於對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據新課標對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要求,我認為透過教學要達到以下三個目標:
1、 認知目標:瞭解米飯的主要成分是澱粉,澱粉遇碘會變色。
2、 技能目標:對學生進行簡單的思維能力,學會動手實驗驗證的訓練。
3、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樂於探究,會用工具研究的科學態度。
(三) 教學重點、難點
一節課能否成功,重點的把握,難點的突破很重要,我認為本堂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米飯的主要成分是澱粉,澱粉遇碘會變色。教學難點是:對學生進行簡單的思維能力學會動手實驗驗證的訓練。
二、說教法、學法
我們教給學生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古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我在教學中積極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力求學生學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探究知識,獲取知識的能力。在本課教學中,我主要採用實驗法,讓學生透過實驗,親身感受米飯遇碘酒的變化,激發其好奇心與探究慾望。
本課教學既需要學生之間團結合作,進行探究實驗,,也需要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發揮每個學生手、腦、耳、眼、嘴等功能,讓他們動手做一做,動腦想一想,動耳聽一聽,動眼看一看,動嘴說一說,在五動中掌握知識,學會本領,陶冶情操。
三、說教學活動過程
科學的教學過程就是學生探究科學的實踐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我從觀察入手,將教學過程分為四個環節。
(一)談話匯入
我是這樣匯入的,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觀察了大米,現在請同學們看這裡放的是什麼米?學生會說出上秈米,於是我順勢利導又問,秈米加水煮熟變成什麼呢?學生立刻說出今天的研究物件米飯.兩個小問題既檢查了上節課學生對大米種類的掌握情況,又揭示了今天的研究物件米飯.這時候,我又說同學們在吃飯時有沒仔細觀察過米飯呢?讓學生體會科學研究就在我們身邊,同時又激起了對米飯的好奇心.
(二)比較飯粒與米粒
學生具有觀察慾望時,我馬上讓他們觀察比較米變成米飯有哪些變化,並作好實驗記錄.等到各組整理好自己的觀察記錄時,我讓學生分組彙報觀察的結果.透過觀察,學生髮現米變成米飯變胖了,變香了,變粘了等.當學生彙報到米飯嚐起來是甜的,並且越嚼越甜時,我充分抓住學生好奇心,引導學生想想為什麼米飯越嚼越甜呢?看過書的同學會馬上答到因為米飯中含有澱粉,澱粉遇唾液變成糖了.接下來就讓學生看書上的資料進行學習,充分利用教材是我們科學課中的重要的一環.看過書,學生雖然知道米飯中含有澱粉,但澱粉是什麼呢?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呢?這些疑問使學生很自然地將探究的注意力轉到對澱粉上.
(三)認識澱粉
透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明白認識一件陌生事物時,可以用看、摸、聞等觀察方法。因此,在學生認識澱粉的顏色、形狀、氣味之後,我拿出湯匙、水和蠟燭時,問學生還可以用什麼方法認識澱粉呢?學生馬上會想到做實驗,接下來就讓他們給澱粉加水攪拌,並放火上加熱,看看澱粉有什麼變化?使學生體會到科學觀察不能只停留在物體的.顏色、氣味、形狀上,應對所觀察物體進行深入細緻地探究。學生彙報實驗結果後,這時我拿出一杯奶白色的澱粉和水的混合物,告訴學生為表揚他們認真的研究態度,老師決定為大家表演一個小魔術,趁學生不注意時,將手心裡裝有碘酒的瓶蓋迅速掉入燒杯,並不斷的搖動,混合物變成了紫黑色。
(有趣的魔術再一次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於是又一輪的實驗探究開始了。在課堂上讓孩子動手實踐,不僅發揮了學生的的主體作用,更讓學生明白科學真理的獲得靠的是實踐。
(四) 總結延伸
在課的最後,我問學生透過這節課,現在你對米飯有沒新的認識?學生會說我們吃的米飯中含有澱粉,澱粉遇碘會變色等知識。然後我又問你還想知道什麼?學生會說:“澱粉遇到碘為什麼會變色呢?”碘酒遇到其他東西會變色嗎?這些正體現了新課標所提倡的科學課不應下課鈴聲響停止結束,應把學生引向更廣闊的課外活動中,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