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槓桿的平衡》的評課稿

小學科學《槓桿的平衡》的評課稿

尊敬的章老師、姜老師、老師們:

  下午好!

  我代表《槓桿的平衡》第一評課組全體成員與在座的各位老師們交流我們的評課記錄:

  一、教學內容創新,教學設計新穎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一堂基於小學科學六上《槓桿》的課後延續探究課,也是陳老師模仿著名的特級教師路培琦老師《小天平》的一堂創新課。這節課由內容雖然簡單,但是經過陳老師的精心設計,設定了3個挑戰專案,教學內容層層深入,步步為營,激發了學生的探究念頭,創設了濃厚的課堂氛圍。

  二、突出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瞭解科學發展的歷史。

  1、在學習的方法上看,陳老師在學生研究槓桿的平衡時,大膽放手,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間,學生親身經歷了探究的過程,不僅體現了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而且培養並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2、從時間的分配上看,對實驗的猜測和討論5分鐘,驗證猜測3分鐘,挑戰第2關10分鐘,本課交給學生探究的時間長達18分鐘,教師在這堂課中僅僅起到了一個主導者的作用,她是學生學習科學的引領者、有結構材料的提供者和學習的'夥伴和幫助者。

  三、教法得當,學法紮實

  教學的過程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的過程,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促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要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又要適時點撥、引導、講授,為學生順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幫助。

  這節課,陳老師引導學生分析實驗所獲得的資料,引導學生尋找資料之間的相互關係,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順利地得出結論;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會探究方法。

  本堂課教師的著重點落在如何教給學生研究的方法,而不是告訴學生一些簡單淺顯的知識。所以,稱老師引導學生在這節課中經歷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猜想——實驗——資料——規律——驗證五個環節。每個環節教師只作適當的引導,而大部分讓學生自己思考、分析、發現、實踐、歸納。透過該節的學習,學生不但學會了知識,還體驗了科學探究的過程,領會了科學研究的方法,激發了主動探究的意識,培養了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的精神。

  對於這堂課,我們小組還有一些建議與老師們探討:

  1、教學過程非常順暢,但基本上是以教師引導為主,學生自己的思維設計參與比較少,比如挑戰的3關都是教師給學生的,如果改變其中的一個教學環節可能更好,比如:我們已經順利地挑戰成功2關,你們還能不能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挑戰第3關?你打算怎樣挑戰?把研究內容的選擇主動權交給學生。

  2、我們認為陳老師教學目標的設定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的總結我們認為是錯誤的:得出規律後還要驗證是不妥當的,我們認為規律是經過長期的實驗驗證之後才能形成的,而陳老師提出的卻是規律——驗證,我們認為這是不正確的,這裡的規律應該還僅僅是學生透過實驗後產生的猜測和想法。

  以上是我們小組討論的評課結果,請老師們批評指正,謝謝!

  主評:

  參與評課人員: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