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子反應評課稿

離子反應評課稿

  “離子反應”是高中新課程必修模組《化學1》第一章中的一節課,其內容屬於化學基本概念範疇。在本節課上,張建國老師“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以“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突出基本觀念的建構”等新課程教學設計思想為出發點,將概念教學的知識邏輯與學生學習的認知邏輯有機結合,將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引入課堂,將晶體模型的思維探究和問題探究貫穿教學過程始終,不僅化解了學生微觀概念認識上的難點,有效落實了知識教學目標,而且使學生從全新的微觀認識視角重新解讀了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初步形成了認識物質世界的“微粒觀”、“離子觀”等基本觀念,促進了他們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培養了他們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具體來說,本節課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1、突出了概念教學的知識邏輯與學生學習的認識邏輯之間的和諧統一微觀概念教學歷來是化學教學的難點,它所具有的知識特徵和抽象特徵,與學生的認識規律形成較大反差,特別是對於高一新生,剛從初三已習慣的宏觀認識問題視角,一下轉變到用微觀視角認識一類反應的本質,其難度是相當大的。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張建國老師注意將概念教學的知識邏輯與學生學習的認識邏輯緊密結合,以學生認知活動(活動串)作為課堂教學的“主線”,以“電離”及其相關概念的邏輯呈現作為“副線”,以“微粒觀”、“離子觀”的有機滲透作為“暗線”,並應用晶體樣品實物、晶體模型、導電性實驗(輔以大螢幕展示)、晶體電離的動畫、晶體熔化導電影片(自行攝製)、ppt簡報等大量技術手段展開教學,使知識的呈現過程與認識的發展過程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形成互動,從而使教學過程清晰流暢,教學難點有效突破,學生認識獲得發展。

  2、突出了問題和活動的設計,使得教學難點得以輕鬆化解認識起源於問題,學生的問題往往來源於日常生活的“一般性問題”,他們傾向於應用已有知識加以解釋;又因固有知識不足以解決問題而產生認知衝突,繼而產生對新知識的渴求,於是學習活動就發生了。

  將學生的思維從宏觀引向微觀,並在這一過程中建立物質的“微粒觀”,是本節課的一個教學難點。張老師採取的方法是,一方面從激發學生原有認識入手,設計了一組“問題串”,使學生在對問題的思考—討論—完善的過程中逐步轉變原有認識。例如,在引課階段,請學生解釋“溼手接觸用電器為什麼更易觸電?”的問題時,有的學生從水是良好溶劑的宏觀角度解釋,有的學生從帶電粒子會發生定向移動的微觀角度解釋,然後透過教師的追問、對比,使學生認識到從物質在水中會電離出帶電粒子的角度認識問題更本質;透過對“NaCl晶體溶解過程中發生了什麼?”的問題討論,進一步強化學生從“電離”、“電解質”

  的角度認識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最後透過“物質電離的過程如何表達?”、“從電離和產物的角度如何認識酸鹼鹽?”、“從電離和物質分類的角度如何理解電解質?”等一組問題的討論,使學生形成分析物質在溶液中行為的基本思路:“分析物質是否為電解質—找到電離的離子—用電離方程式表達”,初步完成“微粒觀”、“離子觀”的建構。

  另一方面從直觀教學、探究教學入手設計了一組“活動串”,不僅增強了微觀概念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更促進了學生轉變原有認識、提升其對物質“微粒觀”認識發展的作用。例如,在本節課教學設計中,張老師設計了“NaCl晶體溶解、溶液導電性實驗”活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收集證據,從化學的視角對相關問題進行梳理,將注意力從“宏觀”轉向“微觀”;設計了“NaCl電離過程模擬動畫”的觀摩與討論,幫助學生建立電離過程的動態模型;設計了“KNO3晶體熔化導電實驗影片”的觀摩與討論,完善了學生對相關概念及其相互關係的認識,進一步突破了“晶體由微粒構成”、“電離是微粒脫離晶體的過程”等認識上的難點。

  3、突出了新課程對教學內容深廣度的把握,有效實現三維目標高中化學新課程必修模組關於“離子反應”的教學要求主要包括“電離的概念”,“酸、鹼、鹽的定義”,“電解質的概念”等概念原理性知識,解決的是“反應中是否有離子參加”這一問題。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張老師較好地把握了這部分內容的深廣度,注意了相關概念發展的階段性、層次性,如沒有介紹強、弱電解質概念,弱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等。

  同時,在落實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基礎上,張老師注意引導學生建立從“微粒觀”、“離子觀”看待物質性質及其化學反應的思路,體現“電離”及相關概念在學生認識物質及其變化中的“基礎性”、“工具性”作用,強調概念原理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完成知識的意義建構。例如,為了將學生的思維從宏觀引向微觀,張老師在教學中向學生展示了一個大型NaCl晶體實物樣品(與學生熟知的食鹽不同,具有視覺衝擊力),啟發學生想象其內部結構,幫助學生建立關於晶體結構的初步表象,然後又並排呈現該晶體的結構模型(堆積模型和球棍模型),使得模糊的表象變得清晰,逐步建立起用“微粒”眼光認識物質的思路。

  這一過程儘管用時很少(不足2分鐘),但它在解決學生思維上的障礙,促進學生“微粒觀”、“離子觀”的建立上起到了很大作用,正是這種細微設計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就是要從三維目標的有效落實出發來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成為自主探究、主動建構的學習者,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