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廬山的雲霧》評課稿

三年級語文《廬山的雲霧》評課稿

  在語文教學中,很少有教師把第一課時作為公開課進行教學,因為傳統的第一課時,教師只是為學習課文掃除生字障礙,疏通課文,更多地偏重於語文的工具性,而這樣的課堂忽視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合,忽略了情感的啟動,毫無精彩可言,又如何登得了大雅之堂?但是本學期的課堂磨練月活動,我們教科室就確定了第一課時的教學,引導全校教師加強第一課時的研究,提高第一課時語文教學的效率。再者,很多的外出上課評比、教師職評都以第一課時為主,第一課時開始被越來越多的老師關注。

  今天課堂磨鍊在我們工作室、三年級首開序幕,上午三位老師同上了《廬山的雲霧》(蘇教版第六冊)第一課時,聽了兩節課,現圍繞自己對第一課時的教學研究,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教學目標的到位與不到位

  第一課時的具體教學目標可分解為三個方面:(1)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2)學習生字新詞。(3)理清文章的思路,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從今天的教學來看,兩位教師都緊緊地把握住了這三個目標,引導學生讀書,特點張春花老師的課堂,採用學生互讀互評,互相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使得讀書教學高效省時。兩位教師都能指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生字詞的教學,包括字音、字形、字義的理解,特別是韓青老師的課堂上在教學中能讓學生描紅,像這樣中年級讓學生在課堂上描紅的老師實屬不多了,課堂只說不寫的形象要在我們手中改變。

  但兩位老師在生字新詞的教學中還是不夠到位,尤其是多音字及字義的理解,提示規律方面、聯絡生活拓展的力度不夠。

  “千姿百態”一詞的教學,張老師直接讓學生說出詞語的意思,找近義詞理解,韓老師方法更妙,在此基礎上告訴學生可以變換詞語順序理解“千百姿態”,最後都能進行積累這一做法很好,但還缺少學生解詞的規律性揭示。我認為這一詞的教學我們還要增加力度,在引導學生變換詞語順序理解的基礎上,我們要繼續點撥:“我們這樣一調換‘千百’就表示多,合起來就是姿態多的意思,像這樣的詞語還有很多……”在學生回答時要讓學生說出意思(如千奇百怪表示奇怪的事物多,千軍萬馬表示軍隊中戰士戰馬多……)以此舉一反三,學生由一詞可得到規律,以後遇到這些詞語的意思就知道它的意思,我想這樣的.拓展更高效。

  “籠罩”一詞的教學,兩位老師都引導學生進行多音字組詞,但這樣列出兩個讀音,讓學生組個詞,學生就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嗎?我覺得我們的教學還不能停留在這一層面上,在學生組詞後要讓學生看一看詞語,什麼時候讀第二聲,什麼時候讀第三聲呢?師生要共同發現規律當“籠”表示東西的時候(名詞)讀第二聲,表示動作(動詞)時讀讀第三聲,“籠罩”你們認為是動作嗎?會做這個動作嗎?課文裡是什麼“籠罩”什麼呀,讀這個句子注意這個詞語。看它能不能和這個句子裡的“纏繞”調換一下呀?說說理由,那“纏繞”是什麼意思呀?(這裡可以用韓老師的繩子讓學生做動作理解)。其實多音字有很多都是有規律的,我們要在課堂中不斷強化,讓學生掌握規律,如“扇、處”。課堂要高效,我認為這就叫高效,牽一詞而揭其律,舉一而反三,課堂時間有限,沒講到的讓學生自己去根據規律去悟吧!

  課文的朗讀、段落的訓練、課文內容的概括訓練也不夠到位。段落的訓練雖然兩位老師都點出了是總分的結構,但沒有進行強化,可以在讀的形式上對學生進行強化,如第二、三自然段引導學生以齊讀(齊讀中心句)-分讀(每人讀一種姿態、每人讀一種變化)形式的讀一讀,這既是讀的訓練,又是段落的訓練,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二、教學模式呆板與靈動

  “讀通課文→學習生字新詞→理清思路,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是一般人第一課時的上法。在今天的教學中我們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力求在“不變”中求“萬變”。首先要肯定的張老師的匯入,很有新意,將匯入與第一小節的學習緊緊結合,這樣的方法很好。在初讀檢讀的過程中,張老師能讓同桌互相檢讀,能夠做到讀正確、讀流利的打上“☆”,像這樣的方法都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但在每個自然段的教學上不夠靈動,張老師的第2、3自然段方法相同,沒有拔高,都用一個模式,學生容易產生學習疲勞,老師可以第2自然段扶著學生學習,第3自然段讓學生自己試著學習,給點難度,給點挑戰,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接到果子,這樣學習的積極性更高。

  第一課時有40分鐘,它跟第二課時一樣,都是教師和學生生命歷程中的40分鐘,分分秒秒都應珍惜。只要教師積極更新教育觀念,關注學生真正的需求,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讓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課堂中相互滲透,就能提高第一課時的效率,就能使第一課時的教學成為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