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安市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簡報

廣安市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簡報

  市人大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汙染防治法》實施情況檢查

  4月21日至22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易銘珅率領檢查組赴前鋒區、華鎣市、廣安經開區,就貫徹落實《大氣汙染防治法》情況開展檢查。檢查組一行實地考察了水泥、化工、煤炭等重點企業和建築工地,就企業貫徹落實《大氣汙染防治法》、治理技術升級改造、工地及道路揚塵控制、清潔生產等相關情況進行檢查。

  並召開座談會,聽取了市政府關於全市大氣汙染防治情況的工作彙報,聽取了環保、經信、住建等6個履職單位作的責任報告,檢查組成員結合現場考察情況開展了詢問發言,就工地數字化監管、火電廠技術改造、執法監管能力建設、提升思想認識等深入交換了意見。

  對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對進一步推進全市大氣汙染綜合防治工作提出重要指導建議。易銘珅指出,透過實地檢查和座談交流,感到各級對大氣汙染防治工作認識不斷提高,領導重視,措施有力,保障到位,成效顯著。

  當前,我市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形勢依然嚴峻,任務依然艱鉅。要深入貫徹實施新《環保法》、《大氣汙染防治法》,部門要切實履職盡責,明確實施大氣汙染防治的路徑、措施、形式和辦法,嚴格執法,保持監管高壓態勢。重點解決好揚塵汙染、工業汙染和城市複合型汙染問題,確保空氣環境質量持續向好。

  副市長陳捷參加座談會,並表示,將進一步加強《大氣汙染防治法》貫徹落實,加壓驅動,鐵腕治理,切實改善環境空氣質量,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

  我市四舉措穩步推進大氣汙染防治工作

  一是強規劃。繼續深入貫徹執行中、省關於大氣汙染防治的工作部署,加強組織領導,提高綜合決策。將大氣汙染防治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專案實施緊密結合,做到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減少資源浪費和生態破壞。

  二是調結構。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按照“圍繞經濟抓環保,抓好環保促經濟”的原則,最佳化工業佈局,把經濟增長點轉移到降低消耗、提高效益上來。大力發展質量環保產業,嚴控高投入、高消耗、重汙染、低效益的企業上馬,防範新的汙染源產生。

  三是重治理。加強揚塵汙染治理,強化建築工地、道路運輸、物料堆場揚塵汙染源的監管,擴大清掃保潔範圍,推進城市綠化建設,有效降低揚塵負荷;加強露天焚燒治理,加大對露天焚燒行為的巡查處罰力度,切實杜絕秸稈焚燒、垃圾焚燒、煙燻食品行為;加強工業汙染治理,加快推進火電、水泥等行業脫硫、脫硝、粉塵治理設施建設,確保企業達標排放;加強汽車尾氣治理,嚴格機動車環保標誌管理,落實機動車定期檢驗和分類管理制度,加快黃標車和老舊車輛淘汰;加強落後產能淘汰,按照工作計劃,加大落後產能淘汰力度,做到應關盡關、應停盡停。

  四是硬考核。將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開展情況作為對各級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和政府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定期對區市縣空氣質量的改善和大氣汙染防治工作貫徹落實情況開展督查並通報,對未透過考核的,以約談、環評限批等方式實行問責。

  市大氣辦開展揚塵汙染防治暗訪督查

  近日,市大氣辦組織人員深入廣安主城區開展了揚塵汙染防治情況暗訪督查。督查組先後檢查了東南片區、廣安經開區、環城北路沿線、協興園區部分建築工地和商品混凝土企業,暗訪發現,低碳智慧新城、承平盛世、新天地、榮天錦苑、嘉州陽光5家施工工地揚塵防治措施落實不到位,揚塵汙染未得到有效控制。不同程度存在“一硬四有”設施不完善、出行車輛未嚴格執行沖洗、場內未落實溼法作業、建築垃圾四處散落、大面積裸土未覆蓋、清掃保潔不力、進出口道路塵土汙染嚴重等問題;同時發現,廣安華泰混凝土有限公司、廣安市中海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未嚴格落實揚塵汙染防治措施,存在出行車輛未嚴格執行沖洗、生產場地及進出口清掃保潔較差、生產加料環節未落實灑水降塵措施等問題。督查組責令工地、企業按照相關要求限期整改,並分別向廣安區政府、廣安經開區管委會、協興園區管委會發出了督辦通知,要求加大工地、企業揚塵及渣土運輸整治力度,全面排查,嚴處重罰,督促問題工地、企業落實整改,加強場內及周邊保潔,有效控制揚塵汙染。

  市環保局順利舉辦新《環境保護法》及配套實施辦法培訓

  4月23日,市環保局舉辦了新《環境保護法》及配套實施辦法培訓,邀請省環保廳政策法規處調研員覃棟材到會主講。環保系統及重點企業80餘人參加了培訓。會上,覃棟材圍繞新《環境保護法》側重介紹了現行《大氣汙染防治法》的基本情況以及施行十多年以來,在我國大氣汙染防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並結合當前大氣汙染現狀,對新形勢下,尤其是新《環保法》出臺後現行法暴露出來的諸多問題進行了分析,對修訂爭議、修訂要點及程序做了詳細的講解。透過講座,與會人員對新《環境保護法》和《大氣汙染防治法》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對我國進一步完善環境法律體系解決大氣環境問題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最後,市環保局副局長袁奇強調,要以改善環境質量,保障群眾健康為原則,認真學習,提高認識,為建設生態宜居城市,著力打造碧水藍天,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