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政治讀後感

哲學與政治讀後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哲學與政治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哲學與政治讀後感1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是一場曲折的挑戰,成功與否要看你的思想和行為,所謂知行合一。

  稻盛和夫先生的《京瓷哲學》講述了很多的哲理其中囊括了博愛精神、精益求精、完美主義、熱愛工作等,全方位的闡述了在企業中、工作中的各種從前、現在和將來都會切實面對的問題,零零總總非常詳細。而讓我感觸最深的還是先生在書本中隱隱透露的對於正在前進的我們的鞭策和關愛。

  作為一名業務員來說,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一整套體系即所謂業務方式,這就如同我們給自己定位的角色一樣。其實每個人的角色都是有自己獨特的優點自然也存在相應的缺點,在業務中我們很多時候會固執的堅持"我認為"這個觀點。不管是博愛、精益、完美必須要掌握尺度,不能以激進的方式去處理業務開展工作。寬容過度是懦弱,自信過度是驕傲。這兩種情緒的極致發揮都會影響到業務員的正常工作,以點蓋面,以篇蓋全從而遮蔽了雙目。

  其實業務的本質就是訂單,產品從簽訂到結束就像孕育一個新的生命,每一個環節都要小心翼翼的呵護用心培養,才能達到最終成功的結果。前期準備工作要做足即所謂提前準備計劃,中期關注產品生產便是精益求精,後期車輛提取上牌妥善處理就能達到完美。這種良性迴圈的開始便是你在市場中不斷贏得口碑的積累,那麼訂單便會接踵而至。

  以上做闡述的觀點看起來有些空虛,那麼我們來說點實在的。

  首先是勤奮,業務訂單就是賽跑,和同行競爭和同事也存在競爭。所以真實的有效的方法就是"動起來",這一點上沒有捷徑。

  其次是規劃,合理的規劃市場和日常處理的瑣事是必須要做的。有一段時間規劃的混亂讓我深受其害,每天都感覺很忙忙到沒有時間吃飯疲於奔命。然而月底的時候面對著電腦寫工作總結的時候確沒有幾樣能拿得出手的事情供領導檢查,所以在規劃工作上實在是一件不得小覷的大事。

  最後是變通,或許這和規劃有些矛盾,事實上的確是有的。原本計劃好要做的事情突然被某一件或者某幾件事情打斷,有得時候的確讓我不知所措,再次陷入了計劃紊亂的狀態,直到領導對我說了四個字"輕重緩急"我才茅塞頓開。倘若突發事件緊急重要的超過了規劃專案,可以適當的調節相對不是很急的事情。若是突發事件沒有超過規劃專案的重要性可以依然按照規劃走下去。

  市場是一個熔爐,我們要時刻追求做到更多,更好、更強。爭取主導並影響市場,不能撲在自己的獎盃上洋洋自得,也不能因為一時的低谷自暴自棄,正確樹立好自己的態度。發揮狼性的優勢避開短板,就一定能成為市場的主角,塑造一個完美的哈姆雷特。最後我突然想到一句小品中非常胡扯而又不太胡扯的話勉勵一下自己。

  角色不重要,關鍵是得會搶戲。

哲學與政治讀後感2

  本週繼續閱讀羅素《西方哲學史》,並對如下的兩個問題進行思考。

  首先,“一個判斷雖然不見得比另一個判斷更真,但是就其能有更好的後果這一意義來說,它卻可以比另一個判斷更好。這就暗示了實用主義。”

  讀到這句話,想到了在《普通心理學》中學習第六章決策時,講到行為決策理論時提到了西蒙的“滿意性原則”。所謂“滿意性”是指決策時,個體並不考慮所有可能的選項及其可能的結果,而是僅僅考慮幾個選項,一旦感到滿意,就會立即停止搜尋。就比如我們買電腦,電腦的品牌多種多樣,我們會綜合自身的用途、預期價位、實用性等來進行選擇,在這個範圍內挑選自己滿意的電腦並作出決策。

  前兩天聽老師的錄音講到“失位”,即你不在你該呆的那個位置上。那怎麼就不失位?靈活。其實“滿意性原則”就是一種靈活,不應該在難以抉擇的時候,事事都要求做到十全十美,只要找到滿意的選項,在一定範圍內學會適度的降低目標,也會是最優的結果。

  第二,亞里士多德按照中庸之道的學說所主張的是,適度的資產才最能夠與德行結合在一起:“人類並不藉助於外在的財貨才能獲得或者保持德行,反而是外在的財富要藉助於德行;幸福無論是存在於快樂,還是存在於德行,還是兼存於這兩者,往往總是在那些在自己的心靈上與性格上有著最高度的教養卻只有適度的身外財富的人們的身上才能夠找得到,而不是在那些具有多的無用的身外財貨卻缺少高尚品質的人們的身上找到的”。

  拋開亞里士多德不信仰“平等”的觀念不談,我同意以上的觀點。身外財貨是需和德行、品質相稱的,比如醫生要有“醫德”。醫生需要有過硬和紮實的專業知識,要有“救死扶傷”的高尚品質,只有“德”“才”兼備換來的“自身財貨”才是最有價值和最有意義的。但是我認為當今社會風氣過多的抬高了“身外財貨”的價值,就如“土豪”原本的含義,即鄉下財大氣粗、沒什麼品味的有錢人。讀後感·所以一些商販會以假亂真、以次充好、唯利是圖,卻早已對“誠信”置之不理。還有一些現代的偶像劇,動輒就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在北京或者上海這樣的城市裡,租的起一套豪華單身公寓。或者遇到一個“霸道總裁”,從此鹹魚翻身。

  針對這些虛構的偶像劇,我們可以一笑而過,但是對於正處於追偶像劇而又沒有形成穩固的價值觀的青少年而言,他們會對這樣的生活抱有幻想,這就是在傳播一種錯誤的社會風氣,傳達一種不勞而獲的“成功秘笈”。所以外在的財富是要藉助於德行的,需要與德行、高尚的品質相稱的。

哲學與政治讀後感3

  人類是一種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飯飽後,面對世界的眾多不可知的事物,人類往往充滿了求知慾和好奇心。在其驅使之下,人類一方面透過經驗的積累,另一方面透過理性的思考推理,來嘗試著解答這些問題和解釋一些現象。這樣,一部分解答成為了確知的知識,即科學;另一部分由於時代的侷限,不能給出確定的答案,但由於人類對未知事物有著敬畏和恐懼的一面,產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這些問題的東西,即神學。

  羅素認為,哲學就是介於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帶著理性的思維去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答,而神學看似給出了完美答案的問題。所以“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羅素看來,乃是兩種因素的產物:一種是傳統的宗教和倫理觀念,另一種是可以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唯有這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哲學的特徵。

  羅素說;哲學是訴之於理性而不是權威(這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教主觀主義是不同的,區別在於羅素訴之於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效能讓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處,而唯心讓人傲慢)。這是我對羅素最欣賞的一句話,有了它,才能讓我徹底放下顧忌而去研究哲學,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說,我的這種心靈安慰也是建立在對羅素的權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學上的。

  哲學是研究人類思辯的心靈所最感興趣的一切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我所最為重視的,是人為什麼活著?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論那些傢伙所認為的機械式的解釋,而是目的論的解釋。即當這個問題具體到某個人時,就成了“你為什麼活著?”。

  當我懂事後,當我懂事後親身面對了死亡後,在面對死亡後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後,我就開始不斷的在內心中問著這個問題,失去外公的痛不斷的刺激著我,讓我聯想到幾十年後我父母的死和最後我的死,我是如此膽小,以致我一想到這個問題便無法安穩入睡。

  首先給我答案的是物理學,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滅,當這個理論擴大到整個宇宙時,即整個宇宙都有滅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類,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麼好抱怨的呢?但這又引出了另一個問題,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類也是要滅亡的,甚至整個宇宙都是會歸於零的,那麼我們現在所謂的奮鬥除了養活自己,苟且偷生外,還有什麼價值?當然這也是人類期望永恆的一種思想,如果連飯都吃不飽,當然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天體物理給了我一個類似神秘主義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廣袤,有著太多人類所稱之為科學的東西,它是如此的寂寞,億萬年來是如此的安靜(我用了好久時間才適應用“它”來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麼來理解它,來認可它的存在,而人類作為一種智慧生物,承擔起了這個責任。人類根本的責任,是發展科學,是儘可能的去了解這個宇宙的根本。

  在這個基礎上,我才展開其他的思考。

  為了發展科技,在現今的情況來看,只有保持經濟的穩定發展才行。這樣,我的思想難免的流於世俗了。

哲學與政治讀後感4

  李嘉誠的巨大成功,要歸結與他的人視野,人胸懷,人境界,而在這一切的背後,是一套“富與貴”的哲學?“貴為天子,未必是貴,但是,賤如匹夫,不為賤也。”正如李嘉誠所說:“財富不是單單用金錢來比擬的。衡量財富就是我所講的,內心的富貴才是財富。如果讓我講一句,‘富貴’兩個字,它們不是連在一起的,這句話可能得罪了人,但是,其實有不少人,‘富’而不‘貴’。真正的‘富貴’,是作為社會的‘分子,能用你的會錢,讓這個社會更好、更進步、更多的人受到關懷。”物質財富是有限的,文化附加值卻是無限的。李嘉誠的“富與貴的哲學”將啟迪人們快樂地創造財富,快樂地生活。

  當你在工作上有特別表現而受到肯定時,千萬要記住李嘉誠給我們的忠告——別獨享榮耀,否則這份榮耀會給你的人際關係帶來障礙。當你獲得榮耀時,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 與人分享。即使是口頭上的感謝也是一種分享,而且你也可以擴大這種“分享”的物件,反正“禮多人不怪”。當然別人倒並不是非得要分你一杯羹,但你主動與人分享,這讓旁人有受尊重的感覺,如果你的榮耀事實上是眾人協力完成,那你更不應該忘記這一點。

  2、 感謝他人。要感謝同仁的協助,不要認為這都是自己的功勞。尤其要感謝上司,感謝他的提拔、指導、授權。如果實情也是如此,那麼你更應該如此感謝;如果同仁的協助有限,上司也不值得恭維,你的感謝也有必要,雖然顯得有點虛偽,但卻可以使你避免成為他人的箭靶。為什麼很多人上臺領獎時,他們首先要說的話就是:“我很高興。但我要感謝……”道理就是如此。這種“口惠而實不至”的感謝雖然缺乏“實質”意義,但聽到的人心裡都很愉快,也就不會妒忌你了。

  3、為人謙卑。有些人一旦獲得榮耀,就容易忘了自己是誰,開始自我膨脹。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旁人就遭殃了,他們要忍受你的傲慢,又不敢出聲,因為你正在風頭上。可是慢慢的,他們會在工作上有意無意地抵制你,讓你碰釘子。因此有了榮耀時,要更加謙卑。不卑不亢不容易,但“卑”絕對勝過“亢”,就算“卑”得過分,別人看到你如此謙卑,當然不會找你麻煩,和你作對了。謙卑地做人並不會讓人看不起,反而會為你贏得尊重。就連被尊為“超人”的李嘉誠都能夠做到謙卑,更何況奮鬥在商界的凡人呢?感悟和別人分享成功,你所擁有的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多。不要獨享榮耀,否則這份榮耀會給你的人際關係帶來障礙。一個有志成功的人,需要懂得感謝、分享和謙卑。

  我的理想是經商,而且我一直在為理想儲備著知識和經驗,透過閱讀此書我有很大感想,我要向李嘉誠學習,把人格修養運用到經商之到,所以我要時刻培養自己的個人修養,以便以後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哲學與政治讀後感5

  近來,我讀了《代政治哲學名著導論》的第二章關於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現在就個人權力的優先性來談談我的感想。

  針對現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平等”與“自由”的矛盾,諾齊克提出他的個人權力思想,個人權利思想貫穿於他的《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也是他理論的出發點。文章就其理論中最弱意義上的'國家,道德邊際約束,資格理論和個人天賦等方面探討了諾齊克的這一思想。

  在諾齊克的整個論述中,關鍵的概念就是“最弱意義的國家”,這也就是諾齊克所提倡和贊成的國家。諾齊克首先用這種國家來反對個人主義的無政府主義者,認為這種最弱意義的國家處在他們的攻擊之外——即處在國家侵犯個人的權利的攻擊之外。該書對個人要說的是,你有權尊重你公民的權力是國家的天然義務。對個人的權力是保護,還是侵犯,是衡量國家及其行為正當與否的最高道德標準,同時也對國家及其行為構成道德約束。當然這種約束是消極意義上的約束,諾齊克稱之為道德的“邊際約束”,及權利保護不是國家的母的,但卻是在一旁永遠對國家起監督作用的道德標準。在諾齊克這樣的個人主義者看來,個人的權利優先於國家的權力。國家只能作用於屬於個人權利之外的活動空間,而不是個人享受國家權力之外的活動空間;是個人的權力決定國家的性質,合法權及其職能,而不是國家的性質。合法性和職能決定個人享受多少權利。按照這一標準,任何侵犯個人權利的國家行為都是不正當,非正義的。

  在諾齊克的政治哲學中,在國家的作用與個人的權力之間,個人權利居於更為優先,更為根本的地位。是個人的權力的權利和自由決定國家的性質和職能,而不是國家自身的需要,決定公民個人享受與否或享受多少權利和自由。既然國家是由人格上平等的個人構成的。國家在所有的個人之間就必須保持中立,不能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去強行剝奪另一部分人,哪怕其動機是善意的也不行。任何利益和福利的轉讓只能基於自願的原則,否則最善意的動機將導致最卑鄙的惡行。所以,個人權利和自由是諾齊克的政治哲學全部出發點,也是其國家學說的核心。

  然而有關善、理想、目標、生活意義問題,是諾齊克在烏托邦編中討論的。

  他認為,人們追求的美好社會的諸條件,放在一起是經常矛盾的。不可能同時地、也不可能連續地實現所有社會和政治的善,這正是人類狀況中一個令人遺憾的事實。既然不可能有一個符合所有人願望的最完善、最圓滿的世界,那就不妨設想所有可能世界中的最好世界。這樣,我們就將達到一個穩定世界的一般條件——在這個世界裡,每個人都得到他的邊際貢獻。

  讀完這一章,不僅瞭解了關於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三者的性質、區別,更看到了諾齊克的一些觀點,尤其是個人主義與個人權利,對我有很大的啟發。在我看來,這種過分重視個人權力,以致疏忽集體合作,弱化國家權力與職能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還是過於偏激。我認為應該使國家權力和個人權利在一定範圍內共存發展,達到和諧,畢竟個人是國家的一部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