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個人讀後感(精選15篇)
非暴力溝通個人讀後感(精選15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非暴力溝通個人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非暴力溝通個人讀後感 篇1
當我讀過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之後,感觸很深。溝通是指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溝通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經常與他人溝通,交流,進而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本書首先是幫助我意識到了一個問題:人們以為平和的談話方式其實可能是“暴力”的,這種“暴力”可能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大多數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說話,認為自己說的話很客觀,其實完全不是。對於這個問題,也有解決辦法,即非暴力溝通模式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假如你看到了一件令自己不滿的事情,你若呵斥對方,讓別人改正,那給對方帶來的就是痛苦;如果以較委婉的方式告知對方,並讓其改正,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方也會知道該怎麼去做、去改正。
這個方法是非常不錯的,但如果對方脾氣暴躁,不與你認真溝通,你需要怎麼去做?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脾氣,遇見不講理的,自己也很難冷靜,對此,非暴力溝通指出如果關注別人的需要很難,那就不妨從關注自己的需要開始。
即我生氣憤怒的原因是什麼,我希望別人理解我,指責是無法讓別人理解的,我必須說出我真正的需求,瞭解了自己然後才會想到去了解別人。例如:若與自己特別要好的朋友發生爭執,如果雙方互不退讓,結果只有一個,友盡於此。如果其中一人退讓一步,聽聽對方的辯解,理解對方的想法,自己在表達的時候,語氣態度委婉一些,溝通肯定是沒問題的,而且矛盾與不滿都會不復存在的。就如老子所說:“聖人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非暴力溝通也是這個道理,在與人溝通時,只有放下了說服對方的念頭和動機,轉而充分和安全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體會,這樣才會有最好的結果。這便是這本書比較好的地方,它不光教會你如何表達感受,與人溝通,它還從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們如何傾聽內心中不同的聲音,以及懂得它們所反映的需要,學會觀察內在的情緒和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即學會懂得自己,就會懂得別人,進而獲得愛、和諧和幸福。
透過這本書,學會的不是如何說話交流,而是一種思維,這些思維模式是非暴力共同的精髓。認同關愛自己,關愛他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看法才是真正做到了非暴力溝通,所以要在生活當中改變與他人溝通的方式,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進而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使自己能與多人很好的交流和溝通。
非暴力溝通個人讀後感 篇2
作為一名教師,溝通,我一直認為是很重要的事。和孩子們進行有效的溝通,無論對於師生關係還是孩子們對於本學科的喜愛程度都是有許多益處的。可是該如何溝通,要透過溝通去解決問題是個技術活,而且是很難掌握的高深技術,但當我《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我發現溝通是可以學會並運用的。
這本書首先是幫助我意識到了一個問題:人們以為平和的談話方式其實可能是“暴力”的,這種暴力可能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大多數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說話。比如:你為什麼不好好學習?你為什麼不做作業?你上課為什麼總是說話?你不好好學習,長大能幹什麼?我們總是認為自己說的話很客觀,其實完全不是。
那麼,我們發現了問題該怎麼解決呢?從說話方式上可以做一些改進。非暴力溝通模式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舉個例子:一個母親看到處於青春期的兒子房間裡亂糟糟,如果直接指責兒子太懶惰就完全沒用,但是可以換一種表達方式跟兒子說話:我看到桌下的兩隻髒襪子和電視機旁的三隻,我不太高興,因為我看中整潔,你是否願意將襪子拿到房價或放進洗衣機?這樣一來兒子就能注意到母親的感受,知道該怎麼做了。方法是好的,但是誰能做到時刻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呢?這很難的。我讀到上面的方法時,一開始覺得挺好,後來覺得不對。我看過非暴力溝通,知道怎麼表達,但還有很多人沒看過,要是對方不好好說話怎麼辦,那我也是有脾氣的,無法做到時刻冷靜。作者也考慮到了我的疑問,我在書中也找到了比較滿意的答案。
如果關注別人的需要很難,那就不妨從關注自己的需要開始。我會生氣憤怒的原因是什麼,我希望別人理解我,那麼好,指責是無法讓別人理解的,我必須說出我真正的需求,瞭解了自己然後才會想到去了解別人。我們有時難免會批評學生,有時可能會因為言語互相傷害,我們便可以試著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思考自己為什麼憤怒,第一層想法是我們感覺孩子不重視我們的意見,交流看法時很牴觸;第二層想法是我希望他能重視自己的意見;第三層想法是,我們知道學生只是個孩子,所以覺得很著急希望能做點什麼幫助他們。到這裡我們可能就會想明白了,其實我最終目的是希望孩子們可以好好學習,所以我不再指責對方,而是嘗試去理解他,以一種溫和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一來溝通會順暢很多。
這本書並不是教人如何說話的工具書,只講方法治標不治本。關愛自己,關愛他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才是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從心底認同這個看法,才能真正做到非暴力溝通。所以我打算從自己做起,改變與他人的溝通方式,嘗試在自己的身邊構建起一個有愛的世界,提升自身的幸福感。
非暴力溝通個人讀後感 篇3
《非暴力溝通》是美國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創作的一本書,希望透過非暴力溝通,讓世界各地無數的人們獲得愛、和諧和幸福,這本書讓我們明白了什麼是非暴力溝通,瞭解那些不經意間的傷害,從而把握語言的技巧,當第一次接觸這本書的時候,我就深深的被它吸引。
當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瞭解到了什麼是非暴力溝通,它被稱作“愛的語言”,是借用聖雄甘地所指暴力消退後自然的愛—即“非暴力”。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為一些不經意的話語,而對別人造成傷害,而我們往往卻不知,不明白為什麼兩人之間的關係會越來越疏離,也不明白為什麼會感到越來越陌生。正是因為這些作者出於某種原因,經過不斷的體驗人生,從而找到一種溝通方法,採用這種方法來談話和聆聽,不再條件反射一般粗魯地對待他人和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多謝愛與理解,增進人與人之間的聯絡是生活更加美滿,這就是非暴力溝通的含義。
作者在書中寫到:“我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樂於互助。可是,究竟是什麼,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麼,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
其實,作者在書中也給出了答案,就是因為某種語言和表達方式,所以致力於滿足某種願望,就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最終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在談話的過程中,我們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說自己想說的話,往往就忽視了別人的感受,一直不經意的話語,從口脫出不計任何後果,達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卻給對方造成的傷害,同樣的,當我們沒有得到滿足時,也常常會表現出消極的態度,常常伴有憤怒,冷漠等等,同時在我們得不到滿足時,我們卻不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請求和想法,常常選擇逃避或者急進的方法來表現自己內心的不滿,無論是出於哪種原因,都或多或少的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傷害,從而使兩個人之間越走越遠。
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不妨冷靜下來,去思考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了這樣的結果?冷靜下來,我們不妨試著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去解決這個問題,書中說到,非暴力溝通的要素主要有四個,即觀察、體會、感受、請求,每一點都清楚的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就像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所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善於體會和表達感受,是溝通更為順暢;學會表達自己的請求,只有你說出來,別人才能知道你需要什麼,從而滿足你。
這個世界是美好的,只要你認真去感受,就能看到世間的美好,反之,當你去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去看待這個世界,那麼你看到的將是一片灰暗,當你不如意時,不妨採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去思考,去解決,去體會。
非暴力溝通個人讀後感 篇4
非暴力溝通,是利用語言及思考方式的改變,來最佳化表達溝通的方式。
不論在對於應對個人內在的負面情緒,還是對於外在的話語刺激或行為衝突,它都有自己的優勢。而優勢在於,它透過溝通的技巧,發現自我情感需要併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而不是推脫逃避責任。
隨著溝通方式的轉變,帶來的是更加明確的情緒表達和深入的有效交流。
總結起來,它的套路是:當你/我聽/看/想/感受到…(表達具體事件),你/我覺得……(內心具體感受),因為你/我看重……(內在價值),你/我是否願意……(提出要求)?
我想,在套路背後,是更多深刻的思考,你是否想努力知道自己和別人話語背後的目的,而不是忍受語言背後隱藏的謾罵和侮辱?你是否想用平和有效的方式達到順暢溝通的目標,而不是站在道德制高點或者將語言變為利劍刺痛他人和自己?
閱讀這本書,讓我想到了我的媽媽,她是一位勤勞踏實樂觀開朗的女人,但是有個我非常不喜歡的地方。那就是,說話時常常把別人想成她希望的樣子,當別人達不到她心中的標準時就會心裡失衡或者指責他人。此外,喜歡因為一件不順心的事或他人的行為,就將他人推向審判席,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批判他人。更重要的是,她如果對某件事不滿,會牽涉到以往的事或人,甚至是身邊的親人。
刺耳的語言,有時候就是鋒利的刀刃,它真的可以刺穿人的心。
記得曾經看過東南亞某個國家一則公益廣告語,大意是說:要經常對家人說“謝謝” “我愛你” “你真好” ……等等暖心禮貌的詞語,不要覺得多餘。當你要對家人發怒時,當你難聽的話要吞口而出時,當你把情緒發洩在家人身上時,請你問問自己,你平時是這麼對待陌生人的嗎?連陌生人和熟人你都可以做到彬彬有禮,為何面對你深愛的人,你卻展現你醜露的面目,忍不住用一把語言的刀向他們揮去?
好好說話,學會如何表達情感,也是建立在知識和深刻的自我認知的基礎上的。
對於許多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來說,暴力或謾罵就是表達情感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對於哪怕受過不錯的教育,但是沒有反省力的人來說,他們或許從來不覺得需要轉變說話方式。
無論如何,要做到非暴力溝通,我們首先具備的素質是,成為一個願意思考改進且內心平和的人。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有效改善溝通交流方式,才能大膽說出來。
非暴力溝通個人讀後感 篇5
《非暴力溝通》一書,由美國的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寫,這是一本很神奇的書。我一直以來比較排斥讀外國人的書,尤其是 第一個故事,講的是作者去難民營中的一個清真寺講解非暴力溝通時,遭到一個穆斯林男子的怒吼,許多聽眾隨聲附和,現場一片混亂,尷尬至極。可是,作者神情自若地與該穆斯林男子進行非暴力溝通,對話持續了近二十分鐘,“穆斯林”的情緒穩定下來,作者與之成為了好朋友。一個小時後,這個原先稱作者為“謀殺犯”的男子竟然誠懇地邀請作者去他家享用豐盛的齋月晚餐。真的是太神奇了,剛剛還是水火不容,轉瞬之間“化敵為友”,這就是非暴力溝通的奇效。我認為,作者的成功之處,在於專注於彼此的觀察,用心傾聽對方每一句話所包含的情感和需要。並順勢引導對方認識到:美國人有很多,善惡並存,而“我”是來幫助穆斯林的。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表達,讓別人看出我們的善意,這是非暴力溝通的前提條件。
第二個故事,講的是聖·路易斯地區的一個女教師,因為幫助學生學習,而下班遲了。空蕩蕩的教室裡,她正在收拾東西。這時一個陌生的男子闖進來,大聲吼道:“快脫了衣服”,意欲強暴她。這位女教師急中生智,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與之交流,那位男子每聽一次她的反饋,衝動的慾望,就減弱一點,最後竟然感覺很羞愧,灰溜溜地逃之夭夭。這個女教師倖免遇“難”,啟發我們,在危急時刻,神情慌張,劇烈反抗,反而會激起對方的怒火,悲劇難免會發生。反之,運用非暴力溝通法,傾聽對方的需求,並給予適當的肯定和讚賞,從對方的立場出發,為對方著想,那麼矛盾就會迎刃而解。這真是一種神奇的溝通方式啊!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總之,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模式——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可以化解很多一觸即發的矛盾衝突,在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作為一名教師,每天的工作就是與各種各樣的學生溝通,如果溝通能力強,各方面力量就會調動起來,形成合力,班級就會和諧發展。反之,就會怨聲載道,矛盾叢生,工作無法開展。所以,我建議大家多讀《非暴力溝通》,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正如一位南京大學一位教授所說:“優秀的班主任都是溝通高手。”
非暴力溝通個人讀後感 篇6
《非暴力溝通》是由美國的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所做,他提出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總結下來一個關鍵點是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也就是說當出現問題之後,不要去指責他人,要先考慮自己什麼地方做的不到位導致了這個問題,不論你是老闆還是員工,你是上司還是下屬,都不要一股腦把問題都歸結到對方身上,這樣既可以讓自己從激動、暴怒的情緒中冷靜下來,又可以避免和他人因一時激動產生衝突。相當於一個尖銳的利器變得柔和,不會傷害自己也不會傷害別人。
一、觀察:區分觀察和評論,若將其混為一談,他人就會傾向於自己聽到的是批評,並反駁我們影響到雙方的關係,從而對溝通造成障礙。正確的觀察應該是:不帶評論的觀察。也就是隻觀察,單純描述事實,不妄加評論,比如說“你的衣服上有汙漬”而不是“你好邋遢呀,衣服好髒!”且要注意減少“總是”“從不”這樣過於絕對化的詞語,因為這樣的詞語會使我們的表達過激。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言論,它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並清楚地描述觀察結果。
二、感受:除了我們自己的感受,我們是否應該關注一下別人的感受,就像是我們社會工作者在接觸案主時,要站在案主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要有同理心,當我們自己經歷過,就會明白對方那種真真切切的感受,而不是簡單的一句“你不要難過了,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三、需要: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它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標註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絡。我們要去了解案主真正的需要是什麼,而不是我們認為案主需要什麼。假如說案主的親人離世,案主當下最緊迫就是透過哭來宣洩自己的悲傷,他的需要就是哭,而不是我們說“不要哭了,要走出來”
四、請求:
區分命令和請求: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出請求的人如果批評和指責被請求人,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要他們做什麼,而不是請求他人不做什麼。我們把願望說得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如果我們透過拒絕來提出請求,人們的反應常常是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回應。
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充分表達感激。在表達感激時,我們說出:1、對我們有益的行為;2、我們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3、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我們是什麼樣的心情。
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耐心來學習和運用非暴力溝通。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的第一反應常常是習慣性的反應,因此,運用非暴力溝通有時是很彆扭的事。然而,如果我們想要實現自己的人生選擇,我們就要給自己充分的時間。
最後將作者的一句話送給大家,“藉由這本書,依稀間遙望到夢寐以求的美麗世界,生活永遠等待人們以一己之身去領略生命的美和神奇”。
非暴力溝通個人讀後感 篇7
出於提高溝通技巧的目的拜讀了這本書,卻發現自己的目的一開始就被它否定了。
作者認為一切的溝通技巧都是為了加深人與人之間的聯絡,培養人與人之間,自己與自己之間的理解、接納和愛,而不是強化溝通技巧本身。
作者在書中探索出了自己的“非暴力溝通模式”,即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這個模式的主要原則有點類似於儒家的推己及人,重視體會他人和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意識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源於內心的需要而非外界的干涉,因此,對自己和他人內心聲音的傾聽是無法替代的,沒有做好傾聽就無法瞭解對方或自己的感受,更無法瞭解對方或自己的需要,以最終達到加深彼此聯絡、減輕雙方痛苦的目的。
我個人覺得文中有兩點很值得提起。第一,觀察不同於評論,聯絡自身的生活經歷,我們往往對眼前的人或事做出評價而不是單純表述自己的觀察結果,而評價,無論是哪方面的,都會有過於抽象和體現自己價值觀的弊病,在與他人交流中,如果首先表達自己的評價,很可能遭到對方在價值上的抗拒,從而增加彼此的隔閡。第二,區分請求和命令是有必要的,有些人可能認為這很容易區分,其實不然,區別的關鍵不在於你提出的第一個問題,而是在對方聽到你的問題後你的第二個行為對他的影響,譬如,你想對女朋友說,今天能不能陪我去看電影,她在聽到你的請求之後表示很累,想在家裡休息,如果你對此的反應是,你對此很失望或者指責她的自私,那明顯不屬於請求而屬於命令了,對方即使答應去看電影,也是出於內疚或者擔憂的心情,而不是放鬆和樂意的心態。
非暴力溝通個人讀後感 篇8
生活中,工作上,暴力的溝通方式無處不見,這種雙輸的溝通方式似乎有癮,跟吸鴉片一樣,明明知道不好,卻一直戒不掉!原因是我們找不到很好的的方法,這本書講述的溝通方式淺顯易懂,但是關鍵還是在於自我實踐,但是隻要願意嘗試,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親子關係,夫妻關係,戀愛關係,甚至是婆媳關係,非暴力溝通方式都有很好的解答,遇到問題,我們一向是太關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而忽略了對方的感受,更不要提對方的需要了!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口的評價和結論給別人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樣的溝通方式,只會讓人與人之間變得越來越冷漠,社會越來越無情!親情關係越來越破例!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在不斷反思,有時候我是傷害別人的角色,也有時候我被別人傷害,其實我們可以做到不去傷害別人,也可以做到很好的`保護自己,在關鍵的時候,嘗試讓自己冷靜幾秒鐘,靜靜感受自己!衝動是魔鬼,這個魔鬼雖然可怕,但是他生存的時間有限,你的反應越迅速,可能被他傷害的機率就會越大,關鍵時刻能夠讓自己冷靜下來真是一項需要鍛鍊的本事了!
本書還有一個觀點很贊同,就是愛自己,傾聽自己,理解自己,是的,沒有什麼比愛自己更重要了,一切好的溝通方式,其目的都是避免衝突帶來的傷害,傷害別人和傷害自己都不是明智的選擇,先愛自己才有能力去愛別人!
非暴力溝通個人讀後感 篇9
溝通是一門表達和傾聽的藝術,與非暴力溝通所對立的是愛心缺失的”暴力溝通”,這種異化的溝通方式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出於自義心的道德評判,出於虛榮心的比較,出於自私心的逃避責任以及缺乏同理心的強人所難,它所帶來的影響是:不僅沒有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反而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而透過非暴力溝通,可以使我們心存愛意,增進關係,改善生活。
非暴力溝通具備四個要素:(1)觀察(2)感受(3)需要(4)請求。
我嘗試將四方面展開,首先是觀察,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觀察他人及其行為,而不評判、指責或以其他方式進行分析,是難以做到的,純粹的觀察需要的只是眼睛和心靈,而不帶評論的觀察也被稱為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在非暴力溝通中,我們還需要注意自身和對方感受,在此我們要避免將感受和想法混為一談,正確地體會和傳達感受並不容易,特別是在表達感受時:比如當我們說“我覺得”,我們常常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很多被動的詞語其實也表達的是想法而非感受,例如:被拋棄,被羞辱,被虐待等等。我們也需要避免使用“很好”,“很差”這樣的模糊詞彙,每個人對好壞的標準不一,這很難讓對方明白我們的實際情況。對此我們可以透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來跟清楚地表達感受,從而使溝通更流暢。
真實的表達感受,常常需要將自己的情感和弱點暴露給對方,這是一種積極的示弱,當然這並不是在說自己某方面能力或素質的缺乏,而是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也不是妥協,而是一種深層次的信任,是培養親密感的關鍵。
第三點是需要,別人的行為可能會刺激我們,好像也導致著我們各式各樣的感受,但我們需要明白,感受的根源是我們自身的需要和期待。我們對他人言行的看法,並不是我們產生感受的起因。我們需要勇敢而適當地表達自己的需要,我們的文化並不鼓勵我們揭示個人需要,因此我們常常會用一些錯誤的方式來表達,我們的需要常常藏在對他人的指責,評判和評論中,而當我們透過批評來提出主張,得到的並不是需要的滿足,而是對方的申辯和攻擊。人際交往中,直接的提出需要所當跨過的門檻是我們的面子和一些並不正確的舊觀念,這是我們所當要去克服的。
最後一點是請求,和描述感受有些類似之處,我們需要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是藉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應。當對方對我們的請求給予反饋,表達我們的感激,如果對方不願反饋,則傾聽他的感受和需求。
前面四點主要是圍繞當我們是一個表達者展開,那如何做一個優秀的傾聽者呢?
當他人遭遇不幸時,我們常常急於提建議,安慰,或表達我們的態度和感受。其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心全意地體會對方。與此同時,不論別人用怎樣的詞語表達自己,我們都要用心體會他們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有時,我們還可以主動表達我們的理解,來幫助對方瞭解我們在何種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保持持續的關注,為對方的充分表達創造條件。當我們做一個傾聽者時,我們還需要評估自己的狀態是否合宜,當我們痛苦得無法傾聽他人時,我們需要(1)先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聲地提出請求(3)換一個環境。
有的時候,談話的氣氛很沉悶。我們體會不到說話的人有怎樣的感受和需要,也不知道他對我們有什麼期待,此時我們需要“打破僵局”,必要的打斷說話者,比假裝在聽,更符合對方的願望。所以人都希望自己的話對人有益,而不是被人當作負擔。如何禮貌地打斷?書中提到了兩種方法:第一是儘量提醒別人留意自己的感受;第二次直接表達自己的願望。以這兩點為基礎,打斷的方式應該都可以。
作為傾聽者,常常還會遇到第三種情況,我們說了心裡話,很想知道對方的反應,卻發現對方一句話也不說。這時,我們也許會很不安,容易把事情往壞處想。在別人保持沉默時,我們一般會覺得有些彆扭,而很難靜下心來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可以做什麼呢?或許我們會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說錯了什麼,或許急著糾正迴轉,或許是引開話題轉移注意力。但作者提出了另一種可能性:我們的表達可能引起了對方的思考,不是針對我們的行為,而是聯想到了其他的事情,從而做出了我們沒有預想到的反應。此時我們需要耐心等候觀察,透過提問來確認對方的想法再做出下一步反應。
非暴力溝通是一種工具,總的來說它透過兩種方式來改善溝通,一個是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另一個是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或指責。如果我們只是想改變別人,以使他們的行動符合我們的利益,那麼非暴力溝通並不是適當的工具。非暴力溝通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絡。使用非暴力溝通時,我們希望人們的改變和行動是出於對生命的愛。愛是生命的真諦,愛也是非暴力溝通的發動機。在愛的推動下,透過非暴力這樣一條管道,愛更好地融入生活,主導生活。
最後回到前言所談的: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為了生存,我們真的必須不擇手段嗎?我的想法是大可不必,以拳頭和武力,無休止的拼命來對待難關只會激化矛盾,而無法解決問題,這種狼文化所主導的世界叢林法則必然失敗,就像《狼和冰刀》,狼最終死於自己的貪婪和野心。而書中所倡導的是溫柔的羊文化,當然它並不意味著溫順聽話,任人擺佈,它更不是軟、弱的代名詞,而是懷著一種積極進取的態度,以愛為武器,來和這個日漸冷漠的世界抗衡。
非暴力溝通個人讀後感 篇10
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該書已入選香港大學推薦的50本必讀書籍。被聯合國譽為全球非暴力解決衝突的實踐之父。非暴力溝通不僅是一種溝通方式,還可以作為自我人生追求方向的不斷提醒。
所謂的暴力溝通,並不是單純地說透過人身攻擊等方式進行溝通,迫使對方滿足我們的需要。異化的溝通方式有:
1.道德評判: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比如說:你太自私了。你太過分了。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然而以這樣的方式表達,很可能會招來敵意,使我們的願望難得到滿足。
2.進行比較:在比較時,我們開始覺得自己活得很慘。
3.迴避責任: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然而,我們會使用類似於“不得不”、“你讓我”比如說你讓我傷透了心等詞語。比如說你成績不好讓爸爸媽媽傷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們快樂或不快樂是孩子的行為造成的。看到父母痛苦,孩子會感到內疚,並因此調整行為來迎合他們,然而這種調整隻是為了避免內疚,而非出自對學習的熱愛。
類似的表達方式忽視了我們情感的內在根源,使用的是推脫責任的語言而不是負責任的語言。
4.強人所難:對別人的要求裡暗含著威脅: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
而非暴力溝通倡導的是專注彼此的觀察、感受及需要,而不是用異化的溝通方式。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1.觀察;2.感受;3.需要;4.請求。舉文中的一個具體的例子,一個媽媽在忙碌了一天回到家之後,看到兒子把家裡弄的亂糟糟的。異化的溝通方式,可能是把兒子罵了一頓。而非暴力溝通呢?小明,看到咖啡桌下的兩隻髒襪子和電視機旁的三隻(觀察),我不太高興(感受),因為我看重整潔(需要),你是否願意將襪子拿到房間或放進洗衣機(請求)。透過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誠實地表達自己,告知他人,我們期待他採取何種行動,來滿足我們。
關於非暴力溝通要素的注意點
1.觀察:我們需要注意區分觀察和評論。觀察:有個人有時在下午睡覺,在雨天不出門。評論:懶惰。觀察:有個孩子有時做的事我不理解,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評論:愚蠢。
----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結論。它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並清楚地描述觀察結果。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別人就會傾向於聽到批評,並反駁我們。
2.感受:我們說“我覺得”,我們常常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例如,我覺得不公平,我覺得他很負責任,等等。感受一般和以下詞彙關聯:興奮,高興,感激,害怕,沉重等等。感受的根源在於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的言行的看法。別人的行為可能會刺激我們,但並不是我們感受的根源。
3.在請求幫助的時候,需要注意用具體的語言替代抽象的語言,區分請求和命令。例如,我們可以說:請幫我開啟窗戶好嗎?而不是說:請開啟窗戶。
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第一種是認為自己犯了錯。例如,有人氣憤地說:“我從沒見過像你這麼自私的人!“這時,我們可能自責自己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第二種是指責對方。就是反過來駁斥對方你沒有權利這樣說,我一直很在乎你的感受。在爭吵的過程中,我們一般會感受到惱怒。第三種是瞭解我們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有些傷心,因為我們看重信任和接納。第四種是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也許會想他傷心是因為他需要體貼和支援。通過了解我們的需要、願望、期待和想法,我們不再指責他人。而一旦人們開始談論需要,而不是指責對方,他們就有可能找到辦法來滿足雙方的需要。
關於以上四種表達方式:第一種是自責,當我們的表現不完美的時候,我們可能會陷於自我憎恨中無法自拔。而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面對挫折時,體會內心的渴望,專注於尚未滿足的需要。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語言指責自己,我們不僅難以找到解決方法,而且容易陷入自我懲罰的痛苦中。
第二種表達方式指責對方。如果我們滿腦子是非對錯,把某些人看作是貪婪的人、不負責任的人、騙子或其他型別的壞人,我們就很難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作者建議我們專注於我們想要做的,而不是追究錯在哪裡。練習把每一個指責都轉化為未滿足的需求,而不是情緒宣洩。作者在書中跟大家介紹了一種表達憤怒的方式:1.停下來,呼吸。2.留意我們的指責,想一想是什麼想法使我們生氣了。3.體會我們的需要。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在第三步和第四步之間,我們需要先傾聽他人。在得到傾聽和理解之後,他們也就可以靜下心來體會我們的感受和需要。
運用非暴力溝通,進行有效地溝通及建立人際關係,同時平靜內心,不斷地提醒自我人生追求的方向。
非暴力溝通個人讀後感 篇11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溝通非常常見,人們經常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他人進行評判,一味的比較,威脅他人,以不得不為幌子來回避責任,造成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痛苦。
最近讀了一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書中用切實可行的方法,並列舉了大量的案例來教導我們如何避免出口成傷。
第一步是觀察,講事實而非評論。“你根本不照顧這個家庭”比“你一週有五天都晚上十一點才回家”更容易引起對方的反彈,讓溝通失控。基於事實的溝通是尊重,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二步是感受,設身處地地體會對方現在可能有什麼樣的感受或者清楚的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後的需求,人們感受到生氣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此時不該用責備自己或他人的形式來宣洩不滿,這對解決真正想要解決的問題沒有什麼幫助。最後說出請求,明確需要什麼,而不是不要什麼,更利於直面解決問題。
我們都是普通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在生氣的時候會自然而然的將錯誤歸結給他人,這種無謂的發洩並不利於解決問題,有時候發洩完還會有自責情緒,讓生活更糟糕。看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後,我覺得可以試試在今後的溝通中用到“觀察—感受—需求—請求”四步法,在情緒爆發前給理智留一點思考的時間。
透過對這《非暴力溝通》一書的閱讀,我在慢慢改善自己與其人的溝通方式,對於與其他人在溝通中出現的一些暴力溝通,也能夠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分析原因,並且及時呼叫自己學到的知識,使自己的內心更加平和和堅定,學會感恩,學會愛自己。非暴力溝通,需要時間來踐行。要把非暴力溝通作為工作、生活中的一項修煉堅持下來,做一個平和的人。
非暴力溝通個人讀後感 篇12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很多年前就買了,對於一個愛讀純文學類書籍的我來說,乾貨滿滿的工具書讀起來有點困難。因為高一年級的老班們有一個讀書會,於是責令自己兩天讀完——有壓力才有動力呀,終於在讀書會前1個小時讀完。雖然有一種囫圇吞棗之感,但感同身受也的確幫助我更快的理解了作者所倡導的“非暴力溝通“的方法。
外國人寫的心理學的書還是會存在文化的差異,語言翻譯的轉換讓人不容易很快的理解消化。有些繁冗的內容閱讀的時候就直接略過。作者重點談到日常生活的我們從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更可怕的是,我們並不自知。作者借用甘地曾用過的“非暴力”一詞,來指暴力消退後,自然流露的愛。這種溝通方式被稱為“愛的語言”。看到這,誰不想繼續看下去,究竟什麼是愛的語言,難道我們對最親的人說的話不是“愛的語言”嗎?作者一語蔽之:非暴力溝通就是提醒我們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作者在書裡用了十三個章節來生動形象的告訴我們如何進行“非暴力溝通”,如何才是“愛的語言”。
1.觀察和評論——觀察源於客觀,評論源於主觀。人太喜歡進行“道德評判”,太喜歡主觀的標籤化,而作者所說的觀察是不帶任何情緒的準確的表述。
2.體會和表達感受。中國人的內斂總會羞於表達感受,於是在揣測中參雜了各種主觀情緒和臆斷,這時候你需要閉上眼睛體會自己的情緒,然後準確的表達出來。句式應該是這樣的:我感到……因為我……
3.請求幫助。就是要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做什麼,這個請求要清晰明瞭且具體。
4.傾聽的力量。當有人求助的時候,你要的不是立刻說解決的辦法,而是傾聽,體會。
5.愛自己。不試圖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麼毛病,而是用心瞭解自己的需要。作者特別的告訴我們,“不要做任何沒有樂趣的事情”,學會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深入理解我們行為的動機,學會用“我選擇做,是因為我想。”這樣的句式幫助我們探尋做事情的初心。
6.充分表達憤怒。在這裡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心情並不取決於他人的行為,你需要體會,發現自己的需要,然後滿足自己的需要。這時候你的憤怒才會有價值。
應該說翻完這本書,道理基本明白了,但更為重要的是在閱讀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反思我們日常溝通的狀態,哪些還需要改進,比如對孩子、對學生是不是容易一概而論,標籤化。在和別人的溝通時,儘量不帶著預設立場和感受,儘量保持冷靜客觀地聆聽對方想要表述的內容。一語蔽之,這本書讓我們平和心態,成為最好的自己,成為最舒適的重要他人。
非暴力溝通個人讀後感 篇13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著,他透過採用神奇而又平和的非暴力溝通方式來讓人們獲得愛、和諧與幸福,下面我來分享一下讀書心得。
1、非暴力溝通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觀察、表達觀察結果、表達自己的感受、告知具體的請求。在很多時候我們說的話往往沒有取得想要的結果,十有八九是因為我們的表達方式不對。如果你從剛開始的談話中就就加上自己的主觀判斷與情緒,對方很可能不願意對你展開心扉甚至會產生牴觸心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區分評論和觀察。
2、批評往往暗含了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表達了我們未滿足的需要。如果我們透過批評來提出主張,很可能獲得申辯或反擊。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比較可能獲得積極地回應。比如說我覺得你很差和我希望你努力變好帶來的效果就是不一樣。學會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顧左右而言他。
3、學會傾聽。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地體會對方。在安慰他人或提議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們需要的。
4、在一個生氣的人面前,永遠不要用“不過”“但是”“可是”這類的詞。
5、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失誤揭示我們的侷限性,並引導我們成長。儘量避免對自己說“應該”,對已經發生的事情說“應該”只會使自己更加自責。相反,我們應該專注於自己的需要得到了怎樣的滿足,這樣我們就可能從自我評價中受益,比如說比賽獲得第二名,很多人都會說我“應該”再努力,都怪自己懈怠了,但是如果能從第二名中找到滿足自己的點,就不會產生自責的情緒,總有人要第二名,結果已經很不錯了,下回再努力就好了。
6、憤怒其實是由於我們的思維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就是尚未滿足的需要,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需要會導致不同的感受。對他人的指責就是別人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需要。我們生氣的原因不在於別人做了什麼,而在於我們如何看待對方及其行為。
7、往往正確表達憤怒有四個步驟:
①停下來,除了呼吸,什麼也不做。
②想一想是什麼想法使我們生氣了。
③體會自己的需要。
④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其實我們想一想,我們生氣就是想要達成自己的目的,不然生氣幹嘛。
我在讀書的時候還摘抄了一些我比較喜歡的語錄,跟大家分享一下:
1、為了幸福,必須把“別人怎麼看我”這個問題放在一邊。
2、如果有人傾聽你,不對你評頭論足,不替你擔驚受怕,也不想改變你,這多麼沒好啊。…每當我們得到人們的傾聽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並繼續前進。
3、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做得不怎麼樣也是值得的。
這本書適合老師和父母閱讀,在面對小孩子的調皮搗蛋時,如何控制情緒理性溝通,這需要我們慢慢地學習,也適合處理人際關係。
非暴力溝通個人讀後感 篇14
在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前,我對非暴力溝通一直沒有一個較為恰當的理解。讀完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非暴力即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無情的,那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無情。我們的轉變與世界的狀態息息相關,而改變溝通的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重要開端。《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從十二個方面向我們闡述瞭如何讓我們與他人之間的溝通品質得到提升。
首先,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愛,讓愛融入生活。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去探尋究竟是什麼矇蔽了我們的愛。我們要透過日常的觀察,找到結果,並清楚的描述下來。要成功的進行非暴力溝通我們還要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從而使溝通更為順暢。感受源於我們自身的需求,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溝通要求我們藉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有時候傾聽比語言更具有力量,傾聽會使人身心痊癒,因此學會傾聽尤為重要。讓愛融入生活不僅僅意味著要愛他人,同時還要愛自己。充分表達憤怒,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我們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傷害,而不是為了懲罰他人。在情緒低落時,我們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內心將逐漸變得平和,我們才會重獲生活的熱情。非暴力溝通還要求我們學會表達感激。
讀完這本書,我瞭解到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學會非暴力溝通,我們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上都會受益匪淺。許是讀的速度較快,對其中的某些內容理解的較為淺薄。但我相信隨著閱讀次數的增多,我定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非暴力溝通個人讀後感 篇15
《非暴力溝通》與其它溝通類的書籍有所不同,一般市面上溝通型別的書籍主打場合式的溝通技巧,而這本書講的是從人的情感訴求出發,說話前三思,並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思考來進行交流的溫和式溝通。
初次看到書名,我就感到疑惑,暴力溝通難道是武力解決問題嗎?相對而言,非暴力溝通就是常言道的“君子動口不動手”嗎?書中給出的答案是,暴力溝通指的是語言暴力,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的語言傷害性往往比肢體暴力更嚴重,也更持久。書中指出,生活中大多的矛盾與衝突就是因為這些被長期忽視的語言暴力引起的,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要做到的是,學會觀察對方與自己,講究內心的需求與感受,並用溫和的語言表達出來。
艾提·海勒的日誌中寫道:“我不會輕易害怕。那不是我勇敢,而是我知道,他們也是人,我必須用心理解他們的行為。今天早上,那個性情粗暴的年輕蓋世太保衝我吼叫,我沒有生氣,而是關心他。我想問:‘你的童年很不開心嗎?女友拋棄你了嗎?’他看起來愁眉苦臉、躁動不安、陰沉而又虛弱。我當時就想幫助他。他那麼痛苦,一旦為所欲為,是多麼危險!”我們常常在第一眼的時候就妄自下了批判與看把自己的主觀想法強加在別人身上,這就往往導致雙方之間產生誤會。
非暴力溝通就是突出強調這一點帶來的傷害性有多大,書中介紹了實用的溝通模式。首先,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是隨便地批評指責別人。第二,關切地傾聽別人,而不是在未細心觀察上解讀為批評指責。人們容易混淆觀察與評論,傾向於聽到批評而反駁對方。比如,他是個懶惰的人。這就是評論。他是個四五天都不出門的人。這是觀察。有人認為他不經常出門就認定他是懶蟲。但未曾細想,幾天不出門的人就是懶人嗎?強加自己的價值觀念於人就是一種暴力溝通的表現。
聽到不中聽的話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責備對方;責備自己;體會自己的需求與感受;體會對方的需求與感受。如果我們透過批評來提出自己的見解,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為自己辯駁。相反,如果直接說出我們的需求與感受,人們就比較有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而在提出自我需求時,要具體明確而不是抽象模糊的概念。
比如,“我想要每個星期出門三天”,而不是“我想要自由”。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而是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和感受,幫助我們在傾聽同時與他人建立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