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夢龍與導讀藝術》讀後感

《錢夢龍與導讀藝術》讀後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錢夢龍與導讀藝術》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導讀法是錢夢龍課堂教學藝術的精髓。其本源泉是他的“三主”思想,即“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其中,他特別強調學生在認識、發展中的主體地位。“三主”思想正是強調知識接受者(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它從根本上改變了學生在滿堂灌填鴨式中的被動地位,使之由“要我學”一躍而為“我要學”,成為能動的“讀者”。教師則發揮自己的才智學識以“訓練為手段”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鼓勵、啟發他們進行創造性的思考,使之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求知”。事實證明,錢夢龍在“三主”思想指導下的課堂教學活動,學生“知識就越積越多,腦子也就越用越活,越轉越快,越靈了”,不僅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係融洽,而且學生“越上越要上”,自己做了學習的主人。

  錢夢龍貫徹“主體”精神的`主導藝術極具特色。

  一、抓匯入:

  有經驗的教師上課(尤其公開課)前,總要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學習的最佳準備狀態。有的唱支歌,有的講笑話,錢夢龍老師則善於因勢利導,從具體情境入手結合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明確自己充當的角色(主角)和自己的學習任務,樹立克服困難的鬥志和成功的信心。

  有一次,錢老師應邀到某地教說明文《中國石拱橋》。臺下坐了一千多的聽課者。寬敞的舞臺上學生一個個正襟危坐,目不旁視,過於“一本正經”的神情透露著他們內心的緊張。於是,錢老師調整計劃,把原定的匯入語改為下面一段對話:

  師:你們今天上課以後回到家裡,如果爸媽問起:“給你們上課的那位錢老師長什麼樣呀?”假如有個傻學生這樣回答:“錢老師嘛,臉的中間有個鼻子,鼻子上方一對眼睛,眼睛上面還有兩道眉毛,鼻子之下是嘴巴,頭部兩側各生一隻耳朵。他五官不缺,四肢齊全……”

  師:你們說,這個學生傻不傻?傻在哪裡?

  生:這是每個正常的人都有的長相,他說的全是廢話。

  生:他沒有抓住特點來說,說了等於沒說。

  師:說得對呀!要把一個人或一件事物介紹給別人,首先必須抓住特點。這堂課我們就來學習怎樣抓住特點說明事物……

  我們上課有時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講個笑話,猜個謎語,或其他等,總是感覺遊離於教學之外。而錢老師順水推舟,進入新課,不但使學生緊張的神情完全緩和下來,而且沒有遊離之感,自然而然引入新課。

  二、抓提問:

  教師提問質量的高低,對提問效果有著重要影響。錢夢龍老師的“曲問”堪稱是提問藝術的楷模。所謂“曲問”,就是“變換提問的角度,讓思路拐一個彎,從問題側翼尋找思維的切入口中。與一味正面提出的“直問”對比,“曲問”極易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啟發其積極主動思維。

  如錢老師教《愚公移山》時,要了解學生多“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是否理解,沒有直問:“且字什麼意思?”而是問:“老愚公多大年紀了?”學生稍感疑惑之餘,頓悟“且”為“將近”意,愚公還沒到九十歲,只是將近九十。又如,要問“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一句中的“孀”字含義,也沒有直問其意,而是問:“愚公的鄰居,那個七八歲的小孩去幫助愚公挖山,他爸爸肯讓他去嗎?”學生被問住了,看看課文註釋,才恍然大悟:“這小孩沒有爸爸!”這就使“孀”“遺”二字之義迎刃而解。

  如果說學生掌握知識的最佳動力是興趣,那麼曲問便是巧妙撩撥學生興趣之弦的手指,看似毫不費力的一撥,卻產生了“錯綜見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三、抓話題:

  巧妙的提問固然有助於啟用學生的思維,但問答總是以教師為中心進行的,學生只是被動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表面看似乎思維很活躍,其實學生學得並不主動。因此,我除了重視問題的設計外,更多的是提出一些“話題”,與學生一起圍繞話題進行平等的“交談”。

  如錢老師教《最後一課》,在學生學完全文以後,我提出了一個“話題”:“我和韓麥爾先生一樣,也是教本國語文的,#考研#你們猜猜看,我讀了小說會有怎樣的感想?”

  同學們紛紛猜測,答案五花八門。最後錢老師肯定了一位學生的猜測。接著,老師請同學談談自己的感想,和老師交流。最後,老師順勢一點:“韓麥爾先生說,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開啟監獄大門的鑰匙。但今天我們已不存在亡國當奴隸的問題,拿著這把鑰匙又有什麼用呢?”

  “開啟知識寶庫的大門!”

  “這是一把金鑰匙!”孩子門幾乎齊聲叫起來。

  課就在這種“平等交談”中愉快地結束了。正是在話題的情境下,學生擺脫了被“牽”的處境,思維空間拓寬了,主體意識和獨立思考受到了鼓勵。#考研#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