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讀後感範文

本草綱目讀後感範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本草綱目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本草綱目讀後感1

  本草綱目是明朝醫聖李時珍歷經三十餘年寫成的。

  翻開書,我第一眼就看到《本草綱目》這本書條理清晰。全書共436頁,1000000多字,分草部,菜部,果部,谷部,木部,禽部,虫部等好多種啊!

  他沒有采用《神農本草經》的分類方法,而是另闢蹊徑,正名為綱,綱下列木,綱目清晰。書內對所記錄的藥材的形態,功能,方劑都有記載,而且每一味藥都附有插圖。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還不知道連平常炒菜用的蔥,都可以用來治感冒

  這本書裡有大白菜,紅色的蘿蔔,好吃的萵苣,大大的冬瓜等等等等,有我認識的、有我不知道的,有平常飯桌上就能看到的、有藏在山中不易被發現。這些東西原來都是可以治病救人啊!

  我很好奇,李時珍是怎樣在那個交通不發達的年代採集到那麼多的藥材並畫出它們的呢?

  看了這本書,我彷彿看到了李時珍身背藥簍、腳穿草鞋;披著蓑衣、拄著柺杖,穿梭在名山大川之間孤獨而堅毅的身影;看到了李時珍頂著烈日的炙烤和蚊蟲的叮咬,仍然不停的腳步。

  那時,太和山五龍宮產的“榔梅”,被道士們說成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果。他們每年採摘回來,進貢皇帝。官府嚴禁他人採摘。李時珍不通道士們的鬼話,要親自來試試看,有什麼功效。於是,他不顧道士們的反對,竟冒險摘了一顆。經研究,發現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樣,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種變了形飛榆樹的果實,並沒有什麼特殊功效。

  從這幾件事上,不難發現李時珍堅定的信念,對醫學熱愛和不怕犧牲的精神。讀了這本書,我得到了許多的醫學知識,瞭解了許多生活中的醫學小常識。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讀到這本書,也希望這本書裡的知識能流傳的世界各地,給人們帶來幸福。

  我還要學習李時珍對醫學的熱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把它用在學習上!

  本草綱目讀後感2

  我喜歡讀《本草綱目》,六年級的時候喜歡了草本植物,到處逛書店,一直沒有找到,剛開始我抱著試試的態度,關注臨潼區圖書館微訊號,點選雲閱讀的超星讀書,沒想到,真的找到了。原來你就在我身邊。

  中華有很多經典名著,這些名著都很受人們的喜愛。每一本名著都有著自己的優點,使讀者對作者的敬佩油然而生。而我最喜歡的是《本草綱目》。

  相信讀過《本草綱目》的人都知道李時珍,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明代傑出的醫藥學家。被世人尊稱為“藥聖”。

  起初我看《本草綱目》源於好奇,可是我看了不久,我便喜歡上了這本書。這本書對草藥的講解很細緻,氣味主治,附方都可以——列舉出來。我有時也會按照書上講的內容,對某些草藥進行驗證,驗證出來結果也是符合的。我對這本書的作者有一種說不出的敬佩,他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和求證,把這些草藥寫得那麼淋漓盡致,這本書可謂是“上自墳典,下自傳奇,凡有相關,莫不收採,雖命醫書,實該物理”。

  完成鉅作之前所需的實踐無可厚非,更令人感動的是智者確立志向的偉大,拯救蒼生的慈懷。李時珍從元氣化生萬物的思想出發,肯定陰陽調攝,五行勝復,物性相別的相互關係,最後達到天人統一,人定勝天的結論,處處表現出傳統哲學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

  讀了這本書,我覺得李時珍是個勤奮的人。他年輕時雖然科舉考試落了榜,但是他仍然在努力的學習醫學方面的知識,寫出了一本具有總結性的藥物學鉅作《本草綱目》,讓後世敬仰。

  本草綱目讀後感3

  《本草綱目》本著篇幅太過弘大,而且所錄的一些物類當代未難以訪。果此,咱們進行了切於實用的編譯,將今人常用和尚能訪求的物類加以收錄,以使該譯本更利於天下生夷易近正在家居日用飲食時加以披覽,使一樣平常所食之物實反發揮養生、療疾的功效。

  朝醫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全書共有190多萬字,記載了1892種藥物,分成60類。其中374種是李時珍新增加的'藥物。繪圖1100多幅,並附有11000多個藥方。在這部書中,李時珍指出了許多藥物的真正效用,它是幾千年來祖國藥物學的總結。

  李時珍(1518—1593),字東壁,晚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人,家居蘄州瓦硝壩,是明代傑出的醫藥學家和科學家。

  李時珍家四代行醫。少年李時珍受家庭薰陶,耳濡目染,對醫學很感興趣。但由於當時醫生社會地位低下,父親希望李時珍躋身仕途。李時珍曾於14歲時考中黃州府秀才,後來在17歲、20歲、23歲時3次赴武昌應試,沒有考中,於是決心棄儒從醫,繼承父業。

  本草綱目讀後感4

  中國中藥是國寶之一。提起中國藥李時珍是一個不得不提的人物。它從小學醫,在最初行醫的十幾年中,它發現古代介紹本草的書籍中,有許多說法互相矛盾,對一些草藥的描述也不一致。它下定決心要重編著一部本草書籍。35歲那年李時珍開始著手此事,在編寫過程中最讓它頭疼的就是由於藥名混雜,許多藥物生長情況的分不清楚,所以它下了農村,蒐集民間難言,觀察和收集標本。

  除了湖北和廣東外,李時珍還來過江西、江蘇、安徽等好多地方,它每到一地,就虛心向那些採藥的、種田的、捕魚的、砍柴的、打獵的……各式各樣的人物請教,大家也向他介紹自己知道的都介紹給他,比如蕓薹,是漢病常用的藥。蕓薹空間是什麼樣子?《神農本草經》說得不明白,李時珍問一個種菜的老農,在他的指點下他知道了,蕓薹就是油菜於是它就在本草鋼目中將這種藥物一清二楚地解出來了。他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去尊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