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裡的正面管教》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

《教室裡的正面管教》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室裡的正面管教》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室裡的正面管教》讀後感1

  工作之餘拜讀《教室裡的正面管教》一書,實在是一次對自己日常班級管理觀念的顛覆。如書中開篇所言,正面管教是一種基於問題解決的教育方式,與現在普遍執行的以獎勵和懲罰為基礎的管教方法有別。而在我的班級管理當中,獎勵與懲罰即是我自己在班級日常中最擅長使用的管理方式。

  談及獎勵與懲罰的手段,這二者是我在班級管理中,見效最快的手段方法。我所任教的現班級由一年級帶起到如今已是第三年,一年級時為了讓孩子“懂事”、“安分”、“聽話”,我採用了獎勵積分卡的形式,即得到表揚的孩子能拿到5到00不等的積分卡片,反之,得到批評的孩子則得到無法得到卡片甚至沒收原有積分。

  這個方法的實行,在短期時間內獲得了極大的成效。班級秩序在積分卡的“控制”下,有序、安靜,滿足了我對於一個“優秀班級”的全部設想。

  可是這個“優秀”的狀態並沒有維持太久,二年級下學期開始,這個班級重新開始問題重重,對孩子們來說,班級制定的積分卡獎懲制度已經失去了新鮮感,老師的呵斥他們也已經能夠完全免疫。正如書中所言,孩子們成為了懲罰和獎勵的被動接受者。

  我反思自己,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是否遵從了孩子們本性中自然的成長規律?我是否把每個孩子都當成了“大人”,強行以成人世界的規矩規定去約束孩子,而無視了孩童成長過程中的天真,打斷了他們對世界的探索?一個優秀的班級到底該如何定義?中國的教育太講究“規矩”,這是否深刻地影響了我?

  《教室裡的正面管教》一書指出,科學的班級管理方法應該是讓孩子們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而以上的能力培養,目前正是我的班級中極其缺失的。這本書不僅幫助我發現了以上的自我反思問題,還詳細地介紹瞭如何運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獲得這種能力,如何去和學生溝通,才能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看了書中不少的案例方法演示,我躍躍越試。三年級上學期,在本班的某次班會課上,我就“尊重”這一主題進行了一次嘗試。在班級上我首先出示一張可愛的卡通小女孩的列印照片,讓孩子們看著照片說一說對這個小女孩的第一印象,從孩子們的反饋來看,大家都很喜歡這個模樣可愛的卡通人物。緊接著,我開始講述虛擬案例,這個小女生在班級中,因為一些很小的事情被同學們嘲笑了,她現在非常傷心。說著我便把手中的照片揉成一團,孩子們馬上對我的這一舉動表示十分吃驚。我接著說出要求,讓孩子們每個人說一句話安慰這個女孩子,孩子們每安慰一次,我便把手中的紙張捋平一次,直到紙張完全平鋪開。到最後大家都發現即使把照片捋平,它也再也回不到原來的平整。從這個活動中,孩子們領悟到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的重要性,對別人的言語身體傷害,即使事後再怎麼補救安慰,心靈傷害也是難以恢復的。

  這次小小的嘗試儘管沒有得到讓班級人人大受感觸的結果,但是相對於以往我無休止的說教,這樣別出心裁的環節設計,讓班上能有超過半數的孩子能夠感同身受。班會結束後,我把小女孩的照片鄭重其事地貼到班級的公告欄上,時時刻刻提醒孩子們尊重的重要性。

  本書實踐性非常強,可謂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書典範。在接下來的班級活動中,我將會以書中案例為模板接著進行班級管理嘗試。

  《教室裡的正面管教》讀後感2

  自從我接手這級新初一以來,感覺自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動不動就愛對著學生大吼大叫,他們一天不讓我生氣,感覺就像太陽從西邊出來了。我一直很苦惱,怎麼和這幫“不聽話”的孩子處好呢?剛好假期裡讀了《教室裡的正面管教》這本書,讓我有點茅塞頓開的感覺。下面是我的幾點心得:

  “正面管教把重點放在建立一個互相尊重和支援的班集體,激發學生內在的動力去追求學業和社會的成功,使教室成為一個培育人、愉悅和快樂地學習和成長的場所。”這一點我感觸最深了。學生在學校的主要活動場所就是教室,如果他們在教室裡每天聽到的都是老師的吼叫,那讓他們積極快樂地去學習是不可能的。我一直想讓我的學生能在我的帶領下快樂地學習和生活,所以我必須想辦法來改變我對他們的態度,不能簡單粗暴地來處理問題,要尊重他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令人驚訝的是,相互尊重的教師管理的一種有效工具,竟然是什麼也不做,看看會發生什麼。”我上課容不得半點干擾,一有學生說話、做小動作、不認真聽講、沒有學習資料、不做筆記……我一下子就來氣了,非得訓斥一番,這樣課堂上很多時候,我都是在“滅火”,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師生的心情也不好,課堂效率大打折扣。

  可記得有幾次,我因為生氣,竟然什麼也沒做,只是在靜靜地看著,結果說話的學生慢慢停了下來,有的學生還抱怨說話的學生,我有一種找到同盟軍的感覺。看來,一件事有很多處理辦法,並且肯定有很棒的法子在等著你,所以我要努力去探索,爭取把教室打造成一個充滿愛和歡樂,老師和學生都喜歡的地方。

  “如果你用大量的時間說、命令、要求和告訴,但卻不用行動執行,你的話就會從一隻耳朵進,另一隻耳朵出。學生就會變得對老師充耳不聞。”“另一方面,如果你把事情只說一遍,並且執行,學生們就知道你說話時算數的。”對於這一點,我非常贊同。我一直堅持說到就要做到,我對學生說的事,就一定去做,不會去許諾一些做不到的事。這樣不但能幫老師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威信,而且還能起到教育學生的作用。現在我有幾個學生最特別甜,也特別快,許諾個事情張嘴就是:“老師,我明天保證完成作業。”“老師,我下次肯定能默寫好。”……當時把老師哄個開心,下次作業還是沒完成,默寫還是寫得很差。我說過他們很多次,說話要負責任。希望在老師的潛移默化下,他們能成為講信用的人。

  “很多老師確實關愛自己的學生,但孩子們卻得不到這種訊息。”“每當學生出現不良行為時,她就衝他們大喊大叫、批評他們、當著同學們的面羞辱他們。”“當我批評我的學生們時我的聲音大得足以讓其他人都聽到。當我說學生做的好事時,聲音輕得其他人通常都聽不到。”感覺這就像在說我自己。我確實很關愛我的學生,可以說全身心都投在他們和我女兒身上,但是我總是衝著他們吼叫,他們能感受到我對他們的愛嗎?肯定不會。另外,我是不是太吝嗇對他們的讚美了?教了他們一個學期了,是不是受到我表揚的學生太少了?我女兒就說我總是教訓她,從不表揚她。我是不是要學著發現孩子們的閃光點,並能適時地大聲地表揚他們?

  有一天,巴克利先生正在處理一個正在上課想入非非的學生。他將手輕輕放在這個男孩的肩上,說:“想象一下。你8歲了。你起了床,開啟音樂電影片道。你知道里面的每一個歌手和每首歌曲的所有歌詞。但是,會有人給你一份工作嗎?沒門!為什麼呢?因為你在我的課堂上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凝視天空了。”這個學生抬起頭來,咧著嘴笑了,然後打開了書。這種幽默的方法比大聲叫學生的名字,提醒他注意聽講好多了。

  書讀完了,我還在深思,我是有能力改變現在我和學生這種僵持的局面的,這需要我用心去發現那些美妙的方法,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去對待這些有頭腦的、有思想的孩子們!

  《教室裡的正面管教》讀後感3

  這學期我一直在讀《教室裡的正面管教》一書,在讀的過程中,我對於“管教”一詞有了新的理解。在我原來的認識裡,管教應該是一種威嚴,是約束,是賞罰分明的,首先要管,之後才是教。而這本書中談到一個詞語“正面管教”。

  書中指出:“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他們受益終生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如何運用正面管教的方法使孩子獲得這種技能,就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孩子們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鼓勵對於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很多人認為學校的目的就是學習功課,而各種紀律規定應該以學生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為目的。因此,老師們普遍實行的是以獎勵和懲罰為基礎的管教方法,其目的是為了控制學生。然而,研究表明,除非教給孩子們社會和情感技能,否則他們學習起來就會很艱難,並且紀律問題會越來越多。

  《教室裡的正面教育》中“在接受過正面管教的教室中,學生們能受到尊重的對待,有熱愛學習的勇氣和激情,並有機會學習人生成功所需要的技能。正面管教的方法,是讓學生們參與專注地解決問題,而不是成為懲罰和獎勵的被動接受者。

  正面管教的願景是,孩子們在學校裡遭遇失敗時永遠不會被羞辱,而是透過有機會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在這種沒有威脅的環境中,孩子們會願意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他們會知道一種感受是什麼,以及如何將自己的感受與自己的行為區分開。以往的管教形式和正面管教的不同,前者是告訴孩子們去做什麼;後者是邀請孩子們思考應該做什麼。

  從小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不僅是學習,更是做人。讓教室不是一個老師管教的場所,而是一個學生內求、自律的樂園。

  《教室裡的正面管教》讀後感4

  正面管教倡導孩子們能夠與他人互相尊重地學習與生活,在我們的課堂上學生們都能夠受到老師對他們的尊重,只是目前來說,生生之間要形成一種在任何事情上都相互尊重,都能夠自律,都會考慮到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到他人的模式是不太現實的。

  如果正面管教只在教室裡面發生,學生一出教室,回到家庭,回到社會就沒有了這樣的氛圍,甚至是相悖而行,可能一開始他們都還堅信社會上其他人也會用同樣的心來對待自己,但是經歷多了,發現事實並不是這樣的,部分人就會覺得自己付出的真心可能不被別人放在心上,之前在學校裡面建立的理想的為人處世的模式就被一點點地瓦解。

  當然,教室裡的正面管教是要嘗試的,我們沒有辦法保證所有從學校出去的孩子都能夠一直擁有著學習的勇氣、激情和人生技能,但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讓更多的孩子在踏入社會之前學會自律、學會尊重、學會判斷。

  我一直希望我的學生能夠在我的課堂上學會傾聽與自律,但用了各種方法都總是對某幾個熊孩子是不奏效的。看了這本書之後決定試一試,當他們有人不注意傾聽,在開小差的時候,不再是扣小組分,取之以讓全班同學共同討論解決辦法,但是這樣也涉及到一個問題:學生同樣會用往常的思維來斷定這件事情,就是扣分,把名單報給班主任,這是變相的懲罰,本質還是沒有改變。這個時候教師就要站出來引導一下了,讓同學們提出更具建設性的意見,不能呵斥或者羞辱違反紀律的學生,也不能影響正常的學習,代之以譬如讓他一定要完成本節課的之類的,當然,這事情肯定得學生去想,不然又變成了教師“告訴”學生,而不是“問”學生了。

  說到與學生的“情感聯結”,13個教學班,將近500個學生,我到現在還有大約幾十個孩子叫不出名字的,說來挺慚愧的,上學期跟三年級的孩子們說到期末一定記住你們所有人的名字,看來只能這學期末才能實現了,每週一節課,而且隔一段時間又換座位,要記住他們就更具挑戰性了。連名字都記不住就更難情感聯結了,學生會覺得老師不重視他,所以這半學期三年級的目標就是認識全部學生,然後下半學期再來考慮其他。

  《教室裡的正面管教》讀後感5

  情感聯結,就是學生們相信學校裡的大人們關心他的學習,並將他們作為個體來關愛。但現實中,很多老師確實關愛自己的學生,但孩子們卻得不到這種訊息,這就不得不引起反思,我們該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如何使孩子們感覺到與學校的情感聯結。當我看到《教室裡的正面管教》中“用你的幽默感建立情感聯結”這一課題時,我深有感觸。“幽默”這一個詞敲入我腦海,我自認為我不是一個幽默的人,這也是我作為一名美術老師需要加強的地方。

  生活本就沉重,人的一生,每個階段都有苦悶和煩惱,各種不同層次、不同型別的人都會面對諸多的挫折與失意,尤其是現今社會,人們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而且這種壓力正逐漸的下移到處於少年的孩子們,他們如花的年紀早已失去了感受輕鬆快樂的心情。

  許多調查表明,幽默風趣的教師備受學生的喜愛,試想,如果是一位不苟言笑、刻板生硬的老師,而對於美術學科這種充滿激情與想象的科目來說,老師本人毫無幽默感可言,美術課堂也會枯燥乏味,單純的寫寫畫畫,時學生缺失了那份創作的慾望。言傳身教,教師的一言一行往往會成為學生模仿的物件,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幽默感,首先老師要有足夠的幽默感,並能在課堂上或者班級管理上予以恰到好處的發揮。

  在學科教學中我認為培養幽默感,可以豐富想象力與創造力。能讓他們感受到更多的愉悅,在嚴肅的教育中,孩子們不自覺的也會變得嚴肅,思維不敢放開,久而久之,想象力會逐漸萎縮甚至消失。美術課對於學生來說,本來就是一種放鬆精神的課,它具有別的主課所沒有的輕鬆愜意感,但仍舊會有人覺得它就是一節無關緊要的課程,故沒有興趣去接受教師所授的課業知識。課堂上,倘若引用一些詼諧幽默的故事或謎語進行匯入,使學生產生疑惑,進而思考,在這一過程中也就促進了學生對該知識課程的興趣了。

  在班級管理上,幽默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正如書上所舉例的,面對孩子們上課遲到的問題,我們可以一改以往的懲罰制度,改為用與孩子“做交易”的遊戲,孩子們更容易接受。在學校中,人際關係包括師生關係、生生關係等,班級成員如果處於相互理解、相互接納的狀態,則大家相處融洽,心情愉快。若師生關係冷漠甚至是對抗的,會給學生造成心理壓力,所以,作為教師的我首先要表現出寬容的姿態,對學生不要鄙視厭惡,對於學生的無理取鬧,相信他們不是有意而為之,嘗試用幽默的方法語言化解矛盾。讓學生相信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即使有缺陷,有過錯誤的行為,但老師仍然愛他們,接受他們。這無形中使得學生的情感聯結加強了。對於生生關係,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產生矛盾很難化解,他們本能地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因此作為老師要關注學生,敏銳地發現學生中的不和諧因素,並正確引導,例如提問式引導“發生了什麼事?你覺得原因是什麼?你現在打算用什麼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等,或者再換種形式“孩子們,還在鬧,看來你們還不餓,都不把力氣留著等會兒去搶飯吃嗎?”富有幽默感的人總能在人群中突顯出來,在短時間內縮短人際關係的距離,使自己成為一個受歡迎的角色。幽默在人際交往中發揮著神奇的作用。

  和孩子的談話,我們需要堅定的態度也需要和善的語氣,尊重孩子年齡特點,尊重情形,共同找到問題根本從而解決問題。教育無法從客觀上改變生活,但是教育能培養一種良好的心態,從而使人面對壓力與困惑時更闊達、更寬容。我認為幽默是培養良好心態的途徑之一,幽默感能為自己為他人營造一個寬鬆的心理環境。

  《教室裡的正面管教》讀後感6

  超長待機的假期裡,我閱讀了一些和工作、業務相關的書籍,其中一本書叫做《教室裡的正面管教》,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它的簡介一樣,這是一本寫給教育工作者的“工具書”,書中談及正面管教是一種鼓勵模式並結合了很多教育中的實際案例,給了我對正面管教更具體、更直觀的認識和理解,也讓讀完此書的我受益匪淺。下面談談我的幾點感悟和收穫:

  一、鼓勵是正面教育的核心。正如書中所說:在傳統的學校教育中,老師們普遍實行的是以獎勵和懲罰為基礎的管教方法,其目的就是為了控制學生以取得所謂的學習成績,然而研究表明,除非教給孩子們社會和情感技能,否則他們學習起來就會很艱難,並且紀律問題會越來越多。學校教育就像一列火車,火車需要兩條行駛的軌道,一條是學業的學習,一條是社會和情感能力的培養,因此,作為老師,我們要兩條軌道齊頭並進,在這一過程中帶領學生們參與專注地解決問題,而不是成為懲罰和獎勵的被動接受者。

  二、轉變思維,從問題行為的根源找方法,更好地鼓勵。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冰山理論”,我們看到的人的行為就像浮在水面的冰山,在水面之下的則是更為複雜的人的心理。因此正面管教比一般管教方法更多的關注水面之下的部分,書中把學生的各種不良行為歸結於四種錯誤目的:尋求過度關注、尋求權力、報復、自暴自棄,並挖掘出其目的反映的“密碼資訊”,給教師或父母提出相應行為下對孩子作出回應的建議和方法。這一點讓我聯想到在平時的帶班過程中,我們總是以最簡單的方法暫時的處理危機,甚至因為孩子表面的行為去給孩子貼上標籤,從沒有認真分析行為背後的原因,更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我需要調整教育的方式在書中活動案例“冰山叢林”中,作者根據四個錯誤目的給出了相應的鼓勵話語,為老師們解決孩子的不良行為提供一定的借鑑。總結為:用鼓勵代替責罰,也能讓學生更願意去面對錯誤,承擔責任,從而改正並進步。

  三、相互尊重的溝通技巧。書中為我們介紹了四種賦予力量的溝通技巧,分別是:說到做到;少即是多;頭腦、內心和直覺以及網球比賽,說到做到要求老師在和孩子們溝通的時候有底線,做出的承諾、立過的規矩一定要堅決遵守,少即是多,告訴我們越簡潔的語言越有力量,尤其是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時,越是要做到說話剪短,網球比賽告訴我們溝通是雙向的,我們不僅要說更要聽,注意瞭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

  讀完這本書,我反思了以前和孩子們相處的模式,覺得犯了一些錯誤,在以後的帶班過程中,我將把書中的內容消化落實到實踐中去,嘗試正面管教的魅力。

  《教室裡的正面管教》讀後感7

  臨近暑假,學校推薦給老師們一套教師讀書書目,其中美國教育家、心理學家簡尼爾森所著的《教室裡的正面管教》一下子吸引了我。輕輕地翻開扉頁:“正面管教是一種不同的方式,是讓學生們參與專注地解決問題,而不是成為懲罰和獎勵的被動接受者……”“正面管教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改變……要改變孩子們的行為,必須處理其行為背後的信念……”“在糾正之前先建立情感聯結……”簡尼爾森彷彿知音、更像一位智慧的長者,娓娓講述著我一直渴求、一直探尋的教育真諦。

  也許是性格的原因,我喜歡孩子。每每看到班裡這一個個靈動、活潑、純真、閃耀著蓬勃的生命力的孩子,都令我欣喜不已。他們有的乖巧可人、有的機靈調皮、有的憨態可掬、有的內斂沉靜,都綻放著自己獨一無二的光彩。我本能地想要好好愛護他們。於是,當他們邁入校門,走進班級的那一天起,我便為班級起了“七色光中隊”的名字,期待著這些孩子不僅能綻放自己獨特的光芒,還能相互融合,匯聚成一道絢麗的七彩虹橋。在教育教學生活中,我也不斷地摸索實踐。一路走來,也有了一些收穫。此時邊讀著《教室裡的正面管教》,反觀我的一些實際做法,讓我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教給孩子正確的思維方法

  《教室裡的正面管教》中講到:“正面管教的方法,是讓學生們參與專注地解決問題,而不是成為懲罰和獎勵的被動接受者。……老師們普遍實行的是以獎勵和懲罰為基礎的管教方法,其目的是為了控制學生。然而,研究表明,除非教給孩子們社會和情感技能,否則他們學習起來就會很艱難,並且紀律問題會越來越多。”

  的確是這樣,剛入學的孩子大都是6、7歲,他們天真爛漫、活潑好動。此時的孩子懷揣著對新的學校生活的好奇,帶著“我要做個好孩子”的美好願望,走進校園。他們容易興奮、對所有的事物充滿了好奇。他們渴望得到老師、同學的喜愛。此時,正是教給孩子一些方法,幫助他們達成願望的最好時機。他們需要的就是有人不斷關注著他們,在他手足無措時,教給他該怎麼做;在他不小心犯錯時,給他安全的、寬容的、溫暖的但又是是非分明、條理清晰的氛圍;在他做對了事情時,可以有人跟他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而不是戰戰兢兢、小心翼翼地記住一大堆冷冰冰的條條框框,這種如履薄冰的狀態只會讓孩子們更加的被動與疲憊。

  我認為教給孩子們正確的思維、教會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分重要。於是,入校之初我就著力培養孩子們養成這樣的思維習慣——每到一個時間段,都先想一想:“現在是什麼時間?在什麼環境裡?我應該做些什麼?怎麼做做得更好?”同時,結合學生在校的各個時間段所應遵守的行為規範創編兒歌,讓學生在朗朗上口、簡潔明瞭的兒歌提示下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下課了》是教孩子們課間文明的兒歌:下課四件事,大家要記牢。人離凳子進,物品擺放好,先去上廁所,然後再遊戲。”這樣經過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很快孩子們都能積極主動地、愉悅、順暢地融入學校生活了。

  用經典詩詞幫學生樹立目標

  每個新學期開始的第一天,我都會選擇一首經典詩文作為孩子們的新學期開啟詩。這個學期,我選擇的是諸葛亮的《誡子書》。在帶領孩子們吟誦《誡子書》的同時,幫孩子樹立“靜心專一、勤奮踏實,做一個有價值的人”的目標。孩子們本來就對諸葛亮這樣的智者十分崇拜,聽到這是諸葛亮對兒子的諄諄告誡,自然視若珍寶。我再引導孩子把所學的行為標準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中去,再結合平時的“好習慣”評價表,進行量化獎勵。教育效果特別好。像這樣,我帶孩子們吟誦詩經《淇奧》,引導孩子們要做一個“衣著整潔、勤學刻苦、待人寬容、幽默機智”的君子;我帶孩子們吟誦《愛蓮說》,引導孩子“潔身自好”;我帶孩子們吟誦《陋室銘》,引導孩子們“做一個樂觀堅強、品德高尚”的人……就這樣,我們在一首首飽含著傳統文化精華的經典詩詞中樹立起一個個明確的修身立志的目標!

  在《教室裡的正面管教》中也明確地提出應幫助孩子們樹立在學校和人生中成功的三個信念:

  1、我能行。

  2、我的貢獻有價值,大家確實需要我。

  3、我能夠以自己的力量做出選擇,對發生在我自己身上和我的群體中的事情產生積極影響。

  這部分的內容,彷彿是對我的做法的極大肯定。也給了我更多的啟發。

  以身作則,只做對的事

  孩子都是在不斷完善中的獨特個體,他們擁有著不可思議的潛力。從作為教師的那天起,我就時刻關注自己的言行:每一個出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新生字,我都一筆一劃、規範漂亮地示範給孩子們看;每一次課文朗讀,我都要做到字正腔圓、抑揚頓挫;孩子們學的廣播操,我都會以最標準的姿勢帶著孩子們一起做;每一次經過走廊,我都會帶著孩子們一起,嚴格按照學校要求做到“樓內輕輕靠右行”。

  剛開學一天,兩個孩子怨氣滿滿地跑來找我告狀。一邊抽噎著,一邊重複著對方說他的髒話。我輕輕地給孩子擦了眼淚,問孩子們:“你們喜歡這樣嗎?現在你們心情好不好?”兩個孩子一下從剛才的怨氣裡跳脫出來,靜靜地思考著。過了一會兒,兩個孩子不約而同地搖著頭“不喜歡。”“不喜歡的事情幹嘛要浪費時間做呢?你見過老師罵人、打人嗎?”“沒有——”“對啊,每個人每天的時間都只有這麼多。用來做討厭的事了,就沒有時間做喜歡的事情了。老師的時間要用來給同學們講好聽的繪本、教同學們寫出漂亮的字、和同學們一起吟誦詩詞、跟同學們一起快樂的遊戲。那你們的時間應該做什麼呢?”就這樣,我們班立下了這樣的班規“只做對的事”。當孩子們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時,會有意識地思考“什麼事情是對的?”養成了這種“冷靜選擇”的思維習慣。

  孩子們年齡小,練字、作業、衛生等方面總是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許多家長都會因為“愛之深、責之切”,花了很多的時間去著急、生氣、發火、焦慮。結果發現氣急敗壞地責罵孩子一頓後,錯誤也並沒有得到改善。我堅持在對學生評價指導時秉承“只做對的事”的原則。孩子寫錯字了,我會講評時,只講正確的那個字;孩子受方言影響,字音讀錯了,我就一遍遍領著孩子唸對的那個。我堅信“只有溫和而堅定地帶孩子一遍遍做對的事,教他們學會正確的選擇、教他們正確解決問題的辦法。長此以往,孩子一定會有進步!”

  正面教育,就是用正面的思考、積極的行動,正面解決教育中的問題。這不僅僅是從《教室裡的正面教育》這本書中去學習一些方法,更需要我們冷靜、堅定同時又充滿激情地落實在自己的行動中去。在讓孩子們受益的同時,也鍛造一個充滿正能量的自己!

  《教室裡的正面管教》讀後感8

  寒假期間,我認真拜讀了《教室裡的正面管教》,這本書不僅為我們介紹了許多涉及孩子心理、行為、認知、教育等方面的經典理論,使我們能“知其所以然”地明白書中所介紹的正面管教的方法,而且還透過列舉諸多的成功案例,理論聯絡實際幫助我們讀者更好地理解。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回顧和反思的過程,不僅重新整理了我的教育觀念,而且還讓我受益匪淺。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

  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聽話,順從自己一切的命令,對於違反命令的孩子,我們通常採用的是獎勵和懲罰的方式去解決,這些方法看似很有效,因為在那一刻孩子的紀律問題得到了解決,但是我們只是那一刻贏了孩子,但是沒有贏得孩子,你會發現孩子還是會重複再犯錯誤。因此,我們需要的是改變自己的兒童觀,要知道兒童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發展中的人,有自己的世界,學會尊重、理解、關愛孩子,從而贏得孩子,得到孩子心甘情願的配合。面對孩子的紀律問題,我們其實可以嘗試以下四個步驟:一是表達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二是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三是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四是讓孩子關注解決問題,從而站在孩子的角度幫助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另外,孩子們都愛聽大人讚美的話,都想在大人面前當一個好學生、好孩子,但是當他們犯錯時,卻往往選擇逃避,不能很好地面對,因為他們認為犯錯是一件不光彩的事,老師和家長往往會採用懲罰來處理。因此,犯了錯誤的孩子為了避免責罰和保持良好的形象,於是短期性地表現良好,以達到彌補過錯,重新獲得認可的目的。但是這樣的表現只是暫時性的,時間一長,就可能會“好了傷疤忘了痛”,從而繼續犯同樣的錯誤。回顧過去一年多的班級管理,剛剛說提及的現象時常出現,當一些孩子錯誤時,我總是在孩子犯了錯誤後給予他更多的說教。比如說:“你應該這麼做。”、“你不應該怎麼做。”但效果總是差強人意,還是過後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

  在書中,作者給我們提供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方法——用啟發性的問題引導犯錯的孩子。啟發性的問題的首要任務就是讓老師和家長停止告訴孩子正確的答案。當孩子的思想或是行為不恰當時,幫助孩子分析接下來應該做什麼,讓孩子學會自己分析和總結,最終與孩子一起選擇最佳的解決方案。這種方式的好處就在於,可以減少孩子的負面情緒,從內心深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更加認同解決的辦法。

  總的來說,這本書為我提供了工作的指導,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運用更正確、正面的方法管教孩子,讓孩子在自信、自立的環境下快樂健康的成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