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範文(通用12篇)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範文(通用12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1

  每個人心中都有對於這個客觀世界的判斷法則,或基於生活的經驗,或基於從小到大所學的知識。《拆掉思維裡的牆》中提到了很多有趣的觀念,作者幽默地講述了很多關於思維的秘密。讀完後,讓人不禁反思,不是每個人人生的不同導致了個人的快樂或不快樂,命運更多的是由心智模式決定,你的內心是不是有足夠的勇氣去拆掉自己預設的層層障礙,成長為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書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也是我們一直以來會犯的一個錯誤。我們總認為暫時沒有取得成功問題不在於自己,不是自己不夠努力,我們只是在等待興趣的出現。就好比工作,一旦我們發現了真正想做的事情,我們才會全力以赴投入工作,而不會像現在這樣,在這一個自己並不滿意的工作崗位上得過且過。事實上,是我們都顛倒了工作和興趣的因果關係。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在短時間內就能找到終生的事業的機率幾乎等同於中彩票的機率。只有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才會發現工作的樂趣,才會感受到工作帶來的快樂和收穫才能保持最初的熱情,一如既往地熱愛工作。

  看完這本書,解答了內心的很多疑惑。一切就如同書裡說的那樣:“也許,我們自己都不曾意識到,我們為自己構建了一個世界,然後又反覆強化,最終讓我們相信這個世界,就是我們構建的那樣。這個世界裡,卻唯獨沒了我們本來的樣子。”或許,我們都該勇於拿起這把錘子,打破思維裡那堵結實而厚重的牆,勇於改變自己的心智模式,堅持自己的內心,成長為自己理想的模樣。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2

  這本拆牆講述了各種慣性思維模式是如何束縛我們的,恰是生活中那些不經意的小事,點滴的積累匯成了阻礙我們成長的巨大力量!當然書中也介紹了一些好用的調整方法——拆牆工具,學有先後,達者為先,向先行者致敬!

  年輕的我們總覺得沒有安全感。我們總期待另外一半能給自己安全感,可實際上,我們都是沒有安全感的人,都希望對方給我們,可是沒有的東西怎麼給?於是,我們聽說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我們拼命工作,努力學習,讓自己變成內外兼修,經濟獨立思想獨立的人,有說走就走的勇氣,也有隨時安定下來的信心。但是,我們仍舊沒有腳踏實地的安全感,倒是成就了單身力,雖然會孤獨,但是一個人舒服,兩個人反而慌張。所以,我們以為這樣就是安全的,實際上,是在逃避恐懼。

  正是先讓自己感到愛與智慧,你才會深深感到那種痛入骨髓的悲憫,你才能在這種悲憫之後,在你憤怒過、譏諷生命以後,很希望能做點什麼。很多宗教的教義都講同一個道理,比如“福杯滿溢”——所有這些智慧,都告訴你:不管是工作、生活還是感情,必須先想好你是誰?你要什麼?你要從中獲得什麼?為此你要採取什麼行動?而這一切問題的源頭都是愛,先好好地愛自己、愛你的工作、掌控自己的生活,然後慢慢地愛更多想愛的人。

  拆掉思維裡的牆,跳出思維的怪圈,思考的方式也會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哦,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3

  把書一開啟我就被那些插畫吸引住了,於是我帶著好奇的想法把那些插圖看完了。古典老師的每一句話都讓我獲益匪淺。

  第一章講的是買房的問題,古典老師的觀點是: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有人說“房子讓我有歸屬感”,所以他們放棄很多發展的機會,浪費掉創業的機會,花掉自己未來10年轉換工作的機會,買了一套房子。其實他們缺乏的是“安全感”,畢竟在這個大城市中,有一個棲身之地,會讓人覺得心裡踏實。可是在這個房價居高不下的社會,出賣夢想換回來的房子或者安全感,值得麼?

  書中有講到努力論:選擇不對,努力白費,錯誤的努力比不努力還要可怕。每個人都需要給自己未來設定一個大方向,如果方向錯誤了,那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費的。舉個簡單而又深刻的例子,如果你從天安門向正西走,希望去頤和園,你能到達麼?即使堅持到環繞地球也不行,因為頤和園在天安門的西北邊。所以首先要給自己一個正確的選擇,然後再努力地去實現它。

  人人都是規劃師,關鍵是自己學會規劃和修正,先要打破思維的僵局。拆牆很重要,建牆更重要。人們經常羨慕別人功成名就,抱怨自己時運不濟,遇人不淑。其實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裡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也許成功就是這樣簡單。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4

  喜歡作者關於人生是三腳架的比喻,他說生活是由自我、家庭和職業三個支架組成的,在不同的環境中調整節腳不同的長度就能站穩。但卻有很多人壓縮自我或者家庭的時間,慢慢就變成了單腳架,最後導致單腳架不堪重負。我們要做穩固的聯動三腳架,要學會適時放緩自己的腳步,知道自己要在職業裡面獲得什麼、不要什麼;也要知道自己希望在家庭裡面獲得什麼、不能做什麼。

  讀完之後感覺更加理智和冷靜了,最大的收穫是:學會不抱怨生活,做生活的掌控者,而不是受害者。

  受害者往往能收穫發洩的快感、被同情、覺得自己其實是正確的。掌控者最大的收穫是找到新的可能性,自省,覺得自己可以應付一切,有動力去再嘗試。受害者生活在讓自己舒服的自憐狀態,卻失去了掌控生活的機會和可能性。掌控者則需要面臨一些壓力和麵子問題,卻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

  今天是2019年2月15日,一個不同尋常的週五。

  我們都說過程比結果重要,可是捫心自問,我們做每件事情的時候,縱然覺得結果不重要,可是卻是那個結果支撐著我們克服了困難,收穫了整個過程。成年人的社會是結果導向型的。人成功的時候,有無數種說辭解說自己是怎麼成功的;一旦失敗,就有無數人去分析你是怎麼失敗的。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5

  這一週我閱讀了書籍《拆掉思維裡的牆》,這本書給了我很收穫。《拆掉思維裡的牆》裡的內容主要幫助我們看清我們自己思維裡的一些模式,並且幫助我們分析這些我們可能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思維模式。

  其中讓我最有收穫的是書中的第六章“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著”,這章主要講述著我們在生活中的很多的心智和思維模式。

  其中一種模式是大部分人都有的:他人掌控你的情緒。人都有喜怒哀樂,但是很多人的喜怒哀樂都被別人掌控。有人罵你,你就會生氣;有人誇你你就開始;今天開車的時候堵車你就會抱怨。這些都是外界控制了你,就像堵車和不堵車一樣,如果堵車你就不爽,如果不堵車你就開心,那麼你就被他人掌控了。如果這樣的話,別人要你開心,你就開心,別人要你生氣,你就生氣。

  這樣被他人掌控情緒的人,都裝有一個受害者的模式,他們把自己當做受害者,遇到問題總是怪他人,不去尋找自己的原因,或者不去想辦法解決,總是在抱怨。遇到問題會抱怨、推卸責任,這不管我的時,實在是太累了。

  我也有這樣的模式,在平常我遇到一些問題我也會抱怨,怪外界的原因。這樣的行為可能會讓我成為一個推卸責任的人,這的行為還會讓我的成長緩慢,因為一直抱怨去找自己的原因,這樣自己的問題還在,得不到改善,下次依然這樣。

  書中還講述了很多人很多根深固蒂的思維模式,以及一些思維中的“牆”試著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裡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也許成功就是這樣簡單。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6

  今天推薦的是古典老師的《拆掉思維裡的牆》,這是一本融合了心理學和職業規劃為一體的書,這本書又像是《誰動了我的乳酪》的加長版,涉及了心理學、職業規劃、人生哲理、哲學等內容,結合真實的生活案例,介紹了人的思維模式要經常隨事物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換個角度去思考

  很喜歡裡面的一個故事,有一位禪師很喜歡養蘭花。在一次外出雲遊的時候,就把這盆蘭花交給徒弟照料。徒弟知道這盆蘭花是師傅的心愛之物。於是每天小心照顧,蘭花也一直生長得很好。可是,就在禪師回來的前一天,徒弟不小心把蘭花摔到地上,花兒摔壞了。徒弟非常擔心,一是擔心師傅會懲罰自己,二是擔心師傅生氣傷心。然而,當禪師回來後知道這件事時,不僅沒有生氣,也沒有懲罰徒弟。徒弟問他為什麼?他告訴徒弟說:“我當初種這盆花,只是因為喜愛,並不是為了今天生氣而種我們要適應變化。變化是不可避免的,遇到變化我們應該沉著應對。

  換個方式去行動

  如果你是金子,你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到讓自己發光的方法。這已經不是一個三顧茅廬的年代,今天的諸葛亮需要部落格、微博和影響力,如果是金子,你要提高你的含金量,只要達到一定的含金量,才會成為發光的鏡子,當你被挖掘出來,你要經過很痛苦的粘膜。翀翀算浸泡,只要你身上的雜質不好的習慣,屋頂被融掉,然後還要成型,打磨,拋光,然後才成為很有價值的發光的景色。

  換個心情去感悟

  生活好比鏡子,你對它笑,它對你笑。什麼是快樂呢?就是做事情既快又樂,樂趣來源於全情投入,而不是投入後的結果。正是因為這樣,樂趣可以是無條件的,成功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追求優秀的過程。成功在每時每刻,而不是在一瞬間。全身心的投入到當下當地的每一件事情中,不要追悔昨天,也不要憂慮明天。

  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裡的牆,你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也許成功就是這麼簡單。當你投入身心的去工作的時候,你會感覺到這份工作的意義與樂趣。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7

  《拆掉思維裡的牆》給讀者的是一種高瞻遠矚的指導,而不是指手畫腳的干預。“拆掉思維裡的牆,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只要我們敢於開啟禁錮思維的牆,真實面對掌控我們的生活,就能找到人生出路。但是,每個人的情況都是不同的,人人都是規劃師,關鍵是看自己能不能“打破思維的僵局,拆掉思維裡的牆”走出來,學會規劃和修正。拆牆固然很重要,重建更重要,因為破舊立新是一個系統工程,有破有立才能繼續,光破不立,還只是一團亂麻或者一堆廢鐵。書中是給出了重建的指導,但關鍵要靠自己去領悟。

  該書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是,要敢於拆掉思維的牆,找到成功之路。優秀的人總會用不同的思維模式,在巨大壓力下,保持完全不同的平和心態,對不同事物有全新的看法,對同樣的事情有完全不同的結論。他們敢於拆掉思維裡的牆,都是潛意識在發揮作用,他們拆掉思維裡的牆,自動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過濾不想要的東西,然後,將最新認知、自己思考和獲取方式進行重新構建,找到新的成功之門。

  而積極面對一切情況,則是突破思維禁錮的原則之一。書中的很多內容是現實生活中的例證,鮮活可見,觸手可及,有很強的說服力。也許,連我們自己也不曾意識到,人生的許多困惑背後,往往藏著一堵堵阻礙著我們發展變化的思維的牆,把我們與美好的生活隔開了。只有拆掉思維裡的那些牆,你才可以獲得成功、快樂、自信和幸福。用積極的思維方式面對生命中的一切,即使一輩子都默默無聞,無所建樹,那麼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因為,你已經享受了真正的快樂,享受了你付出與奮鬥的過程,那麼你是幸福的。相反,你用負面思維去面對一切,那麼生活所能回饋給你的也只會是負面的。那麼,你的人生就會很灰暗,只能在思維的牆裡面鬱鬱寡歡中等待生命盡頭的到來。

  書中“發光論”告訴我們:“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捍衛它。當別人做不到什麼的時候,他們就想要告訴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麼,就得去努力爭取。就這樣。”金子是藏在礦物質裡面的,如果你是金子,常態是不發光的。當你被挖掘出來,必須經過痛苦的碾磨、沖刷、浸泡,熔掉你身上的雜質、壞習慣和汙點;然後,還要成型、打磨、拋光;最後,才成為很有價值的發光的金子。其實,大家都是金子,但是成長過程相對比較複雜,需要聚集金子般的智慧,才能拆掉思維裡的牆,獲得真正的成功——成為“發光的金子”。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8

  昨天買了兩本書,《拆掉思維的牆》是其中一本。俞敏鴻作序,徐小平再作序。作者古典曾是新東方的培訓老師。

  順手翻開,看了前幾頁略帶漫畫般的插圖,感覺有意思。拿過去給兒子看,他喜歡看圖多字少的東西。2分鐘不到,他說看完了。我不信。問他,最喜歡裡面哪句話?不要等天下雨,還是自己澆花吧。他回答。這句於他的年齡來說最簡單實用。他補充說,就是求人不如求自己。對。我回應他,以後寫作文時可以換一種表達,這樣,會更新穎一點。

  於是,兒子寫作業。我回房間讀書。爸爸在中間的客廳看電視。屋外,冰凍的湖面映襯出冷清清的月光,茶花躲開殘雪的偎依,悄然綻放。

  讀了第一章第一節買房還是買夢想?沒有特別的好感,不能打動我。時間早,順著讀了下去。

  美女為什麼不認路?是因為在買車時別人告訴她,女人大都沒有方向感,買個GPS吧。於是很依賴GPS。一旦失靈,只有打手機問路。接手機的朋友一聲嘆息:女人啊,不認路。從一開始,她就沒有樹立要認路的信念。或者本來有一點,迅速被自己和他人否定。信念決定行動,行動反過來證明信念的對錯。不認路是事實,於是徹底投降。

  給孩子,要給一個信念,做任何事之前先樹信念。你行!父母支援你!懷揣著信念上路才有穿越困難的勇氣。

  如果遇見恐懼,怎麼辦?古典教給我一個方法——恐懼保險箱。為自己做一個恐懼保險箱。

  1.把所有的恐懼寫下來,寫到不能寫為止。

  2.把他們放到一個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

  3.把恐懼安放好以後,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4.做好事情回頭看看自己的恐懼箱,有幾條自己擔心的事情發生了。

  5.往往自己擔心的事情很少會發生。

  第一次聽說恐懼保險箱,想讓自己和孩子試一試。

  為自己準備一個成功日記本,每天寫下自己認為小成功的事情。堅持做。遇到過不去的砍時,拿出來讀一讀,想想曾經的輝煌。增強自信。我準備要實施這個計劃。我知道要養成一個習慣不是21天,而是要以年為單位。11年給孩子一個禮物——成功日記本。

  才讀第一章,便有感悟。難怪新東方掌門人喜歡。信念。恐懼保險箱。成功日記本。讀到,並能去實施,是我的幸運。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9

  書中的“努力論”警示我們:如果選擇不對,努力白費,錯誤的努力比不努力還要可怕!如果你從天安門向正西走,希望去頤和園,你能到達麼?即使堅持到環繞地球也不行,因為頤和園在天安門的西北邊。沒有拆掉思維裡的牆,你還以為你的努力會使你離理想越來越近。殊不知,你不努力還與理想離得近一點,越努力,離得越遠。所以,每個人都要拆掉思維裡的牆,給未來設定一個大方向,你設定是對了,成功就很簡單;設定錯了或者偏差了,就不可能到達最終目標。

  書中的“等死模式”警告我們:做任何事情不能拖拉。比如,你早晨起床,本來預計6點,可是6點鬧鐘響過後,還想睡會懶覺,翻身再眯一會,等你起來的時候,時間已經7點了。本來計劃好的,7點看什麼書,8點做什麼,9點幹什麼,10點做什麼,因為一時的拖拉,整個計劃都拖後,就會讓自己很懊惱。如果這時候再來點突發事件,估計就不會按正常的思維方式處理了。也就是——你越是不想動,你就越不動;你越不動,你為此付出的代價就越大。這種“等死模式”在當今社會很普遍,危害會很大。當一個人等待與拖延的成本遠遠高於他真正開始行動所需要的成本時,他就已經陷入了越等待越不行的怪圈,難以自拔,走不出思維裡的牆。

  “如果沒有一個好的開始,那麼不妨試試一個壞的開始,因為一個壞的開始,總比沒有開始強,而完美的開始,則永遠都不會到來。”該書該告訴我們,如果說一個好的開始等於成功的一半,那麼壞的開始至少等於成功的三分之一。成功,其實就是這樣簡單。成功雖然是個機率很小的事情,但大部分人也都安閒地過著不太成功也不太失敗的生活,不願意拆掉思維裡的牆。在找不到好的開始時,也只是等待,不願意有壞的開端。其實,失敗是成功之母,僅僅等待,連壞的開端都沒有,那麼徹底失敗也就不遙遠了。如果我們把成功的定義放在內心,即使是壞的開始,也能夠真正獲得可以掌控的幸福。回顧生命中那些讓我幸福快樂的時刻,都是來自於生命的最深處,這雖不是我生命裡最輝煌的時刻,但是為了我的目標默默堅守夢想,就是我的成功。這,需要拆掉思維裡的牆!

  只要你樂意堅守夢想,並一直在人生之路上前行,那麼,你就是成功的!因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當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試著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裡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美麗!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10

  拆掉思維裡的牆,不同思維,不同選擇,最後不一樣的結局,所以要變換角度,不然就會思維定式,做人做事不會變通,星座試驗那一段,讓我想到了好多。當我們遇到死路的時候,也許就是我們的思維模式把我們定在那裡了,越是那樣想,就越是那樣做,越是那樣做,就越是那樣想,就像那些深信星座命理的人一樣,越走越深,不能自拔。也許,連我們自己也不曾意識到,那些困惑背後,往往藏著一堵堵思維裡的牆,阻礙著我們,把我們與美好的生活隔開了。拆掉思維裡的那些牆,你就可以獲得成功、快樂、自信和幸福。

  讀此書讓我意識到,優秀的人有一套最佳化得非常好的後臺程式,這些程式清晰、乾淨,不佔記憶體,直指目標。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思維程式,他們總會有不同的思維模式,在壓力下面有完全不同的心態,對事物有全新的看法,對同樣的事情有完全不同的結論。人們總說優秀是一種習慣,其實優秀是一套心智模式。優秀也是一種習慣,一個人之所以優秀,是因為他已經習慣優秀了。這就是他的思維模式,無論在那個方面,都要做到最好。並不是有外在的因素強迫或誘導,而是他對事情的想法與態度。我們也可以變得更優秀,只要我們拆掉思維裡固有的模式,也就是那堵“牆”。

  書裡講的的金子論,讓我感觸頗多,確實以前只知道“只要是金子,總會發光”,原來蘊藏在地殼裡的金子才是最多的。

  金子是在礦物質裡面的,如果你是金子,你的常態不是發光,而是不發光!只有達到一定的含金量,才會成為發光的金子,當你被挖掘出來,你要經過很痛苦的碾磨、沖刷、浸泡,要讓你身上的雜質,不好的習慣、汙點被熔掉。然後還要成型、打磨、拋光、最後才成為很有價值的發光的金子!若是途中忍受不住,放棄了,墮落,就只能淪為次品或者毀滅!其實好多人都羨慕“金子”,好多人都知道,要多看書,多增值,多感悟……可是,能做到的有多少,能堅持能有多少,螢幕上的異形小字,就是幾年,幾千年了。在現實中,可是幾千上萬的日日夜夜啊。唯有忍耐孤獨,抵制住誘惑,方能成大器!

  還有點印象深刻的是,舉例中的興趣一族和沒興趣一族的對比,初看這個例子覺得小明好傻,然後再想,自己肯定不會這樣,可是深想一下,自己遇到選擇,遇到岔口的時候,因為沒把握,所以走得戰戰兢兢,不僅浪費了時間,更錯過了沿途的風景,也錯過了好多人和事。若不感興趣,則無趣,美好的事物,也就錯過了。正如文章所說,沒興趣了,就好少行動,雖然失敗很少,卻得到更少,一生庸庸碌碌,最終一事無成。越是害怕結果,那就更美結果,期望太多,註定難過,其實,只要是感興趣的,過程也是所追求的。懂的享受過程,就是成功了。

  牆裡,平庸、無奈、凋亡;牆外,華麗、華麗、華麗!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11

  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用金錢、權利、職位來衡量人生的價值,認為所有人的人生意義都是透過金錢、地位 … 唯一的標尺來衡量的,於是人們追名逐利,攀龍附鳳,卻漸漸忽略了自己內心的真正訴求。其實,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衡量生存的意義不應只侷限於一種,人生的追求不應只停滯於物質的積累,我們應該去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快樂,去實現自己活著的價值。忽略了自己的需要而一味去迎合社會的口味,即使獲得了所謂的“成功”,內心仍是空白的。

  記得高中的生物老師曾經說,當你不知道該怎麼辦時,隨大流一定不會太錯。但是,如果大流錯了呢?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大多數人手中。真的迷茫時,停下來問問自己的內心,你會最終選擇一條雖然不是車水馬龍、繁花似錦卻有著別樣風景,讓你快樂滿足的路。

  “成功是越走越近”,永遠不要等待,只要不斷嘗試生命自會給你不一樣的驚喜。拆掉思維的牆,不要在浪費自己的生命去換去別人眼中的光環,把握住自己的內心,丟掉所有的顧慮,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努力成長為自己想長成的樣子!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12

  書中觀點新穎,引人深思。任何困於現狀無法突破者試圖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應讀一下這本書。特別是初入職場、面臨選擇、初入社會的人群,它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思考,糾正我們的三觀。

  當然,這本書與《經濟學》不一樣,經濟學的內容大多都是毋庸置疑的,說什麼就是什麼。而這本書給我們提供了不一樣的視角供我們學習、思考,我們得用辯證的態度去閱讀。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穫是:勿為功名累,命運多坦途,發展多角度,幸福多維度。

  以前我的目標是:努力掙錢,成為有錢人。

  看完這本書,使我意識到:追求金錢,並不是我最終想要的,一個富豪的孤獨生活可能不是我想要的,而且,以我現在的知識、財力、能力,想追求富裕的生活,需要我非常地努力和幸運,可能還要放棄很多東西,比如親情、愛情、友情等。

  人們想要的應該是終身幸福的最大化。從這個角度考慮,我不需要那麼多錢,只要能達到不為錢而煩惱就足夠了。

  現在的階段,努力很重要,但偶爾歇一歇、享受當下生活也挺不錯的。除了事業金錢,整個家庭的和睦、父母的健康、一段難以忘懷的愛情也很重要。

  錢能給人帶來幸福,但錢的數量達到一定程度,也會逐漸給人帶來負面感受,也是經濟學說的邊際收益遞減定律,而我們要努力做一個邊際平衡的高手。

  事業與家庭之間要保持平衡。只管掙錢,不管家庭會讓人逐漸迷失自我;只顧家,沒有事業心,也會使人一事無成。重心往哪邊倒都是不對的,其中的界限需要每個人不斷摸索、不斷嘗試。

  學習和娛樂之間也要保持平衡。只懂學習,不懂放鬆是不可取的,會變成一個書呆子;而只懂放鬆、娛樂、打遊戲也會荒廢一個人,使人喪失鬥志。要學就認認真真地學,要玩也得努力玩出花來。

  同樣的道理,消費與投資之間也要保持平衡。只消費不投資是窮人,只投資不消費是為富不仁。嚴格來說,消費和投資其實沒有區別,今天的消費是為了更好的明天所做的投資。

  這本書糾正了我往金錢傾斜的觀念。使我的目標重新回到了:追求終身幸福收益的最大化。

  面對終身幸福效益的最大化,我已經找到了一個大概的輪廓。那麼,你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