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後感600字之人生感悟
論語讀後感600字之人生感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讀後感600字之人生感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論語讀後感600字之人生感悟1
為政:離人求道,如魚脫水求活,不可能也。人之真,非人非非人,故不自伐,吾喪我。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三代相推禮樂,本於人倫人性,非人為之創制所謂制度,故無論何損益,皆不離人倫,故可知也。如年前餘參加京中某書院會,論書院古今問題,多強調時代不同,新時代如何應對經濟形勢,無非為書院商業化找依據,餘不以為然,若以為萬年百世良知不易,則作為良知的善護所,其損益亦可知也,豈可以另外定義,書院因人而設,人性人心不移,則書院之損益,亦百世可知也。
人若明人之真為志道明理,非囿於稻梁,則三代可知。人若不以真為歸,則永不得真活人。三代以正道為徵,人若自失,必非其鬼而祭,諂而不義,則往而不返。觀於今日,拜屋拜物拜科技之新,皆日遠於人,人間多鬼邦之相矣。
哀公問政:“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措諸枉則民服,舉枉措諸直則民不服”,上行下效,上正則下隨,上偽則民詐。為政者,若以典章刑法為待,而不因人性道德為乘,必導天下以偽。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或謂者,非孔門弟子,帶有上對下之質問,故孔子引書以應,此重言之謂也,政者,正人而已,此政之大本,只是孝悌,政治非高於人倫之上另一事,政之偽以為經式義度。莊子雲有真人而後有真知,人世萬有,要在有人,人真則天真。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人乃天樞, 人乃天地萬物執行之鍵,故天下之根本在於人真,人不真則天下道裂。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意誠正心修身治國平天下,聖人諄諄念念不離人倫,人而離人求他以為有懸於人之上之真理,實為悖離。
論語讀後感600字之人生感悟2
今天,我們學完了《論語》十二章和《論語》十章,經過幾節課的學習,我有了一些心得和感觸。
孔子雖然已經去世了兩千多年了,但是他的話語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仍然是耳熟能詳,這些話仍然在影響這我們,指導著我們。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以君子乎?”孔子教導我們要做一個君子,要愛學習,樂交友,做有修養的人。現在人們依然保持這種追求,要做一個德才兼備人格高尚的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用自己的經歷來教導我們,要循循漸進,終身學習,還告訴我們學思結合的重要性,短短的三十八個字,孔子敘述了自己的一生,這三十八個字成為多數人都要達到的為之奮鬥的人生理想。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子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孔子教導我們,當正義和財富發生衝突時,要堅守道義正義。君子不是不愛財,但要透過正當的手段來獲取。現在,有多少人因為貪汙受賄而被判刑,他們之中不乏都是一些大官員,他們雖說,學識淵博,單絕對不是君子。
我知道孔子頗有盛名,但在學了《論語》中的一點兒之後,我才正真意識到孔子的偉大,他絕對擔的起聖人的稱號。正因為有孔子他們這樣的人存在,我們才能被稱為“禮儀之邦”之一,我們的民族得以延續才有了文化紐帶。《論語》這本書的語句已經融入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那一串串話語早已成了了我們每個中國人的性格基因。
論語讀後感600字之人生感悟3
學習,能讓我們擁有想要的;才能讓我們的羽翼足夠豐滿,飛翔在自己的一片天空;才能讓我們配得上期待的,嚮往的;才能讓我們有足夠的勇氣追逐夢想。
到底為誰而學?“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是說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給別人看。對映到生活中來,其實存在不少“假學習”的現象,筆記整齊作業優秀但成績卻總不理想,在別人看來很認真努力但其實自己一無所獲,對於自己來說,他失去了原本學習的初衷。
當然還有一些只死板的學習卻不懂得思考的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果只會讀死書,而不會加以思考,只有邊讀書邊思考,才能真正明白書中的內容。孔子教導學生“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要懂得思考,舉一反三,鑽研知識應理解透徹。孔子學琴時,在反覆彈奏中思考樂曲的奧妙,在樂聲中感受作者高尚的追求、思考和領悟,他的思想在音樂中昇華。列夫·托爾斯泰說過:“沒有智慧的頭腦,就像沒有蠟燭的燈籠。”沒有智慧地學習,就如沒有耐力的馬,是無法馳騁於廣袤的原野的。
他的學生中最喜歡的是顏回,他說顏回“好學”,列舉的事實並非顏回能在社會上出人頭地、功成名就,而是說他能夠不遷怒,不貳過,不在乎外在環境惡劣,只用心鑽研學習,顏回能學以致用,端正自己,這便是孔子認為的為自己而學。
“吾日三省吾身”,檢查自己還有什麼可改進之處。改變是對環境的適應,生物的形態與功能不斷改變於是有了今天這個多彩的世界。從幼年到老年,人都在不停地學習,目的是改變自己。學到知識與本領可改變自己的職業與生活,向聖賢學習修身養性可提升修為與心性。“文殊遇緣則有師”,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積極地改變自己方能有所長進。
一年之計在於春,我們在這個明媚的生命春天,我們正是學習的最好的年齡,黃金時期,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努力學習呢。
論語讀後感600字之人生感悟4
讀了《論語》這本書,我的感觸至深。因為這裡不但有大家明白並且知道的論語,還有一些大家比較生疏的論語。
比如說:子曰:君子之德,風;人之小德,草;草之上風,必偃。這句話也代表了我們不能做一個牆頭草,然後隨風倒。沒有一個自己的理由,總是聽從別人的安排,跟著那些有思想的人倒。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這句話代表了我們 遇到了合乎仁德的事,即使面對老師,也不必謙讓。也說明了我們應該在老師面前,就診一些老師的錯誤,更對的應該是在人德、人品一面上,有一些修改。這樣,我們的教育,就萬無一失了。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句話也反映了老師對我們所說的:做事情不能著急,如果太著急,就沒有多少成果,反而還要重新來一遍,還不如穩紮穩打,把事情一次性做好。雖然這樣慢一些,但是,這畢竟是做事最快的方法。要是著急,成不了,瞎操作,沒有一點用處。
還有大家最熟悉的一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是我們要溫習所學的內容,複習了之後,才可以穩紮穩打,學上其他的、更加新鮮的知識。所以,溫習還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溫習,就像猴子搬包穀一樣,走著丟著。第一天,有100%,到了第二天,不復習的話,就跌倒了50%,還不復習,第三天,就只剩下最後的5%,第四天,還不復習,那麼,這個東西就忘完了。所以,我們應該好好複習。
這就是我總結出論語的幾條名言,我們應該學習學習。
論語讀後感600字之人生感悟5
古往今來,中國有著五千年燦爛的文明,在悠久的歷史文化長河中,有一部永垂不朽的著作,這就是偉大的思想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所寫的——《論語》。
孔子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等力後人津津樂道的千古名句都是出自他之口。他活到老,學到老、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高尚品質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他學無止境、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的教學方法難道不值得我們借鑑嗎?他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熱情和對學習的熱愛難道不值得我們追求嗎?孔子一生好學、謙虛,他說的每一句話都充滿了哲學、智慧,他做的每一個動作都飽含了他自己對生活的態度。啊!這樣一位擁有高山情懷和大海淵博的哲學家,怎麼不應該受人尊敬?他所寫的《論語》怎麼不應該流芳百世呢?
在這個資訊時代,我們應該追求孔子那種學無止境、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態度和方法,傳誦《論語》中的每一句話,發揚“孔子精神”。我們曾經學過“言必信,行必果。”“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些都是出自《論語》,我們要積級做到這些話中包含的含義,做一個誠信、好學的少先隊員。每一個人都應互相尊重、取長補短、團結友愛,這樣才能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這就是《論語》對現代人的啟發。它還讓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腳踏實地的做人,奮發圖強的學習,誠實守信的交友,這樣會使我們變得更加自信、完美。如果說《論語》是心靈良藥,那麼我們就好比那些心靈瘡傷的人,只要一讀《論語》,就能安撫受傷的心靈,得到溫馨的安慰。
這部《論語》是孔子的智慧結晶,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星星。我們一定要繼承孔子的精神,讓孔子和《論語》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永遠!
論語讀後感600字之人生感悟6
作文我好似在做夢,那雨聲不聽的在我腦海裡迴盪著&mdash?450字作文我在離媽媽接我的地方很遠就開始尋找媽媽的身影,可是卻找不到。我回來時,就會給他蓋上一層小被兒。"這句話就詮釋了平凡可以理解為富貴,詮釋了平凡不是富裕與貧窮的防線,也不是富裕與貧窮的過度線?就在餓狼快追上他時,他見到前面有口不知有多深的井,不顧一切跳了進去。
課間隨意翻閱書本,不覺被裡面的內容牢牢吸引了,這本書不像我想象的那麼枯燥難懂,論語中的經典話語加上一個個小故事,變得生動形象,從中可以學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每當夜晚難以入眠時,我便捧著它細細品味,細讀之中,也讀出了一點點自己的心得.
為人之道,貴在真誠.自懂事以來就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有些人處世圓滑,左右逢緣;有些人巧舌如簧,善於奉承;有些人耿直憨厚,善良樸實;有些人刻苦兢業,舍已為公;有些人無為頹廢,胸無大志.這些型別,我覺得都和自己對不上號,我自己卻是挺喜歡真實,不太會耍弄心機,也不善於推卸任務,也許源於老師對我的教導:做一個真誠的人.真誠是搞好人際關係的良方,與人交往,不虛偽,不矯飾,真誠地面對每一個人,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我想他人也會熱情地接受你.
這本書還一直放在我的床頭,有些故事我還沒有細細地讀完,不過我想我會擠出時間去細品的,看著書櫃里長年作為裝飾品的書籍,我很慚愧,沒把書當成自己的朋友,我想我會重新去認識它們,就像《論語》裡說的,為人之道,貴在真誠。
《論語》,可謂我國文學史的一大瑰寶,如果有時間,可要記得研究一下哦!
論語讀後感600字之人生感悟7
《論語》每個人肯定多少都讀過一些,一開始我也覺得很無聊,一些讀不懂的古文放在誰面前都會覺得無聊,但有一次,我又從書櫃裡發現了我那本陳舊的《論語》,閒來無事就坐在沙發上看了起來,誰知一看就是兩個小時,裡面的內容好像無師自通,一看就懂,也許是讀過好幾遍的緣故吧,這已經是我第四次讀《論語》了,從中我不僅體會到了孔子淵博的知識,更體會到了孔子流傳千古的儒家思想。
孔子是個自強不息的人,他生在世風日下的亂世,但孔子卻從不放棄自己的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來殉人生的理想。孔子又是個品德高尚的賢人,他不因為自己地位卑微而隨波逐流,正像曾子所說的,他吾日三省吾身。不停地反省自己,去偽存真,終生提醒自己除惡向善。孔子還是一位充滿睿智的聖人,這絕不是個人的小聰明,而是紮根於民族文化又立足於個人創造的大智慧,無論是歷代權貴、士子文人還是普通百姓,都從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中汲取精神的乳汁,培育心靈的花朵。
讀過《論語》之後,最敬佩孔子的就是他的思想,在教育上,孔子重視“文、行、忠、作”。不僅重視課本知識,更強調社會實踐,這正是當今世界很多人所不具備的。如果拿孝道與學業來比的話,那就像孔子所說的“行有餘力,則以學之”。
《論語》其實是一部內容豐富的史書,不光講了文、史、哲、人生、教育這些大的方面,在很多生活瑣事上孔子也有自己的看法。
沒讀《論語》之前,我覺得歷代文人都只注重“文”,對“道”視而不見,讀過《論語》之後,我發現孔子與歷代文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他是站在以人為本的更高境界上,喊出了“人以德為本”的千古絕唱。
《論語》無論在語言上還是在思想上,都是一部有巨大吸引力的著作,只要用心去讀,就會讀懂其中的道理,領悟人生的真諦。
論語讀後感600字之人生感悟8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論語十則》主要講了兩個方面:一是講學習方法及態度的;二是講思想修養方面的。這十則教給了我如何處世待人以及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度。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的是:學習了不思考就會迷惑,只思考不學習就會有害。小學學古詩《楓橋夜泊》時,其中有一句“江楓漁火對愁眠”老師給出的解釋是:江邊的楓樹伴著漁家的燈火,帶著思想之愁我難以入眠。可是我發現:楓樹“性惡溼”,不宜生長在江邊。我又查閱了一下,發現“江楓”還有一種說法為:“江邊的楓樹”且當時就有一座橋名曰“楓橋”。因此,我認為江楓應採取第二種解釋。我將我的想法告訴了老師,老師說:“現在大多采用第一種解釋,而且這兩種說法處於爭論之間,還是選擇第一種更為妥當。”老師還誇我善於思考、探究呢!既然“學而思”如此有益,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說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這以後才能知道松樹柏樹是最後凋謝的。我們正應像松柏一樣堅韌不拔,無論何種境地都應堅貞不屈、高風亮節。文天祥面對著敵人提出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誘惑,義正言辭地加以拒絕,忍受著敵人殘酷的嚴刑拷打,寧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國。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表現得大義凜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們應當像他一樣堅貞不屈,不畏艱險的環境,保守自己的節操! 我們應勇於挑戰困難,像松柏一樣在寒風中挺立!
《論語》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其中所蘊含的豐富哲理啟迪著我們的心靈,它告訴了我們如何為人處世,修身養性。
有人說過:“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讓這個世界更加和諧。
論語讀後感600字之人生感悟9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什麼聲音?是誰?在幹什麼?哈哈!這是我在背《論語》。
《論語》記錄了孔子的言行與他和弟子們的對話。它的核心概念是“仁”,“仁”就是對人尊重和有同情心。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生,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它的意思是,孔子教育弟子,在家就得孝敬父母,出門對待朋友,就像對待自已的兄長一樣尊重。友愛,說話謹慎,說了就守信。對眾人有廣泛的愛,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去做了之後,若還有餘力,就再學文獻知識。這句話說明了孔子把培養學生道德觀念放在首位。不管是誰,在父母面前,都要盡孝。拿漢文帝來說,他可是皇帝,每天需處理的事務不記其數,但他從來沒有停止過向母親問候請安。他母親生病了三年,他沒睡過一個安穩覺,甚至母親喝的藥,他都要先嚐一嘗。難道我們不該向漢文帝學習嗎?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這句話的大意是,人如果沒有信用,根本不可以,就像大車無輗,小車無軏一樣,怎麼能走呢?春秋時期,季札出使晉國,路經徐國,徐君想要季札之劍,可又不便說,季札看出來了,在心裡把劍送給了徐君。季札出使完晉國回來時徐君已死,他把劍送給了徐君的兒子,他兒子不敢接受,季札便把劍掛在徐君之墓上。如果我是季札,我就做不到這些,我認為徐君死了,我的約定就沒了。像季札這麼講誠信之人真是太少見了。這讓我明白了,一個人講誠信是立身處世的根本。如果你沒有信用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就不會有朋友,最終被淘汰。
論語讀後感600字之人生感悟10
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每個人都能夠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有人讀出了士不能夠不宏毅,任重而道遠的凌雲壯志,有人讀出了朝聞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讀論語,更多的則是像看到一個長者坐在一群年輕人中間,同他們暢談自己的人生感悟,試圖讓他們懂得:人就應如何度過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為一個平凡人,就應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
讀過《論語》的人都明白,孔子最看重的東西似乎是禮,如何宴請賓客,如何侍奉國君,所以禮節他都一板一眼、嚴謹無差,並認為禮樂是治國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可見在他看來,沒有仁愛的根基,禮也是無用的。這點孔子曾反覆闡述。尤其是對父母之愛。他談論孝,人人都說孝就是奉養父母,而他卻說如果不能從心底裡敬愛父母,這又與飼養犬馬有何區別事實上,也只有基於真誠的親子之愛,才有可能到達真正的孝道。對於任何人來講,愛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們能夠達致幸福快樂的階梯,不懂愛的人便不會懂得生活。
人活在世上快樂與否,很重要的因素,取決他能否在人際交往中得到快樂。孔子強調在人際交往中,要持續自己人格和心靈的獨立性。他用一句話為這個原則做了最好闡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告訴人們,與朋友之間,不管相處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強求兩人觀點完全一樣。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就應能夠持續內心精神世界的獨立,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進而獲得真正的友情。當受到他人傷害的時候,他不贊同無原則的以德報怨,因為善待對自己壞的人,實際就是怠慢了真正對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認為就應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也是做人原則性的體現。
我感覺《論語》和其它經典的最大不同在於,它關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訴人們就應怎樣去生活才能夠達到幸福,它是溫暖人心的。
論語讀後感600字之人生感悟11
我閱讀了《論語》這本書。
論語,作者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稱為孔二,春秋後期魯國人,漢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逝世,享年72歲。
論語,創編它的意義就是在於教人們如何做人。裡面有這樣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就是: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對照這些,尊重長輩這一點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經常是長輩給我建議後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長讓我別玩了,可是我還偏玩。我應該聽從長輩的要求,按長輩的要求去做。論語裡還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讓我們每時每刻反省自己,反省的內容不光有這些,也可以有其他內容。比如反省自己虛度光陰了嗎?做壞事了嗎?長輩要讓自己辦的事做到了嗎?我就有一個親身經歷:有一次,媽媽出去辦事,讓我完成作業。我在做作業時寫一會兒就乾乾別的,浪費了自己許多時間,就沒有做到珍惜時間這一點。我應當認識到我浪費的是自己的時間,在人生中我就虛度了這些時間。
讀完《論語》,我發現我有許多地方都沒有做到論語裡講的,我一定要化為行動,以論語的內容為目標,努力改正,成為一個品格高尚的人。
論語讀後感600字之人生感悟12
中華文化博大精神,作為一名中國人,我認為,國學經典才是我們語文學科真正所學習的,總之,《論語》記載了仁,孝,信等道德範疇,我們必須要認真閱讀這一部學習的典籍。我認為,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夠像《論語》這樣長久而深遠地影響著中國的'歷史。也正因為這樣,我對《論語》的態度一向是隻敢仰視而不敢觸及。
在今年暑假,我又從書櫃中找到這本書,揣摩一下內在的文字。
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簡單意思就是三個人裡面必定有一個是我的師傅,而經過我們的揣摩以後,得知:這句話的意思是想讓我們在學習方面,要學會謙虛,告訴我們一個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道理。
所以我認為,《論語》不但教我們學習的知識,還讓我們學會了怎樣處人遇事。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著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
透過細讀《論語》,僅閱幾句話,就收穫了這一學習方法,我們真的應該多看一看這些古文,讓其他人對你刮目相看!這也是對現在初中階段文言文的一個練習。
論語,它就像一盞引導我們向前的明燈,教會我們做人,論語就是一種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論語讀後感600字之人生感悟13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應當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於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應當說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言論,大多關於學習,最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
《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並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我的過程,懷著愉快的心境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能夠為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經過細讀《論語》,僅閱兩句話,就收穫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僅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為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僅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僅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昇華了。僅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僅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構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終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
《論語》只是眾多經典古文中較優秀的一部,經常品讀古文,不僅僅能夠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它們難道不是我們的文化教師嗎?
論語讀後感600字之人生感悟14
孔夫子曾經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後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麼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聖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論語讀後感600字之人生感悟15
這周,同學們學習了《(論語)十則》這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二千多年前的偉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語錄。這其中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前一則是說幾個人在一齊行走,那麼他們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師;後一則告訴我們要實事求是,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要以誠實為先,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才是真正的智慧。這兩句話雖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這天,是同樣具有教育好處。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觸到許多人,而每個人都有許多長處,值得學習,能夠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拿我們的班來說吧,在這個60人的群眾裡,就有許多小“能人”:有的擅長繪畫,有的寫著一手好字,有的是籃球場上的闖將,有的是象棋盤上的英雄,有的富有數學家般敏捷的思維,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賦……多向他們學習學習,多向他們的長處靠攏,正所謂“揚長避短”。這樣不就能夠使我這株置身於萬頃細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識的養分嗎?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淵博的知識,就應善於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吸取他們的點滴長處。如果說拜能者為師是理所當然的話,那麼“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強烈的虛榮心,不要為了一時渴望得到榮耀,而不懂裝懂,其結果只是無聊而又可笑的。
朋友們,讓我們拜能者為師,且不要不懂裝懂。這樣,成功的大門才會時刻向我們敞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