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劇讀後感範文(精選9篇)

莎士比亞劇讀後感範文(精選9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莎士比亞劇讀後感範文(精選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莎士比亞劇讀後感1

  相信命運嗎?相信預言嗎?還是你兩者都相信。

  悲劇是如何產生的,命運的東西,還是愚昧的相信。

  《麥克白》,也許就是這樣的。麥克白是個曾經正直的人。但是在巫婆的預言下,殺死了肯特國王,然後誣陷給兩位王子,然後登基上了王位。但是,我唯一不理解的是,為了一個子孫後代也可以成為王,就要殺掉班柯將軍和他的兒子。可見利慾薰心,到最後還是身敗名裂,死的其所的下場,就為了一個他的後代不是國王而揹負一時罵名,值得嗎?

  《李爾王》呢,講的是老年的李爾王問三個女兒對自己的愛意,前兩個女兒巧舌如簧,拿到了各自的三分之一的領土後,小女兒被趕走,卻被法蘭西的國王娶做皇后。兩個女兒對李爾王兇相畢露,而愛德露也陷害了自己的父親和兄弟,致使自己的哥哥成了乞丐,而父親被挖去了雙眼。但是,後來的李爾王和小女兒都死去了,雖然正義得到了伸張,但是都是喜憂半參的結局。

  《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都是這樣,為了愛情,卻如此的仇恨和陰差陽錯。哈姆雷特王子為了愛情,又為了自己的利益,一錯再錯,最後死亡。羅密歐和朱麗葉用了自己的死亡,來換取了本來為宿敵的兩大世家的和解。

  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被收錄在這本書中,供人瞻仰。

  這裡的故事主人公,都是惹人憐惜的。麥克白、李爾王、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但是,他們最後都死去了,死的很慘,後三者死的很高傲,讓人尊敬。為了親情,愛情。

  悲劇是如何產生的,就是這樣產生的。他們來源於人心中最悲傷地東西。

  可以說是命運,因為命運告訴了麥克白他後來的命運,以及最悲慘的結局。

  也可以說是昏庸。就像是李爾王,喜歡聽阿諛奉承的話,到最後使自己和小女兒落了個悲慘的結局。

  也可以說是報復。為了報復,裝瘋賣傻,誤殺了最心愛的人的父親,逼瘋了最親愛的人,最後又導致了她的死亡,自己最後被利刃上的毒藥給毒死。

  也可以說是愛情。為了愛情,一個人裝死,而另一個人喝了毒酒,倒在裝死人的身邊,而醒來之後的裝死人,看見了已經死去的愛人,拔出匕首,也自殺了。他們的愛情在現實世界上結束了,然後他們的死亡,使雙方的家族成了好朋友。

  也許,悲劇的背後,總是有著犧牲,但是卻又有著另外的受益人。

  也許,喜劇和悲劇永遠都是共同的存在,悲劇了的人犧牲了自己,來讓別人成就了喜劇。

  再也許,莎士比亞的悲劇集也許,同時又是喜劇集,因為他們最後的結局都是美好的,並不能算完整的悲劇,只能算是悲喜半參,這就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也許,他們是悲劇了,也許他們會悲傷,但是,我相信,總有一天,這是悲劇上最後,總有一天,會成為真正的喜劇,因為,接下來的日子,並不全是悲劇,又時候,也是要開心的笑笑的。

  莎士比亞劇讀後感2

  早就對歐洲文藝復興時代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有所耳聞,但對他的瞭解始終停留在一個“偉大”上,至於生平、著作等一概不知。偶然從書櫃裡翻出一本《莎士比亞悲劇集》,便饒有興致地翻閱起來。

  《莎士比亞悲劇集》包括他的五部劇本——《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奧瑟羅》、《李爾王》、《麥克白》。就我個人來講,還是對第一部《羅密歐與朱麗葉》感觸頗深。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其動人之處有許多。首先是兩位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對彼此的一見鍾情,其情之純美高潔令人豔羨;其次,這對戀人因家族世仇而不得不遭遇磨難,他們卻能堅守彼此與對方浪漫而多難的愛情令人不得不潸然淚下;另外,為切合悲劇氛圍而營造的悲楚結局與他們深情甜蜜的愛情形成極鮮明的對比,從而令凡是有些許感性之心的人觸動甚至因不捨而悲慟。對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不捨,對他們為兩個積下世仇的家族捨棄的生命不捨。我認為這是極適合我們這一年齡的人看的,因為這正迎合了我們對愛情的美好憧憬,又讓我們體會到世間的冷暖,同時還使我們的情感細膩,感覺直觀化。

  《哈姆雷特》又稱《王子復仇記》,描述的是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因叔父篡父皇之位,娶母后為妻,並在父皇靈魂的指點下為父報仇的故事。這一故事真是極為悲慘:它的起因是叔父篡位,父王被殺,母后改嫁;經過則是許多陰謀的交織以及哈姆雷特復仇一次次的錯失良機;結局則是哈姆雷特與情人的哥哥比劍,雙雙斃命於一把浸了毒藥的劍,國王(叔父)被哈姆雷特在臨死前刺死,母后則服下國王為哈姆雷特准備的毒藥死去了。儘管哈姆雷特最終復了仇,但他仍未實現改變丹麥現狀的宏偉理想,這終又是一個悲劇。

  《奧瑟羅》則深入剖析了因嫉妒、猜疑、陰謀陷害、盲目輕信、魯莽行事造成的惡果。摩爾人奧瑟羅娶了元老的女兒苔絲狄夢娜為妻後,他的旗官伊阿古嫉妒奧瑟羅的`副將凱西奧,便在奧瑟羅面前煽風點火併製造了一場陰謀——將奧瑟羅給苔絲狄夢娜的信物手帕丟在凱西奧的臥室裡,並讓奧瑟羅看見凱西奧一提到苔絲狄蒙娜和她的手帕就喜形於色。他的陰謀得逞了,奧瑟羅親手殺死了苔絲狄夢娜。但他得知真相後,憤怒地將伊阿古殺死並自刎了,最終凱西奧接替奧瑟羅指揮軍隊。我認為這並沒有悲到極點,因為真相終被揭開,魯莽的,嫉妒的人都在最後消失了,只可惜無辜的苔絲狄夢娜成為這場陰謀的犧牲品了。

  《李爾王》講述的是李爾年老體衰,將財產分給了兩個虛偽奉承的女兒,而小女兒考迪利婭在沒有一份嫁妝的情況下被封為法蘭西皇后。想要頤養天年的李爾按規定要在大女兒和二女兒處輪流住,但大女兒高納瑞對父親百般刁難,李爾只好投奔二女兒里根,不想里根對他更為殘忍。里爾在憤怒出走的途中遇到被其父葛羅斯特之庶子埃特蒙陷害的埃特加。後來是忠臣葛羅斯特向法蘭西王求助出兵討伐不義的兩位公主,慘遭挖眼極刑。李爾王因此才與小女兒考迪利婭團聚,一起出兵討伐。不幸兩人被俘,考迪利婭被埃特蒙派人縊死,李爾王也抱著考第利亞的屍體死去。但最終害人的埃特蒙被重整旗鼓的埃特加殺死了。

  《麥克白》圍繞著三個女巫的預言開展,似乎毫無懸念。麥克白的陰謀得逞直至他的敗落深刻揭露了政治的黑暗與罪惡,因而引得悲慘的下場。

  莎劇的魅力值得去欣賞與學習,他華麗文字背後的主旨更值得去品位。

  莎士比亞劇讀後感3

  不知道是因為《李爾王》《奧賽羅》《仲夏夜之夢》太過出名已經耳熟能詳,還是因為成長教會了我們用不同的角度欣賞,看完了整個《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之後,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之前未曾聽聞的《雅典的泰門》。

  泰門是一個樂善好施的善良富人,他的善只是善,沒有是非對錯的判斷,有人需要他便給與,不管這個人是否在欺騙。在他的世界裡,他怎樣對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他。

  然而這個世界怎麼會同他所想的那樣美好?我想是上帝也看不過去他如此的揮霍自己的善良,於是,他貧窮了。當他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他被拒絕了。

  這種極度的差別對待,讓他變得極端,他“瘋了”。

  他從前有多愛他的“朋友”,最後就有多憎恨人類。他看懂了謊言和欺騙,卻也再看不見真誠和善良。當他赤身躲在森林中與獸為伍的生活時,他將自己發現的金子贈送給用來打敗雅典的軍隊。他詛咒雅典城民的死亡,帶著他的憤怒和怨恨。

  最後泰門死去了,他在自己的墓碑上銘刻著對人性之惡的詛咒。

  這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情節簡單,但是內涵卻很豐富。到底是“金錢是罪惡的根源”,還是“人性本貪”?沒有誰能為這個悲劇找出一個合理的原因。

  因為是精縮的短片小說,是戲劇轉化成的故事,所以,很容易就看得到整體,不再鑽進某個細節去推敲其中的因果和作者所表達的內容。也沒有時間將自己融入人物內心去感受他的喜怒哀樂。我只是客觀的在看一個故事一個老人,然後感嘆一句,這是個悲劇。

  《雅典的泰門》是莎翁最後一部悲劇。這個悲劇給人的警醒更具社會意義。不同於其他作品中因主人公的“嫉妒”“仇恨”“自私”等感情所導致的悲劇。這次的悲劇根源竟然是“善”,泰門的善,沒能給他善終。而別人貪卻不見得泰門更加悲慘。我覺得這才是這個故事最大的悲。

  故事集的形式的讀本,其中每個故事都刪減了大部分情節。在這種情況下寫出來的感受或許不夠準確,姑且先這樣吧。

  最後還是要說一句,看書一定要看正版。

  莎士比亞劇讀後感4

  莎士比亞是17世紀世界最著名的劇作家,他寫的劇本聞名中外。暑假,我央求爸爸給我買了莎士比亞悲喜劇。我如飢似渴地讀了起來。

  我一口氣就把莎士比亞悲劇讀完了。讀了四大悲劇中的《麥克白》和《李爾王》以後,我深有感觸。一個人為什麼要聽信別人的讒言,最後害了自己呢?就拿麥克白來說吧。他是百戰百勝的大臣,對國王十分忠誠。可是,有一天,麥克白碰到了三個女巫,女巫們都說他可以當國王,可是,繼承王位的卻是好朋友班柯的子孫。他信以為真,把這事告訴了他的妻子,他的妻子是個自私自利的人,她勸麥克白把國王和班柯殺了。

  麥克白聽了,大吃一驚,心想:國王是我的主人,班柯又是我的朋友,我怎麼下得了手呢?可他還是禁不住王位得誘惑,殺了無辜得國王和班柯。他雖然當上了國王,可是,生活並沒有他想象得那麼好,他的良心受到了譴責,他總怕班柯的鬼魂和他的兒子來報仇。最終,麥克白還是被真正的國王馬爾康打敗了,成了一個悲劇人物。李爾王也一樣,李爾王如果按照他三個女兒平時的表現來分辨誰孝順他的話,也不會害了自己,並連累了自己的小女兒。

  世人知曉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算是四大悲劇中最著名的了,兩個年輕人因為兩家之間的矛盾和恩怨而不能相愛。為了和羅密歐生活在一起,朱麗葉向神父要了一種能讓人沉睡42小時的藥。可是羅密歐並不知道朱麗葉的想法,以為她真的死了,悲痛欲絕,買了一種劇毒藥喝了下去。朱麗葉醒來之後,見羅密歐死了,十分傷心,拿起匕首向自己的胸部刺去,倒在了羅密歐的身邊。明明是長輩們之間的矛盾,為什麼還要連累這些無辜的生命呢?使他們在悲痛中死去。這個故事和我看過的武俠小說中的一樣,往往都是因為兩家上一輩的恩怨弄得子子孫孫都結了仇,打的你死我活,結果雙雙死亡。為什麼人們之間就不能各自寬容友善地對待呢?

  說到這,我不得不把我最喜歡的“哈姆雷特”也向大家介紹介紹了。哈姆雷特是丹麥的王子,他的父親莫名其妙地死了,他的叔叔登上了王位,哈姆雷特感到悶悶不樂。一天,哈姆雷特正在為父親祈禱時,他看到了父親的鬼魂。鬼魂說:“是你的叔叔用毒藥害死我的。”哈姆雷特是個愛父親的人,他熱血沸騰,決定要為父親報仇。

  第二天,他就裝瘋賣傻,叫人排了一出害死國王的戲,這出戏激怒了國王。哈姆雷特甚至拋棄了自己的母親和女友,把毒劍進了叔叔的胸膛,為父親報了仇,自己也死在了毒劍下。我覺得叔叔是個自私自利,惡毒的人,它把原來一個美好的家庭拆散了。哈姆雷特是個英雄,他是個孝順的孩子。如果他是個國王的話,一定是個賢君。可是,他卻為了他的父親,他的國家而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莎士比亞的悲劇在我為主人公惋惜時,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莎士比亞劇讀後感5

  在寒假的閒暇中,我總忘不了去讀一本名著。去細細的品位,理解。其實說讀《莎士比亞悲喜劇》並不準確,我讀的僅僅是悲劇部分,或許這與我的性格有些聯絡吧。

  悲劇部分分為二部,我想介紹的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部——《羅密歐與茱麗葉》。對此大家可能經常耳聞,並大概知道是一部浪漫的悲劇愛情故事可卻不知道其中的波折,與命運的不公。羅密歐生在一個貴族家庭,而茱麗葉生在另一個貴族家庭。羅密歐英俊瀟灑,茱麗葉美麗動人。然而他們所在的家庭卻有著深厚的世仇。

  在一次舞會上,羅密歐看見了茱麗葉,並且一見鍾情在簡短的攀談中,茱麗葉也對這個英俊的小夥子產生了好感。後來在羅密歐熱烈追逐下,茱麗葉放下了家族的世仇,與羅密歐相愛並結婚。然而再一次不期而遇中,茱麗葉的表哥與羅密歐的朋友撞見,並準備決鬥,羅密歐因為茱麗葉的關係阻止了兩人的決鬥,沒想到茱麗葉的表哥暗中偷襲刺中羅密歐朋友的要害最終致死,羅密歐因為好友的死而憤怒衝去與其決鬥結果勝出並將其殺死。

  後來在法庭的審判中,羅密歐被驅逐出境。禍不單行,有一位伯爵向茱麗葉提親,朱麗葉的父親擅自答應了。茱麗葉沒辦法,只好向教堂見證她與羅密歐結婚的神父求助。神父給了她一種可以在12小時內讓人處於假死狀態。神父讓朱麗葉在結婚前晚服下藥讓家人以為她死了,將其下葬。神父去通知羅密歐將你從墓地挖出並將你接走。

  事情如期進行著——茱麗葉服藥,家人將其下葬,然而神父還沒趕到通知羅密歐,羅密歐就接到茱麗葉死亡的訊息。羅密歐跑到茱麗葉的墓地,看到“死去”的茱麗葉悲憤欲絕服下毒藥死在茱麗葉身邊,神父還是來晚了一步。茱麗葉也在這是醒來,得知計劃失敗且無力迴天就用小刀將自己刺死。

  後來兩族人都趕來了,聽神父道出原委,知道是世仇害的這一切,追悔莫及卻為時已晚。然而在這一刻兩族人將多年的世仇化解了……

  莎士比亞劇讀後感6

  合上書本的最後一頁,腦海裡面回味著由這些奇妙文字組成的膾炙人口的故事,與愛恨分明的生活態度。不禁為這一個個反映了原作浪漫,多姿風貌的故事而深深折服。這本書共編集了十一個不同的故事,但是都是圍繞著愛情與友誼兩大主題共同展開。故事中的男女主角不論經過多少艱難險阻或因為身份地位的高低而造成的坎坷經歷,最終都會走向同一個結局,那就是有情人終成眷屬。而友誼在這種情況下顯得彌足珍貴,並且充當著不可缺少的角色。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莎士比亞的名篇——《威尼斯商人》這篇文章中安東尼奧對朋友誠摯的愛的夏洛克的邪惡自私形成鮮明的對比。安東尼奧為了借錢給巴薩尼奧求婚,不惜想夏洛克作出若不再期限內還款的話就割下一磅肉的決定,而巴薩尼奧也如願抱得美人歸。可是安東尼奧的船隊卻傳來淹沒的訊息。安東尼奧被關進了大牢,巴薩尼奧聽聞此訊息,也匆忙趕來幫助自己的朋友。可是,誰知道邪惡的夏洛克竟然拒絕接受還款三千金幣,執意要割下安東尼奧胸脯上最靠近心臟的一磅肉,正當巴薩尼奧懊悔時,他的妻子鮑西婭女扮男裝趕來為丈夫的朋友解圍。

  文章再一次進入高潮,當鮑西亞在法官面前說道:“等一等,猶太人。還有一點,這張借約可沒有許給你一滴血。條文寫的是‘一磅肉’,在割這一磅肉的時候,你哪怕讓流出一滴血來,你的田地和產業就要充公,歸給威尼斯官府。你割的肉不能比一磅少,也不能超過一磅。要是多一點點或是少一點點,分量上就是相差一絲一毫,那就要按照威尼斯的法律判你死罪,你的全部財產就要充公,歸給元老院。”時,對夏洛克奸詐行為的諷刺更加是到達了一個極點。當夏洛克的醜態畢露於讀者的眼前,安東尼奧的寬容大量更與其形成鮮明對比,顯得恰到好處。最後,作者以所有人都得到幸福為結局,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與憧憬,蘊含著人文主義者的美好理想。

  莎士比亞劇讀後感7

  莎士比亞,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劇作家、詩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他被後人譽為是“最偉大的戲劇大師”。

  有幸在學校圖書館看到《莎士比亞——最偉大的戲劇大師》一書,我趕緊借回家。《莎士比亞——最偉大的戲劇大師》主要寫了莎士比亞的生平事蹟。莎士比亞小時候很聰明,不像一般男孩兒那樣淘氣頑皮,喜歡舞刀弄槍。他喜歡閒聊、猜謎語等在其他小朋友看來比較無趣的事情,還熱衷於新教。在爸爸帶他看過一場戲後,莎士比亞就迷上了戲劇。當時,人們認為演戲是低賤的,演員是低人一等的。像他這樣父親是鎮長的家庭,怎麼能去演戲呢?父母把他送進鎮上的文法學校,想以此泯滅莎士比亞對戲劇的興趣。但他始終忘不了看戲。

  莎士比亞憑藉自己的才華,很快贏得了很多人的稱讚。但是,以羅伯特·格林為首的一些“大學才子”卻看不起他。面對他們的侮辱與攻擊,莎士比亞保持緘默,把所有辯解和反駁的時間精力都用在舞臺上,寫出一系列膾炙人口的作品。

  儘管得不到父母的支援與理解,儘管遭受刻薄的侮辱與攻擊,儘管遭遇痛失愛子感情不順等挫折,莎士比亞仍然堅持自己的信念,忠於自己的愛好,不懈努力,創作出《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等流傳千古的優秀劇作,最終成為偉大的戲劇大師。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面臨困境毫不退縮的勇敢,為了戲劇事業堅韌不拔持之以恆的努力,都值得我們肅然起敬。

  讓我更喜歡的,是莎士比亞在作品中呈現出的對真善美的追求,對人性美好的表達。他讓人們總是相信,善良能夠戰勝邪惡。《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經典愛情,經久不衰;《威尼斯商人》中的鮑西亞,看重人品,並不在於門第財富,符合人們對平等自由的追求;《哈姆雷特》鼓勵人們去思考複雜的、甚至是矛盾的情感,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這麼來的。

  莎士比亞,不只屬於那個時期,而是屬於永遠。

  莎士比亞劇讀後感8

  今天我再為大家介紹一本世界名著,這本就是《莎士比亞悲劇集》!

  作者莎士比亞全名為威廉。莎士比亞英文名Wiliam·Shakespeare。生於公元1564年4月23日,逝於公元1616年5月3日。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戲劇家和詩人,被稱為“英國戲劇之父”他的主要戲劇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等。據說著名動畫片《獅子王》還是從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中取得靈感,而做成的。光靠這些莎士比亞便被世人譽為“時代的靈魂”、“人類最偉大的天才之一”,“人類奧林匹克山上的宙斯”。

  在這麼多悲劇中我還是最喜歡《麥克白》,這個故事主要說了:蘇格蘭國王鄧肯的表弟麥克白將軍,為國王平叛和抵禦入侵,立功歸來,路遇三個女巫。女巫對他說了一些預言和隱語,說他將進爵為王,但他並無子嗣能繼承王位,反而同僚班柯將軍的後代要做王。麥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女巫的蠱惑、夫人的慫恿下謀殺鄧肯,做了國王。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奪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鄧肯的侍衛,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貴族麥克德的妻子和孩子。恐懼和猜疑使麥克白心裡有鬼,也變得冷酷。麥克白夫人神經失常自殺了,對他也是一種巨大的打擊。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麥克白面對鄧肯之子和他請來的英格蘭援軍圍攻,落得嫋首下場。

  這部作品的心理描寫很好寫出麥克白的緊張,猶豫……給人一種可怕的氣氛和讀感。說起來,大家可千萬不要向麥可白一樣,想幹一番大事業,讓雄心在蠱惑下變成了野心。

  莎士比亞劇讀後感9

  這些故事是為年輕的讀者寫的,當作他們研究莎士比亞作品的一個初階。為了這個緣故,我們曾儘可能地採用原作的語言。在為把原作編寫成為前後連貫的普通故事形式而加進去的詞句上,我們也曾仔細斟酌,竭力做到不至於損害原作語言的美。因此,我們曾儘量避免使用莎士比亞時代以後流行的語言。

  年輕的讀者將來讀到這些故事所根據的原作的時候,會發現在由悲劇編寫成的故事方面,莎士比亞自己的語言時常沒有經過很大改動就在故事的敘述或是對話裡出現了;然而在根據喜劇改編的故事方面,我們幾乎沒法把莎士比亞的語言改成敘述的文字,因此,對不習慣於戲劇形式的年輕讀者來說,對話恐怕用得太多了些。如果這是個缺陷的話,這也是由於我們一心一意想讓大家儘量讀到莎士比亞自己的語言。

  年輕的讀者唸到“他說”、“她說”以及一問一答的地方要是感到厭煩的話,請他們多多諒解,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叫他們略微嚐嚐原作的精華。莎士比亞的戲劇是一座豐富的寶藏,他們得等年紀再大一些的時候才能去欣賞。這些故事只是從那座寶藏裡抽出來的一些渺小、毫無光彩的銅錢,充其量也不過是根據莎士比亞完美無比的圖畫臨摹下來的複製品,模模糊糊,很不完整。

  這些故事的確模糊、不完整,為了使它們念起來像散文,我們不得不把莎士比亞的許多絕妙詞句改得遠不能表達原作的含義,這樣一來,就常常破壞了莎士比亞語言的美。即使有些地方我們一字不動地採用了原作的自由體詩,這樣,希望利用原作的樸素簡潔叫年輕的讀者以為讀的是散文;然而把莎士比亞的語言從它天然的土壤和野生的充滿詩意的花園裡移植過來,無論怎樣總要損傷不少它固有的美。

  我們曾經想把這些故事寫得叫年紀很小的孩子讀起來也容易懂。我們時時刻刻想著儘量朝這個方向去做,可是大部分故事的主題使得這個意圖很難實現。把男男女女的經歷用幼小的心靈所容易理解的語言寫出來,可真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

  年輕的讀者看完了,一定會認為這些故事足以豐富大家的想像,提高大家的品質,使他們拋棄一切自私的、惟利是圖的念頭;這些故事教給他們一切美好的、高貴的思想和行為,叫他們有禮貌、仁慈、慷慨、富同情心,這些也正是我們自己的願望。我們還希望年輕的讀者長大了讀莎士比亞原來的戲劇的時候,更會證明是這樣,因為他的作品裡充滿了教給人這些美德的範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