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那一塊土》讀後感(通用8篇)

《西方那一塊土》讀後感(通用8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西方那一塊土》讀後感(通用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西方那一塊土》讀後感 篇1

  《西方那一塊土》用通俗語言講述西方文明的起源及發展歷程,同時也是一部濃縮版的世界史,分析鞭辟入裡,乾貨滿滿,因為是課堂講義,所以閱讀流暢易懂,很是享受。

  人類文明的起源

  人類起源東非大裂谷的分裂,一邊仍然是森林,一邊卻成了草原,人、猿自此分野,為了生存搶食,人類解放了雙手,並學會了創造工具(注意不是使用工具),由於冰期來臨又結束,植物不適應新環境大量減少,可獵取的動物減少,人類為了生存開始馴化植物(或者說是被植物馴化),農業把人束縛在土地,開始定居,定居導致人口增長,需要擴大農業,於是出現了協作,協作產生領導者,領導者領導組織,組織演變成國家,出現文明。

  四大文明

  最早是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然後是埃及文明,隨後是印度文明,最後是中國文明。蘇美爾文明之後是巴比倫文明,然後是亞述人,之後產生新巴比倫,最後被波斯所滅。埃及文明,經歷古王國,中王國,新王國,歷經20個王朝,背後被波斯所滅。

  歐洲文明的起源

  歐洲文明由古希臘文化、日耳曼蠻族文化組成(來源《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首先是古希臘神話時代,也就是古希臘青銅時代,從克里特文明到邁錫尼文明,到蠻族多利亞人入侵,開始黑暗時期,直到古希臘時代。古希臘又民主制度的起源,有豐富哲學、藝術、政治等文化,最後滅亡,直接原因是蠻族馬其頓入侵,根本原因是死於早期民主制度,經歷希波戰爭(雅典:馬拉松戰役,斯巴達:溫泉關戰役)、伯羅奔尼撒戰爭。馬其頓在亞歷山大滅亡波斯死後分裂成3個王國:托勒密王朝、塞琉西王國 、馬其頓王國,馬其頓王國被羅馬所滅。

  古羅馬

  古羅馬經歷了所以得政體形式,唯獨沒有民族制。(個人認為和經濟基礎有關:羅馬以農業為主,希臘以經濟為主),從早期王政時代到共和國時代都是(貴族制),到屋大維開啟帝國時代(君主制),五賢帝的黃金時代後,羅馬開始衰落,軍人強人政治統治者戴克裡改革,東西羅馬分裂,西羅馬被日耳曼蠻族入侵滅亡,東羅馬帝國後變成拜占庭帝國。羅馬滅亡原因:內戰、腐敗、奴隸枯竭導致經濟下降、蠻族入侵(直接原因)。羅馬對歐洲文明的貢獻之一:羅馬法,是大陸法系的起源,民法、萬民法、自然法。東方的法是統治者個人的法,西方的法是自然法。

  中世紀

  蠻族遷移征伐,導致封建制的形成,國王需要貴族幫忙打仗,分封貴族,貴族需要下面的人打仗往下分封,權力跟著土地走,權責只在於貴族與農奴之間,所以沒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農奴制,束縛農民,黑死病和農民起義導致農奴制解體。教皇為了加強神權發起了十字軍東征,十字軍東征主要動機;宗教信仰(God)、東方財富(golden)(個人補充:榮譽如騎士,glory,形成3G)。十字軍東征促使歐洲從中世紀醒來,開闊眼界,嚮往東方財富(大航海)。交換的需求導致城市和商業興起,形成城市與國王聯盟,對抗貴族,一方面加強王權直接統治(直接納稅),另一方面促進城市民主自治興起。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個人從宗教中解放,導致神權衰落(個人觀點:王權增強),同時,民族的獨立戰爭和長期的國家間,王權增大,專制王權形成,(個人補充:促進民族認同,想象的共同體),重商主義,近代國家形成,推動歐洲走向近代,形成早起的資本主義。

  大航海時代

  重商主義促進地理大發現,(個人補充:動機包含3G)。宗教改革,加爾文派認為人成功就是獲得上帝啟示和拯救。海上霸權轉移: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海上馬車伕)-英法-英國(日不落帝國)。

  大革命

  英國光榮革命:新教意識形態,結果形成君主立憲制(個人觀點:封建制與憲政的長期積累:金雀花王朝)。法國大革命:三權分立。

  英國法國區別:法國,計劃目標不妥協。英國:遇到問題解決問題,走到哪裡是哪裡。

  啟蒙運動:科學、理性。工業革命起源英國:寬鬆的政治經濟環境,產生自由主義。

  美國崛起

  美國傳統來自英國(包括自由主義),英國移民美國原油:土地、宗教迫害、政治理想。美感崛起原因(個人補充外因:兩次世界大戰):南北戰爭,走上工業化道路,趕上工業革命,出現組織形式的變化(壟斷)、管理方式(科學管理)、發明創造(創新)。

  世界大戰到現在大家都比較熟悉,作者也講得簡略,我也就不寫了,本書雖好,但也有缺陷,比如對某些問題分析簡單,比如中世界城市興起的原因。又比如思想太正統,比如對帝國主義批判和馬克思主義的推崇。但整體是一本難得西方文明史好書。

  《西方那一塊土》讀後感 篇2

  這本書主講的是西方文化通論,但文化離不開歷史,書中梳理歷史的脈絡很清晰,但限於篇幅必然不能詳盡。在書中對西方文化的起源發展有著比較客觀的評價。

  關於中西對比,我們總是陷入兩極對立之中“盲目崇拜外”“誇大吹噓我”,給我推薦這本書的人說書中的觀點很新穎,在我看來,新穎未必,但是客觀倒是做到了(絕對的客觀不純在)。面對西方道路西方文化或是西方價值觀,我覺得拿來主義還是要有,但並不能是照搬主義。

  西方自啟蒙運動後迅速超越東方,總有人說中國沒有啟蒙運動,所以不能實行民主,但民主這個東西未必就是個好東西。民主的反面並不是集權,而是暴民政治。但凡打牌之前都要講清楚規矩,政治也一樣,要不然打不了一會兒就要幹仗了。民主也一樣,不是一個啟蒙運動就能解決問題的,中國現在的文盲率是歷史上的最低點,在世界上都很低,但開民智未必能開民主。如果按照分工理論看,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治國。

  關乎科學、民主、或是意識形態,他們本身沒有方向,運用它的人才是關鍵。制度也好,意識形態也好,適合腳的鞋子才是好鞋子。

  《西方那一塊土》讀後感 篇3

  西方連著東方,地球是圓的,中心在哪裡?西方覺得東方很特殊,同時也將自己“特殊化”。

  錢乘旦的這本西方文化通論針對“西方”,梳理其支援其文明脈絡的價值基礎和思想方法,與其說突出了西方文化的精髓,不如說其實是解開了西方文化的密碼,將構建出的西方的“特殊”和“優越”的面紗一層一層的剝開,以流暢和連貫的講述,作出了他自己的歷史敘述。歷史不是事實,而是史觀。本書抓住了著名的歷史事件,卻不限於程式化的解讀;敘述了歷史的脈絡,卻不忘歷史與現實的兩相對照。作為課程講述,很引人入勝。

  竊以為這本書非常適合20左右受過初高中歷史程式化訓練又對人類歷史和當代問題頗有興趣的青年。我早已結束大學,不能說有多少積累,但是讀的時候會頻頻點頭,與自己的史觀契合,如果早個十來年,我一定會驚歎,啊呀怎麼跟中學講得不一樣?這本書就好像是把我十來年零星思考和感悟的歷史織成了完整的長卷。當然,不是說我對內容樣樣贊同,而是本書的思維方式讓人愉悅。

  作為教材,本書既有知識,又有形成知識的過程,還有對既有思維方式的反思。在把握西方文明的幾個關鍵問題上,比如科學和宗教的關係,封建與專制,民族國家的建立,民主制度的形成等,作為通論,細節不多,但關鍵事件鮮明;雖有單獨的概念闡釋,又在時空上彼此串聯。雖是西方文明通論,但畢竟東方分享著同一個時間,一些東西方對比,意不在對立分割,而是強調社會情景的作用。

  因此,在本書裡你會看到熟悉的概念的不同解釋和深層思想的探尋,你會看到熟悉的史實的不同的解釋,你會看到對西方標榜的種種優越的略帶調侃的反對。最重要的是,你一氣呵成的看完,會有新的想法,想去探究更細節的歷史,不將東西對立,不盲目相信貼著標籤的史實。

  《西方那一塊土》讀後感 篇4

  不僅僅是簡單梳理了一遍西方文明,這本《西方那一塊土》其實是十五次課時的講稿整理,所以段落分得挺清楚,遣詞造句也比較口語化,易於理解。西方文明自然是相對於東方文明而言的,本書從人類剛剛出現講起,直講到當代,時間跨度很長,但講述起來,倒也不是浮光掠影,而是很有重點,也有亮點,還時不時糾正一般人對於文明文化認知上的誤區。

  有些問題上,錢乘旦教授不會僅僅轉述通常的觀點,比如“勞動創造人”這個大家都知曉的道理,但在錢教授這邊,他就在邏輯上深挖下去。比如看到一個東西在勞動,那他就是人了,因為只有人能勞動。但那人已經在勞動了,那勞動又怎麼去“創造”他呢?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勞動創造工具,從而創造人,這一描述有點太表層化,更準確的說法是“站”解放了雙手,才會讓人類創造工具,勞動起來,成為可能。

  雖然是講西方文明,但實際上它還是起源於東方。蘇美爾文明是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產生的,離現在大約5500年,這是最早的文明,埃及文明出現在大約5000年前,接著是印度文明,離現在大約4500年。中國有據可考的遠古文明離現在不到4000年,跟通常五千年文明古國的說法有點距離。因為夏王朝缺乏考古證據。

  要說西方文明的源頭,得從希臘神話講起,而近來的考古發現,神話中有歷史的蹤跡,而不僅僅是怪力亂神。而羅馬人又非常推崇希臘文化,同時又有自己的創造,比如政治制度,除了民主制之外,人類各種政治制度都在羅馬出現過。

  接著是無法跳過的黑暗的中世紀,但錢教授認為中世紀也有光明的一面,就如同這時的教會,雖然已經特別強勢和極端,但在繼承和傳揚文化,藝術上還是有應該值得肯定的功績。黑死病的肆虐,在造成生靈塗炭的同時,也讓農奴制崩潰。

  然後因為地理大發現,以及馬丁路德領導的宗教改革,讓歐洲在很多方面都發生鉅變。錢教授在書中的很多地方都強調,政治制度本身沒有簡單的好壞之分,關鍵在於適不適應當時的社會環境,這是他最為看重的觀點,所以他對於美國的日裔學者福山的一些觀點,比如歷史終結論等,都不能苟同。

  工業革命前後,西方世界難以抑制擴張的野心,歐洲諸國各顯神通,彼此較量。一百多個西班人就征服了印加帝國,當然這不是因為西班人太強悍,也不是美洲土著太懦弱,而是因為西班人身上還有各種病菌,而土著因為之前不跟外界接觸,沒有抵抗力,於是紛紛死亡,因為勞動力的缺乏,從而導致黑奴販賣的開始。

  最老牌的殖民國家英國,到後期也不要殖民地了,因為那不合算,他們要的是無形帝國,不要佔領,不需派軍隊和官員,只需要強制而來的所謂自由貿易。但這種情況沒持續多久,別的強國如德國美國實力也趕上了,加入進來一起瓜分世界,於是無形帝國讓位於有形帝國,英國也只能重新加入。接下來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美國的崛起,又讓世界格局重新洗牌。

  在最後一課時中,錢教授總結了西方文明的歷程與得失,還提到了馬克思主義。最後他以一個問題收尾,人類走了五千多年走到今天,走進了一個現代文明。可是很多問題讓我們不得不去問這最後一個問題,現代文明將把人類帶向何方?現代文明是從西方首先開始的,但人類將走向何方?

  《西方那一塊土》讀後感 篇5

  本書是錢乘旦教授給北大本科生的開設的一門通選課,語言流暢生動,內容環環相扣,因此讀書過程中我的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才能確保沒有遺漏,簡直好像我是正坐在北大的教室裡聽講的一位旁聽生了。除去補充了本該在更早時候就瞭解的若干歷史常識,書中對於歷史觀的闡釋和對於當今西方國家的行為與思維的溯源是更令我受益匪淺。

  在第五講古羅馬政治制度部分中,錢教授談到“我們習慣了一種思維方式,叫‘歷史進步論’,意思是說歷史總在‘進步’,越到後面越好”,由此引出了我們到底應該如何評價某種政治制度,甚至如何看待歷史的問題。第九講談到歐洲向近代過渡,歐洲各國曆史都表明:專制王權的出現是西方歷史的一個轉折點。這是一個很高的評價。但專制王權若放到現代,一定會被打上各種負面標籤,那麼這樣就可以給它定性了嗎?當然不。正如錢教授所說,“歷史是流動的,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要求,會演化出自己的制度。”專制王權也曾凝聚起民族精神,集中了舉國之力,與爭取民族利益緊緊相連,但它一旦完成了這個使命便變成了國家前進路上的絆腳石。從誰先建立專制王權誰先發展,到誰先擺脫專制王權誰先發展到新階段,歷史就是這樣“無情地”對待“專制王權”。

  一方面,西方文化有其生長的一方土壤。既有古希臘獨樹一幟的民主制度,也有源自古希臘時期希波戰爭的“東方專制主義”矮化策略;既傳承古羅馬“法高於一切”的先進理念,也仿效羅馬帝國一統天下的“羅馬的和平”(Pax Romana)力圖打造一個“美國的和平”(Pax Americana)獨霸世界;既崇尚自由和人權,也一廂情願地從十字軍東征到帝國主義殖民再到介入伊拉克、敘利亞和利比亞,還美其名曰“拯救全人類”和傳播先進文明。另一方面,歷史上的西方與東方並非勢不兩立,西方文明的兩個重要源頭都與東方有關,一個是西方古典文明源自中東地區,因此,中國人對待西方文明的科學態度不應該是“美國的`月亮比中國圓”,而是“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取長補短。

  立足歷史,著眼西方,關照人類,這是一本能給大腦解渴的書。

  《西方那一塊土》讀後感 篇6

  這是給了我很大驚喜的一部西方文明史。它相對客觀且不迴避歷史與文明的侷限性;它能夠正視西方文明,不盲目崇拜、吹捧西方文明的優越性;它使知識儲備量不那麼豐厚的我們能夠掌握大量的歷史常識,較為清晰地瞭解西方文明的發展脈絡;它也帶給我們許多獨特的思維和新知。

  錢乘旦先生以其成熟的觀點舉重若輕、深入淺出地為我們呈現了西方文明從開始到現在發生、發展、變化的過程。人們都說寫歐洲通史總是離不開希臘、羅馬、中世紀、現代這一條主線,錢先生卻從人類的出現、農業的出現和歐洲文明的'起源寫起,而且指出西方文明的源頭來自“東方”,即中東地區,包括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都來自這個“東方”,這些為之後幾章清晰的歷史敘述做了鋪墊。讀完這本書,我們的確感覺到了錢先生的一個體系,即使他沒有刻意去說這個體系本身。

  正如錢先生自己所言,他除了介紹基本知識,還闡述了自己的觀點,這與我們教科書的一些觀點很不相符。比如初中課本的觀點是克倫威爾領導的英國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而錢先生的觀點則是這是一場以推翻君主專制為目的,以宗教意識形態為分歧和陣營的王權與民權的抗爭。我們的認識雖然十分淺顯,但仍能透過查閱資料、瞭解歷史事件來作出粗略的判斷。

  但的確,錢先生多多少少會從自身的意識形態出發去理解歷史。如他曾寫到:“巴勒斯坦裔美籍學者賽義德指出,西方在很久以前就學會了製造“他者”(the other),然後把他矮化、醜化、妖魔化,從而為打壓和欺凌他人尋找意識形態基礎。”錢先生卻認為,這是理解西方的一個很值得注意的視角。這很容易讓人認為他對西方歷史有一定的偏見,但其實每個人的意識形態不同,這樣的情況是不可避免的。

  《西方那一塊土》使我瞭解了“西方文化”關鍵的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我對這一部分歷史的認識中的缺漏和不足,而且加深了我對已掌握知識的理解。

  “西方文明的確有許多長處,值得他人學習,但也有不少短處,須被他人引以為戒。我們觀察西方文明的最大優勢,就在於我們不在‘那山’中,可以看得更清楚。”錢乘旦先生如是說。的確,全球化不可逆,本土文化的內涵與自我更新能力逐漸模糊與喪失,人們的價值取向隨之改變。許多人盲目崇拜所謂的“西方文明”,錢先生則用本書告訴我們,“它”並非“普世價值”。歷史的魅力在於它總有新的東西等待我們去發現、挖掘,總能讓我們認清去向,且不忘來處。

  初次閱讀本書,體會不夠深刻,研究也不甚深入,以後隨著知識的不斷積累,再讀此書時一定會有許多不同的理解。

  《西方那一塊土》讀後感 篇7

  錢乘旦作為大陸英國史學界的翹楚和元老,對西方的熟稔自不必言,就說早年閱讀錢譯的三卷本《劍橋藝術史》就很帶勁。作為作者,能把西方融於一卷,這是多麼“膽大包天”,幸好這是本類似某某講義的書籍,否則真要重新看待這位重量級的學者。通常寫通史總是離不開從希臘羅馬中世紀現代這一條主線,難得的是錢把前幾章獻給了人的出現、農業的出現、文明的出現和歐洲文明的起源,這是很難得的,自從《黑色雅典娜》刊佈以來,文明史決不能錯過近東這塊神秘的土地。我們從何而來,又是怎樣流佈,神話在人間扮演的角色等等都是需要細細耙梳,即使這樣,我們也很難有之後幾章那樣清晰明瞭的線性歷史觀。說大歷史,這樣的重任不是人人擔得起的,歷史學家的責任不僅僅是梳理掌故、人物、制度、思想,而且得有一條主線和一種複雜性思維,大約是如今中學歷史沒什麼地位,大學歷史通識課程需要補的東西太多,而我總是以尼摩那本《什麼是西方》為準繩來評價每一本400頁以內的西方通史,相應的,我們該在書中知曉為什麼西方如此發展而來,它遇到了何種機遇與挑戰,與科技、思想、文藝、宗教又有著什麼樣的糾纏與糾葛,這才是一本薄薄講述西方歷史和文明的上佳書籍。顯然此書的定位不是這樣,作為小學生、中學生的知識儲備,本書是上佳選擇,因為西方那些重要的節點和事件大多有所涉及,有些也算濃墨重彩,錢準備的圖片很是精到,這點倒是國內教材很少能匹敵的。

  其實,此書每一章都是如此重要,但閱讀之後沒有這樣的感受,這裡的重要性指對今人而言,而非僅僅對古人和故人,每一章提及的主題對今人重新認識自己和世界有不言而喻的意義,理應把這種意義傳遞出來,啟迪讀者,教材或講義的功能應該還有一種批判的意義在其中,這種批判讓今天反思自己的處境和心靈,為重新認識自己而做好思想積累。

  《西方那一塊土》讀後感 篇8

  要想粗略地瞭解西方文明史,或者想發現西方文化的不足,可以看看這本書,文章是透過課堂錄音整理而成,所以通俗易懂。西方信仰精神核心後,我更加堅定了之前的看法:中國重回第一指日可待。中國跟英法德美等國家相比從來都是資優生,中國的文化綿延5000年不斷,不斷吸收包容外來的文化,中國從誕生之初就是屬於早熟文化,因為太早過於強大所以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睡了500年的覺,但是這一巨人一旦覺醒,立馬同樣拿著西方人以前使用過的武器,憑著自身文化上的優勢,再度重回第一的願景是肯定可以實現的。一個美國從無到有到坐穩第一寶座也不過三百年多年時間,何況憑著中國自身的優良基因短短30幾年就衝到了第二,我真心覺得我們的文化很強大,為什麼還是有人要一味的崇拜的西方呢,何況他們崇拜的還是一百年前的西方核心,時間是流淌的,世界是運動的,沒有什麼是一層不變的。是不是該暫緩向外崇拜的趨勢,而把眼光重新聚焦在自身的歷史文化中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