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觀後感

《追風箏的人》觀後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追風箏的人》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追風箏的人》觀後感1

  這是一個關於救贖的故事。

  這是一本來自阿富汗人阿米爾的人物傳記。小說的主人公阿米爾,不像《簡愛》中的簡那樣執著的追求自由與愛情,不像《大衛.科波菲爾》中的大衛那樣正直、勇敢和善良,從始至終,阿米爾始終都是一個內心善良與懦弱並存的矛盾的人。因為懦弱,在那次風箏比賽後,阿米爾眼睜睜看著哈桑被幾個男孩子欺凌,選擇了逃避;因為懦弱,阿米爾無法獨自承受真相的痛苦和不安,而選擇了趕走哈桑,背叛了他。成年後,阿米爾本以為那段歲月永遠埋葬在阿富汗的戰火中,卻被拉辛汗的一通電話,揭開了往昔那段塵封已久,被人遺忘的秘密,從此他踏上了一條贖罪的道路。

  真相是殘酷的。阿米爾的父親是一個威嚴、德高望重的人,但是他曾經與僕人阿里的妻子有過一段私情,還生了一個私生子,而這個孩子就是哈桑。阿米爾因為內心的嫉妒和痛苦趕走了“願意為你千千萬萬遍”的哈桑,此時此刻,他在意識到,自己與父親的相似之處越來越多,超乎原先的想象。父親和他都背叛了願意為他們付出生命的人,也正因為如此,阿米爾的救贖之路,似乎又多了一個理由,那就是為了他的父親。

  阿米爾是一個壞孩子嗎?答案是否定的。試想一下,一個小男孩,見到那樣骯髒暴力的場面,難免恐懼,他的自責、不安和痛苦,恰恰是因為他內心深處擁有真善美的品格。阿米爾的父親真的罪不可恕嗎?答案同樣是否定的。父親是一個好人,一個了不起的人,因為他選擇了正視錯誤,並且因為內心的深切自責帶來了後來的善行,那是真正的善行,他是設了街頭上的窮人,建立孤兒院等善行,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意義上的獲救了。

  拉辛汗對阿米爾說的那段話,道出了一位老人回首往事時,對那對父子以往生活的心痛和惋惜。“你的父親是一個被拉扯成兩半的男人,親愛的阿米爾,被你和哈桑。他愛你們兩個,但他不能公開表露對哈桑的愛為盡人父之責,所以他將怨氣發洩在你的身上,但你恰好相反,阿米爾,你是社會承認的一半,他所繼承的財富,以及隨之而來的犯罪免受重型的特權,統統都會再轉贈到你的身上。當他看到你,他看到了自己還有他的疚恨等等,但有朝一日”你會明白,你的父親對你嚴厲,也是對自己的嚴厲,你的父親跟你一樣,也是一個痛苦的人。”

  那隻風箏,是象徵性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和誠實。或許對與主人公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在他的人格中,成為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一健全的人,成為一個對自己期許的人。

  過錯代表過去,只有正視與救贖才會迎接未來。不論一個人身上缺乏怎樣的品質,擁有哪些無法抹去的痕跡,那麼請平和自己心態,踏實的走上那條救贖之路,埋葬過去,創造未來。

  再與大家重溫那句經典的話,當罪惡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

《追風箏的人》觀後感2

  喜歡閱讀,人終其一生都不可能探索感知整個世界,而天生的不可抑制的認知慾望卻與之相孛,閱讀就是一種平衡,一種滿足心靈的平衡。

  友“大立子”沒有任何推薦,意外給我《追風箏的人》,感謝她的寡言,讓我沒有任何鋪設,不帶任何期望走進故事,完全自我地、第一感受地瞭解那個不一樣的世界。

  喜歡閱讀,閱讀讓遙遠不可知的事物近在咫尺,可以觸控,可以感受。

  阿富汗,這個前幾年還在新聞風口浪尖,卻因伊拉克戰爭逐漸褪色的國家,第一次,在我這個異國人的心中有了溫度。因為《追風箏的人》來自阿富汗!

  開始在國際時訊中聽到那些書中呢喃的地名,喀布林、、、、、有了一種揪心的痛,一種悲憫的哀,開始關注那個與自己沒有任何關聯的國家,知道它的貧困,罹難,悲痛。這一切都緣於《追風箏的人》。

  童年的記憶總是能娓娓入心,就像許多故事總是喜歡從小時候說起。一個阿富汗的童年足以構成一個令所有讀者辛酸唏噓的故事。從沒有戰爭硝煙的阿富汗時期,故事行進在溫和燦爛的筆意中,只是偶爾的回筆預示著悲劇的開端。這樣的明朗筆調並沒有維持多久,很快,隨著阿富汗的戰爭開始,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躍然紙上,作者懷著深深赤子心,以最痛楚的筆意描寫了母親的罹難,字間流露的不捨,悲憤,哀痛讓人為之憷眉!故事是線,線的終端就是國家的命運。

  12 歲的阿富汗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令阿米爾感到自責與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隨父親逃往美國。

  成年後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為了贖罪,阿米爾再度他上了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卻發現一個驚天謊言,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他又該如何抉擇?

  故事如此殘忍又如此美麗,就像阿富汗曾經的美麗和現在的殘忍。

  戰前阿富汗過著平靜溫馨的生活,傳統的阿富汗文化絢爛獨特,奇異的風箏比賽,用玻璃屑和鋁製成的風箏線,簡單地規則,放起你的風箏,割斷對手的線,然後,追回那隻最後掉落的風箏就是至高無上的榮譽……

  逃亡時,擁擠的卡車,避難的地窖,甚至在將人塞在油罐車的油罐中運送以逃過關卡…,後期混亂殘忍的景象:不同種族的血腥屠殺,一個為了餵飽孩子的男人在市場出售他的義腿,足球賽中場休息時間的節目竟是用石頭砸死一對通姦的情侶……

  “漫天緋紅的晚霞下落日惶惶,一隻黑色的風箏繫著纖細的線逆風飛行,黑色的地平線一無所有”。這是〈追風箏的人〉的封面,讀完全書後,我常對著封面聯想,這樣的設計直攝人心。

  卡勒德·胡賽尼,阿富汗應該銘記這個名字,他不是將軍,更不是決定阿富汗命運的領袖,他是個名不見經傳的阿富汗逃民,可他的初啼作〈追風箏的人〉卻讓世界上所有讀過的人瞭解阿富汗人和阿富汗的文化!還有什麼比這更有力量呢!

《追風箏的人》觀後感3

  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說,看完後也讓我有很多感想,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風箏,它可以代表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小說開頭和結尾重疊在一起,成為兩幅相似的畫面:廣漠的天空,雪花飄落,空氣寒冷而清澈,追風箏的孩子們歡笑著奔跑,追逐飛逝的光影。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兩代人之間反覆地上演著,但每一次的重複之間,生活都發生著劇烈的變化,這幅畫面也隨著主人公命運的變化被不斷染上新的顏色,從孩童天真的視野墮入世事變遷的悲哀之中。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湧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偽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譁眾取寵。

  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朝陽失去了昨日的光彩,被雨水洗滌了的天空好苦澀。仰天而坐,心中的苦悶都被疊加在了一起╠╠她的不理解,讓我很心痛。一封絕交信緊緊地握在手心裡,心在流淚,浸溼了友之乾涸。現在,友情在我眼裡變得好淡然。

  偶然在網上看到《追風箏的人》,原本以為是關於愛情的小說呢,細細讀了之後才發現,它講述的是友情之間的純粹故事。烏雲壓頭而至,我坐在幽暗處,閉著眼,帶著淡淡的傷懷,回憶起文章的內容:多麼單純的孩提時光,哈桑與阿米爾雖然身份不同,但他們之間的友情卻很真切。

  時間在我的記憶力劃過了十八個秋季。身影匆匆地穿梭在自己的人生小路上,我用心尋找著屬於我的那份友情。今夜,我發現,我與她之間的誤解解開了。

  培根說:”最好的朋友是那種不喜歡多說,除了一個真心的朋友之外,沒有一樣藥劑是可以通心的。“過多的關心,不會打破友誼的。因為友誼是一種相互吸引的感情,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夜幕中,我把她裝進樹影裡。一直以來,我都以真心對待她,即使偶爾的相遇對視,讓彼此陌生了,這種陌生也是最真摯的。從寫一張紙條給她:“真正的友誼是不摻雜任何雜質,沒有價錢可講的。你需要朋友的時候我會不請自來,你有難的時候我也會奮不顧身。”

  朋友是琴,演奏一生的美妙,朋友是茶,品位一世的清香,朋友是筆,寫出一生一世。

《追風箏的人》觀後感4

  “為你,千千萬萬遍!”

  這是《追風箏的人》裡面的原句,是僕人哈桑對少爺阿米爾的忠誠表白,不是地位階級下的諂媚阿諛,而是一種奉獻,無關壓迫——它是哈桑和阿米爾童年時期的純真的友誼和信任。

  可是,這個故事並不是一個歌頌超越階級的友誼的故事,即使它在開始構設了一個有著炊煙、笑聲的煙火人間。或許,這與作者的經歷有關。卡勒德`胡塞尼,一個美籍阿富汗人。他在書中講述了一個身移民美國的阿富汗男孩的童年往事以及他成人後對兒時過錯懺悔和自我救贖。

  這部小說似是被分割成兩部分,一部分在阿富汗,另一部分在美國。而在我心裡,它像是阿米爾的靈魂,一部分埋葬在阿富汗,一部分卻活在美國。

  我尤其喜歡在阿富汗裡的故事。那裡有一段故事,我印象深刻。那是十二歲的阿米爾和十一歲的哈桑參加喀布林的風箏大賽的事。

  風箏比賽比的不是高度,而是比誰的風箏能在廝殺中留到最後。風箏留到最後才只是勝利的起步,最大的榮耀卻是要追到這個最後的風箏,追到這隻承載著榮耀的風箏。

  哈桑是最出色的追風箏人。而這次,他更為努力,因為他知道阿米爾想要透過這次比賽向父親證明自己。追,為阿米爾的風箏;追,為阿米爾的心願;追,為你千千萬萬遍。在追逐的最後,藍色風箏在哈桑忠誠的保護下和阿米爾的懦弱和背叛下成了阿米爾的榮耀,阿米爾的“罪證”——對純真友誼和信任狠狠傷害的證據。

  我不禁心酸,想到阿米爾那句“哈桑從未拒絕我任何事情。”

  人們喜歡忠誠,好比如不會拒絕命令的忠誠。可是在當下,“從未拒絕”算是一種愚忠。如果一味順從只會讓一些無恥之人得寸進尺。在我們的班裡,有的人喜歡欺負別人,而卻有人願意順從。這也算是從未拒絕、一味退讓。這樣只會讓自己失去更多,最終失去自我,逐漸去習慣了自己討厭的生活。自甘墮落。

  類似的,像阿米爾那般性格的人,懦弱而渴望。懦弱的,是一些自己無能為力,一些於自身有威脅而能逃避的事情。渴望的,是自己最希望得到的,或許是一些本來屬於自己卻被迫和別人瓜分的東西。

  有的人懦弱大於渴望,可能會失去了最初的勇敢。怯怯懦懦的去逃避自我,只會失去“渴望”。

  有的人渴望大於懦弱,可能會泯滅了最初的良知,從而失去可以蛻變的機會。如果只會渴望去做,便會變成野心的放縱,將會渴望懦弱。

  在追逐中我們會遇到許多抉擇,有的人會是像哈桑那種執著和相信,有的人會是阿米爾懦弱而又真摯的渴望等,而且追到的風箏不一定心中所想。可是,我相信不管是那一種,愚忠和服從終會逐漸變成明智的平等,懦弱和渴望終將會被面對、改變。

  我追,我的風箏,像哈桑,也像阿米爾。

《追風箏的人》觀後感5

  故事的起源在阿富汗的喀布林。主人公阿米爾是個富家少爺,他的父親不僅富甲一方,而且樂善好施、正直剛烈。阿米爾的性格里卻缺少父親的豪邁勇敢,只喜埋頭讀書,被人欺負也不還手。與他截然不同的是僕人阿里的兒子哈桑,這個兔唇的男孩有著令人吃驚的運動天賦,每當阿米爾遭人欺負,總是哈桑為他挺身而出。阿米爾和哈桑雖然情同手足,卻有些嫉妒父親對哈桑的欣賞和疼愛。每年冬天的風箏大賽是阿富汗孩子們最重要的活動,用自己的風箏線把別人的線割斷,然後追到那隻掉落的風箏,就是贏者。阿米爾是鬥風箏的好手,哈桑是追風箏的好手。那年的冬天,喀布林迎來了最大的一次風箏聯賽,阿米爾希望能在這次大賽上奪冠,以贏得爸爸的鐘愛。當他把最後的對手的一隻藍風箏割落時,整個賽場都沸騰了,他看到父親在為他歡呼。

  追風箏的任務落在哈桑身上,哈桑果然不負所托,成功追到藍風箏,不想被小混混阿塞夫和他的同伴們截住。哈桑不願意交出風箏,遭到阿塞夫的侵犯。尋找哈桑的阿米爾把這一切看在眼裡,卻沒有勇氣上前救助。阿米爾得到了父親夢寐以求的關愛,但哈桑的存在卻讓他內疚痛苦。終於,他不堪重負,他在父親面前撒謊說哈桑是小偷,讓父親趕他們走。而即使是這樣莫須有的傷害,哈桑也毫無怨言地承認了。雖然父親執意留下他們,他們還是黯然地離開了。同時離開的還有他們對真情的失落迷惑與痛楚。也許愛到極至便是相互的傷害吧。聰明自尊的哈桑父子選擇了遠離與隱忍。也許這就是人性的弱點,欺負弱小,用卑鄙掩蓋。然而再弱小的人也有自尊與庇護。

  書的後半段寫得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隨著阿富汗政變,阿米爾隨父逃到美國。成年後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父親去世後的某一天,已移居美國併成為知名小說家的阿米爾接到父親的好友拉辛汗的電話,他說哈桑已死,他要阿米爾回阿富汗,要他將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從戰亂中的阿富汗帶出來。不僅是因為他以前辜負了哈桑,還因為哈桑是阿米爾的同父異母的弟弟。重回故土的阿米爾得到了哈桑的獨生子被曾經的宿敵綁架的訊息。人性的膽怯和本真在阿米爾又一次面對命運考驗時做出了他早該在幾十年前就做出的選擇,面對曾經羞辱過哈桑的敵人,阿米爾用自己的方式救回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於又向他敞開了。阿米爾的結局,是幸福的。他終於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為代價。

  現在難得看到好看的書了,喜歡這本書,是因為書本中那些善良的人民如哈桑,能一如既往的為朋友付出,是不計前嫌的付出,還有在艱難的困境中,從不失望從不詛喪,堅忍,刻苦耐勞,這麼正面的任務形象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少見了,雖然不適合我們現在的社會形勢,但是畢竟是奮進的,正面的能量,能觸動自己。從而可以反省自己,珍惜現在幸福的生活,不在有問題有困難的時候發牢騷,影響自己的心情和生活質量。

《追風箏的人》觀後感6

  “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的親密友誼,成為貫穿全書的脈絡。”——這本書封底印著《紐約時報》某篇評論文章的一句話,還有這本書的扉頁上內容簡介的第一句話“12歲的阿富汗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都在提醒讀者這是一本關於友誼,關於背叛與救贖的一本書。

  很好奇,兩個完全不同階層的人,會產生怎樣深厚的情同手足的`友誼呢,之後又會有怎樣的背叛與救贖呢?帶著這些好奇,我翻開它,一讀究竟......

  當我讀到,哈桑一遍遍的說著“為你,千千萬萬遍。”時;當我讀到,阿米爾提出過分要求後,阿米爾說“哈桑從無此想法,但若是我要求他,真的要求他,他不會拒絕”以及“哈桑從未拒絕我任何事情。”時;當我讀到,哈桑說“我寧願吃泥巴也不騙你(阿米爾)。”時,我感覺到,阿米爾與僕人哈桑之間,並不存在什麼偉大的友誼,甚至我認為,哪怕是對等的友誼,也不曾有過。

  他們只不過是對方的過客,一種主僕關係,一起的玩伴,卻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將對方深深扭進自己的生命裡,那麼的心甘情願(哈桑)或不情不願(阿米爾)。這就是這本美裔阿富汗人卡德勒·胡塞尼的《追風箏的人》帶給我的震撼,讓我感受到的並非友誼的深厚,而是人性的弱點、道德的虛無以及現實的殘酷。

  哈桑,就是那個追風箏的人。追風箏,是他的拿手好戲,慢慢的追著,靜靜的等著,風箏就會降臨,唾手可得。阿米爾問他有什麼秘訣,哈桑說“我就是知道”,是啊,憑著天生的直覺,他就是知道風箏會在哪裡降落。對於人間的友誼或者愛,他也以為憑著他的執著——無私的奉獻、一味的付出——可以獲得,然而,不得不說,這是一條不歸路。因為,無私的奉獻意味著對方無償的獲得,一味的付出意味著對方一味的得到,這不是對等的關係,也自然無法或者真正的友誼或者愛。友誼也好愛也罷,都是一種關係,都需要一種平衡,在不平衡的關係中,付出一方會有“可憐的”道德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會令對方窒息,甚至會讓對方有一種罪惡感——至少也會有一種愧疚感。所以,當哈桑越付出時,阿米爾就會越逃離;當哈桑越奉獻時,阿米爾就會越背叛。這友誼或愛的“風箏”,哈桑到死都在追(當時,他被拉辛汗叫回來一起照料阿米爾的豪宅,但t利班官員看中了這棟豪宅,並要哈桑搬出去,哈桑極力反對,結果他和妻子被t利班槍殺。),到死也未必追到。

  最後,阿米爾也成為了追風箏的人,為哈桑的兒子索拉博(曾割腕自殺,後患有自閉症),為生命的輪迴(對自己童年的輪迴)。我不知道,阿米爾最終能否追到他的風箏......

《追風箏的人》觀後感7

  我時常幻想自己是來自未來的,這樣,有一天我面對未來某一時刻的突然變化,就會更從容,面對陳年往事也會更慷慨。

  既然無法預知未來,那麼更多的人願意依賴回憶,依賴那一點溫存而瑣碎的回憶支撐往後的日子。有些回憶是有微笑的,有些回憶是有淚水的,有些讓人成長,有些讓人難堪……有些故事就是從兒時回憶展開的。

  阿富汗,一個很熟悉的地名。報紙,新聞總會出現關於它的訊息。給我的印象只有四個字—戰火紛飛,而《追風箏的人》卻帶給我一個真正的阿富汗。一座豪華的莊園,一顆石榴樹下,兩個孩童嬉戲著。阿米爾和哈桑,喀布林的統治者,孩童當真地許下諾言,顆他們不知道“王子”與貧兒不可能成為兄弟,因為他們不平等。

  所有當身為少爺的阿米爾和他的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的畫面一出現,讀者就會感嘆,他們的友誼那麼深厚。兩人並肩而行,在田野裡玩耍,當阿米爾被欺負時,哈桑總是義無反顧地衝上去保護他,哈桑喜歡聽阿米爾讀書,即使阿米爾編的故事很無趣。

  然而有些事情是無法改變的,他是主人,他是僕人;他是普什圖,他是哈扎拉,他是遜尼派,他是什葉派……就像兩條鐵軌一樣,沒有相交之時。哈桑總是說“為你千千萬萬遍”而懦弱的阿米爾只會選擇逃避。也許,這就是悲劇的起因吧。

  為了讓父親看到自己也可以成功地辦成一件事,阿米爾奮力拼搏,割斷了最後一隻風箏的線,讓哈桑去撿掉落的風箏,自己沉浸在喜悅之中,“為你,千千萬萬遍”哈桑跑遠了,聲音仍迴盪在上空。當看見哈桑唄其它富家少爺困在角落裡施以暴力時,阿米爾,那個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處看著那風箏旁暗紅的鮮血,直到淚流滿面,也不敢出手相救。命運也許是最會捉弄人的。阿米爾因極度慚愧,用誣陷的方式,讓哈桑離開了家,自己與父親移民美國,有了妻子,家庭。

  中年的阿米爾在接到一個電話後,義無反顧地返回故國,此時的阿富汗不再美好。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哈桑死了!哈桑死了!一場救贖開始了,阿米爾不顧自己安慰找到兒時宿敵,與他爭奪索拉博—哈桑的兒子。

  索拉博也許是因為驚嚇過度,變得不是很正常,只有看到風箏才會笑。阿米爾追到了心中漂泊已久的風箏,成為了一位真正的男子漢,阿米爾的結局是幸福的,但他明白了彼此之間的代價有時是命運。

  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是阿米爾,都在不斷追尋那早已消逝的哈桑,或笑或哭,或失望,或欣慰。人生也許就是在不斷懷念和追尋中度過的。我想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友情,更多的是朋友處在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失去親人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的時候卻逃避及自卑和贖罪。生命就是那一片天空,或湛藍或陰暗,望著遠方的風箏,我們跳舞,我們追尋。在這途中有溝壑,有山坡,有彷徨,有疲乏。可是,沒有人停下腳步,因為我們是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觀後感8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說,全書圍繞風箏與阿富汗的兩個少年展開。電影版亦是根據原故事演出了一個富家少年和家中僕人的關於追風箏的故事,一場關於人性的背叛和救贖。

  仍記得著名作家三毛曾言:做真實的自己,才會有人愛上真實的你!電影中的阿米爾,出身於一個富人社群中的一個富裕家庭,其父親是一名成功的地毯商人。阿米爾擁有著優越的生活,亦是有著宏偉的風箏夢想的出色的風箏鬥士。生活造就了不同的人,阿米爾家的僕人阿里的兒子哈桑是哈扎拉人,雖然出身卑微 ,但從小與阿米爾相伴相知,亦是可造的風箏鬥士。兩個奇葩少年,有著同樣的風箏夢想,卻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

  因為忠誠,所以保護,因為怯懦,所以退縮。在家族隱藏的身世秘密背後,一次次的陰差陽錯使兩個少年由聚合到離別。在風箏比賽的背後,在榮獲第一名的風箏鬥士阿米爾欣喜之餘,卻從未想及忠心不二的哈桑會在追逐第二名的風箏途中為保護風箏而慘遭羞辱。因為軟弱沒有救哈桑於水火,成為了阿米爾心中永遠的遺憾。民間常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而我言:事事有種無奈的苦。阿米爾雖然從小出身顯貴,但卻有著貴公子不應有的怯懦。而哈桑即使從小被灌輸為僕人之子的思想,卻有著忠心護主的真誠與善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也許不僅僅是電影或者小說情節,也許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亦有此情此景。當我們真的遭遇此情此景時,又該如何呢?是像阿米爾這般還是仿效哈桑?人生沒有標準的答案,也許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應懷有不忘初心的情懷,堅持本真,不懼過去,不畏將來,造就人生!

  佛曰:“人生如一串長長的念珠,無論你選擇微笑或是苦笑,你都得唸完這一串念珠。”阿富汗富家少年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小時的一場風箏比賽卻讓兩人因遠離後而分離,而在戰爭的催化劑作用下,兩人更是天各一方。阿米爾逃往美國後,在時光的錘鍊中逐漸明白家族背後的秘密與辛酸,在歲月的流淌中深受內心煎熬。而多年後,為救贖,也為那一份難割難捨的手足之情,他毅然再尋手足,卻再無此人。內心的痛苦與掙扎催生了靈魂的救贖,他選擇把哈桑的兒子帶到美國,用心呵護這一段珍貴而遺失的情緣。

  風箏,有大小之分,有顏色之別,不同的人喜歡不同的型別,不同圖案的風箏。其實,風箏百味人生,與劇中主人公何其相似,兩個少年由稚氣到衰老,一生走過酸甜苦辣百味人生,有過徹骨的寒冷的痛苦,亦有過無比歡樂的幸福時光。人生匆匆,歲月弄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本是同源親兄弟,卻至死未能相認。真是造化弄人,天意使然,但卻也是人生必須的調味劑。試想若一味都是風調雨順,人生豈不是平淡無味,不經歷風雨,何以見彩虹?或許我們經歷了風雨,也無法見彩虹,但至少這一路的風風雨雨唯有體驗者方能豪言:我經歷過,無悔人生!

  犯錯,錯過,然後用一生去尋找救贖。當你再次看到風箏時,是否還會記起這段屬於阿米爾與哈桑的這段美麗而殘忍的友誼;當你追風箏時,你是否還會毫不猶豫地如哈桑般為護風箏周全而不顧一切;當你放飛手中的長線,讓風箏自由飛翔時,你是否會如釋重負般再度前行……

  在故事的最後,阿米爾為索拉博追著那隻似曾相識的風箏,而如今我們也許會隱隱思索,那風箏究竟代表著什麼?到底誰才配得上是“追風箏的人”,也許我們也都在等待著追風箏的人悄然出現。我們追尋,我們仰望,在追風箏的旅途中,或許我們都在用追逐去詮釋“生命的意義”。

  人生如戲,戲劇人生,人生或甘甜或苦澀,而望著遠方的蔚藍天際,你是否會選擇一直追逐風箏的腳步,直到成功?為者常至,何懼風霜雨雪,用心追逐吧,跨過山和大海,屬於你的夢想之箏一定會在勝利的彼岸等你來襲!

  看!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觀後感9

  看過《追風箏的人》,第一次令我真正落淚的,怕要數這一段了:“哈桑撿起一個石榴,他朝我走來,將它掰開,在額頭上磨碎,‘那麼’他哽咽道,紅色的石榴汁如鮮血一般從他的臉上滴下來。‘你滿意了吧,你覺得好受了吧!’”這是阿米爾在親眼看到哈桑受,自己卻見死不救,又不敢正視後發生的一幕。在小小的亂石岡上,阿米爾一次又一次將碩大的石榴狠狠砸向哈桑,好像這樣就可以把那個懦弱的自己扔掉。“為你,千千萬萬遍。”面對眼前的這個曾經對自己立下誓言,甚至比兄弟還親的朋友,阿米爾此刻內心只有愧疚。“還手啊,還手,你是個懦夫!”阿米爾大叫道,然而,在阿米爾心中比誰都清楚,自己才是真正的懦夫,愛與愧化作了悲憤,他痛恨他。要不是他,自己本可以享受全部的父愛,若不是他,自己也不會顯得如此懦弱。他受夠了哈桑的忍氣吞聲,受夠了哈桑對自己的愛護。自己根本不值得他愛。“還手啊!”阿米爾怒吼,“來揍我啊!”哪怕就這一次,為了你自己。

  阿米爾與哈桑的友誼是悲涼的,明明都深深愛彼此,卻被一道銅牆鐵壁生生隔開。對於阿米爾來說,他心中有一個解不開的結,每當面對哈桑,就彷彿看到了那個懦弱的自己。可是,阿米爾一次次選擇了逃避。在最後,當他設計趕走哈桑時,哈桑明知那是陷阱,仍義無反顧跳了進去,只為一個“愚蠢”的誓言,“為你,千千萬萬遍。”

  一次次遭受背叛,一次次受到傷害。哈桑直到臨死前仍堅守著友誼。這是如何一種偉大的力量啊!阿米爾就真的無動於衷麼!就真的那麼鐵石心腸嗎?不,我想不是的。

  阿米爾確實是一個懦弱的孩子,他不敢正視自己,也不敢面對被自己背叛的哈桑,他從小就遭受許多不幸,一出生失去了母親,父親又對自己態度冷冷冰冰,甚至是嫌棄。身邊只有哈桑真心地對待自己。只是懦弱與自私才讓他一次次的逃避,因逃避而背叛。然而,我相信阿米爾是愛哈桑的,非常的深愛,所以才有後來他為了哈桑遺留在人間的兒子索拉博,不惜與瘋狂的阿塞夫戰鬥。

  直至阿米爾長大成人,怯弱仍深埋在他的骨子裡。當他面對著危險,面對著眼前瘋狂危險的敵人時,卻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將他推上前,那是友情麼,還是為了二十六年前而贖罪?阿塞夫的拳頭一次次像雨點一樣落在他的臉上,他卻笑了,瘋狂的大笑,而我卻潸然淚下。是的,阿米爾解脫了,他終於戰勝了自己的怯弱,為自己贖了罪,也捍衛了二十六年前的友誼。

  合上書,閉上眼,腦海中浮現出了畫面,在小小的亂石岡上,鮮紅的夕陽彷彿要滴出血來,比夕陽紅得更驚心動魄的是石榴滴下來的汁水。

  阿米爾與哈桑的友誼令我感動,儘管它波瀾曲折,最終,兩個人都捍衛了友誼。

  友誼是什麼?是兩個人一起玩玩遊戲,一起談談心麼?不,友誼是要用心去愛護的珍寶,友誼是就算賠上自己的生命也要堅守的責任。

《追風箏的人》觀後感10

  我是被這本書的封面吸引的,一片絢爛的晚霞,粉色和紫色的霞光佔據了整本書的封面,一條長長的風箏線輕柔的牽扯著菱形風箏,那麼唯美純淨的畫面,美得令人窒息。

  剛看完小說的第一章,儘管內容不多,但我還是被卡勒德胡賽尼優美的文筆,深深地吸引了進去,我被阿米爾和哈桑而感動,小說是以阿富汗戰爭為背景的12歲的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阿米爾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和痛苦,無法面對哈桑,於是用計逼走了哈桑。不久阿富汗發生事變,自己跟隨父親逃往。

  成年後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為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上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卻發現一個驚天謊言,兒時好友竟然是和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

  寫到這,回憶小說到這,我感到自己被騙局包圍起來,阿米爾欺騙了哈桑,阿米爾的父親和拉辛汗又欺騙了阿米爾和哈桑還有可憐的阿里(哈桑的爸爸)。

  我並不喜歡童年的阿米爾,對父親對哈桑的關愛似乎感到忌妒,或許是阿塞夫的挑唆,或許是骨子裡種族的不和,宗教派別的歧視,在那年風箏節,對於哈桑被阿塞夫的欺凌置之不理的是他,把哈桑和阿里趕走的也是他。我更愛戴走上贖罪道路他,面對成為xx的阿塞夫,面對即將駕鶴西去的拉辛汗的坦白,面對哈桑的死,面對哈桑的兒子索拉博,面對多年來自己的錯誤去彌補的人,那麼他現在是對的。

  我喜歡哈桑,喜歡他忠誠的性格,喜歡他對於友誼所一貫的執著,喜歡他的那句話"為你千千萬萬遍。"

  喜歡他對《沙納瑪》的崇敬,在我眼裡,也許他不是兔唇,不是那個像中國娃娃的哈扎拉人,那個被普什圖人叫做"吃老鼠的人","塌鼻子","載貨蠢驢","巴巴魯"的男孩,他勇敢強壯,機靈懂事,有普通男孩所沒有的純樸,在某一角度,也許勝過他的"阿米爾少爺"。他最終被xx無情的殺害。

  巧妙,驚人的情節交錯,讓我想到了我的朋友。我想到了在故鄉,在那個有許多種族之分的城市,我離開了那,來到了一個陌生城市。

  大城市的繁華,的確令我迷亂了眼睛,但在寂靜之時,我想到了我的朋友,校園裡最矚目的五個人。我與她們為友,讓我變得更優秀起來。

  這本小說告訴我的,就是去珍惜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家人,還有愛你的人,當你離開他們或者他們離開你時,你便會清楚地發現,原來愛已融進時間裡,變成刻骨的記憶。

《追風箏的人》觀後感11

  不要用一生去贖罪 ——讀《追風箏的人》

  有些事情,你做錯了或許可以改過。但有些人你錯怪了,就要用一生去贖罪。

  “有一種友誼叫哈桑與阿米爾”,《追風箏的人》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天真,純樸,勇敢而熱愛生活的哈桑。那個“為你千千萬萬遍”的哈桑。他熱愛生活,更熱愛與阿米爾之間的友誼。阿米爾也一直珍視這個和他和他喝一樣奶水長大的兄弟,因為他說過沒有比這更親密的朋友。他們有共同的語言和愛好。但就在那個冬天,阿米爾因為自己的懦弱,嫉妒與虛榮心,將這位為他千千萬萬遍的哈桑趕出了家門。哈桑選擇成全阿米爾,儘管他沒有做錯任何一件事情。從此阿米爾帶著負罪感活了三十二年,最終回到喀布林找哈桑。當他知道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弟弟時,哈桑卻早已永遠地離他而去。於是他只能用餘生的能力去彌補哈桑的孩子,帶著對往事的回憶和懊悔去追趕風箏。

  從他們的故事裡我不僅看到一幅政治的史詩,更感悟到一個道理:如果你為了自己傷害了你最重要的人,就要用一生去贖罪。

  看到故事的結局,我不禁覺得唏噓,設想如果當初阿米爾不膽小,他勇敢地站出來和哈桑一起面對困難,或許他們能夠幸福地生活下去,但我知道故事的結局是必然的,不可逆轉的。正如司馬遷所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意志薄弱,道德感低下的人,在面對利益和虛榮的誘惑時會往往選擇屈服,成人尚是如此,更何況當時的阿米爾只是一個少不更事的懵懂孩童。但是阿米爾的本質卻是十分善良的,當他隨著年紀和經歷的增長,他對哈桑的負罪感和內疚感隨之而不斷增強,他一生都揹負著沉重的道德十字架。

  故事中有句話非常地感人,那是哈桑對阿米爾說的:“為你,千千萬萬遍。”哈桑是個純善內斂的人,他對阿米爾的感情不參雜任何的利益,他的付出毫無怨言,甚至可以為了成全阿米爾而選擇主動承認莫須有的誣陷而離開。而阿米爾最終也失去了那個為他追風箏的哈桑,他得到的只是與父親相守大房子的空虛和一輩子不能抹去的負罪感,他得到了卻又永遠失去了。

  如果你是阿米爾,在面臨利益和情感的抉擇時,你會怎麼做?年幼的阿米爾選擇了利益,失去了為他千千萬萬遍的哈桑,隨之負罪感縈繞一生。阿米爾似乎給即將成年的我上了一節課:在利益和虛榮面前,要堅定自己的內心,珍惜真情,做一個善良的人比什麼都重要。如若錯失了他人的真心,辜負了他人的真情,傷害了他人的良善,將要揹負著沉重的負罪感營營而活。

  所以,我們不能用一生去贖罪,不要帶著對他人的負罪感過著表面快樂的生活,因此我們在虛榮與友誼、正義之間抉擇時,要堅定自己內心內心最正確的抉擇。在我們面臨考驗的時候要冷靜下來,思前想後,不能衝動,如果我們做錯了一件事情,要勇敢地承擔錯誤而不是選擇逃避,要懂得珍惜他人的真心。

  那個追風箏的男孩一直在奔跑,他說:“為你,千千萬萬遍。”用一輩子守護每一段真摯的情感,而不是用一輩子去為悔恨贖罪。

《追風箏的人》觀後感12

  這本小說以阿富汗為創作環境,以近五十年來阿富汗的歷史為寫作背景,講述了主人公阿米爾因為少年時自私軟弱,犯下內疚終生的錯誤,後移居美國但始終心懷愧疚,最終在拉辛汗的指引下,踏上了“再次成為好人”的路,而重返阿富汗贖罪的經歷,也讓阿米爾逐漸變得勇敢堅強、富有責任,最終獲得了靈魂的救贖。

  主人公阿米爾出生富裕,家庭殷實,與忠誠勇敢,聰穎善良的僕人哈桑一同長大,主僕身份的尊卑與宗教信仰的差別,並沒有過多的呈現在這兩個孩子身上,他們一共度過了快樂安寧的少年時光。對於阿米爾來說,哈桑身上所擁有的勇敢聰慧、單純真誠的優秀品質,也讓他十分嫉妒。

  讀到這段時,讓我想起了一個名字——李偉傑,是我童年暑假在同裡的玩伴,依稀記得比我大一歲。我們都是從老家來過暑假,所以常在一起玩。我們坐在電腦前一起打拳皇,鍵盤上四隻手拼命敲打,我不會發大招,他不肯告訴我,所以總是我輸。他喜歡拼裝玩具,在古鎮的那頭才有賣的,我害怕路上不安全,最後是在他的慫恿下過去買,一路上滿是激動又不安,像是一場冒險。晚上我們會在空調屋裡看海綿寶寶和奧特曼,很晚了就睡在一起,夜晚他把被子裹走我被凍醒。有一次我們用撿來的門票去逛景點,口很渴,但是我們不願意出來,就嬉皮笑臉的跑到洗手間去喝自來水。記憶裡好像只有這麼多了,但我很驚訝現在還記得這個名字。原來和哈桑一樣,那時候李偉傑身上所擁有的陽光活潑,專注熱愛的少年感,是我不曾具備的。

  書中的風箏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象徵含義。在阿米爾少年時,追逐風箏象徵著渴望得到冷漠父親的認可,所以他努力追逐,成為鬥風箏大賽的勝者。而後,由於自己的軟弱怯懦,背叛了忠於自己的哈桑,每當想起風箏,就會牽扯出內心的愧疚與悔恨。在小說結尾,阿米爾與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再次放飛風箏,象徵著過錯得到彌補,人性得到救贖。

  書中除了對故事情節的敘述,還穿插戰爭動亂對家園破壞的刻畫,時局動盪不安,城市滿目瘡痍,人民傷殘貧困,飽受戰爭之苦。文字不僅包含了阿米爾對於少年生活的追憶,還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於家園的熱愛,以及對和平的渴求。將阿富汗曾經美好生活的細節,和如今的深重苦難,真實的呈現在讀者面前。

  另外,本書曾是美國暢銷書前三甲,作者也是美籍阿富汗作家,並且書中涉及俄國對阿富汗的戰爭的情節。雖然本書長期暢銷於美,但在俄國的銷量可能要另當別論。

  合上書本,其實這僅是一個關於彌補錯誤的故事,除此之外,並沒有其他豐富內涵。

《追風箏的人》觀後感13

  《追風箏的人》,一本好評如潮的書。短短几年時間,該書已在全球銷量超過800萬,一本好書不一定暢銷,一本暢銷的書也不一定是好書,但《追風箏的人》絕對是一本既暢銷又極具可讀性的書。該書講述的是在阿富汗,那片飽受戰爭摧殘的土地上,兩個小夥伴的故事,確切的說是兩個兄弟間的故事。對於阿富汗,或許太多的中國人都是很陌生的,而作為美國人來說,給那片國土上的一些人帶來了一段難以遺忘的慘痛記憶,但對於阿富汗,他們也存在著諸多的疑問,雖然美國人在阿富汗的戰爭中取得他們所謂的勝利。而作為一名出生在阿富汗,移民到美國的作家,阿富汗的根依舊保留在他心中,血液裡是割不斷的阿富汗情節。寫一本關於那片國土上的故事,對於作者來說,更像是在講述他或是他身邊的人,娓娓道來,讓你隨著故事脈絡的發展,陪伴作者親歷阿富汗,去感受他們的故事。

  還是讓我從阿米爾一次又一次的傷害哈桑開始吧。雖然哈桑對阿米爾有著異乎尋常的忠誠,阿米爾卻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他,傷害他,背叛他。阿米爾的行為確實可以稱得上“卑劣”二字,可是我相信,每一個讀者都會發自內心的原諒他。因為每一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阿米爾,他懦弱、膽怯、過於敏感、滿心嫉妒,但也正是這個阿米爾,內心柔軟,有著超乎常人的道德感,對自己無比苛刻。正因如此,在受到無法抗拒的誘惑和無法言喻的苦痛而對最忠誠的哈桑作惡的同時,他一生都為此揹負著沉重的十字架,永遠也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叛。直到他歷盡千難萬險,瞭解了身世的秘密,設法收養了哈桑的遺孤,他才得到了最終的救贖。

  與性格複雜的阿米爾相比,哈桑簡單得像個符號。他忠誠、勇敢、善良,他說的第一個單詞“阿米爾”決定了他的命運,決定了他只為阿米爾而活。阿米爾視他為僕人,看著別人打他見死不救,嘲笑他不識字,甚至用收到的禮物誣陷他偷竊:但只要與阿米爾相關,他什麼都能原諒——雖然我不確定他是否真的無怨無悔。但是,從他最後為了保護阿米爾的房子而死,我想,他真的從來不曾後悔過。他用生命實現了他的誓言:“為你,千千萬萬遍!”他那種不含任何雜質的純粹信任、忠誠和愛,讓兔唇的他成為了我心中一個天使般的存在。

  看了這本書,對責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喜歡這本書的風格,它所包含的東西很多:責任、誠實、愛情、友情、寬恕和贖罪。每個人都有可能犯下錯誤,但關鍵是承擔錯誤的勇氣,在很多時候,因為腦袋瓜裡一時錯誤的念頭,導致錯誤的行為,傷害到其他人,礙於面子,礙於需要承擔的責任,我們有時候選擇逃避,逃避我們的錯誤,逃避我們對其他人的傷害。

  這本書就較深刻得寫出作者為了彌補自己曾經的錯誤,歷經千辛萬苦去贖罪的過程,讓人感受人格的魅力。

  風箏,這本書的主線,是親情、是愛情、是友情,是正直、是善良、是誠實,是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才能是健全的人。

  每個人心中都有風箏,無論它意味什麼,都要勇敢地去追逐。

《追風箏的人》觀後感14

  阿富汗是一個石油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度,而現在卻是一個滿目瘡痍的地方。如果不是因為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風箏的人》,可能永遠都不會了解到真實的阿富汗。原來它也曾是個美麗的地方,一個有故事的地方。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阿富汗首都喀布林也有著自己繁華的地段,寬廣的馬路,路兩邊種滿奼紫嫣紅的薔薇,商鋪林立,車水馬龍。主人公阿米爾是一位情感細膩、渴望得到更多父愛的富家少爺。他的僕人哈桑,一個圓圓臉、竹葉型寶石眼、大鼻子、小耳朵、兔唇的可愛的人。兩人年紀相仿,但在等級森嚴的阿富汗,地位卻截然不同。

  兩個淘氣的小男孩喜歡光著腳丫一人坐在一棵白楊樹上,有時一邊用破鏡子把陽光反照進鄰居家惹他們生氣,一邊甩著腳丫開心地吃著桑葚乾和胡桃,有時候阿米爾慫恿哈桑用彈弓射鄰居家的獨眼德國牧羊犬。哈桑從來不違背阿米爾的願思。當大人們氣呼呼來質問兩個頑皮孩子的時候,總是哈桑一力承擔所有責問。哈桑忠實堅強,勇敢真誠,阿米爾膽小懦弱,善良敏感,雖然表面上與哈桑親密,但在他內心,並沒有將哈桑作為他的朋友。一主一僕,他們是不可能真正平等的。

  當地有一項盛大的比賽——追風箏,得到冠軍的人就可以算是一名小英雄了,可以得到大家羨慕的眼光。規則很簡單:放飛你的風箏,割斷對手的線。對於他們來說,最大的獎勵是在冬天的比賽中撿到最後掉落的那隻風箏,因為那是無上的榮耀。為贏得父親更多的愛,阿米爾決定參加比賽。哈桑不僅追逐風箏的本領強,而且非常瞭解阿米爾的心思,知道阿米爾將這次比賽看的很重,決定全力幫助他。賽場上兩個小夥伴通力合作,打敗一個又一個競爭對手,直到天空中只有兩隻風箏。一隻自己的,另一隻是對手的藍色風箏。哈桑用絕招出其不意將對手打敗。藍色風箏隨風飄舞,阿米爾看著風箏飄向的地方拿著風箏對哈桑說“快去,拿到那隻藍色的風箏!”“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哈桑的承諾。

  風箏拿到了,災難卻出現了。

  阿米爾眼睜睜地看著哈桑被欺負,卻沒有膽量挺身而出保護他。這份罪惡感一直深深地埋在阿米爾心中,久久排解不開。每每想著哈桑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心如刀割。多年以後得知哈桑已死,阿米爾再也不能挽回什麼,但是哈桑的孩子還處於為難之中,為了救出他,阿米爾走進被恐怖填滿的地方,即使被打得遍體鱗傷、鮮血佈滿衣衫仍咬牙堅持,不放棄,成功的將哈桑的兒子帶出那個恐怖的地方。

  生活,需要朋友的支援與鼓勵,更需要無私的付出。我們不能昧著良心背叛朋友,因為一旦錯過了,那將會是一生的遺憾。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擔起責任,鼓起勇氣,翻過千山萬水,跨越艱難險阻。我相信,我的風箏一定會在某座山的後面等著我。

《追風箏的人》觀後感15

  花了兩天時間,讀完了《追風箏的人》,讀此書緣於一是聽過同名相關的電影,二是覺得該書書名奇怪。懷著特別的心情,開始翻起第一頁。一句那裡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讓我隱約感到這會是篇贖罪的故事。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一個富人家的少爺和僕人兒子的故事。關於阿米爾和哈桑的友情和背叛的故事。阿米爾和哈桑因為特殊的主僕關係,因為爸爸的民主思想,兩人從小一起玩大,兩人有著一個共同點,即出生後都沒有媽媽,阿米爾的媽媽因為阿米爾的出生而死亡,阿米爾一直認為自己是殺害爸爸最喜歡的人的兇手;哈桑的媽媽因為哈桑爸爸的懦弱和卑微醜陋而拋棄他們而走。

  而他們之間更多的是不同點:阿米爾有著富裕無比的生活,處在少爺的位置,有著高貴的社會血統和社會身份,有著全城人民敬仰的爸爸,可以住在寬敞舒適的房間;哈桑則天生一副兔唇,爸爸醜陋無比,社會身份和出生備受歧視,每天和爸爸住在很小簡陋的沒有任何裝飾品的屋子。因為爸爸的寬闊胸襟,阿米爾和哈桑從小在一起玩耍,散步、爬樹、放風箏,所有的一切空餘時間他們都在一塊玩耍,但是阿米爾在心底從沒把哈桑當過真正的朋友。當他做錯壞事時,哈桑替他承擔,當他無聊時,拿哈桑消遣,哈桑永遠的那樣忠於他,愛他,為他,千千萬萬遍。阿米爾從小性格懦弱,比較自私,他渴望爸爸的一切愛,他討厭爸爸對哈桑的關心,哪怕一點點的關心都會引起他的嫉妒。

  而哈桑恰恰相反,阿米爾就是他忠誠的物件,他那麼愛他,阿米爾要求他做什麼他都從不計較。在一次盛大的追風箏的活動中,哈桑為了幫阿米爾追到風箏,在一個陰暗的小巷中被一群惡人欺負而遭遇欺凌。阿米爾目睹了整個過程,卻因為自己的懦弱沒有現身幫助哈桑。在以後的日子裡,為了掩飾自己內心的愧疚和不安,阿米爾儘量避免見到哈桑,因為見到哈桑就會看到自己的罪惡。阿米爾因為追風箏比賽中獲得冠軍而引起爸爸的特殊寵愛,從小渴望爸爸愛的阿米爾為了獨佔爸爸的愛,也為了逃避內心的愧疚,將生日時的手錶和一沓金錢誣陷於哈桑和其爸爸。哈桑和爸爸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是他不默默承受一切,和爸爸離開阿米爾家。

  沒過多久,因為蘇聯入侵阿富汗,阿米爾和爸爸移民於美國。在他以後的人生中,他一直揹負著沉重的內疚感,一直會想起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二十幾年後,一個來自阿富汗的電話重新召回他重返阿富汗的決心和勇氣。當阿米爾回到戰亂貧窮、模樣已大變的阿富汗時,心情錯綜複雜。最讓他震驚的是拉辛汗叔叔告訴他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他內心充滿了不安、憤怒、愧疚。但最後他選擇原諒了爸爸,戰勝自己的懦弱和自私,冒著生命危險去尋找哈桑唯一的兒子。最終將其帶回美國撫養。

  這是一個關於友誼、愛的救贖、寬恕勇氣的故事。主人公從一個自私、懦弱、心胸狹窄的人透過生活的經歷和洗禮,走上了愛的救贖之路,最終成長為一個敢於擔當、正氣、有責任心的男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