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書法之美讀後感(精選5篇)
漢字書法之美讀後感(精選5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漢字書法之美讀後感(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漢字書法之美讀後感1
買蔣勳的《漢字書法之美》,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在網上碰到了好久沒有看到的同學,他是語文專業的博士生,現在也很我一樣做初中語文教師,一有機會,我就向他諮詢又讀了什麼書,他向我推薦了《漢字書法之美》。
我馬上在噹噹網下了訂單,並且給他回覆說:“向我這樣臭字,很需要看這樣的書。”我的同學發過一句話:“距離生活還是很遠,不過你讀後一定會愛上漢字的。”
真的是這樣,一邊讀完說實在的我還不能一一細數在動物骨骸、金屬、石頭、竹簡、紙帛上被記錄下來,在各個朝代以或沉重樸厚,或飛揚婉轉,或森嚴宏大,或肆意狂放的書寫線條。
不過僅看那些圖片,都讓人流連忘返,僅是撫摸那書的質感,都讓人回味。
在這一個月的零散閱讀裡它給我觸動人心的美麗與驚喜。
蔣勳說:書法是呼吸,是養生,是身體的運動,是性情的表達,是做人處事的學習,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是生活現實裡的記憶,是還原到初寫自己名字時的認真……
作者以他獨特的美學情懷,述說動人的漢字書法故事。文字編織成畫面,我們走進了那古老卻又現代的漢字時間光廊,東方書寫的敬意與喜悅,就在你我的指間心中!
漢字書法之美讀後感2
這不是一本論述漢字之美的學術集,也不是毛筆書法教科書。隨意翻書頁,心中有喜悅,普藍色的字偏安於一側,另一邊配圖、配帖,大多時候只是空著,這樣的“留白”顯得妥妥當當,讓人有“隨心不逾規”的安寧。
我第一次讀蔣勳的書,封底上印著一段話:“漢字書寫,對於我,像一種修行。我希望能像古代洞窟裡抄寫經文的人,把一部《法華經》一字一字寫好,像最初寫自己的名字一樣慎重端正。我不斷迴響起父親握著我的手書寫的歲月,那些簡單的“上”、“大”、“人”,也是我的手被父親的手握著,一起完成的最美麗的書法。”這大概是練字兒童的共同記憶——小時候家中的縫紉機鋪上毛毯就是書桌,母親為我疊好黃色毛邊紙,我則拖拖拉拉地調墨水,翻開字帖,端坐練字。
最怕“懸針豎”,收筆時總是太粗,這時母親便起身握著我拿筆的手,輕輕抬起,要我記得運筆時的力度,對於拿筆不穩的小朋友,又有什麼“力度”可言呢?但是小朋友覺得那些字“美”,繁體字比簡體字“美”,毛筆字比印刷字“美”,洗筆時墨汁在水中如絲般徐徐散開“好美”。
“漢字基本功能在傳達和溝通,實用在先,審美在後”,不過蔣勳從漢隸的蠶頭燕尾說起到走向民間的清代書法,每一章每一頁告訴讀者在實用之外,如何審美;審美之時,又不可不體會書法家的性情。我自幼習顏體,卻從來沒有認真讀過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蔣勳對此的評價是“楷、行、草互動錯雜,變化萬千、虛如青煙、實如巨山、動靜之間、神奇莫測、如同一首完美的交響曲”,他認為“面對第一手書法家書寫的墨跡真本,才可能領略書法隨情緒流轉的絕美經驗。”此話不虛,《祭侄文稿》整篇用力用墨跌宕起伏、變化多端,將情緒時而平復時而憂傷,時而感慨時而壓抑表達得淋漓盡致。
讀完《祭侄文稿》的賞析,一時間悲喜交欣,喜的是有緣讀到書家真跡所蘊含的蓬勃情感,悲的是筆墨所呈現的故事著實讓人傷感。可見,內容固然重要,形式亦“茲事體大”,倘若干筆飛白、灰煙輕飛般的“嗚呼哀哉”成了A4白紙上列印的華文行楷,我們還能體會年輕生命魂魄逝去的哀慟麼?
所以,我一直留戀用筆書寫的感覺。給心愛的人寫一封情書,字淺情深,不需要華麗語言和美麗詞藻,一筆一劃記錄著書寫時的忐忑與期待,甜蜜與憂傷。兒時羨慕可以習《曹全碑》的女孩,而我卻只能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臨摹《顏勤禮碑》、《自身告書》、《麻姑仙壇記》。如今,明白了“寫字與做人處事連在一起”,不安分的孩童應該多習厚重博大的顏體,含蓄靦腆的孩子需要“鋒芒畢露”的“瘦金體”。在書法練習中,我們認識世界、認識自己。“書法的美,一直是與生命相同的。透過書法,完成了感知世界的'一切現象的能力,這才是書法美學的意義。”“撇”好似風中竹葉,“走之”如海浪湧來,“點”是懸崖落石,“橫”像遠方的地平線……“審美必須是跟自己生命息息相關的活動,失去了迴歸自身的感受,藝術和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家中還掛著十幾歲時的習作——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陶弘景答謝中書)。我們執毛筆蘸墨汁寫古詩裝裱,古人呢?魏晉文人的“帖”,是日常的書信,是簡單的問候——“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這是王羲之的《奉橘帖》,贈送三百個橘子時附帶的便條。蔣勳說:“成為名帖,是因為書法。小小紙片上蓋滿大大小小帝王收藏印記,容易讓人忽略了文字簡單到一清如水,敘述的事情也簡單到一清如水,似乎偷偷暗笑,不知道為什麼知識分子都有那麼多悲憤抱怨痛苦,濃眉深鎖,嘴角向下。
帖把天下興亡的重責大任,四兩撥千斤地輕輕轉回到生活現實裡微不足道的小事。……帖有一點調皮,有一點小小得意,有一點百無聊賴的茫然或虛無,不想長篇大論議論是非,只是想回來做真實的自己。帖要逃逸,要飛揚,要從虛假概念的世俗禮教裡解放自己。”我讀到這段話,則想起母親清晨在膝上型電腦上的一張留言:“女兒:媽媽去山上鍛鍊,早飯已買,麵包在飯桌上。”最美的字,最熟悉的字,最溫暖的關愛——書寫,果然與生活相通,因此,也最值得敬重。
如今,很少提筆練字,偶爾在奶奶所念的經文上寫祈福的話,諸如“供奉三官大帝保佑……”之類。民間敬重漢字,寫過字的紙都要在“惜字亭”中焚燒——聽上去,像個古老的傳說。我常常想“見字如面”這麼美好的詞在往後的歲月裡會不會消逝?網際網路時代,快捷的電腦打字取代書寫,“無紙化”浪潮之後,再有靈性的水墨漢字也要嘆息。
漢字書法之美讀後感3
從小開始,練字對某而言就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小學上書法課時,老師總會把大家寫的字貼牆上,然後把亮點圈出來。那時候,某是惟一一個作業上沒有圈的孩子。初中時某很羨慕班長的一手好字,到了高三閒著沒事就天天練硬筆。下了早讀第一節課前的十五分鐘全用來描塑膠模板上的正楷了。一年後生生刻出一幅鋼板字型。後來某花了很久去改變自己,有人說某現在寫字沒高中時漂亮了,但某倒不這麼認為。因為那是有活力的,比當初的一團死板多出了幾分生氣。而看蔣勳的書就有這樣的感覺。
他說書法,總是先從人說起。在中國傳統的書法觀中,寫字是件很莊重的事情。而且,寫字的頭一件事是做人。講究的是“心正則筆正”,中國人喜歡講品格,書法更是人品的體現。若是練得一手好字,便在人才濟濟的科舉考試中也是有加分的——由此可見書寫之重。
事實上,賞析任何書法作品,離了那個執筆者,就會陷入雲霧之中。比如天下行書第三的《寒食帖》,某一直無法真正的喜歡它,直到看了蔣勳的《蒼涼的獨白書寫》才明白,那是怎樣的一種複雜心境才造就出來的名帖啊。而湖南里耶古城出土的竹簡,總會讓人聯想到恪盡職守的城吏們。至於顏真卿的穩重筆鋒更是令人印象強烈的想起那段大唐盛世——任何字型都是和那個時代無法割裂的,書寫本身就是在一段歷史。而那沉澱下來的墨跡既是本人的私有歷史也是公共的書寫歷史。
所以不能不認真的去書寫罷。只有練好了規矩才能“隨心所欲而不愈矩”。
可是在那整體的歷史中,更無法忽略的是個人的筆意——那生動的變化又重何而來?
那些生動的筆觸,在蔣勳的筆下是那麼美好。在點化它們之前,僅僅是紙上死板的一團油墨。書法是形象的藝術,蔣勳的書上會在一開始就介紹這種字型的來龍去脈,附上相應的帖,讓人明白它們之中蘊藏的歷史,同時又輔以個人性質介紹,一點點的點拔讀者如何從那些細節中體會它們的歷史、它們的情緒、它們最打動人心的部分。
大凡講述藝術史的書,不是流於瑣碎就是自我陶醉。而蔣勳的書法史裡。沒有傳統的審美書慣用的四個字四個字那樣空洞乏味的不知所云,也沒有四平八穩的照本宣科,有的是觸及讀者靈魂深處的悖動。
那,正是因為蔣勳從書法的美感中把人類最基本的感情萃取出來了罷。美學是抽象的,然而美的載體和審美本身並不是抽象的——尤其是書法,那是緣於人與社會的共鳴所產生的豐富意蘊的藝術啊。
漢字書法之美讀後感4
“漢字書法的練習,大概在許多華人心中都保有很深刻的印象。“
我小時候印象中的書法就是寫毛筆字了。看到老師拿著大大的毛筆,大手一揮,幾個像模像樣的毛筆字就出現在白紙上,煞是羨慕,但是到底怎樣寫,怎樣讀帖卻是雲裡霧裡。老師多是臨時代課的,對毛筆字的要求不嚴格,我們有毛筆的就用毛筆寫,沒有毛筆的就找一個小棒,沾著前後位同學的墨汁,在本子上信馬由韁,對於寫“上”“人”自覺得很好寫,橫平豎直就可以,對於筆鋒、運筆、收筆等書法術語全然沒有概念,那時毛筆是一角、兩角錢買來的,墨汁也是最廉價的帶著臭味久無人問津的,所以寫完毛筆字後,教室裡洋溢著難聞的氣味,我們的手上、臉上、衣服上沾滿了,黑黑的臭墨汁,看著自己寫的歪七斜八的字傻樂,只是好玩,倒沒有太大的興趣。
現在每當走過學校的書法室,聞到那飄散過來的淡淡的墨香,看著那些中規中距或站或坐的小學生,跟著書法老師有模有樣的臨帖習子,揮毫潑墨的寫出大幅的作品,心中的羨慕之情無法言表。
直到後來上了師範學校,才知道書法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瞭解了一些書法家,更深刻的體會到描摹臨寫在書法中的重要。才真正的體會到“一直有一個紅線框成的界線存在,垂直與水平紅線平均分割的九宮格,紅色細線圍成的字的輪廓。”紅色像一種“界限”,我手中毛筆的黑墨不能隨性逾越紅線輪廓的範圍,九宮格使我學習“界限”、“紀律”、“規矩”。
那時我才開始真正的寫毛筆字,每天基本功練習都會按老師的要求認真讀帖,用心臨摹,享受著墨香,享受著漢字的美,享受著寫字帶來的寧靜致遠。“童年的書寫,是最早對‘規矩’的學習。‘規’是曲線,‘矩’是直線;‘規’是圓,‘矩’是方。學習直線的耿直,也學習曲線的婉轉;學習‘方’的端正,也學習‘圓’的包容。”學生在我們這樣一個充滿墨香的學校中學習、生活,一定的寫好人生每一筆,真切體會寫好一個真正的“大”“人”的益處。
漢字書法之美讀後感5
兩週前花一個下午讀了蔣勳的《漢字書法之美》,中午趁午休搜了搜書評,看到江弱水的《撕扇記二:美言還是不信的蔣勳》有點意思。
我對蔣勳其人不熟,初讀《漢字書法之美》的時候覺得文筆大抵就是“主觀浪漫主義”吧。江弱水引用張大春的《書法之美是知識,不是呻吟》也是蠻有趣。不過我已把此書定位為主觀的文化隨筆而非嚴肅作品後也不怎麼排斥。
有了對於這本書的總體定位後,讀起來就很順利。在煽情的文字下看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看甲骨差點遺失,看《祭侄文稿》哭安史之亂什麼的……反正就是發散發散思維,自我昇華一下。
本書細節處的問題江弱水那篇文擇了好多,雖然也看到有人罵江弱水酸腐炒作,但是我還是贊同嚴謹對待細節。不過把《漢字書法之美》當做別人主觀的文化隨筆,外加自己的歷史常識還在,其實這些細節也不是太困擾。
說個總體印象,《漢字書法之美》一書文字浪漫煽情,歷史細節有含糊處,漢字演化部分不夠嚴謹,書法賞析有認字錯誤並且偏作者主觀,後附雲門舞集和書法教育的部分寫得空泛主觀。
作為文化小品可讀,淺顯瞭解漢字書法可讀,假日消磨時間自我昇華可讀,不必認真當做學術著作來讀。
看完本書我還是有個人收穫的。作為一個膚淺觀眾,我一直喜歡端方小楷,對行書與草書不太會欣賞。本書對於我的益處是稍微提升了一點對行書的理解和欣賞力。
還有年底雲門舞集有一場在廈門的演出,我會考慮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