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嘗君列傳讀後感(通用5篇)

孟嘗君列傳讀後感(通用5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孟嘗君列傳讀後感(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孟嘗君列傳讀後感1

  《孟嘗君列傳》出自《史記》,是記述孟嘗君許多事蹟的文獻。透過《孟嘗君列傳》我們認識了孟嘗君這個人,瞭解到了他傳奇的人生,知曉了他很多高尚的品德,也領悟到了許多人生道理。

  讀完《孟嘗君列傳》我收穫匪淺,我覺得我們應該向孟嘗君學習。孟嘗君列傳講述了,孟嘗君不凡的出生故事,他的母親就非常開明,知道了人命不可以如此迷信,不能因為出生時間而判定人的一生。孟嘗君也不辜負母親期望,長大以後就成為了非常賢德的人。

  長大以後的孟嘗君接待賓客,廣交好友,後來成為了秦國的宰相,可是也因為他特殊的出生身份遭遇到了秦國一些人的猜忌,險些就入危險了。而在危難關頭,孟嘗君表現出了自己的品德,那些原本不被看好的賓客其中幾個人恰恰是在危難關頭髮揮了關鍵作用。

  從《孟嘗君列傳》故事當中,我體會到了為人待人不應該非常注重出生,人出生可能非常貧賤,可是隻要這人後來發展了努力了,我們應該懂得尊重他人,學會交朋友。

  總的來說,孟嘗君列傳所闡述的道理挺多,大家應該好好閱讀,從中體會道理。

  孟嘗君列傳讀後感2

  在電影《天下無賊》中,有這樣一句臺詞:“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不僅僅在21世紀,在離我們非常遙遠的戰國時代,人才也是相當重要的,只不過當時不叫人才,叫做“士”。

  在中國古代,“士”的含義甚廣,既可指士兵、武士,也可指士大夫、貴族,還可以指青壯年男子,但最常見的含義應該是指具有某種品質、技能或才幹的人和知識分子,《孟嘗君傳》中的“士”應該只能是後面的兩種人。既然只要是具有某種品質、技能和才幹的人就可以稱為“士”,而不一定必須是知識分子,那就不應該把《孟嘗君傳》中的“雞鳴狗盜之徒”排除在“士”之外,因為畢竟他們也有一技之長啊,而且除了“雞鳴狗盜”以外,他們應該還有其它的技能和才幹,他們才能夠享受孟嘗君給他們作為食客的待遇,否則,孟嘗君就是一個白痴,每年費許多財力去養活那些一無所長的廢人。有什麼用呢?

  其實,在孟嘗君門下,有很多符合王安石標準的“士”,就是馮諼。一次,孟嘗君派馮諼到薛地收回利息,但馮諼發現很多人還沒有能力償還利息,於是他假傳孟嘗君的命令,收回債券,並當場燒燬,令在場的人無不為之感動。

  又過了一年,有人在齊愍王面前詆譭孟嘗君,愍王便以“寡人不敢把先王的臣當作自己的臣”為藉口罷掉了孟嘗君的相位。孟嘗君罷相後返回自己的封地,距離薛邑尚有百里,百姓們早已扶老攜幼,在路旁迎接孟嘗君。孟嘗君此時方知馮諼焚券買義收德的用意,感慨地對馮諼說:“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

  有這個故事可見,孟嘗君手下不乏各種精英,也難怪,孟嘗君就是一個喜歡結交門士的人,手下的門士近3000餘人,難道說這3000多人都是“雞鳴狗盜之徒”嗎?我們不能因為一兩個人的長處與傳統觀念不符,就認為孟嘗君手下養著3000多的“雞鳴狗盜之徒”。這是對孟嘗君的褻瀆,更是對歷史的褻瀆!

  在孟嘗君被囚禁的時候,誰能帶著他逃脫?只有那些“雞鳴狗盜之徒”。孟嘗君不僅是“雞鳴狗盜之雄”,更能得“士”,甚至能得到“南面而制秦”的“士”。王安石的這篇文章,從文學角度來說是非常精彩的,“轉折有力,首尾無百餘字,嚴勁緊束,而宛轉凡四五處,此筆力之絕。”但是,若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篇文章不夠好,他可能夾雜了王安石的某些個人情感。他之所以這麼寫,是想指出當時對人才的高要求,從而表明自己的抱負。

  孟嘗君列傳讀後感3

  大家一定知道齊國的孟嘗君吧,今天我讀了《孟嘗君列傳》,體會到了孟嘗君對國家的忠心。他足智多謀,待人和氣,忠心耿耿,為了國家的利益處處謙讓,他雖然出身低賤,門第低下,但他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

  在孟嘗君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靖郭君怕他成不了才,便叫妻子不要養活他,他的妻子偷偷養活了他。孟嘗君從小就苦讀兵書,一有空就學習,十二歲時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說起兵書來滔滔不絕。這時候他的父親靖郭君才開始器重他,讓他主持家事,接待各國使者。孟嘗君對衛國使者說了降齊國和聯盟的好處,衛王立刻降了齊國,從此孟嘗君的名聲也傳揚各國。晉楚兩國請孟嘗君為太子,孟嘗君急忙推辭,說自己不能背叛國家,做出不忠義的事。齊威王同大臣蘇代前來迎孟嘗君,封他為丞相。

  在後來的日子裡,孟嘗君又利用秦與韓、曹、楚三方的怨恨,派人乘機出兵,奪取了三郡,受到了齊王的信任。奸臣呂計心懷嫉妒,誣陷孟嘗君反叛齊國,當時的齊閔王是個昏君,他聽信讒言,便準備對孟嘗君削職,許多人暗暗唾罵齊閔王昏庸,朝廷的忠臣個個辭官回鄉。孟嘗君見因為自己使得朝廷大亂,便棄官回鄉。

  從孟嘗君的身上我體會到了我們要勤學苦練、奮發圖強地學習,用功讀書,為國家奉獻自己知識的力量,長大好好報效祖國。要熱愛自己的國家,面對極大的誘惑時,不能做出對國家有傷害的事情,不能背信棄義、恩將仇報。當別人誤解你時,你要冷靜,不能衝動,要心平氣和地對別人說出自己並沒有做這件事情,要以大局為重,寧可捨棄自己利益。不能因為別人的對自己的偏見從而放棄,要勇敢的.面對困難。寧捨棄小利,換取祖國太平。

  孟嘗君列傳讀後感4

  孟嘗君,姓田名文,齊王同宗。其人素有賢名,與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並稱為戰國四公子。

  公元前299年,齊、秦交好,孟嘗君應秦昭王之邀相秦。第二年,秦昭王受人挑撥,囚禁孟嘗君,欲殺之。幸賴食客中雞鳴狗盜者之力,孟嘗君才得以狼狽逃回齊國。自此,孟嘗君深怨秦國。

  孟嘗君回國後,齊閔王任命他為齊相。不久,孟嘗君就聯合韓、魏攻秦,歷時三年,終於攻破函谷關,秦國朝野震動。此時的孟嘗君,可謂是一雪前恥,意氣風發,在四方諸侯中聲名大顯。最後,秦國被迫求和,歸還先前侵佔韓、魏的土地。而齊國地處東海之濱,與西邊的秦國相隔十萬八千里,在這場連續數年的戰爭中,齊國沒能得到秦國的一寸土地,反而大大耗損了自己的國力,加重百姓的負擔,實在得不償失。

  後來,齊閔王忌憚孟嘗君的威勢,準備除掉他。孟嘗君得到訊息後,逃到魏國。魏昭王任用孟嘗君為相,他又聯合秦、趙,幫助燕國攻打齊國,齊國戰敗,幾乎亡國。這件事固然是齊閔王對不起臣下在先,但孟嘗君確實是把自身利益看得比國家利益重要,為了個人安危背叛家國,置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這種人實為君子所不齒,又怎麼配稱賢明呢?

  在人主眼裡,背叛舊主的人是危險的,更何況背叛自己國家的人。這樣的人,人主可能會因為暫時的利益任用他們,但卻不會從心裡真正信任他們。齊國戰敗之後,孟嘗君也離開魏國,回到領地薛邑,割據一方,與各諸侯國之間保持中立的關係。

  可是好景不長,孟嘗君死後,其子爭相奪權,齊、魏兩國趁機聯手消滅孟嘗君全族,並瓜分其土地。這恐怕是孟嘗君生前所不能預料的吧!

  孟嘗君列傳讀後感5

  孟嘗君善於結交豪傑,廣納賢才,例如,他對於馮諼,可謂一忍再忍,不管馮諼做得如何過分,孟嘗君都以容忍的姿態對待。孟嘗君的寬厚也贏得了賢才的忠誠,因此馮諼讓他一次次逢凶化吉,總是獲得重用,最終有了安全的歸宿。

  最傳奇的例子是孟嘗君被困在秦國期間,為了脫身,他手下的門客偷來白狐裘送給秦王的寵姬,從而獲得秦王寵姬說情,得到秦王許可離開秦國。正當秦王反悔,孟嘗君逃跑到函谷關時,又是門客假裝雞鳴,矇騙守門吏打開了函谷關,孟嘗君從而得以脫身。對於這段傳奇歷史,王安石做了簡單扼要的敘述:“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世人都說孟嘗君能得人才,天下賢才因此紛紛歸附他,最終孟嘗君也靠這些人的力量,從虎豹一般兇狠的秦國安全脫身。

  接下來,王安石筆鋒一轉,開始批評孟嘗君。王安石將所謂“士”的標準提高,不是說有一技之長,能偷東西,能學雞叫就算作是“士”。真正的“士”,應該能夠安邦定國,抵禦侵略,孟嘗君如果真的能得到“士”,那麼就應該可以讓齊國更強大,從而制服秦國,“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這句話可謂擊中了要害,讓人重新審視孟嘗君的那些傳奇事蹟,王安石確實沒有說錯,孟嘗君所謂的那些“士”,除了雞鳴狗盜,為孟嘗君的個人和家族利益打算盤,對齊國幾乎毫無貢獻,沒能幫助齊國抵禦強敵,振興國力。相形之下,魏國信陵君手下計程車,能助他擊退強秦,拯救趙國,兩者素質根本不在同一個層面。

  因為史書上確實沒有孟嘗君振興國家擊退強敵的例子,王安石輕輕一句,很有說服力,顛覆了讀者對孟嘗君的形象,接下來又揭示孟嘗君不能得到真正賢才的原因,門下雞鳴狗盜之輩太多,真正的賢才就進不去,因為兩者是相排斥的。

  八十多個字的文章,寫得波瀾起伏,環環緊扣,可見評論也像故事一樣,需要波折和懸念。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