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語用”的閱讀教學實踐》讀後感

《指向“語用”的閱讀教學實踐》讀後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指向“語用”的閱讀教學實踐》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近期,我有幸閱讀了陝西師範大學附屬小學副校長王林波的著作《指向“語用”的閱讀教學實踐》。此書的內容分為兩部分,上編主要介紹了作者的語用教學探索,下編主要介紹了作者的一些語用教學實踐。整本書內容豐富,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語言精練。書中對教學實錄的描述具體生動,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讀完此書,我受益匪淺。在此,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收穫和想法。

  一、指向“語用”,堅持一課一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聚焦語言文字的運用已成為廣大語文教師的共識。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當然也沒有完全相同的人,每一位作者的學識、經歷不同,所寫出來的文章自然也風格各異。教學任何一篇課文,我們都應當走近作者,走進文字,發現只屬於這一課的特點。

  針對語文課堂上存在的模式化、形式化等問題,如何真正做到“一課一得”呢?作者向我們提出了兩種對策。一是關注語言,發現“這一課”的表達特點。我們要學會發現每一課的個性,去關注每一課獨一無二、與眾不同的表達方法,去揣摩,去習得。二是聚焦表達,發掘資源當堂習得。為了讓學生切切實實地有所收穫,真真正正地提升語文素養,教師必須發掘最有效的教學資源,為學生創設最有利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在課堂上及時進行語言的實踐,從而習得方法。

  二、指向“語用”,讓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同生共長。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由此可見,閱讀與習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只有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融會貫通為一體,二者才能同生共長。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既要關注表達,在閱讀教學中領悟寫法,還要重視語用,在實踐練習中提升表達水平。首先,要充分利用閱讀教學中的“例子”,在品析寫法中最佳化習作技能。例如,我們在教學《觀潮》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領悟文章佈局謀篇的方法,先總後分,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去後”的順序進行描寫等,可以佈置學生在課後進行一次練筆,仿照文中的寫法,描寫一場雨、雪等。其次,在習作課上,我們也不能丟掉一篇篇的課文。在習作之前,可以先回顧本單元課文中的寫作方法,並在自己的習作中運用。例如,我們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習作時,習作要求學生按一定的順序寫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回顧本單元的兩篇課文《麻雀》《爬天都峰》和兩篇習作例文的.寫作方法,再指導學生運用在閱讀教學中習得的寫作方法完成本次習作。

  三、基於“語用”,讓積累更有意義。

  積累是表達的基石,語文教學要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須重視積累。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引導學生做好積累。一是有選擇,讓積累更有價值。我們要指導學生學會取捨,選擇文中語言優美、特色鮮明、富有哲理等有價值的詞句進行積累。二是有方法,讓積累更有效果。教師應當結合課文的內容及語言表達的特點,教給學生適合的方法,這樣的積累就會事半功倍。例如,我們在引導學生積累《爬山虎的腳》一課第三自然段的內容時,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提示學生從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形狀和顏色三個方面有序進行。三是有運用,讓積累更有意義。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積累好的語言,更要讓學生在充分積累的基礎上運用語言,進行語言實踐。當學生體會到積累語言是有用的、有價值的,再一次的積累才會充滿動力。

  四、基於“語用”,讓思辨走向深入。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當引導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們應當藉助一篇篇課文的教學,培養學生感受、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語文課上需要深入的思考,需要有質量的表達,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創設情境,引發認知衝突,將學生的思考有效地引向深入,促使學生的言語表達在特殊的情境中不斷得到激發。

  讀一本好書,就是交了一個益友;讀一本好書,就是與一位智者對話。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讀完此書,我對小學語文教學有了更多新的認識,我也發現了自己的課堂上存在的許多不足之處。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思考、探索,不斷從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促使自己的語文教學水平不斷得到提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