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精選15篇)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精選1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1
這一週我閱讀了書籍《拆掉思維裡的牆》,這本書給了我很收穫。《拆掉思維裡的牆》裡的內容主要幫助我們看清我們自己思維裡的一些模式,並且幫助我們分析這些我們可能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思維模式。
其中讓我最有收穫的是書中的第六章“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著”,這章主要講述著我們在生活中的很多的心智和思維模式。
其中一種模式是大部分人都有的:他人掌控你的情緒。人都有喜怒哀樂,但是很多人的喜怒哀樂都被別人掌控。有人罵你,你就會生氣;有人誇你你就開始;今天開車的時候堵車你就會抱怨。這些都是外界控制了你,就像堵車和不堵車一樣,如果堵車你就不爽,如果不堵車你就開心,那麼你就被他人掌控了。如果這樣的話,別人要你開心,你就開心,別人要你生氣,你就生氣。
這樣被他人掌控情緒的人,都裝有一個受害者的模式,他們把自己當做受害者,遇到問題總是怪他人,不去尋找自己的原因,或者不去想辦法解決,總是在抱怨。遇到問題會抱怨、推卸責任,這不管我的時,實在是太累了。
我也有這樣的模式,在平常我遇到一些問題我也會抱怨,怪外界的原因。這樣的行為可能會讓我成為一個推卸責任的人,這的行為還會讓我的成長緩慢,因為一直抱怨去找自己的原因,這樣自己的問題還在,得不到改善,下次依然這樣。
書中還講述了很多人很多根深固蒂的思維模式,以及一些思維中的“牆”。
試著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裡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也許成功就是這樣簡單。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2
剛看到《拆掉思維裡的牆》一書的時候很驚喜,雖然我們都或多或少知道潛在意識會對生活產生影響,但是那究竟是我們心裡的一堵牆還是一道光,卻未曾去思考辨別。今天我想與大家分享此書的第三章:心智模式決定我們的命運。
我們大多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一篇文章一段讀閱前後兩個字寫反了,就像剛才那樣,你發現了嗎?我們的大腦依然會將“讀閱”讀成“閱讀”。很神奇,我們看到的並不完整真實,而是常常由於我們的思維慣性構建成了另外一個世界。就像書中所說:你永遠只能看到真實世界中你想要看到的那一部分。聽起來很神奇,但仔細回想,當你開始打球,你會發現你遇到揹著球包的人變多了,當你對烘焙感興趣,你的世界裡出現了很多烘焙愛好者。樂觀的人總能看到一個充滿希望的世界,悲觀的人常常發出就只剩半瓶水的感嘆。這些隱形的意識時時刻刻在影響我們的思維,最後影響到行動。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很長一段時間人們認為4分鐘跑完一英里是人類的極限,但班尼斯特在科學論證後把時間縮短到了61秒,停滯不前後,他忽然意識到他的潛意識一直在限制他,最後他成功突破了60秒大關。這往往就是現實中的我們,遇到一項工作,若要先設定了一個我不會的框框,我們就會永遠停止不前。也會有些人努力奮鬥過後遇到了困難,此時若你的潛意識是放棄,結果就會草草了事,但若你的潛意識裡是遇到事情不退縮,而是去想去做去嘗試,不把自己設定侷限,我相信事情的結果會出乎我們的意料。
若想要自己的世界變好,就要修煉自己的潛意識,這會讓我們變得更強大更具有正能量。同時我們也要知道世界會隨心境改變,但不會隨意改變,就像60秒人跑不了四英里一樣,人是有極限的,但這極限往往要比我們所想的厲害的多,所以引用書中的一段話與大家共享:願賜我一顆平靜的心,去接納我所不能改變的事物;願賜我勇氣,去改變那有可能改變的東西;願賜我智慧,去辨別這兩者的差異。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3
每個人心中都有對於這個客觀世界的判斷法則,或基於生活的經驗,或基於從小到大所學的知識。《拆掉思維裡的牆》中提到了很多有趣的觀念,作者幽默地講述了很多關於思維的秘密。讀完後,讓人不禁反思,不是每個人人生的不同導致了個人的快樂或不快樂,命運更多的是由心智模式決定,你的內心是不是有足夠的勇氣去拆掉自己預設的層層障礙,成長為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書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也是我們一直以來會犯的一個錯誤。我們總認為暫時沒有取得成功問題不在於自己,不是自己不夠努力,我們只是在等待興趣的出現。就好比工作,一旦我們發現了真正想做的事情,我們才會全力以赴投入工作,而不會像現在這樣,在這一個自己並不滿意的工作崗位上得過且過。事實上,是我們都顛倒了工作和興趣的因果關係。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在短時間內就能找到終生的事業的機率幾乎等同於中彩票的機率。只有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才會發現工作的樂趣,才會感受到工作帶來的快樂和收穫才能保持最初的熱情,一如既往地熱愛工作。
看完這本書,解答了內心的很多疑惑。一切就如同書裡說的那樣:“也許,我們自己都不曾意識到,我們為自己構建了一個世界,然後又反覆強化,最終讓我們相信這個世界,就是我們構建的那樣。這個世界裡,卻唯獨沒了我們本來的樣子。”或許,我們都該勇於拿起這把錘子,打破思維裡那堵結實而厚重的牆,勇於改變自己的心智模式,堅持自己的內心,成長為自己理想的模樣。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4
最近讀了一本名叫《拆掉思維裡的牆》的書,書如其名,作者在輕鬆愉快的聊天氛圍中為讀者展現了一些全新的理念和思維模式,引發了大家對生活對工作甚至於對自己的人生規劃的很多思考。我也有幸頗為受益,在這裡想談談我的感悟。
"任何一個瑜伽教練都會告訴你,即使認真的投入你的呼吸——這麼你每天做無數次的事情——都能感受到無數的樂趣。"作者提出在職場和生活中總是存在著有興趣一族和沒興趣一族兩種人,並一針見血地指出一個人對他的工作或生活是否感興趣根本上在於他是否投入自我,身在其中。有趣之人敢於嘗試和冒險,他們將自己投入進一件事情中,如若事情順利,他們便收穫成功,如若事情不順利,他們也能收穫經驗智慧,進而不論事情結果如何,有趣之人總能在其中感受到收穫和樂趣。而無趣之人往往因為擔心失敗,連嘗試也不敢去嘗試,當然就不會有任何樂趣可言。
作者還分享了其在招聘團隊成員時寧願選擇最初能力不是最好,但肯接受低薪做事的人的理念。"當一個人為了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後的工資來做事情的時候,他往往能夠把工作做到最好,也一定會收到最多的報酬。
還記得在祿口機場入職的第二天,科長讓我們寫下加入執行指揮中心的感想和對這份工作的理解和期待。我憑著大學時的實習經歷一腔熱血地寫下了很多看似"高大上"實則淺顯空泛的話語。那時只是幼稚地認為指揮中心是機場的"大腦",是負責所有一線保障工作指揮排程的中心,是機場與空管、航空公司資訊交流的重要視窗,內心因為能夠成為一名指揮員而感到非常地光榮和自豪。
終於正式成為見習指揮員後,才發現這份工作並不像自己想象得那麼光鮮而輕鬆。從航站樓的玻璃幕牆損壞到航空器在半空中遭遇的鳥擊,從航空器的加清排汙到油量餐食配載,從逐條核對次日航班資訊到所有航班停機位的預先分配實時調整,從正常性航班資訊統計到應急救援方案的不斷更新培訓考試演練……指揮科的工作專業性要求高工作內容又繁多而瑣碎,指揮員在不斷學習專業知識、規章制度,熟悉明瞭航班執行保障中空管、航空公司、機場各家工作內容的同時,還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去做好每一次溝通,正確傳遞每一個資訊,保障好每一個航班。正常性統計席、次日計劃席每天都要仔細核對、統計大約500條航班資訊,每條航班更是包括了航班號、機號、航線、計劃/預計/實際起飛落地時間、擋/撤輪擋時間、是否起飛/關艙門延誤、延誤原因等等數不清的分支資訊;航班高峰時段或是遇上雨雪天氣、意外狀況,協調席、資源分配席7臺電話、4臺對講裝置此起彼伏響個不停,塔臺、機組、代辦、地服、廊橋、現場……都在"呼叫中心";更不用提暑運春運或是動輒天氣不好時,通宵是每一位指揮員的家常便飯。
一次朋友小聚聊起工作,對方薪水比我高,工作比我清閒,卻整天覺得工作生活毫無意義。當我向她解釋我的工作內容時,她又驚歎我的工作如此枯燥辛苦。接著,一個晚上都成了負能量灌輸大會,休息日過得比工作日還心累的我帶著滿腦子的想不通回去了。
第二天工作恰逢晚上雷雨,天氣驟變,出港航班返航,到港航班備降外場,班組成員全部聚集在AOC大廳共同關注天氣情況、協助受影響航班的保障。8雙眼睛一同盯著進離港航班監控系統,等待著天氣轉好,第一架飛機的安全落地。大螢幕上一架架的飛機和大廳裡的同事們同樣繁忙同樣井然有序,我好像突然明白了自己堅守這份工作的理由。
對於機場而言,絕大部分的一線保障工作都是繁雜瑣碎而又辛苦的,但正是因為成百上千個瑣碎的工作被我們共同的努力和智慧整合到了一起才能夠保障航班的安全準點,才能為航空公司、為旅客提供出優質的服務,將祿口機場建設成為一流的國際機場。因為我們將每一個自我投入進了祿口機場這個集體中、投入進了每一份枯燥瑣碎的工作中,才能在不斷的學習進步中收穫了屬於自己的樂趣和智慧,才能在其中感受到那份集體的成就榮譽給個人帶來的喜悅和感動。
年輕人,跳出周圍的環境給你的思想套上的枷鎖吧,拆掉思維裡的牆,不要僅僅用世俗的標準冷眼旁觀你的工作生活。全力地擁抱你的工作和生活,帶著你的青春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它們,你會發現它們也會熱情地回你以擁抱。奉獻出你的青春,成就你的自我。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5
難得的,一學期結束了,第一次讀完一整本書,這次是在幾百本電子書中挑了標題還比較吸引我的這本《拆掉思維裡的牆》,作者古典,從字裡行間可以瞭解到他曾經是老師,後來選擇辭去收入豐厚的工作轉而創業。
書中談及的恰恰是我現在亟需關心的話題,有關擇業,有關買房,有關規劃自己的生活。
“對於那些事業沒有最後定型,還有抱負、有理想的年輕人來說,40歲之前租房為好。”——王石
作者不僅十分贊同這種說法,還更加“危言聳聽”地說:”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他認為,當我們因為房供每個月只有區區一點結餘的時候,我們也就必須小心翼翼地避免所有的大額消費或是出遊行動,或是工作中所需要的不便宜的職業培訓,乃至一次難得的跳槽機會。如果你每一次都以“房貸壓力”為理由拒絕這些體驗,久而久之,你也會被新浪潮淘汰,到那時,你便可以蜷縮在你那唯一僅剩的房子裡,感受那獨特的安全感。
我第一次接觸到這樣的“寧願租房不要買房”的經驗談,是在看《金星秀》的時候,當眾人眼中的成功舞蹈家金星說她幾十年都是在租房住的時候,我也不禁驚訝。
難道是買不起嘛?當然不可能。但是她有一整套的理論,儘管已經記不太清,但我已經被徹底說服。買房,的確,你似乎給自己造了一個美好而穩固的夢,但這夢是否真實美好?離開父母的扶持,你能負擔起的也許只有離市中心十分偏遠的小兩套,從此開啟日夜兼程的通勤生活。
也許你說不怕辛苦,但是時間成本呢?每天多少小時花在路上,而回到家後又因為精疲力盡根本無心深造,日復一日,除了房貸越來越少,得到了什麼?
那如果你選擇依賴父母的實力,讓他們幫你買房,作者總結的極好“這種人基本上前途和發展由父母控股,因為經濟不獨立就一定意味著夢想不獨立。”父母可能說的話想必我們也不難想象:“房子是我給你買的,工作是我給你找的,讓你聽話難道不應該嗎?”
請問你,準備好被綁架一輩子了嗎?
就在我的身邊,我的朋友,口齒伶俐,人也機靈聰明,剛過三十,在父母的幫助下娶妻生子買房買車,然後準備把自己的聰慧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在麻將桌上度過餘生。他曾在我面前,感嘆過想要出去闖闖,但是即使機會來了,他有說走就走的權利嗎?沒有。
買了房,似乎就意味著從此安了心,一輩子定下來了,接下來就要按部就班結婚生子,然後退休跳廣場舞。並不是反對這個過程,只是時機還不到,心會有不甘。
個人感覺,作者整本書邊就著“突破常規”這個主題,傳達了他的諸多感想,然而邏輯性卻並不那麼強,不能稱得上渾然一體。可以感受出,作者是個經歷豐富並且善於總結的人,許多的語句讓我感覺精彩絕倫,便紛紛摘抄在本子上:
“你想要在婚姻裡獲得的東西,一定要有能力自己給自己。”
“吃飯的時候吃飯,喝水的時候喝水,這就是一種修行。”
“恐懼就是一個懦夫,當你觸及他的底線,能夠接受最壞的結果,並且準備和他大幹一場的時候,他早就不知道躲到哪裡去了。”
最讓我眼前一亮的是他稱之為“yesbuter”的一類人,這類人常掛在口上的話便是“yes,but...”面對他人的建議或是想法,他會禮貌性的同意,然後不假思索的拒絕,同時為了顯得不那麼無理,他會找出豐富的理由來為自己辯護。以前的我,常常會陷入和yesbuter的爭執中,企圖用各種道理去說服他們,到最後我發現,他拒絕接受並不是因為道理他不懂,而是他不會那麼輕易改變,因為改變突破了他的舒適區,對他而言充滿了風險。
我曾不止一次遇到這樣向我諮詢意見的人:我該選A還是B,我很糾結。我給他比較分析以後,推薦A,他會說A是不錯,但是B有這些優點....那我只能說,既然你覺得B更好,你就選B吧。他就會接著說:可是B又有許多缺點...直到把我繞暈,他最後會用一句話總結:真不好選,我還是再想想吧。剩我一個人在原地眩暈。在我看來,在人生的任何一個抉擇面前,你的任何選擇,都是同時選擇了利好和風險,不論是比較哪一個利好更大還是比較哪一個風險更小,都需要能夠承擔風險的勇氣。如果你只想找到一個只有好處沒有任何缺點的方法,那我勸你還是原地不動比較安全。
”願上帝賜我一個平靜的心,去接納我所不能改變的事物;賜予我無限勇氣,去改變那有可能改變的東西;並且賜予我智慧去辨別這兩者的差異。”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6
把書一開啟我就被那些插畫吸引住了,於是我帶著好奇的想法把那些插圖看完了。古典老師的每一句話都讓我獲益匪淺。
第一章講的是買房的問題,古典老師的觀點是: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有人說“房子讓我有歸屬感”,所以他們放棄很多發展的機會,浪費掉創業的機會,花掉自己未來10年轉換工作的機會,買了一套房子。其實他們缺乏的是“安全感”,畢竟在這個大城市中,有一個棲身之地,會讓人覺得心裡踏實。可是在這個房價居高不下的社會,出賣夢想換回來的房子或者安全感,值得麼?
書中有講到努力論:選擇不對,努力白費,錯誤的努力比不努力還要可怕。每個人都需要給自己未來設定一個大方向,如果方向錯誤了,那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費的。舉個簡單而又深刻的例子,如果你從天安門向正西走,希望去頤和園,你能到達麼?即使堅持到環繞地球也不行,因為頤和園在天安門的西北邊。所以首先要給自己一個正確的選擇,然後再努力地去實現它。
人人都是規劃師,關鍵是自己學會規劃和修正,先要打破思維的僵局。拆牆很重要,建牆更重要。人們經常羨慕別人功成名就,抱怨自己時運不濟,遇人不淑。其實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裡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也許成功就是這樣簡單。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7
始終相信走過必有痕,雖然是8年前的讀物,現今讀起來依舊熱情澎湃,不能自已。有些觀念很中肯,自然有些觀念放在現在不合時宜,我是秉著開卷有益的態度讀完此書的,就我個人而言,感受有幾點:
1、不要把它當成《聖經》一樣的讀物,信以為真的可以憑藉此書擺脫拖延症、丟掉苦行僧的生活,一躍而上放逐自我,實現夢想與現實的跨越,把它當作成功學來看,成功的機率微乎其微,所以拿到一本書本著學習吸收的態度去看就好,不要奢求索取過多。
2、作者前文提到買房婚姻觀、戀愛觀我和大多數人一樣,是不贊同的,愛情的保值保鮮、幸福感和有沒有房有關係嗎?有!要說絕對的有關係那就是房和車代表著家庭的生命力與經濟基礎,就像生態系統中萬物需要陽光、空氣、土壤、水一樣。麵包與牛奶,必須有。但是沒有房車就代表著不幸福嗎?那是你自認為的不幸福,也許他的婚姻因為種種遭迫只過著比一般人還要普通的日子,他未來的生活很不幸,但是簡單的一屋兩人、三餐四季就足以讓這家人滿足。你還會說他們不幸福嗎?
3、自我係統與社會系統的切換真的需要時間。這和情商高低沒關係,和你有沒有錢沒關係,和你的心智模式有關。看開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不開: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些取決於內心的心智的變化。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8
喜歡作者關於人生是三腳架的比喻,他說生活是由自我、家庭和職業三個支架組成的,在不同的環境中調整節腳不同的長度就能站穩。但卻有很多人壓縮自我或者家庭的時間,慢慢就變成了單腳架,最後導致單腳架不堪重負。我們要做穩固的聯動三腳架,要學會適時放緩自己的腳步,知道自己要在職業裡面獲得什麼、不要什麼;也要知道自己希望在家庭裡面獲得什麼、不能做什麼。
讀完之後感覺更加理智和冷靜了,最大的收穫是:學會不抱怨生活,做生活的掌控者,而不是受害者。
受害者往往能收穫發洩的快感、被同情、覺得自己其實是正確的。掌控者最大的收穫是找到新的可能性,自省,覺得自己可以應付一切,有動力去再嘗試。受害者生活在讓自己舒服的自憐狀態,卻失去了掌控生活的機會和可能性。掌控者則需要面臨一些壓力和麵子問題,卻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
今天是2019年2月15日,一個不同尋常的週五。
我們都說過程比結果重要,可是捫心自問,我們做每件事情的時候,縱然覺得結果不重要,可是卻是那個結果支撐著我們克服了困難,收穫了整個過程。成年人的社會是結果導向型的。人成功的時候,有無數種說辭解說自己是怎麼成功的;一旦失敗,就有無數人去分析你是怎麼失敗的。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9
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用金錢、權利、職位來衡量人生的價值,認為所有人的人生意義都是透過金錢、地位 … 唯一的標尺來衡量的,於是人們追名逐利,攀龍附鳳,卻漸漸忽略了自己內心的真正訴求。其實,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衡量生存的意義不應只侷限於一種,人生的追求不應只停滯於物質的積累,我們應該去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快樂,去實現自己活著的價值。忽略了自己的需要而一味去迎合社會的口味,即使獲得了所謂的“成功”,內心仍是空白的。
記得高中的生物老師曾經說,當你不知道該怎麼辦時,隨大流一定不會太錯。但是,如果大流錯了呢?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大多數人手中。真的迷茫時,停下來問問自己的內心,你會最終選擇一條雖然不是車水馬龍、繁花似錦卻有著別樣風景,讓你快樂滿足的路。
“成功是越走越近”,永遠不要等待,只要不斷嘗試生命自會給你不一樣的驚喜。拆掉思維的牆,不要在浪費自己的生命去換去別人眼中的光環,把握住自己的內心,丟掉所有的顧慮,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努力成長為自己想長成的樣子!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10
《拆掉思維裡的牆》給讀者的是一種高瞻遠矚的指導,而不是指手畫腳的干預。“拆掉思維裡的牆,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只要我們敢於開啟禁錮思維的牆,真實面對掌控我們的生活,就能找到人生出路。但是,每個人的情況都是不同的,人人都是規劃師,關鍵是看自己能不能“打破思維的僵局,拆掉思維裡的牆”走出來,學會規劃和修正。拆牆固然很重要,重建更重要,因為破舊立新是一個系統工程,有破有立才能繼續,光破不立,還只是一團亂麻或者一堆廢鐵。書中是給出了重建的指導,但關鍵要靠自己去領悟。
該書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是,要敢於拆掉思維的牆,找到成功之路。優秀的人總會用不同的思維模式,在巨大壓力下,保持完全不同的平和心態,對不同事物有全新的看法,對同樣的事情有完全不同的結論。他們敢於拆掉思維裡的牆,都是潛意識在發揮作用,他們拆掉思維裡的牆,自動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過濾不想要的東西,然後,將最新認知、自己思考和獲取方式進行重新構建,找到新的成功之門。
而積極面對一切情況,則是突破思維禁錮的原則之一。書中的很多內容是現實生活中的例證,鮮活可見,觸手可及,有很強的說服力。也許,連我們自己也不曾意識到,人生的許多困惑背後,往往藏著一堵堵阻礙著我們發展變化的思維的牆,把我們與美好的生活隔開了。只有拆掉思維裡的那些牆,你才可以獲得成功、快樂、自信和幸福。用積極的思維方式面對生命中的一切,即使一輩子都默默無聞,無所建樹,那麼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因為,你已經享受了真正的快樂,享受了你付出與奮鬥的過程,那麼你是幸福的。相反,你用負面思維去面對一切,那麼生活所能回饋給你的也只會是負面的。那麼,你的人生就會很灰暗,只能在思維的牆裡面鬱鬱寡歡中等待生命盡頭的到來。
書中“發光論”告訴我們:“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捍衛它。當別人做不到什麼的時候,他們就想要告訴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麼,就得去努力爭取。就這樣。”金子是藏在礦物質裡面的,如果你是金子,常態是不發光的。當你被挖掘出來,必須經過痛苦的碾磨、沖刷、浸泡,熔掉你身上的雜質、壞習慣和汙點;然後,還要成型、打磨、拋光;最後,才成為很有價值的發光的金子。其實,大家都是金子,但是成長過程相對比較複雜,需要聚集金子般的智慧,才能拆掉思維裡的牆,獲得真正的成功——成為“發光的金子”。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11
書中的“努力論”警示我們:如果選擇不對,努力白費,錯誤的努力比不努力還要可怕!如果你從天安門向正西走,希望去頤和園,你能到達麼?即使堅持到環繞地球也不行,因為頤和園在天安門的西北邊。沒有拆掉思維裡的牆,你還以為你的努力會使你離理想越來越近。殊不知,你不努力還與理想離得近一點,越努力,離得越遠。所以,每個人都要拆掉思維裡的牆,給未來設定一個大方向,你設定是對了,成功就很簡單;設定錯了或者偏差了,就不可能到達最終目標。
書中的“等死模式”警告我們:做任何事情不能拖拉。比如,你早晨起床,本來預計6點,可是6點鬧鐘響過後,還想睡會懶覺,翻身再眯一會,等你起來的時候,時間已經7點了。本來計劃好的,7點看什麼書,8點做什麼,9點幹什麼,10點做什麼,因為一時的拖拉,整個計劃都拖後,就會讓自己很懊惱。如果這時候再來點突發事件,估計就不會按正常的思維方式處理了。也就是——你越是不想動,你就越不動;你越不動,你為此付出的代價就越大。這種“等死模式”在當今社會很普遍,危害會很大。當一個人等待與拖延的成本遠遠高於他真正開始行動所需要的成本時,他就已經陷入了越等待越不行的怪圈,難以自拔,走不出思維裡的牆。
“如果沒有一個好的開始,那麼不妨試試一個壞的開始,因為一個壞的開始,總比沒有開始強,而完美的開始,則永遠都不會到來。”該書該告訴我們,如果說一個好的開始等於成功的一半,那麼壞的開始至少等於成功的三分之一。成功,其實就是這樣簡單。成功雖然是個機率很小的事情,但大部分人也都安閒地過著不太成功也不太失敗的生活,不願意拆掉思維裡的牆。在找不到好的開始時,也只是等待,不願意有壞的開端。其實,失敗是成功之母,僅僅等待,連壞的開端都沒有,那麼徹底失敗也就不遙遠了。如果我們把成功的定義放在內心,即使是壞的開始,也能夠真正獲得可以掌控的幸福。回顧生命中那些讓我幸福快樂的時刻,都是來自於生命的最深處,這雖不是我生命裡最輝煌的時刻,但是為了我的目標默默堅守夢想,就是我的成功。這,需要拆掉思維裡的牆!
只要你樂意堅守夢想,並一直在人生之路上前行,那麼,你就是成功的!因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當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試著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裡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美麗!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12
書中觀點新穎,引人深思。任何困於現狀無法突破者試圖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應讀一下這本書。特別是初入職場、面臨選擇、初入社會的人群,它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思考,糾正我們的三觀。
當然,這本書與《經濟學》不一樣,經濟學的內容大多都是毋庸置疑的,說什麼就是什麼。而這本書給我們提供了不一樣的視角供我們學習、思考,我們得用辯證的態度去閱讀。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穫是:勿為功名累,命運多坦途,發展多角度,幸福多維度。
以前我的目標是:努力掙錢,成為有錢人。
看完這本書,使我意識到:追求金錢,並不是我最終想要的,一個富豪的孤獨生活可能不是我想要的',而且,以我現在的知識、財力、能力,想追求富裕的生活,需要我非常地努力和幸運,可能還要放棄很多東西,比如親情、愛情、友情等。
人們想要的應該是終身幸福的最大化。從這個角度考慮,我不需要那麼多錢,只要能達到不為錢而煩惱就足夠了。
現在的階段,努力很重要,但偶爾歇一歇、享受當下生活也挺不錯的。除了事業金錢,整個家庭的和睦、父母的健康、一段難以忘懷的愛情也很重要。
錢能給人帶來幸福,但錢的數量達到一定程度,也會逐漸給人帶來負面感受,也是經濟學說的邊際收益遞減定律,而我們要努力做一個邊際平衡的高手。
事業與家庭之間要保持平衡。只管掙錢,不管家庭會讓人逐漸迷失自我;只顧家,沒有事業心,也會使人一事無成。重心往哪邊倒都是不對的,其中的界限需要每個人不斷摸索、不斷嘗試。
學習和娛樂之間也要保持平衡。只懂學習,不懂放鬆是不可取的,會變成一個書呆子;而只懂放鬆、娛樂、打遊戲也會荒廢一個人,使人喪失鬥志。要學就認認真真地學,要玩也得努力玩出花來。
同樣的道理,消費與投資之間也要保持平衡。只消費不投資是窮人,只投資不消費是為富不仁。嚴格來說,消費和投資其實沒有區別,今天的消費是為了更好的明天所做的投資。
這本書糾正了我往金錢傾斜的觀念。使我的目標重新回到了:追求終身幸福收益的最大化。
面對終身幸福效益的最大化,我已經找到了一個大概的輪廓。那麼,你呢?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13
看完《拆掉思維裡的牆》,感覺它是一本不錯的書,它的確是一本人生的開竅手冊。書中包含了心理學,職業規劃,人生哲學。各組章節主題也都是現實生活中的例證,鮮活可見,觸手可及,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要想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重要因素就是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質,良好的自身素質包括很多內容,比如人品德行,文化知識,為人處世等等。其次就是你的態度,你是積極的還是玩世不恭?是開朗的還是悲觀厭世的?你生活的好與不好,成就是大是小都是由你的思維定勢所決定的。
在今天這個變化多端的世界,我們最大的危險不是外界的壓力與競爭,而是我們內心的模式,這些模式決定我們看到些什麼,感受到些什麼,如何思考以及最終成為怎麼樣的人。所以:拆掉思維裡的牆,改變我們的世界。
這本書,吸引我的不僅僅是古典,不僅僅是新精英,而更多的是書中的案例。書中的案例,某些是我經歷過的,某些是我正在經歷的,某些又是我將來不會經歷的。這本書,又像《誰動了我的乳酪》的加長版,因為這本書可以改變一些你思考的方式。
書中的“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裡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也許成功就是這麼簡單。”這讓我又想到了“靜”與“思考”,讀書多了,你自然會變得很靜,讀書的收穫多了你就會產生更多的思考。現在的天底下沒有什麼“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概念,讀書無用論都是騙人的。或許讀書和工作讓你我感受到了世界的不公平,但是世界的不公平不能改變,那麼為何不好好地改變自己呢?選擇不對,努力白費,錯誤的努力比不努力還要可怕。每個人都需要給自己未來設定一個方向,如果方向錯了,那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費。人人都是規劃師,關鍵是自己學會規劃和修正,先要打破思維的僵局。拆牆很重要,建牆更重要。拆掉思維裡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成功就是這樣簡單。
愛默生說:一個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你想看到的世界,我們的模式決定了我們看到些什麼,想到些什麼,如何思考,以及最終成為怎樣的人。這決定了一生的軌跡,如果你內心充滿了陽光,那麼你看到烏雲也是美的,如果你內心充滿了陰暗,即使你面對太陽你還能看到陰影。如果你是金子,你要提高你的含金量到一定程度才能成為金礦,當你被挖掘出來你要經過很痛苦的磨練,沖刷,浸泡,要讓你身上的雜質、不好的習慣、汙點被融掉,然後還要成型打磨和拋光,最後才能成為有價值的發光的金子。所以我們要有一個合理健康的心智模式。
《拆掉思維裡的牆》強調了人們的思維模式,不要固定不變,要經常隨事物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要變換角度,不然就會思維定式,給我們認識事物和人造成一定的阻礙,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客觀事物的存在並不因為我們而改變,只是因為人的心智模式不一樣,得到的結果就不一樣。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捍衛它。當別人做不到的時候,他們就想要告訴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麼就得去努力去爭取。只要你一直在人生路上前行,你就是成功的,因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當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裡的牆,你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也許成功就是這樣簡單。
古典老師在這本書裡談到很多方面的問題,譬如買房,愛情,工作如何提升安全感,以及如何才能成功等等,透過閱讀我產生好多對自身現狀以及未來的思考。我要克服困難,自信快樂的生活下去。正如俞敏洪對此書的評價:讓我們的生命有自己的價值,我們應當珍惜每一秒每一種思考方式,努力拆掉思維裡的牆,讓生活充滿無限的渴望與期待。
讀完這本書,我越來越認識到一個成熟的人應該學會突破現實生活的禁錮,著眼於長遠與未來。突破心智模式障礙,找到全新的思考方式。作為教師我深知在我的思維中還有許多頑固的思維之牆,我所要做的是樹立終身學習的態度,拆掉思維舊牆。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14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完第一張安全感之後,很有共鳴;提筆寫評論的時候,卻總是找不到合適的題目,猛然讓我想起了我喜歡的一首歌,迪士尼動畫《花木蘭》的主題曲《Reflection》(倒影),身邊的人事物都好像是鏡子一樣,你可以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當你面對倒影時,固有的心智模式,思維的小鬼也許就在製造各種讓你感覺不安全,甚至恐懼的戲碼。然而當你面對這些戲碼,改變心智模式來面對這些所謂的恐懼,穿越所謂的恐懼,找到真實的自己,安然與自己相處時,內心則會充滿寧靜與愛。
我也曾經是安全感的奴隸,是頭腦中思維小鬼的俘虜。在我遭遇親人車禍去世的變故,以及隨後失去我的愛情之後一段時間,我變成了安全感的奴隸。我害怕失去所愛的人,害怕生活失去了可以圍繞的焦點,拼命地付出想獲得愛,害怕失去愛我的人,患得患失,思維小鬼不停的編制著各種故事來欺騙自己的心,編制各種各樣的理由來拖延自己的行動,優柔寡斷的難以決策,或者是決定了的事情又思前想後,不斷的增加機會成本和沉沒成本,以至於後來的不敢放棄,只是為了來獲得那點所謂的可憐的安全感。
面對職業發展與情感的雙重迷茫,我開始重新認知自己,尋找自己,也經歷一段很長的時間與自己獨處,真的是“人在最痛苦的時候,在你身邊的只有你自己。”在這段兒時間我尋求心理學,尋求宗教,尋求身心靈成長,尋求培訓學習,尋求很多很多,也遇到了很多人的幫助;佛教說你創造了自己的實相,心靈成長則說個人全責,當你為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開始負責任,大腦不被固有的思維模式的小鬼欺騙的時候,你開始成長了;我逐步去突破自己的安全感,去發現恐懼背後的深層次的原因,逐步的突破固有的心智模式,更好的認識自己,愛自己,尋找那個充滿安全感,充滿愛和內心寧靜的自己。
《撤掉思維裡牆》也就是改變你的心智模式,對自己負責,無視各種小鬼的聲音,或者把各種小鬼的聲音發洩出來,存起來,就像古典老師書中所講做一個恐懼保險箱。書中還有很多話,是我比以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要愛自己,因為所有的愛都是從你身上表達出來的。”
“真正的愛,是給對方自由,也給自己自由。”
“愛有兩種,一種是死死抓住,你緊張他也緊張;一種是輕鬆托住,你舒服他也舒服。”
“你想要在婚姻上得到的東西,你一定要有能力自己給自己,如果不能,這樣的婚姻基本上都是失敗的。”
“只要你內心堅定,只要你先相信:這個世界沒有誰都能活下去,而且活得很好,你就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安全感是給出來的,不是拿回來的。”
“奧普拉說,如果你受了傷,你要幫助他人減輕傷痛。如果你的生活一團糟,讓你自己去幫助其他處在困境中的人擺脫困境。”
就像“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和尚遇到鑽石》也講,你想得到一種東西,你先把你有的散播出去你才能收穫,你想得到愛,你要先去愛,先去給予,才能獲得。無論什麼事情都要去做,才能突破思維製造的恐懼戲碼,獲得自己真正想要的。
現在的我還遠未達到那種安住現在,活在當下,怡然自得的狀態;但卻更加了解如何去應對恐懼,如何更好的去愛,更好更有熱情的去投入生活,擁抱生活,讓自己過有目標有積極意義的生活,這是我成長路上的一大進度,得益於心智模式的改變。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後感 篇15
其實讀書的過程,就是一個內心世界探索的過程。選擇讀這本書,是因為我想要知道別人的成功的人的思維模式是什麼樣的,我的思維模式是什麼樣的,我是怎麼來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讀書真的就是一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塑過程。
書中提到了“心智模式”,讓我眼中一亮,這個概念和觀點能夠很好的解釋或者說讓我想通、理解了,我是如何認識這個世界,我是如何進行思考的。心智模式的三種來源:
1、自然世界,我們對於外界的直接體驗。
2、概念模式,我們從別人那裡獲得對於世界的間接體驗。
3、推論和歸納,我們依靠推理形成的結論。
其中,心智模式是一套大腦內部程式讓我最有感觸,之前,也讀過一本書關於人的思考的,我覺的人就像一臺電腦,心智模式就是記憶體裡的一段程式,當外界有變化時,這套程式就會自動執行,知道我們其他程式就反應、處理,所以,我們必須要搞清我們的這套心智模式是否有效,說有效主要是說對外部世界、所處環境、社會關係是否有效。
因為這些變化心智模式也必須要變化,否則就無法在這個世界更好的生存。這就是我對心智模式的理解,比如,你在軍隊這個獨立執行的世界、社會、環境中,就必須要有部隊的這套心智模式,你就能很好的適應,當你用外部社會的思維模式去認識、處理,就難以適應,同樣,當你離開軍隊進入社會,就必須用社會的心智模式去適應,否則會處處碰壁。
當我們為自己安裝了一套心智模式,決定了我們看到什麼世界,更加好玩的是,這個自建的“真實世界”,又反過來印證這個模式給我們看,最後,我們會變成自己覺得“應該成為的人”,這種改變非常強大。正如書中所說:事實上,那些安裝了“幸運兒模式”的人,他們構建了一個充滿機會的幸運世界,會更加容易的發現外界潛在的機會;而安裝了“倒黴蛋模式”的人則傾向於對機會視而不見,因為他們心中的模式中沒有“機會”這個東西。
同時,心智模式又會決定和影響我們很多的行為,例如:投入。當你安裝了心智模式,你的心態就會改變,你對投入就有了新的認識。投入有以下幾點:
1、嘗試是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敗的。
2、成功的嘗試能收穫到成功。
3、不成功的嘗試能收穫到智慧。
4、不管成不成功,投入都能帶來快樂。
例如:樂趣來源於全情投入,而不是投入後的結果,正是因為這樣,樂趣可以是無條件的。為你的生命找到一個長期的,不能夠被滿足的深層興趣,比如愛、成長、超越自己、快樂、助人、寧靜……它們會讓你幸福一輩子。
書中提到的“等死模式”也讓人印象深刻。等待生命就是等待死亡,生命不是用來等待,而是用來穿越的。“等待模式”,當一個人等待與拖延的成本,遠遠高於他真正開始行動所需要的成本,他就會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動的怪圈。例如:等待、拖延。
另外,如何理解幸福。本來社會系統和自我係統一個管外、一個管內,管外的社會系統透過與外界的比較推動你更好地表現(比如讓你努力獲得資源),而管內的自我係統把資源轉化為綿綿不絕的幸福(比如讓2萬元錢轉化為幸福感),一個是手,一個是胃。
當我們過分關注外界的事情,我們的社會系統就開始越界,掌管我們自己的幸福,我們的幸福感,很大部分就在這種“比你更好”的比較中流失。如何區分社會系統和自我係統,兩者往往交叉在一起,難以進行辨別。當你能夠清楚的區分這兩個系統的時候,你會讓社會系統促進提升,讓自我係統促進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