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鯊魚搏鬥》讀後感範文

《與鯊魚搏鬥》讀後感範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與鯊魚搏鬥》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喜歡《與鯊魚搏鬥》這個標題,在《十一種孤獨》中,它是那種單憑標題就能獲得我青睞的篇目,好比顏值高的人總能在人群中被“看見”一樣——但這也未必全是好事,因為你會忍不住對它寄予更高的期待,就像顏值高的人做了一件醜惡的事會比相貌平平的人受到更多苛責一樣。這個短篇總算沒有辜負我的期待。

  人的心臟並非長在身體的正中央,所以每個人都難免偏心,耶茨也不例外。他偏心的是海明威,《與鯊魚搏鬥》總讓我想到《老人與海》。耶茨借坎貝爾之口說出了一段海明威式的金句:“人們覺得你只能在以下二者中居其一:要麼你是條鯊魚,要麼你只得躺在那裡,任鯊魚活生生地把你吃掉——這個世界就是這樣。而我,我是那種會走出去,與鯊魚搏鬥的人。為什麼?我不知道為什麼。這是不是瘋了?好吧。”

  然而,《老人與海》中的聖地亞哥是一聲不響獨自與鯊魚搏鬥的人,即使失敗,也讓人對他的勇氣肅然起敬;但《與鯊魚搏鬥》中的坎貝爾只是一個妄圖與鯊魚搏鬥的人,他的自以為是早就註定了失敗的命運,只能讓人看到一個滑稽中透著悲涼的身影。

  耶茨在這個短篇中對人物形象採用了精雕細刻的手法。他這樣描寫坎貝爾:“他約莫三十五歲,比我們大多數人年紀要大,個頭很矮,神情肅然,一頭黑髮似乎從他頭骨上炸開來,薄薄的嘴唇,一本正經的臉上有些疙疙瘩瘩的粉刺疤痕。說話時眉毛總在動,而他的眼睛,與其說洞悉一切,不如說急著想要洞悉一切,從來不會離開聽眾的眼睛。”

  再來看耶茨對芬尼的刻畫:“這是個脆弱的神經質男人,興奮時,他會流口水,用手指梳理他那油膩膩的頭髮,結果手指把他的髮油,就像他的一絲人品一樣,傳播到他碰觸的任何東西上:他的衣服、他的鉛筆、他的電話,還有他的打字機鍵盤。”

  這兩段外貌描寫不是力求逼真的人像攝影,而是創造性的`美術素描,投射了耶茨對人物的感情,有一種馬克吐溫式的幽默,但幽默中投射出悲劇的色彩。正是在耶茨的筆下,這兩個普通人讓你覺得似曾相識卻又獨一無二。

  人海之中的每一個甲乙丙丁都有自己的故事,那麼,耶茨是如何觀察、思考與展現人物命運的呢?除了情節,更重要的是細節。在書中,讀後感m耶茨濃墨重彩地描寫了坎貝爾的帽子:“每天上午,當他坐下來打例行電話時,食指輕輕一彈,讓帽子往後翹起;當他有采訪任務要外出時,他把帽子瀟灑地往前一拉;當他回到辦公室寫他的報道時,他把帽子一扔,讓它旋轉著掛到衣帽鉤上……”

  讀完這篇小說,你也許記不得坎貝爾長什麼樣,但一定不會忘了他這頂並不合適的帽子——就像坎貝爾一樣,宛如道具,無足輕重。

  除了帽子,還有一段細節描寫特別打動人。有一次,坎貝爾告訴“我”他寫了多少本沒發表的書時,“我”把目光投向了他的手:“現在他的手伸出來開始表演,因為它們遲早會這樣的。兩個短粗的拳頭伸到我鼻子下,並在那裡晃盪了片刻,然後爆發成一叢僵硬、顫抖的手指叢林——只有一隻手的大拇指沒有伸出來,還彎在掌心裡。”

  這段關於手的描寫細緻入微而又活靈活現,它讓我看到了坎貝爾的卑微與浮誇,隱忍與驕傲。在耶茨筆下,手不只是“人體上肢前端能拿東西的部分”,而是思想的先遣兵,語言的戲劇團。十根手指可以盡情地表演,獨角戲或多人劇完全取決於大腦,但只有高明的作家才能讓讀者看到魔法。

  每個人都有手劇團,每天都在演出不同的劇目。想成為神奇的魔法師嗎?那就先成為細心的觀眾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