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洛維夫人讀後感(精選4篇)

達洛維夫人讀後感(精選4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達洛維夫人讀後感(精選4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達洛維夫人讀後感1

  弗吉尼亞·伍爾夫的《達洛維夫人》是我第一次接觸的意識流作品。這本小說的情節十分簡單:從克拉麗莎·達洛維夫人上街買花籌備自己的晚宴開始,到晚宴結束為止。

  就塑造角色的方式而言,《達洛維夫人》與我曾經讀過的任何一本書相比,都大相徑庭。

  在塑造每個角色時,伍爾夫都長驅直入,抵達人物的自主意識和自我思維之中,站在他們的視角看待社會和生活,她也借女主角克拉麗莎最懷念最愛的兩個人物表達了寫作的原因:“除了思維,我們身外別無他物”“惟有內心的感覺,才值得談”。

  整本書是圍繞克拉麗莎展開的。

  她是上流社會的議員夫人,過著舒適卻空虛的生活,心中始終飽含對青春時光的懷念。我在另一篇讀書筆記中寫過她給我帶來的感觸,但書中的其他人物也同樣深刻值得談論。

  塞普蒂默斯是一個看似和克拉麗莎毫無關聯的人物,在書中他們只有兩次直接交集:第一次,克拉麗莎上街買花,看到一輛汽車的車胎爆炸,塞普蒂默斯也見證了這一幕;第二次,便是克拉麗莎在宴會上聽到他自殺的訊息。

  他上過前線,失去了自己的好友埃文斯。因為戰爭帶來的精神創傷,失去了感覺的能力。他對周圍一切都近乎麻木不仁,卻常常為身邊的自然之美感動(“美就是真理,到處都洋溢著美”);他常常聽見自己死去的戰友埃文斯呼喚自己,聽見小鳥用希臘語唱歌。

  他的生活或許絕望,但至少,他是能夠在自然中找到心靈的靜謐的。刺激他最終走向自戕的,是他的醫生霍姆斯和威廉爵士。威廉爵士崇拜平穩,“由於他崇拜平穩,威廉爵士不僅自己功成名就,也使英國日益昌盛。正是像他這類的人在英國隔離瘋子,禁止生育,懲罰絕望情緒,使不穩健的人不能傳播他們的觀點,直到他們也接受他的平穩感”。他享有上層階級的特權,面對那些生活中缺乏希望和恩惠的人,他只會冷漠地認為他們缺乏“平穩感”;霍姆斯亦是如此。在塞普蒂默斯眼裡,霍姆斯代表一種可怕的力量,他稱之為人性。這讓我想起曾經看過的一句評論:不要說殺人者是惡魔,這種說法抹殺了人性之惡。這種殘忍使塞普蒂默斯感到絕望,當他看到霍姆斯走近自己,他使出了渾身的勁兒跳出了窗戶,可僅僅在他跳窗的上一秒,他還想著“活著多好,陽光多溫暖”。

  在這個人物身上,伍爾夫傾注了她對當時不平等階級的控訴和對底層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但從精神層面上,塞普蒂默斯更是她本人抑鬱面的投影:在一次又一次的精神崩潰之後,伍爾夫最終也選擇了自我了結。

  因此,這本書也蘊含了伍爾夫對生死的思考。當克拉麗莎走在自己熱愛的倫敦街頭,她心裡卻在想:她必然會永遠離開人世,是否會覺得遺憾?沒了她,人間一切必將繼續下去,是否會感到怨恨?還是欣慰,想到一死便可了結?當她在自己的宴會上聽說塞普蒂默斯自殺的訊息,她為他感到高興,因為面對殘酷的人生,她逃避了,而那青年是帶著寶貴的本心縱身一躍的。她活著,卻眼睜睜看著男男女女接連沉淪,看著自己的本心被日復一日空洞虛偽的生活湮沒,這是她的災難。對她這樣一個曾經充滿激情、現在仍保有對生活的熱愛的人而言,看著自己逐漸迷失和沉淪是對自己最大的懲罰。

  為什麼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卻會自殺?這本書給出了完美的答案:正因為熱愛生活,才不忍繼續因現實的痛苦而煎熬。某種意義上來說,在幸福的當下死去,這種幸福便成為了永恆。“如果能在此刻死去,那將是莫大的幸福。”

  但生命豈是隻屬於自己一個人的呢?書中還提到:父母賦予生命,要盡天年、寧靜地走完生命之路,但卻感到強烈地無能為力。活著不易,但生命是父母賦予的,豈能隨手拋棄?何況一個人死後,哀悼的都是逝者生前所愛之人,既然一條生命的消逝給別人帶來痛苦,一個人的生命又怎能完全屬於自己呢?

  除了對主要人物大篇幅的心理描寫,伍爾夫對許多隻出現了一次的人物也進行了生動的刻畫。最能引起我的共鳴的一處,只有短短三五行。

  故事依然從上街買花的克拉麗莎開始,在某個時刻她望見倫敦上空盤旋的飛機,緊接著我們就跟隨飛機的航線將視角轉換到了格林威治。本特利先生在格林威治修草坪,當他看到飛機向遠處飛去時,他想:那是理想,是凝聚點,象徵人的靈魂;它也象徵人決心透過思維、愛因斯坦、數學和孟德爾學說去掙脫軀殼,離開住宅而遠走高飛。這樣一個簡單的心理刻畫之後,這個人物就再也沒出現過了。但這一個句子,就足以表現出平凡的人對理想和遠方的向望。像這樣的文段數不勝數,我相信它們都寄託了伍爾夫本人的思想和她對人們的同情。

  還有一段我也十分喜歡:一位老太太感嘆自己為生活犧牲了玫瑰花,在心裡默默祈求一位路過的、站在風信子邊的年輕姑娘給予她憐憫。

  伍爾夫本人在日記中描述這本書:“在這本書中,我要表達的觀點多極了,可謂文思泉湧……”初讀,這本書便給我帶來了無限啟發,這篇讀後感只是淺略地記錄了一些最深刻的印象,讀書過程中還有許多轉瞬即逝的念頭,也還有許多讀不明白的語段,因此,這一定會是一本值得我反覆品讀的作品。

  達洛維夫人讀後感2

  瘋狂,使他成為了一個謎。

  讀過了《達洛維夫人》,對書中的另外一位主人公“賽普蒂莫斯”印象深刻。尤其是他的瘋狂。

  我知道,在書中,賽普蒂莫斯的瘋狂代表著一種非理性的,包含在深沉無邊的黑暗中的,沉默的思考。觀其一生,書中對他的描寫其實更像是作者本人親身經歷的寫照。

  維吉尼亞伍爾夫,這位曠世奇女子,擁有美豔的外表,出生於一個知識貴族之家,但由於家長制對其殘酷的迫害,才使得她一次又一次處於精神崩潰的邊緣,這種瘋狂同時也帶給了她一種創造力的爆發,一種特殊的敏感的思維方式,所以才有了《達洛維夫人》這部作品,才有了伍爾夫文學史上的盛名。

  我們常常崇拜理性,卻排斥瘋狂。然而,如果說理性是白晝的話,那黑夜便是瘋狂。黑夜總會在有一個時刻取代理性,但這也並不意味著白晝的消失,二者間相互不停息的轉換,才有自然界的規律執行。

  但我卻選擇走進瘋狂,去探索瘋狂。在《達洛維夫人》中,伍爾夫透過自己的親身感受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沉默不語”的非理性的心靈世界,她用盡畢生氣力,要打破這種緘默的.狀態。伍爾夫這種寫作的慾望以及她背後想要傳達出的一種獨立,自由,發出自己聲音的想法就像一株高大,蜿蜒而上,直入雲霄,讓人一眼看不到盡頭的藤蔓一般,順著我的心牆迅速爬升,又四處蔓延,蔓延,直到它們完全佔據與充斥了我的整個心房。

  這一切都催使著我擁有偉大使命一般地,發出自己的聲音。我們不是要用體制化的東西來束縛自我身體與心靈的奴隸們,更不是舔食青草的溫順的小綿羊,我們是有靈魂與思想的個體們。我們有權利為自己而發聲,只需坦蕩的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不用去考慮身後怎樣的目光。

  要創作,就要拋開旁人鄙夷的目光;

  要旅行,就要掙脫物質瑣碎的羈絆;

  要發言,就要講出內心真正的想法;

  只有不再沉默,才能詮釋沉默的意義,才能追尋到更好的自己,生活,社會與人生。

  達洛維夫人讀後感3

  《達洛維夫人》是弗吉尼亞伍爾夫於1925年發表的一部長篇意識流小說。小說描述了主人公克拉麗莎達洛維在一戰後英國一天的生活。小說圍繞達洛維夫人籌備一個上流社會派對而展開。

  小說有很多主題,創傷,存在主題,女權主義,同性戀等。其中,戰爭創傷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一個主題。故事的另一條線索的主人公塞普蒂默斯患有彈震症。在小說裡,他是深受戰爭影響的典型人物。值得注意的是,塞普蒂默斯自始自終,沒有與克拉麗莎見面,也沒有任何直接的交流,只是在小說結尾,他的自殺成為了克拉麗莎宴會上的話題。伍爾夫這樣的安排,意圖是將賽普斯迪莫夫作為一個有精神創傷的型別人物,指涉一戰後的英國人的共同精神創傷。比如在小說的開始就提到背景人物福克斯克羅夫特太太,貝克斯伯羅夫人都在這場戰爭中失去了她們心愛的兒子。這種創傷是一種群體記憶,人們不一定都直接參與了戰爭,遭受身體或心理的折磨,但是每一個人都受到了戰爭的影響,這種影響覆蓋了整個英國社會,甚至可能會延續幾代人。

  伍爾夫在《達洛維夫人》中並沒有直接描寫戰爭,但是戰爭的陰影又無處不在。或許,對待戰爭的最好態度,就是如她自己所寫的:這個世界的最新經歷使他們所有人、所有的男人和女人心中溢滿淚水。淚水和悲哀;勇氣和忍耐;一種極度正直和堅毅的態度。

  達洛維夫人讀後感4

  《達洛維夫人》是弗吉尼亞·伍爾夫意識流的代表作之一,伍爾夫本人是一個技巧卓越的女性作家。她本人在日記裡明確闡釋過《達洛維夫人》這本小說的主題思想和它所存在的社會意義,著重描寫了幾種對立面的存在,比如生與死,理智與瘋狂,以及當今的社會制度以及相對應的各階層的人民生活的反差。全書的情節只是寫了1919年夏季的一天,達洛維夫人從清晨出門為晚上的宴會買花到深夜晚宴散席結束這一天的活動,整本書的情節跌宕起伏,對比鮮明,顯現出了弗吉尼亞·伍爾夫高超的寫作技巧,真正的突出了她是一個富有獨創性,悟性靈敏且有真知灼見的文學批評家。儘管全文中仍是會存在一些作者身為女性所帶有的女性視角的偏見,但是瑕不掩瑜,整部小說透露出來的情感是值得我們去深思,去探尋的。

  《達洛維夫人》的主人公是克拉麗莎,一個生存在以父權社會為主要特徵的維多利亞時代,在這樣的一個時代,女性被給予的社會角色很侷限並且死板。而克拉麗莎出生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的中產階級家庭,並且從小被自己的代表父權的父親和姑媽牢牢控制住,不光是身體上的自由,包括思想上的自由,都被她自己的父親以及姑媽控制住,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克拉麗莎由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姑娘慢慢地長大成人,結婚生女,變成了大家口中的達洛維夫人,失去了自己曾經的姓名,克拉麗莎這個名字只是短暫的存在於她的青春期。整部小說的選材很特別,不是描寫了克拉麗莎的一生,僅僅只是寫了身為達洛維夫人的克拉麗莎在一天內為了自己作為國會議員的丈夫能夠在官場上能夠結交到更好更多的朋友,而在家準備晚宴,為這個晚宴籌劃以及添置相應的物品所做的一天的活動,期間有穿插描寫了青年時期的還是克拉麗莎時的少女情懷以及她的初戀情人彼得,以及兩個人之間的矛盾所在,包括她少女時代心中的同性偶像薩拉對於這個時代對女性的束縛的抗爭,以及她自己的女兒伊麗莎白對於這個時代對於女性的不公的抵抗,在描寫這些抵抗的同時,突出描寫了對於達洛維夫人對於這個社會的反抗和妥協,最後是年輕人賽普蒂默斯死亡的訊息帶給克拉麗莎一股力量,使她有勇氣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讓她意識到了自我的毀滅,同時也想到了自己少女時代的過往。明白了賽普蒂默斯選擇死亡的意義,讓自己獲得了重生,用完整獨立存在的自我重新回到了晚宴上。主動做出抵抗,完成內心的自我超越。

  縱觀整部小說,是有一個代表意向的,那就是達洛維先生,為了能夠不打擾自己生病的妻子養病,而另外打掃出了一兼閣樓給自己的夫人使用,在這間閣樓裡,達洛維夫人能夠短暫的體會到一個人的自由的感覺,但是歸根到底,這間閣樓在本質上也不是達洛維夫人所有的,是代表著資產階級的丈夫給她的,她只有使用權。整個閣樓也是個封建制度的象徵,女主人公,達洛維夫人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小小的閣樓裡獲得了她最後的思想上的解放,整個閣樓在小說裡有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達洛維夫人在小說中有過接觸的三類男性,一個是她的父親,一位是她的初戀彼得,一位是她的丈夫達洛維先生,這三位男性對於達洛維的影響是不同的,例如她的父親對她的是封建的壓迫,她的初戀男友和她的思維以及想法是不一樣的,彼得不能理解克拉麗莎的追求和想法,在他的想法裡,克拉麗莎的追求是對於女性的解放,是對於自由的追求,而對此彼得則表示不理解以及表現出自己的不屑,最終與克拉麗莎不歡而散,最後是克拉麗莎變為達洛維夫人以後的自己的丈夫達洛維先生,這樣一位國會議員,他只是專注於自己的政治生涯,對於自己的妻子家庭並不是很關心,而更多地是達洛維夫人只是他社交的一種方式,而那個時候的達洛維夫人,給自己的標籤也是家庭婦女以及母親,她努力地做好這兩個標籤,能給她帶來驕傲的是她所操辦的宴會,給她的丈夫帶了來臉上的面上,當她和市長一起出席的時候,她臉上的笑才是發自內心的,她覺得自己實現了自己的價值,一個身為妻子應該盡的義務,她做到了。

  在這樣的生活裡,她不是沒有想過掙扎,不是沒有懷戀過她年輕時候的理想,但是生活讓她的掙扎顯得那樣的無力,特別是她年輕時候的同性偶像薩拉,一個敢於用裸奔來證明自己對自己對自由的渴望的女性,在長大以後對於自己的婚姻的妥協身為人妻人母以後,對於這個社會的妥協,讓克拉麗莎更覺得迷茫,覺得自己所追求的沒有意義,也沒有所謂的目標,所以對於自己的女兒伊麗莎白所表現出來的對於世俗的反抗她表達出了自己的理解,但是她並不希望自己的女兒會一直是這樣的做法。

  而真正讓達洛維反省的是年輕人賽普蒂默斯死亡的訊息,塞普蒂默斯選擇了這樣的一種方式來解放自己,解放自己在醫生那裡所受的壓迫,正是這樣的一個訊息,給正在主持晚會的達洛維夫人一股強有力的刺激,讓她回想到了自己年輕是的一切,自己所追求的一切。

  所以在得知這樣的訊息以後,她選擇回到了自己的閣樓,反思了自己的一切的經歷,在經歷了強烈的思想鬥爭以及自我反省以後,她實現了自己的思想上的突破,讓自己的思想有了新的突破,自我意識的覺醒,找到了自己丟失的理想和追去。

  而小說的結尾也很是耐人回味的,總的來說,《達洛維夫人》是一本值得我們去仔細研讀的小說。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