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的課堂革命》讀後感(精選11篇)

《寧靜的課堂革命》讀後感(精選11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寧靜的課堂革命》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寧靜的課堂革命》讀後感 篇1

  假期細細品讀了《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一書。讀過之後,理解了學校為什麼這麼大力推薦了這本書。自從課改以來,學校一直要求老師們從改變自己的課堂開始,從每天改變一點點開始。儘管學校為我們提供了各種培訓、學習的機會,可是一些“根深蒂固”的東西還在我們的骨子裡,沒有改變。總是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思想,設計了這樣那樣看著熱鬧非凡的教學活動,學生們似乎拼命地舉手賣力的回答,就是一堂成功的好課。

  可是,讀過了《寧靜的課堂革命》的我,卻想到了那些熱鬧的後面是不是真正落實了課堂教學的實效,學生們真的學會了嗎?

  書中提到:這種寧靜的革命,在學習方式上表現為從各自呆坐的學習走向活動性的學習,從習得、記憶、鞏固的學習轉向探究、反思、表達的學習;在教學的方式上表現為從傳遞、講解、評價的教學轉向觸發、交流、分享的教學。

  那種“sit in lines”的課堂已經越來越多的變為以小組為單位“sit around tables”了。拘於我們的客觀條件,我們的教室還是傳統的模式,但是,我們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不能再繼續傳統下去,也要隨著教育的改革進行寧靜的革命了。

  寧靜的革命主要是指心的寧靜。只有心靜下來,才能學進去,學紮實。浮浮躁躁的心是一點也不能多學的。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室裡寂靜,學生集中思索,要珍惜這樣的時刻。”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真正地去想。誠然,班級中的每個學生學習能力不盡相同,知識的儲備量也不相同,這就要求教師在提問前要有意識地做好給學生留足“想”的時間的準備。

  提出一個什麼樣的問題?這個問題針對什麼水平的學生?有多少學生能夠動腦思考?還是隻需要學生簡單而又機械、甚至猜謎語一樣的“yes”或“no”?還是隻是為了有個提問的環節還進行提問?

  “八木老師的課堂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隻有部分男生髮言,而且多半時間都是由部分男生的討論為主。令人尷尬的是課堂討論越是偏離預設的方向,八木老師就越要依靠那幾位經常發言的男生。這樣,打扮的女生緘口不語,如同客人一樣默默無言。八目老師希望能建立寧靜的、互相傾聽的關係,卻一直未能解決部分難上獨佔課堂發言權的問題。”

  當看到這一段時,我想到了我的課堂。這樣的情景多麼熟悉啊。這樣的場面不也經常出現在我的課堂上嗎?

  提出的問題,往往只有那幾位同學進行“搶答、必答”。總是有一部分學生靜靜的坐在那裡被動地接收。這樣被動地寧靜,有的只是“我聽到了”、“我看到了”,而不是“我認為”、“我覺得”“我同意、我反對……的觀點。”

  那麼,我們的課堂上是否給學生提供了可以獨立思考的空間?我們是否像八木老師那樣“用語也變得凝練,不急不躁悠然自得的展開”教學的每一步環節?

  教師內心的寧靜是源於對教材的深刻理解、爛熟於心,才會張弛有度地進行課堂教學,學生的寧靜是源於具有個性的發展和思考,才會誠實地去想問題、說想法。

  當然寧靜是相對的、是適度的。寧靜地聽過、寧靜地想過之後是學生思維過程的展示,或發表自己的見解一吐為快、或小組內進行交流展開“唇槍舌戰”,寧靜不是一味的安靜、寂靜。

  從“傾聽”、“串聯”、“反芻”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學生獨立的思考,對問題的獨到辨析,分享到成功的喜悅等。

  這樣的課堂才會更紮實、更高效、更精彩。

  《寧靜的課堂革命》讀後感 篇2

  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在資訊交流過程中,傾聽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技巧,是一種修養,更是一門藝術。日本佐藤學教授也在《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中強調:“我們應該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相互傾聽的教室”。相互傾聽是相互學習的基礎,教師在傾聽中瞭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動;學生在傾聽中品嚐知識的瓊漿、享受思想的火花、領會問題的引導和點撥。傾聽也因此成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一種達成“教學相長”的美麗契機。

  尊重——散發花開的氣息

  佐藤學先生認為應該建立一個以“傾聽”為基礎的“潤澤的教室”,他指出“教師要做一個主動的傾聽者”。教師成為傾聽者的前提是要尊重學生生命個體,從思想上真正樹立師生平等的觀念。

  何為尊重?在小豆豆的巴學園裡,小林校長第一次見小豆豆的時候聽她講了足足4個鐘頭,不打斷。直到她想停的時候才停,這就是尊重。尊重孩子,還應認識其生長的環境,一如理解蒲公英那緊緊相連的根一樣。身為人師要從真正意義上去理解和尊重孩子,知道他們的所需、所喜。只有在尊重、平等的氛圍中,才能“把沉默後面蘊藏著的聲音轉化為語言”,學生才能敞開心扉,表達“心聲”。我們也才能欣賞到孩子心中“那片獨特的風景”。當教師用自己的真心贏得孩子的真心時,就能自然而然地達到心靈的溝通和情感的交流。

  在“潤澤的教室”裡,師生在輕鬆自然、平等和諧地構築著彼此之間相互信賴的關係。在這種關係中,即使搖搖頭、鬆鬆肩膀,大方表白自己的不會,也會得到大家自覺的尊重和承認。“潤澤的教室”給人的感覺是那麼的柔和、自在,在這樣的氛圍裡,師生、生生之間才能建立起相互傾聽的關係。教師在帶領全班學生共同傾聽的過程中,要讓發言者感覺被置於了一個明亮、明媚的中心,身邊的聆聽者如同“漁火”周圍細潤輕盈的春雨,讓他在被尊重的感受裡心靈因為得到了滋潤而散發出花開的氣息。所以,真正的傾聽意味著一種平等、尊重,真正的傾聽是心與心默默的靠攏,是情與情悄悄的對流。

  耐心——聆聽花開的聲音

  教育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一葉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在教師生涯裡,我們會經歷一批又一批孩子,但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朵獨特的花。他們中有嬌豔的玫瑰、富貴的牡丹、傲霜的梅花,更多的是一些不起眼叫不出名的小花,但每一朵花的盛開都有他的理由。為人師者,要以一顆淡定的心,不急不躁,耐心的等待每一朵花的綻放。把愛毫無保留、毫不吝嗇地撒遍每一朵需要灌溉、培植的花朵。

  作為成長中的個體——學生,也許並不像我們所期望的那麼完美,也不像我們課前所預設的那樣“達標”。然,水常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激而發令光;文原無聲,人讀方出情思。學生的每一種聲音都是源於自己感覺體驗的世界因之產生的共鳴。

  學會耐心傾聽吧!也許在那些錯誤的答案背後隱藏著學生思維的軌跡,那是我們需要珍惜的寶貴資源;在那吞吞吐吐的發言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那是我們需要啟導的積極狀態;在那離奇的回答中蘊含著可貴的創造,那是我們需要呵護的品質;在那看似強詞奪理的後面是成長的叛逆,那是我們把脈生命的契機……只有張開我們的耳朵,滿懷期待的去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尊重那些模糊的多義的意見,才能盡情地享受到滿園花開的清香。

  讓我們一起努力,“靜靜”的加入這場“寧靜的課堂革命”。耐性的傾聽,用尊重生命的方式去培植生命,讓每一個生命都在教室裡開花。“花開有聲,朵朵如夢”,如果哪一天聽到了花開的聲音,那一定是來自心靈的天籟。

  《寧靜的課堂革命》讀後感 篇3

  暑假期間我拜讀了佐藤學教授寫的《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一書,發現其中的核心觀點與我校的教學改革理念有不謀而合的共同點。結合“教學內容問題化”課題,經過一學年的實驗,生本理念已深入城三小人心。師生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實現了師生的共同成長,課堂成了“孩子心靈的放飛”,“精神文化的盛宴”,學生學習變成了快樂的事,他們積極參與,盡情展示,變得會學習,愛讀書,會思考,善表達。教師從賣力拉動學生的縴夫,轉變成生命的牧者,教育教學變得輕鬆、陽光、幸福。

  一、轉變教師理念,為課堂教學改革奠定基礎。

  課堂教學改革的成敗關鍵在老師的理念轉變,以前課堂中傳統的觀念固守著我們的思維陣地。為了打破這種封閉的思想,把課堂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學校對教師進行了一系列的培訓:第一,加強理論學習,積極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人手一本的生本系列讀本,組織老師開展讀書學習活動。同時,透過讀書沙龍活動,老師們對生本教育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生本教育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託學生的理念得到了全校的認可。第二,積極組織老師參加生本教育培訓。現在,老師們更明確了教材的處理,前置性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方面,如何進行細緻的指導,專項的培養。為教育教學改革鋪平了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出臺模式,為課堂教學改革提供範例。

  只有理念,而沒有具體可操作的模式,對於大部分老師來說是很難展開實驗的。經過骨幹教師們的不斷實踐探索、學習、討論與反思,初步總結建立了“前置性作業——小組協作——交流展示——教師點撥——鞏固運用”的合作展示學習模式,並逐漸在全校課堂教學中進行推廣,全體老師按照以上的模式展開實驗,慢慢地,老師們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進行創新,走出了模式化的禁錮,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三、教學研究,為課堂教學改革鋪平道路。

  在課堂教學改革推進過程中,老師們遇到一些疑惑、問題,學校開展有針對性的課題研究,“教學內容問題化”就應運而生。即學生在老師指導下自學教學內容,透過自己的理解,發現並解決問題。在生生互動中交流、討論這些問題,互相查漏補缺,相互磋商形成共識,生成新問題。在師生互動中提出問題,和教師的問題融合,師生共同解決問題,從而達成學習目標。透過系統研究活動,形成了濃厚的研究氛圍,有效的解決了實驗中遇到的問題,促進了課堂教學改革全面開花。

  伴隨著生本教育的深入開展,學生個性得以張揚,“開放”“自由”得以實現,能力得以提高,在各項活動中都表現出充分的自信。老師也教得輕鬆,改革初步呈現出由“師本”走向“生本”的良好勢頭。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城三小將展現出“以生為本、科學育人;激揚生命,提升生命的”的美好願景。

  《寧靜的課堂革命》讀後感 篇4

  寒假中,捧著佐藤學教授的《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一書細細讀來,讓我對我們教師所面臨的挑戰有了新的瞭解,那就是為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機會。教師的責任不是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實現所有兒童的學習權力,儘可能提高兒童學習的質量。在書中,一個個平凡的教師正在用自己的行動宣告:課堂上正在發生著寧靜的革命,那就是建立以傾聽和對話為基礎的學習共同體。這是學校整體變革的基點,是保障每一個兒童學習權的挑戰。

  這裡的“傾聽”是教學中教師活動的核心。是在嫻雅的關係之中相互傾聽彼此心聲,每一個人的細膩思考得到細緻的交流。能夠緊扣當今教師心絃的教學絕不同於以往那種受到喝彩的、熱熱鬧鬧的、華而不實的教學,而是藉助纖細的交響展開的、靜悄悄的、返璞歸真的教學。

  書中佐藤學教授給我們列舉了靜岡縣富士市廣見小學的八木靜代老師在三年中課堂的變化,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第二次執教五年級的社會課《汽車工業》中有兩處令人驚歎:第一,在課堂的前方,實物的汽車零部件被拆卸下來展示。兒童們分組設立汽車公司,參考實物的零部件用紙箱板來製作汽車。從零部件的生產到下訂單模擬汽車裝備的整個工程。第二,八木老師同兒童的關係是應答性的,基於課堂中的傾聽關係而形成了對話性的溝通。八木老師的應對策略是:不折不扣地接納兒童的發言,這是合作學習的基礎。

  反思我們自己的教學課堂,有多少老師能做到不折不扣的接納兒童的發言。我們往往會為了追趕教學進度或者兒童的發言脫離了我們的預設就會被毫不留情的打斷,也許正因為如此,我們的合作學習大部分都只是流於形式,趨於表面。正如書中所述:建立合作學習關係的教師,其活動核心應該是真心接納的“傾聽”。 “教師對每一位學生的信任和傾聽形成了潤澤、融合而安全的言說環境,也在無意之中培養了學生之間的互相信賴和傾聽關係。”

  教師傾聽並接納學生的所有發言,不管是好與壞,用心接納學生,潤澤學生心靈,也潤澤了課堂,用尊重學生獲得學生的尊重,也引發學生之間的互相尊重,從而形成相互傾聽的關係。

  本書從真實的課堂出發,堅持教育改革是由“小事”積累起來,“小事”才是改革成果的具體體現,以小見大,在喧鬧的改革浪潮中帶領我們進入返璞歸真的課堂,呈現迴歸“人”的本真教育

  《寧靜的課堂革命》讀後感 篇5

  利用暑假時間我看完了佐藤學教授寫的《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在此書中作者聚焦課堂教學實踐,以現場速描的方式真實再現了教師們多樣的教學實踐和學生們多彩的學習生活。他認為,這種革命不但是師生的共同願景,也是學校整體變革的基點,是保障每一個兒童學習權的挑戰,教學的基點是尊重和信賴每一位兒童。他透過自己的經驗總結出,在教學中是否能形成合作學習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尊嚴。只有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兒童的多樣性和可能性才能使他們輕鬆自如地參與、交流自由的思考與意向。

  馬斯洛需要學說理論告訴我們,只要滿足了學生尊重的需要,他的智力因素才能正常發揮,他也才會有更高層次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只有在相互尊重和信賴的課堂裡,才能產生相互傾聽的關係。 傳統舊課堂因為教師不相信學生,所以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己學,造成了教師普遍的包辦代替、機械灌輸。新課改後的教材決定了教師在學生面前就不再是什麼權威的象徵,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者,課堂的管理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促進者,服務者;師生關係不再是居高臨下,而是平等對話。因此,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讓他們做課堂的主人,同時多給學生一些鼓勵,使他們在遇到困難時,能主動向教師求助。

  其次,教師創造性地教,可以促進學生創造性地學。教學活動是師生雙邊活動,教與學是互動且不可分割的過程,在教學中採用的方式、方法,從教師的角度看是教的方法,從學生的角度講是學的方法。教師在教學中將教材與學生串聯起來,把一個學生同其他學生串聯起來,把一種知識和其他知識串聯起來,把課堂知識和生活實踐串聯起來。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往往許多的串聯會被老師的糾正、提問等切斷,發言與發言之間沒有連貫。而反芻的活動更容易被忽略。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記憶等都存在差異。在教學中老師不應該一直教授新的知識,只關注一些優等生,而應該注重新舊知識的串聯,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

  如果我們能夠發自內心的尊重與信任學生,能夠認真細緻的傾聽與對話學生,能夠為學生的合作與探究學習搭建平臺,那麼我們不僅能夠應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也能夠幫助學生找回學習的樂趣!

  《寧靜的課堂革命》讀後感 篇6

  說起佐藤學,我很早就曾經關注過,但似乎看到他的書的名字是關於學校的挑戰的,似乎一下子就覺得與我的距離很遠很遠,認為作為一個老師,只要關注好自己的課程,自己的教學就足夠了。可當我拿起《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時,之前的感官就似乎大錯特錯了。

  佐藤學的書籍,可能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譯名,臺灣、香港、大陸在翻譯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差異,但始終有這麼一個關鍵詞是沒有避免的──寧靜。當我將佐藤學的幾本書依次讀完後,我不得不感嘆──學習的革命,只能是靜悄悄的。

  對於佐藤學,之前的認知只是一位拿著DV拍了一萬多節課的大學教授而已,也就只是教學的旁觀者,始終感覺著他對我們實際一線課堂的實際似乎隔著什麼。對於這樣的大學教授寫出來的書籍,我往往有拒而遠之的感覺。但就是“寧靜”二字吸引了我,因為我自己也正在寧靜的進行著我自己的課堂革命。我要從中找尋到我進行課堂革命的理論支撐點與可以借鑑的東西。

  或許我的看書與別人不同,很多人喜歡全本全文的閱讀,可我偏喜尋找我感興趣或者我困惑的章節來讀。這一讀,還真的讓我找尋到一些可以讓自己支撐自己進行的課堂革命的源發動力點。

  “學習過程中犯錯是學習者的常態”

  因為閱讀佐藤學的這本書的時候,恰恰是我做閱讀教室最艱難的時間,我的所有的想法都無法實施,孩子們不斷地犯錯,需要我每天都要將頭一天做過的事情再次做一遍,我甚至悲哀地告訴孩子們:你們比我教過的上一屆學生差別得太遠太遠。我自己也對自己說:下來的這三年我該如何的面對。每當想到這裡,總是覺得自己的運氣實在不好,怎麼會有那麼多的“問題學生”出現。所以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瞬間就釋然了。是呀,學習過程中犯錯不就是是學習者的常態嗎?哪一個學習者之所以需要學習,不就是因為自己“不斷犯錯”才有必要去學習。犯錯才是學習的源發動力,也是學習的目的。之前我會那麼急躁,原因應該只是看到了後者,只是覺得孩子們應該不要犯錯,不要犯類似的錯誤。反過來想想,不讓孩子們犯錯是不可能的,他們是正在學習的學習者,理應有“犯錯”的權利。也就是這樣,我對於孩子們的犯錯,心態上就平和了很多。如果孩子們犯類似的錯誤,那一定是我的方法與策略有問題,如果我調整一次,不行,是否可以調整第三次、第四次呢?面對正在成長的學習者,這就是我,作為一位成年人的教師所應該秉承的態度──容許犯錯。

  《寧靜的課堂革命》讀後感 篇7

  假期我仔細閱讀了《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這本書。作為一名新教師,我真的收穫很多。作為一個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日本的基礎教育跟中國有很多的相似之處,課堂以聽為主,缺乏討論;考試第一,講究“學而優則仕”;學生有好的成績,卻不一定有好的興趣。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對教育進行了反思,並開始了“寧靜的課堂革命”,使日本的教育大大改觀,現在的學校也同西方發達國家一樣有著寬鬆的課堂紀律,自由的教育氣氛,讓學生找到了學習樂趣。

  這本書最大的優勢就是提供了很多優秀課樣例供我們分析學習,我們可以結合理論充分體會到先進教學模式課堂是如何實施的。在教學實踐中我也發現自己存在的一些問題,而這本書正巧對我今後的教學起到很重要的指導作用。

  寧靜的課堂革命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在學習方式上表現為各自呆坐的學習轉向活動性的學習,從習得、記憶、鞏固的學習轉向了探究、反思、表達的學習。學生4、5人圍在一個書桌上,小組合作探討學習;在教學的方式上表現為從傳遞、講解、評價的教學轉向觸發、交流、分享的教學,教師漸漸變為課堂學習的設計者或者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在教學內容方面教科書只是配角,學生以有探究價值的課題為中心,藉助大量的資料和多彩的活動追求高品質的學習。

  書中說到合作性學習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傾聽。作為學生,要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以及老師的引導,對於自己不懂的問題要勇敢地提出來,同學們合作學習解決問題。作為老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想法,要不折不扣地接納,胸有成竹的應對,絕對不可以忽視孩子們提出的任何一個細小問題。在傾聽的同時,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提問,運用適當的連線語或引導語使偏離書本的學生回到正題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的提問以及想法猶如一個個音符,而老師要做的事把這些音符集中到一起,形成交響樂似的課堂。學生提問,小組討論回答,主體地位得以充分地體現。實際教學中這一點我做的不理想,有些學生在別人回答問題時不尊重他人,亂說話,亂髮言,這就是平時老師忽視了細節。讀了這本書我深刻的懂得了一些小方法。

  先進的教學理念也強調了教室的佈置。要用學生的作品裝飾教室來營造出家的氛圍。學校以後的發展趨勢一定是小班教學,傳統的成排成列的桌椅擺放形式將被分小組排座方式替代,因為這樣的座位便於小組探究學習。為了使小組探究達到更好的效果,學生分組也是要考慮文化和能力差距。我們班的人數較多,分組相對就會麻煩一點,透過學習我計劃把合理的分組式學習放在下學期。

  透過閱讀這本書,我對國外先進的理念有了進一步瞭解,我對自己的教學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在班級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借鑑。我也深深的認識到教師內心的寧靜是源於對教材的深刻理解、爛熟於心,才會張弛有度地進行課堂教學,學生的寧靜是源於具有個性的發展和思考,才會誠實地去想問題、說想法。

  《寧靜的課堂革命》讀後感 篇8

  古今多少人,皆言讀書是。沉浸書中,你會有感於書中的一字一句,你甚至會覺得眼前的這些都不是文字了,而是一處風景。讀書,讓自己的視界變寬了,讓生命變得豐盈,讓自己走向了睿智。

  近日,帶著期待的心情閱讀了佐藤學教授的《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它從“學習共同體”入手,重新詮釋了“合作學習”的理念,並以每一個鮮活的日本課堂案例為依託,進一步探討課程模式的創新和轉型。同時引領教師如何身體力行地實踐這些先進的教育理念,將其融入到自己的課堂中來。最是書香能致遠,每每閱讀,便覺得自己的思想更為豐厚,頭腦更具睿智,其中的“傾聽教學”更是讓自己受益匪淺。於是,我在我的課堂上也來了一次寧靜的“傾聽”盛宴。

  一、傾聽疑問之音

  我們的孩子還很稚嫩,世界對於他們來說是新奇的,於是千萬個為什麼在他們心中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因而,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尊重孩子的求知慾,鼓勵他們發言,並且善於傾聽他們的答案。譬如我在執教《朱䴉飛回來了》這一課,課堂上我從質疑課題匯入,問:“會提問的同學是會讀書的同學,對於課文的題目,你們有疑問嗎?”孩子們的思維一下子就被打開了,“老師,朱䴉為什麼會飛回來呢?”“老師,朱䴉之前去哪啦?”“老師,朱䴉是一種什麼的鳥?”……在孩子們的心中,一切的問題都是有價值的。面對他們的疑問,我仔細傾聽,微笑著加以肯定,並一一記在心裡。隨著教學的進行,有的問題我引導他們向書本尋求答案,給予瞭解答;有的問題我讓他們透過同桌之間的合作學習找到了答案;有的問題我則鼓勵他們利用現代化手段來尋求答案。在我看來,這是一堂精彩的課,教師創造了和諧的課堂氣氛,仔細傾聽每一個孩子的心聲,讓他們快樂地融入到課堂中來,激起了無限精彩的浪花。

  二、傾聽爭論之音

  文似看山不喜平,課亦如此。班上的孩子各有差異,各具特色,對於一些問題,他們都有著自己的思考。所以,在課上我更喜歡聽到孩子的爭論之音。譬如我在引導他們如何寫關於“核心價值觀”的習作,芸說:“應該抓住‘核心價值觀’的關鍵詞來寫,比如誠信。”月反駁說:“誠信作文太過普遍,沒有新意。”在一旁的玲則平靜地說:“好作文源於生活,‘核心價值觀’就在我們身邊,只要用心生活,細心觀察,就可以寫出好作文。”……孩子們的想法是豐富的,是多彩的,當他們因為問題在課堂上發生爭論時,我卻覺得這比什麼音樂都動聽。對於他們的思考,我認真傾聽,及時判斷爭論的焦點,並幫助他們仔細分辨別人的發言,培養他們思維的清晰性、綜合性。一堂課因為孩子們的思維碰撞而變得更加有意思,我覺得這就是精彩的課堂。

  三、傾聽意外之音

  在課堂上,我們經常會碰上孩子的插嘴,有的會影響課堂秩序,有的會影響教學進度,所以大多數老師會不予理睬,或加以訓斥。其實,學生有時候的插嘴是因為他有感而發,教師若能仔細傾聽,及時讀懂,對教學也會起一定的幫助。譬如我在教學杜甫的《絕句》,當講到“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時,教室一隅忽然傳來了一聲鳥叫聲,惹得其他同學鬨堂大笑。定睛一看,原來是明,如果此時直接採用簡單粗暴的方法批評了明,一定不是明智之舉,我說:“明情不自禁地學著黃鸝的叫聲,這不正是受到詩中描寫的環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染嗎?我想他一定是深刻體會到詩人的`那種情懷了……”此時,教室裡的氣氛也緩和了,教學的重難點也迎刃而解,明也認真地聽起了課來。誠如,孩子在課堂上的插嘴一定是他的有感而發,教師則要善待孩子的插嘴,把這意外之音變成動聽之音,共同推動課堂的前進。

  佐藤學教授曾說過:在學生中培育互相傾聽的第一要件是教師自身悉心傾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其實,教師對每一位學生的傾聽也在無意間營造了一個融合、潤澤和安全的言說環境,培養學生之間互相傾聽的關係。這時候的他們不再拘泥於自己的觀點,而是認真聽取、思考和反芻別人的觀點,並能夠平等地參與討論交流之中。所以,傾聽吧,老師們,無論學生的發言是響亮的,還是輕微的,是自信的,還是膽怯的,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

  《寧靜的課堂革命》讀後感 篇9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常在想,我的課堂不乏有積極的發言、熱烈的討論,但是為什麼最後整體呈現出來的效果卻是不佳的。問題的答案可能是多樣的,但這篇《寧靜的課堂革命》這本書卻帶給我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向。所謂的寧靜的課堂革命,學習方式上表現為探究、反思、表達的學習,教學方式上表現為觸發、交流、分享的教學。

  再淺顯的來說,這不就是我們學校一直探究的“生本對話”、“師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最終要呈現出來的效果嗎?而作為老師,我們更應該對自身進行反思,從而有效引導學生。

  在“轉變教學風格”這一篇給我很大的啟發。在第一部分中提到“無論教師還是兒童,都能夠自然、逐一的、細膩地表達並體味在以往的日常教學中積累起來的知識,能夠側耳傾聽並贊同同學的話語,能夠琢磨自己生成的話語,能夠表達自己閱讀的感悟,能夠把同學之間的見解連結起來”,在這裡我們可以發現,首先學習的物件既是兒童也是教師,雙方都需要結合自我的經驗與文字發生深層的關係,只有在對文字進行自我建構的條件下,學生、教師才能夠有內涵地交流與表達,這也就是所謂的“生本對話”、“師本對話”。其次,學習的過程也是傾聽與表達的過程,“寧靜的課堂革命”所最求的是傾聽他人的聲音,感悟他人的思考,在交流中達成思維的碰撞,以此促進學生的學習。而我們所談的“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的訴求也是相同的。最後學習的結果是知識情感的內化,寧靜的課堂強調在平等的表達交流之中促進獨立思考、合作探究,這其實就是學生知識情感不斷內化的過程,同時也是知識情感內化的結果。

  這樣的課堂是“春風化雨”式的課堂,溫和輕柔的、內斂深沉的。而教師在其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呢?其一,教師應創造出適合傾聽的課堂環境,“牆上告示的版面設計得生動活潑”“課桌椅基本上是U字型排列”“便於以兒童同等的視線與其對話”,這樣的華景是生動活潑的,是平等寬鬆的。其二,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給學生足夠的閱讀、思考的時間,平靜而沉穩才是正確的。其三,教師適當的引導與總結,無論何種學習最後都應該呈現出結果,教師適當的引導與總結應該是能夠幫助學生進行思考的。

  文章中常常舉例老師三個月前後的變化,八個月前後的變化,這樣的時間長度說明任務是艱鉅的,要有長期努力的思想準備,但也說明任務是可實現的,應該常懷信心。

  《寧靜的課堂革命》讀後感 篇10

  寒假期間,我細細拜讀了《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一書。這本書是由日本著名的教育學博士佐藤學教授撰寫的。書中記錄了作者所觀察、記錄的教師們以學習為中心的教育實踐的挑戰,提示了創造“學習共同體”教學的要點。讀了這本書,我更加明確了我的教學要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的思想。

  首先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思維常常由疑問開始。課堂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是訓練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和過程。同樣問題,由教師提還是由學生自己提?絕不一樣,往往是學生提比教師提效果好。其次讓學生自已解決問題。要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動探索者,關鍵還在於提出問題後,引導學生自已解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多給學生一點時間,讓學生充分動口、動眼、動腦、動手,教師適時設疑激趣,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積極狀態。

  學生為主體,不是不要老師的“主導”作用。一般說來,教師的認識先於學生、高於學生。而學生心理特點又不同成人,加上本身知識有限,自學是有困難的。因此,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也要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

  擺正教與學的關係。教和學是矛盾關係。對學生來說,教師的教是外因,學生的學是內因,外因透過內因才起作用。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把學生放在主體的位置,教師要為學生服務。要擺正教與學的關係,首先做到尊重學生。教師要放下“師”架子,視已為普通一員置身於“主體”之中。教師還要具有科學的態度,從實際出發,按著學生認知規律組織教學,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體驗到進步和成功的快樂。教師還要照顧好後進生,課堂不要有“被遺忘的角落”;其次做到多向交流。教學中要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結構為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講教師聽和學生之間交流的三向結構;再次做到環境寬鬆。教師在課堂上要交換角色,使學生產生平和心理,從而形成一個無拘無束、和諧融洽的教學環境,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最佳氛圍。

  《寧靜的課堂革命》讀後感 篇11

  第一次拿到這本書時,書名《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確實是挺吸引我的眼球。21世紀教師面臨的挑戰是什麼?看到“寧靜的課堂革命”這幾個字,我的內心便不由得充滿了疑惑——既然是革命,不都是轟轟烈烈的嗎?在我的理解中,“寧靜”和“革命”像是兩條永遠不會相交的平行線。

  帶著這些問題,我細細閱讀了書本,明白了21世紀教師面臨的挑戰是為所有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機會。而課堂上正在發生著寧靜的革命——建立以傾聽和對話為基礎的學習共同體。革命,原來也可以靜悄悄的!

  從這本書中,我認識了作為付諸行動的研究者——佐藤學教授,他走訪日本各地的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甚至養護學校,同一線教師密切合作,看課、聽課、評課、磨課到最後的參與其中,他時而為有些教師的教學方式著急流汗,時而為八木老師的教學抱怨而感到遺憾,但更多的是為很多老師的進步而高興!從這本書中不僅認識了佐藤學教授,還收穫到了滿滿的感觸。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頁的從一節課說起,講的是在濱野老師的課堂上。濱野老師讓孩子們閱讀“魔奇樹”。濱野老師讓孩子們閱讀並討論,寫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濱野老師默默地觀察作業中的兒童們,鼓勵那些情緒焦慮的兒童“劃一條線也行”;從旁守護努力想要表達的兒童,對需要幫助的兒童給予體貼入微的關照。孩子們就開始和旁邊的夥伴交頭接耳,交換見解。濱野老師見作業可以告一段落,濱野老師就喊停,讓孩子們開始交流讀後感。佐藤學教授對濱野老師的做法非常滿意,稱“教師對火候的把握簡直恰到好處”。果然孩子們開始個個大膽發表自己的讀後感,直到發言時間快結束了,孩子們還小聲地嚷嚷“還有話要說呢”、“老師,再繼續下去吧”。看到濱野老師能鼓勵、支援孩子們大膽表現自己,為每個孩子創設這樣一個寬鬆、想說的學習環境,我想到了作為一名新的幼教工作者,我在這方面還是很欠缺的。雖然能為孩子創設較為寬鬆自由的學習環境,卻少了像濱野老師守護努力想要表達的兒童,對需要幫助的兒童給予體貼入微的關照。有時候組織集中活動時,在活動中把問題拋給了孩子,請孩子思考並討論,但真正讓他們討論的時間還是隻有一會兒,並沒有完全地讓孩子認真思考我拋給他們的問題。孩子在討論的時間,我沒有下去聽聽他們的交流,聽聽他們交流得怎樣,需不需要我的指導。有的時候,留給他們思考討論的時間又有點長,討論完後變成了在講悄悄話,對時間這個火候的把握很不成熟。請孩子回答問題的時候,通常都是那幾個比較大膽表現自己的孩子來回答問題,而那些膽小、表現力較差的孩子回答問題還是不敢站起來發表自己的想法。雖然想要多給那些膽小的孩子表現的機會,在努力引導他們的過程中,嘗試過幾個失敗後還是放棄了。

  在今後的工作中,要學習的還是很多,要學會關注全體的孩子,特別是表現力較差的孩子,要學習做一個有方法的老師,學會傾聽孩子們的心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