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我自己》讀後感
《成為我自己》讀後感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成為我自己》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亞隆的好奇與慈悲:
亞隆對生命的好奇以及由此生髮的慈悲,體現在他對尼采、叔本華、海明威、斯賓諾莎(愛因斯坦心中的英雄)以及他每位平凡的來訪者們人生與心靈的好奇。他想知道他們究竟發生了什麼,他以小說的形式記錄並傳播他們的故事,不希望這些鮮活的生命就此徹底消失於人類的記憶。因為比死亡更可怕的是,這個世上最後一位知道死者的人也死去了。
準備《日益親近》之前,亞隆寫到“每當我偶然看到一本陳舊的預約本,寫滿了幾近遺忘的患者的名字,而曾經我和他們一起經歷過的最溫柔的時光,我就感到一陣酸楚……知道它會存在於讀者的腦海中而不是在一間被遺棄的倉庫,裡面裝滿沒人讀過的臨床記錄和沒人聽過的磁帶,讓我感覺好的多。”感嘆於亞隆可以將“遺忘”寫的如此深情款款,於淒涼之中體味到一絲人與人之間分別後溫暖的惦念,充滿對歲月的.留戀和生命的慈悲。
早期和維克多·弗蘭克爾交往中,亞隆眼中的弗蘭克爾苛刻而毫無同理心,他本想求助弗蘭克爾,然而對方甚至連亞隆拜訪的來意都沒有問一句,只顧和亞隆討論自己關心的問題。那時他們各自都期望從對方身上得到鼓勵和支援,亞隆對會面十分失望。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亞隆凝視弗蘭克爾一張照片時,突然意識到他的勇氣多麼巨大,他的痛苦多麼深重。沒能對當時的弗蘭克爾給予共情和支援,亞隆這一遺憾在與羅洛·梅的交往中略有彌補,陪伴羅洛·梅走向人生的終點。
亞隆的遺憾和不悔:
亞隆的一生都在彌補遺憾,然而有些遺憾終究與他的生命結合得太緊,以至於他已分不清那究竟算不算遺憾?亞隆說“我與母親的關係是我一輩子的傷痛,但矛盾的是,她的形象幾乎每一天都在我的腦海中閃過”。父親心臟病突發,母親衝著年幼的亞隆喊道“你殺了他!”那一幕的感受,影響了亞隆的一生。亞隆遺憾自己當年應該給母親一些同情,哪怕一句感激的話,然而他沒有,這個遺憾在和來訪者的工作中得到了些許彌補。
亞隆的婚姻美滿,而四個子女(三男一女)全部離婚,他和妻子每次都反思、檢討在養育過程中他們的失誤,結論是社會影響似乎比家庭教育影響更大。
耄耋之年的亞隆,最大的心願也許是“向天再借五百年”,縱使極盡全力的充分度過一生,仍有太多想做還沒做的事,他珍惜生命,也在“無常”中瑟瑟發抖。
尼采曾說“有些人無法解開自己的枷鎖,卻可以救贖他們的朋友”,用在亞隆身上頗為適切。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無法解開的枷鎖,大師也不例外,然而我們依然可以做點什麼,讓自己不再那麼悲傷、無力。
黑暗中,遠處有燈塔,前方有領路人,後方有跟隨者,身邊有同伴,讓我們像亞隆一樣,編織自己的故事,更好地成為自己,歲月靜好,人間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