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學家的故事》讀後感

《中外科學家的故事》讀後感

  當讀完一本名著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外科學家的故事》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外科學家的故事》讀後感1

  最近我看了一本讓我終身受益的書,因為這本書精選了多位科學巨匠的故事,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很多科學家成長,奮鬥,的故事,在這本書裡面我最喜歡飛機的發明者萊特兄弟。

  因為有一次坐飛機出去旅行,我的心情很興奮,到了機場,我看見了雄偉壯觀的飛機,心裡就產生了很大的疑惑,飛機是誰發明的呢?就在最近我看了一本書(中外科學家的故事)瞭解到了製造飛機的是萊特兄弟,這便讓我對萊特兄弟產生了興趣。

  出生於美國的萊特兄弟,在很小的時候,萊特兄弟形影不離,他們不僅愛動腦筋,而且聰明伶俐。他們在屋後的一個小倉庫裡,叮叮噹噹地做一些小東西,冬天哥倆還製造了一個雪橇,雪橇靈活快速,所以他們和其他小朋友比賽滑雪,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有一次他們放風箏,人們紛紛議論,這倆成年人怎麼這樣愛放風箏,實際上,別人都不知道他們主要觀察各種天氣動態,1896年3月19日,對萊特兄弟來說是一個悲傷的日子,因為這一天利塔爾的飛行計劃失敗了,但萊特兄弟並沒有沮喪,而他們更加努力,他們不斷地嘗試,不斷的努力,。

  最後萊特兄弟之後的30年哥哥弟弟也建立了萊特飛行公司,哥哥1942年春,正值45歲的威爾伯離開了這個世界,經過弟弟的不斷努力,事業有了飛速的發展,在美國成立了卡提司 萊特兄弟公司,氣派非凡,資金已經超過了百億美元,1948年1月3日弟弟也離開了世界。在萊特兄弟的精神鼓舞下,那些從事航空事業的人們,又開始向一個新的高峰前進。

  這本書讓我收穫很多,收穫了詹天佑為中國鐵路的奮鬥,收穫了蔡倫的造紙的辛苦付出,收穫了錢學森為祖國導彈的發展。

《中外科學家的故事》讀後感2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名叫《中外科學家的.故事》的書。

  這本書介紹了中國和外國的科學家。比如:發明了鋸子的古代建築大師魯班,發明了造紙術的蔡倫和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的畢昇。外國的科學家有我們課本上學到的達爾文,有發明大王愛迪生,還有用風箏引電的富蘭克林……

  其中,我最喜歡中國的張衡,因為它發明了渾天儀和地動儀。如果他沒有發明渾天儀和地動儀,我們就不知道什麼時候地震。我還喜歡外國的伽利略,因為它是第一個將望遠鏡指向太空的人。

  我很喜歡看這本書,透過理解科學家從小到大的故事,我發現他們小時候對周圍的事物都很好奇,愛動腦筋,喜歡動手鑽研。比如:愛迪生學著母雞孵雞蛋,李四光捉迷藏的時候會追問石頭從哪裡來的。他們長大後堅持自己的理想,最後成為了偉大的科學家。

  我希望我也能夠成為一位像他們那樣了不起的人。

《中外科學家的故事》讀後感3

  愛迪生是家喻戶曉的科學家,一千多項發明專利熠熠閃光,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他的一生光輝而燦爛。

  然而,當讀完《中外科學家的故事愛迪生》這本書時,我才知道,原來在他“成功”的光環下,他也曾飽受“失敗”的折磨:他在發明電燈的試驗中失敗了幾千次;他在進行科學計算時也有過健忘和失算;他在開採礦山、經營水泥的那段時間,遭遇了起起落落……他的一位好朋友曾經對他說:“花了那麼多的時間,做了這麼多大量的工作,可都失敗了。”他微笑著反駁道:“怎麼能說失敗了呢?至少我已知道了幾千多種辦法是不能用的。”正是愛迪生正確對待失敗和成功的科學態度,才成就了今天他在大眾心目中的“巨人”形象。

  “失敗和成功一樣重要”,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思考:失敗並不意味著結束,而是意味著開始,失敗從來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從我們出生起,我們牙牙學語,我們蹣跚學步,需要不斷地嘗試,經歷一次次失敗,最後我們才學會了說話,學會了行走。如果我們沒有失敗,那麼我們將永遠不會說話和行走。

  每當想起去年的期末考試,我心裡非常委屈,甚至一度失去了去努力獲取成功的信心。但是,讀完愛迪生的故事之後,我幡然醒悟,一次失敗算什麼,千萬次失敗又奈我何?關鍵要自己正確面對失敗,把失敗當作財富並從中找到失誤所在,尋找對策,迎難而上,這樣你才有機會去收穫成功!

  現在有一種流行的遊戲叫“憤怒的小鳥”,很多人喜歡這個遊戲。他們一關一關地闖,雖然經常失敗,卻樂此不疲,失敗激發了鬥志,大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勇氣,最終成功通關。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幾人在經歷失敗後,能夠最終克服困難實現目標?為什麼愛迪生能做到這一點,而一般人卻做不到?我想,那是因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人們往往會被外界因素所羈絆,而偉人卻是將失敗當作墊腳石。

  讓我們永遠銘記愛迪生的話:“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樣有價值,因為只有直到我知道一切失敗的方法之後,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麼。”

  請記住:失敗和成功一樣重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