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詩歌《登掃葉樓記》閱讀答案及翻譯

經典詩歌《登掃葉樓記》閱讀答案及翻譯

  登掃葉樓記

  管同

  自予歸江寧,愛其山川奇勝,間嘗與客登石頭①,歷鍾阜,泛舟於後湖,南極芙蓉、天闕諸峰,而北攀燕子磯,以俯觀江流之猛壯。以為江寧奇勝,盡於是矣。或有邀予登覽者,輒厭倦,思舍是而他遊。< />而四望②有掃葉樓,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秋,金壇王中子訪予於家,語及,因相攜以往。是樓起於岑山③之巔,土石秀潔,而旁多大樹,山風西來,落木齊下,堆黃疊青,豔若綺繡。及其上登,則近接城市,遠挹江島,煙村雲舍,沙鳥風帆,幽曠瑰奇,畢呈於几席。雖鄉之所謂奇勝,何以加此?< />凡人之情,騖遠而遺近。蓋遠則其至必難,視之先重,雖無得而不暇知④矣;近則其至必易,視之先輕,雖有得而亦不暇知矣。予之見,每自謂差遠流俗⑤,顧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至厭倦思欲遠遊,則其生平行事之類乎是者,可勝計哉!雖然,得王君而予不終誤矣,此古人之所以貴益友與。

  [註釋]①石頭:指石頭城。本段中的“鍾阜、芙蓉、天闕”均為山名。 ②四望:四望磯,山名。據《晉書·溫嶠傳》載:東晉蘇峻據石頭,溫嶠築壘四望磯以逼峻。 ③岑山:小山。 ④不暇知:顧不得去了解,即不在意。 ⑤差遠流俗:尚能遠離流俗。差:尚。

  17、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子中的意思

  可勝計哉             (                 )

  凡人之情,騖遠而遺近 (                 )

  顧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 (                 )

  則近接城市,遠挹江島 (                 )

  18、對下列兩組句中加點詞的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

  ①因相攜以往∕驗之以事

  ②乃未始一至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A、①組兩字用法相同,②組兩字用法也相同。

  B、①組兩字用法不同,②組兩字用法相同。

  C、①組兩字用法不同,②組兩用法也不相同。

  D、①組兩字用法相同,②組兩字用法不同。

  19、把下列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

  ⑴雖鄉之所謂奇勝,何以加此?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此古人之所以貴益友與。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說“思舍是而他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文中的詞句回答)

  21、登掃葉樓觀賞後,作者獲得了怎樣的感悟?請用自己的語言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7、盡;“鶩”通“務”,追求;但,卻;連線(根據前後句的相互關係,可以推匯出此答案)(4分,各1分)

  18、B (前“以”作連詞用,後“以”作介詞用;兩個“乃”均作副詞用) (2分)

  19、⑴即使以前所認為的奇異優美之景,又怎能超過這裡呢?(3分,要點:雖、鄉、奇勝、何以、加、通順,各0。5分);⑵這就是古人把對自己有教益的朋友,看得很重的原因吧 (2分,要點:所以、貴、益友、通順,各0。5分)

  20、以為江寧奇勝,盡於是矣(2分)

  21、作者感悟到,行事不應該好高騖遠,在眼前得之容易的事物中,也有著賞心悅目的東西(大意相近相即可得分)(3分)

  [譯文一]

  從我回到江寧後,喜愛上這裡奇麗的山川美景,空閒時曾與朋友登上石頭城,遊歷鍾阜山,在後湖泛舟(遊樂)。南面遠至芙蓉山、天闕山諸峰,北面攀上燕子磯俯看急流洶湧的江流。我認為江寧一帶的奇麗的山水,都在這裡了。(因此)有邀請朋友我(遊覽江寧一帶),就感到厭倦了,想放棄這裡而到其他(遠處)遊覽。

  但是,在四望磯上有掃葉樓,離我家不到一里之地,竟然從未去過。辛酉年秋天,金壇的王中子到我家探訪我,說起掃葉樓,於是兩人便一同去那裡。這座樓建在(四望磯的)小山之頂,(山上)土淨石秀,(小樓)傍大樹茂密,山風西面吹來,落葉紛紛,(滿地的)青黃兩色的葉子堆疊交雜,絢爛得像一幅織綿。等到(我們)向上登上(掃葉樓),(放眼看去),這裡近接城區市井,遠連江心小島;雲煙繚繞的村舍,沙灘邊的水鳥,江中的風帆,(這些)幽深而曠遠、瑰麗而奇特的景色,全都呈現在案頭席邊。即使是以前所認為的奇異美景,又怎能超過這裡呢?

  大凡人的感情,喜歡追求遠離自己的東西,而遺棄眼前的`事物。這大概是遠離的東西,獲得它一定很艱難,則把它看得很重,即便是沒有什麼可獲得的,也不在意;在身邊的東西,得到它一定很容易,則把它看得很輕,即便會有所獲得,也不當回事。我的見識,自認為還能遠離世俗(高於一般人),卻也不能知道奇麗景觀就在半里之外,竟到了厭倦近處的美景而想遠遊的地步,(由此而看),那麼我平生的行事中與此相類似的情況,哪裡能計算得盡啊!

  雖然如此,(但這一次)因王君來訪而使我沒有最終失去近處的美景,這就是古人把對自己有教益的朋友,看得很重的原因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