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流動性過剩論文

銀行流動性過剩論文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完善,銀行資金流動性不足的現象已經大大改善。相反地,銀行資金流動性過剩的情況開始出現,這也給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響。正確認識當前銀行資金流動性過剩問題,充分發揮銀行貨幣政策的宏觀調控作用是解決當前我國銀行等金融體系中存在矛盾或問題,提升金融改革效率和效果的關鍵措施之一。下面,筆者將對當前我國銀行流動性過剩的金融學行為進行深入分析。

  1.銀行流動性過剩及其表現

  20世紀90年代,由於各種主客觀限制性因素的影響,我國各個商業銀行面臨著資金流動性不足的困境,借貸活動也呈現膨脹的態勢。而進入21世紀以來,銀行的資金流動性發生重大逆轉,流動性過剩的趨向日益突出,嚴重影響了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銀行流動性過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銀行資金流動性比率在持續降低。近年來,我國銀行M1和M2的“喇叭口”在不斷增加。M1指的是狹義上的貨幣;M2指的是廣義上的貨幣,兩者都是貨幣總量的基本指標。其中,M1是由現金+活期存款構成的;而M2則是由“M1+定期存款+儲蓄存款以及其他存款”共同構成的。而M1和M2的喇叭口指的是M1和M2的增速之差。當前,我國M2增速較快,與2014年相比,2015年同比增長18%左右;而M1的增速與2014年相比,增速提高12.5%左右。由此可見,M1和M2增速差距還是先對較大的,這也使得貨幣的流動性比例(M1/M2)下降。

  第二,準備金進一步增加。儘管國家已經出臺相關的政策,力求抑制準備金的超速增長。但是,我國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準備金依舊是隻增不減。這使得銀行的支付成本增加,也使貨幣政策的傳達效果不甚理想。

  第三,銀行存款和貸款的差距會逐漸拉大。就目前來說,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貸款餘額增速要高於存款餘額的增加速度,並且兩者的差距也在不斷拉大。這就意味著銀行有大量的閒置資金,資金流動過剩。

  第四,銀行貨幣市場的利率與銀行存款利率呈現倒掛現象,而且這種現象十分嚴重。從20世紀初期,我國的貨幣市場的利率就一直呈現下降的態勢,貨幣市場的收益率曲線也呈現出回落的情況。而銀行金融債的發行利率也下降到2%以下,比同期的銀行存款利率要低很多。貨幣市場的利率與銀行的存款利率出現倒掛現象。總之,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流動性過剩現象也預示著當前我國銀行等機構的運轉過程並不合理,不利於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健康發展。

  2.行為金融學介紹

  行為金融學,就是指將行為心理學與金融學結合起來的一名門學科。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行為金融學是當前演化金融學中最為重要的研究領域之一。行為金融學是從微觀的角度來揭示個體的行為以及個體產生這種行為的心理動機,從而來解釋、分析金融市場發展的具體態勢。行為金融學的出現及應用是為了建立一種描述性模型,從而真實地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主體市場的執行狀況以及實際的決策行為,從而揭示金融市場的各種非理性行為和決策的規律。

  就國外來說,行為金融學的出現及研究是較早的。在20世紀50年代,愛德華就已經將決策的制定引入到心理學的研究過程中,為未來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行為金融學的理論認為,金融證券的價格並不是僅僅由證券的內在價值所決定的,也會受到投資者主體行為的影響,尤其是投資者的心理活動與行為會對證券的價格變動產生尤為關鍵的作用。行為金融學又分為套利限制和心理學兩部分。行為金融學主要是用於解釋金融市場中人的實際行為。從研究方法方面來說,行為金融學主要採用實驗的研究方法,並且是在傳統金融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就當前來說,人們在行為金融學的研究過程中也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果:首先,投資者的心理特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投資者過於高估自己的判斷能力,過分自信,導致判斷乃至行為的失誤;第二,投資者回避損失的心理。人們很多的行為活動都是在趨利避害的情況下做出的,而他們首先考慮的是“避害”,而後才是“趨利”。在金融交易活動中,人們首先考慮的是避免損失。第三,投資者追求時尚、樂於從眾的心理特徵。人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對個人的決策及行為的影響是相對較大的。周圍人的金融行為或決策會對其個體的金融行為及心理產生較大的影響。第四,投資者謹慎的心理特徵。他們趨向於選擇那些效果相對明顯、不會後悔的決策方式。其次,決策行為的特徵。第一,決策者的偏好是多樣的,隨著形勢的變化也會相應地調整,而他們的偏好也是在決策過程中形成的;第二,決策者追求的是最令自己滿意的方案,可能這種方案並不是最佳方案;第三,決策者會根據決策的性質和環境來尋找不同的決策程式。

  總之,行為金融學的出現及應用為我國很多現象的出現都提供了合理的解釋,對於我們研究各種經濟行為也提供了有力的借鑑。

  3.對銀行流動性過剩的行為金融學的幾點探討

  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行為金融學是以金融市場中各個投資人的真實行為為基礎的,致力於研究人們在不確定性環境下的各種行為。當前,我國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執行過程中之所以會出現流動性過剩的情況,這與金融市場各個參與主體在市場條件下的行為有很大的關係。

  第一,存款者在損失厭惡情況下的儲蓄偏好導致流動性過剩。行為金融學認為,個人在損失一筆錢中所獲得的煩惱要遠遠大於其在獲得一筆錢時所得到的快樂。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損失厭惡效應,會造成投資者承受風險的`能力不足,導致他們在資金配置的過程中採取各種保守行為。這也是為什麼長期以來我國居民總是將儲蓄存款作為主要投資方式的重要原因。例如,當前股市動盪,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投資者都不敢在大額購買股票,造成了居民投資的嚴重不足,儲蓄量仍然持續增加。

  第二,心理賬戶的影響使得銀行的信貸進一步收縮。所謂心理賬戶,就是指人們對財富來源、用途、時間等進行區別對待,並進行獨立核算的決策行為。也就是說,人們對財富或者資金的不同部分的看法是不同的,部分資金的價值要高於其他財富的價值。就商業銀行來說,企業和居民的存款是其主要資金來源,而貸款利益是其主要業務收入。也就是說,貸款的風險及收益大小對銀行來說作用是巨大的。

  第三,人民幣升值帶來了“羊群效應”。所謂羊群效應是指投資者在交易中存在著學習和模仿的現象。而現實生活中,由於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存在,現實社會中會存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投資者傾向於將其觀察到其他交易者的投資決策行為作為自己投資活動的主要資訊依據,從而模仿他人的決策。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外資金大量流向國內市場,這也帶動其他資金進入國內投資體系。大量的資金內流也造成了我國國際收支賬戶外匯儲備的大幅度增加,流動性過剩的效應也較為明顯。

  4.應對銀行流動性過剩的相關措施

  首先,要進一步社會保障體系,從而降低居民的損失厭惡效應。居民儲蓄率居高不下,給我國金融體系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響。這從根本上源於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醫療以及教育服務體系等不合理的。因此,我們必須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第一,要進一步擴大消費者的收入來源,增強其購買能力。要充分運用稅收等工具,調節我國的收入分配秩序,從而減少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第二,要建立養老、保險、教育等社會醫療保障制度,加大對弱勢群體的保障力度。第三,提高消費領域的服務質量及水平,豐富商品的種類,最佳化消費者的環境。第四,加大“三農”政策的支援力度,加強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支援力度,從而改善城市和農村的消費市場。這也會進一步縮小居民對投資的損失厭惡效應,改善當前的高儲蓄率狀態。

  其次,要加快金融創新,從而有效改善心理賬戶效應。商業銀行要積極改善和調整其資產負債結構和收益結構,從而實現自身效益的提高。要創新信貸投放結構,開發中小企業和個人信貸市場,從而改善對企業的過分依賴心理。同時,要加快金融產品的創新,改善資本市場的利率結構,注意應對利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

  總之,銀行等金融機構要重視流動性過剩的行為,從而採取各種積極有效的措施,保證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