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不同社會群體主觀認知對高職生就業心理干預工作論文

淺談不同社會群體主觀認知對高職生就業心理干預工作論文

  摘要:不同群體對高職生就業具有不同的主觀認知,筆者在分析不同社會群體主觀認知對高職生就業所產生的影響的基礎上,指出對高職生就業心理干預工作要圍繞高職生就業指導工作的特點,建立適合高職生特點的就業指導理論體系,同時要開展全方位的就業心理輔導和心理諮詢工作。

  關鍵詞:高職生;就業指導;心理干預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的過渡,大學畢業生人數年年增加,再加上社會上“唯學歷論”的不良風氣的影響,使得專科生的就業形勢日漸嚴峻,高職高專院校學生面臨著比以往更大的挑戰,也面臨著更大的心理壓力和衝突。因此,對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心理進行干預,引導他們走出就業心理誤區是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內容。筆者認為,不同社會群體的主觀認知是影響高職生就業心理的一項重要因素,正確引導不同社會群體的主觀認知,將有利於提高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心理健康水平。

  一、不同群體對高職生就業的主觀認知所帶來的影響

  1.高職院校領導、老師對高職生就業的高度重視,但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不足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高職教育要健康發展,必須為學生的出路著想,這樣才能辦出高職院校的特色,才能增強高職的競爭力。如果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不能充分就業,就會使高職在社會上的聲譽和地位下降,造成生源不足,專業萎縮,形成分不出招不進的惡性迴圈,高職的發展也必將陷入困境。因此,各高職院校對畢業生的就業問題都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但就目前情況看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與社會經濟發展和學生的需求相比還存在著較大差距。儘管各高職院校都設立了就業指導機構,但由於人手少,忙於應付大量與就業有關的事務性工作,難以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來開展針對性就業指導,而且就業指導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無論是在資訊佔有方面還是專業知識方面均難以達到就業指導應有的效果。

  2.人們對職業院校的傳統偏見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用一種以學科為本的模式培養人才,造成人們的思維定式就是重理論、輕實踐,把職業教育視為“二等教育”,由於人們對職業院校的傳統偏見,造成一些用人單位不敢大膽使用高職畢業生。“博碩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專看都不看,中專靠一邊站”更是其形象寫照。“高學歷運動”刺激了高等教育的劇烈擴張,衝擊了職業教育,給高職畢業生就業造成困難。殊不知一個崗位如果高中生能做的,而讓本科生來做則反而效率低下,因為兩者對職位的認同感決定了他們的工作努力程度。所以在美國,這種情況下用人單位一般會錄用低學歷者,即使高學歷者願意低就也沒用。道理很簡單,用人單位要錄用的是最合適的人,而不是最高學歷的人。因此,要改變這種在用人上浪費學歷的不良風氣,需正確引導社會風氣,改變用人單位的主觀認知。每一個用人單位都應當以身作則,亮出“拒絕學歷浪費”的大旗,崗位需要什麼學歷的人才,就招聘什麼學歷的求職者,讓人盡其才,不同的學歷者各自在不同的崗位上發揮作用。

  3.高職生自身就業時不同的心理預期和偏好所產生的影響

  由於高職畢業生所面臨的情境不同,個體就業心理偏好和定位及成長經歷與心理品質不同,故在臨近就業時其心理狀態存在很大的差異。但還是有一些普遍的共性的心理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就業焦慮,如果高職畢業生個人自我定位不當,面對就業就會有受挫感,精神就會處於一種焦慮狀態。高職畢業生的這種過度、持久的焦慮體驗,形成就業焦慮心理,則嚴重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就業。

  (2)自卑心理,高職生在就業過程中可能會發現自己在不少方面落後於本科學生,尤其在遭致較多負面的社會評價時,自卑感就會嚴重的困擾他們。

  (3)抑鬱心理,由於學業的壓力使部分高職生長期處於抑鬱的心態,而這一消極心態又集中體現在就業前夕,有的甚至對求職失去了信心。

  (4)自傲心理,一些畢業生不能正確評價和定位自己,期望值過高,不願到工礦企業生產第一線和基層去。筆者對江西省外語外貿職業學院英語系、外語系、工商管理系大二、大三5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統計顯示期望月薪在1000元以下的學生佔受調查總人數的8%,期望月薪1000-2000元的學生佔18%,期望月薪2000-3000元的學生佔46%,期望月薪3000-4000元的學生佔21%。但現實是目前我國大專畢業生的一般月薪水平在800-2000元之間,而在該學院學生中能有這種客觀認識的只有26%。這說明該院學生就業時普遍存在孤傲心理,這些同學往往陷入一種自設的困境,使自己擇業目標和現實出現很大反差。上述這些心理問題更增加高職生就業成功的難度。

  透過對不同群體對高職生就業的主觀認知,我們可以看出,不同社會群體的主觀認知對於高職生就業有著直接且重要的影響。為此各高職院校開展高職生就業心理干預工作應注意上述影響。

  二、開展高職生就業心理干預的方法和途徑

  1.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要與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

  必須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手抓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出市場需要的高質量、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這是高職院校健康發展的關鍵;一手抓畢業生就業推薦,建立一套有效的就業保證體系,不斷提高畢業生的求職技能和主動適應社會的能力,使畢業生充分就業,不斷提高高職教育在社會上的聲譽和地位。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形式,有其獨到之處。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者要在大量的日常工作實踐中,總結開展高職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同時就業指導工作者要圍繞高職生就業指導工作的特點、發展變化的規律和就業指導工作的內容、過程、途徑和方法等方面的問題,加強就業指導理論方面的探索研究,建立適合高職生特點的就業指導理論體系。再者高職院校要注意加強與用人單位、勞動人事和其他相關政府部門及社會就業中介服務組織的聯絡與合作,廣泛收集人才和勞動力市場需求資訊。高職院校要建立和利用人才資訊網、組織供需見面會等形式,為高職生提供就業資訊,進行就業諮詢和開展求職就業技能訓練。 2.引導高職院校畢業生調適就業心理

  針對高職生各種就業心理誤區,開展全方位的就業心理輔導,是高職院校就業干預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在高職院校進行生涯發展輔導,是幫助就業期的大專生依據個人的心理、生理特點選擇適應職業的一項工作,它貫穿學生大學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在走向職業生活之前,從觀念、心態、知識、技能等方面做好應對職業挑戰的'準備,從而減輕就業心理壓力。

  高職高專院校應建立就業輔導中心,配有專職人員、固定場所以及必備的工作輔導工具。輔導中心應全面負責學校的生涯發展輔導教學活動的組織與計劃工作,制定學校生涯發展輔導工作規劃,密切注視就業市場的發展變化,進行職業指導的調查研究工作,認真研究市場經濟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就業形勢及其趨向,並對未來人才消費進行超前預測,從而為學校調整和確定的辦學模式、辦學層次、專業設定和教學內容提供有力的參考。高職高專院校還應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職業生涯輔導教師隊伍,使生涯發展輔導走知識化、專業化、職業化的道路。這些教師應能客觀分析當前社會的職業狀況和學生個體發展狀況,幫助學生制定合理的生涯發展規劃,進而實現生涯發展目標;能開設一定的講座和課程,幫助學生掌握求職的技能和知識。總之,高職高專院校生涯發展輔導中心能確保學生從入學開始,在職業生涯規劃的每個階段都能得到指導和服務。

  3.注重就業心理諮詢工作,培養學生良好的就業心理品質

  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高職高專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可能會遭受挫折或失敗,因此高職高專院校在就業心理輔導中應重視學生就業心理諮詢工作,加強心理諮詢室的建設,配備足量的心理輔導教師,建立良性的心理諮詢、輔導機制,培養學生良好的就業心理素質。良好的心理品質表現為:有信心、勇敢、堅韌、樂觀、靈活、思維開放、善於審時度勢、富有挑戰精神、具有風險意識、能迅速適應新環境和新變化等等。有效的就業心理個體諮詢和團體諮詢,有助於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就業心理,提高大學生的自信心,克服心理障礙,排除心理危機,走出就業心理誤區;有助於幫助學生正確對待就業過程中遇到的挫折和焦慮,正確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拓展思路,放眼未來;有助於提高學生自我調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磨鍊堅強的意識,保持積極進取的態度和樂觀豁達的心態,不斷提高和完善自我。總之,就業心理諮詢有助於培養高職高專學生良好的就業心態,是他們直面複雜求職環境的挑戰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課。

  4.主動謀求與社會資源的對接,構建就業心理輔導的新平臺

  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具有很強的社會性。有效地整合社會資源,是搞好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的重要突破口。高職高專院校應充分利用和開發社會資源:一是加強與用人單位聯絡,經常召開畢業生就業座談會,並主動走訪用人單位,徵求他們對人才培養的建議。二是聘請職業指導專家、人力資源專家進校,透過專題講座、案例分析、經驗分享、面對面諮詢,使學生更多地瞭解社會中有關就業資訊、就業技巧、職業道德、社交禮儀等方面的知識,幫助學生找準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使就業心理輔導更加貼近社會,貼近實際。三是最佳化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由各系代表學校與基地所在單位簽訂合作協議,透過校外學習,培養學生溝通能力、敬業精神、團隊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在實習中積累工作經驗甚至教訓,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四是加強與校友的溝通與聯絡,校友業是就業心理輔導很重要的資料,他們求職的經歷和應對挫折的經驗對在校學生非常有說服力,他們創辦的或任職的企業也不失為可以利用的有效資源。總之,充分利用廣泛的社會資料,能使學生對未來的生涯發展有更清晰的認識能提升他們的就業能力與就業競爭力,從而進一步減輕學生的就業心理壓力。

  參考文獻:

  [1]朱以財.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心理危機及干預防護體系的構建.[J].教育探索.2009.3

  [2]袁興華.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心理危機及干預[J].文教資料.2008.32

  [3]陳豔.大學畢業生心理健康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2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