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實驗性教學的思考論文

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實驗性教學的思考論文

  摘要:環境設計專業教育歷經六十餘年,至今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環境設計師和設計教育家。半個多世紀以來,他們透過市場和教學理論驗證各時期中國環境藝術設計行業發展的需求。如今,隨著全球化與資訊化時代的發展,環境設計專業學科教學方法和效果又變得更加多元和模糊。這對於學生和教師都是一場新的挑戰。

  關鍵詞:交叉學科;實驗性教學;主動性學習;烏托邦思維

  一、引言

  上世紀50年代末,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開設了裝潢設計系,它是我國最早開設系統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高校之一。伴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與發展,該校的環境設計專業經歷了室內裝飾(1957年)、建築裝飾(1961年)、建築美術(1963年)、建築裝飾美術(1964年)、工業美術(1975年)、室內設計(1984年)、環境藝術(1988年)、環境藝術設計(1999年)系名的八次變更。這也體現了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根據社會的需求不斷調整[1]。由於環境設計專業是一個邊緣學科,它既需要一定的審美感性思維成分,也需要一定的理性思維支撐,因此,它是藝術與技術的結合。環境設計專業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具有很強的滲透性。[2]環境設計專業包含環境行為學、城市規劃、建築學、人體工程學、環境心理學、設計美學等多學科課程。事實上,環境設計專業又會因藝術類院校和工科院校在教學目標和方法上的差異而衍生不同的專業技能和研究方向。正是由於環境設計專業發展的多樣性,帶來了教學上的差異性。

  二、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的現狀

  截至2017年,我國共有639所本科高校開設了環境設計專業。開設該專業的本科院校型別主要為綜合類院校、綜合型藝術類院校以及獨立學院。儘管我國開設環境設計專業的本科院校數量龐大,但在教學方法、教學要求、教學資源、學生素質等方面,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出現這些差異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

  (一)主觀原因

  1.高校型別的差異。我國高校型別的差異產生了不同的教學背景與教學要求。研究型高校一般是以培養國內最高層次人才和研發最前沿科技為目標。但絕大部分的高校屬於應用型高校,它們以服務社會和市場為目的[3]。教學上,授課人根據社會和市場的標準進行授課,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學生對於知識拓展和思維的延伸。2.學科建設的差異。由於高校型別的目標和定位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因此,各學科的建設會結合學校的自身發展考慮。由於研究型高校注重的是各個學科之間的協同發展與綜合實踐,因此,學校對於各學科的建設都會給予足夠的支援。但應用型高校則難以實現學科建設之間的良性平衡。目前,大部分高校對於環境設計專業的建設都有所忽視,並且普遍存在專業開設的時間不長、師資儲備力量不足、沒有合理的教學定位以及缺乏相關的科研專案支撐等問題。3.教師與學生的差異。研究型高校一般具有完善的教學環境和豐富的科研教學資源,因此利於開展各項科研工作,學生的綜合素質較高。但是,大部分應用型高校的教學和科研水平不足,教學資源有限,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發展不平衡,因此無法滿足高質量的教學任務。4.課程設定和教學要求的差異。從環境設計專業教學分析,大部分研究型高校(包含部分綜合型藝術類院校)除了要求學生具有明確的專業學習方向,並開設相應的專業基礎課程之外,還會要求學生掌握藝術學、心理學、社會學及人類學等方面相關知識。在畢業設計(創作)階段會基於思辨能力、閱讀能力、審美能力、知識拓展能力以及圖形(符號)表達能力等方面進行考核。一些應用型高校的環境設計教學方向仍然十分模糊,學生進入畢業階段仍然沒有明確的專業方向,甚至缺乏設計思維和設計表達能力。

  (二)影響各高校環境設計課程教學的外部因素

  1.地理因素。研究型高校一般分佈於我國的一線城市或省會城市,因此,高校和城市之間能形成資訊資源共享的教學環境。而相當部分應用型高校分佈在省會以外的城市,因此,在資訊的獲取速度及城市資源的利用程度上存在較大差距。對於環境設計專業教學而言,往往需要一定的資訊資源,即便我們身處於網路資訊時代,但缺乏現場的體驗無論是對於授課者還是學習者都會產生負面的教學效果。2.政府因素。高校所屬部門的差異也會導致高校科研的資源和效率有所不同。比方說,部屬高校一般在教學改革探索、科研和社會服務方面可起到示範和引導作用,因而此類高校能夠得到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援,在教學資源上具有一定優勢,學生可以利用學校平臺獲得更多的知識儲備和社會實踐的機會。而省屬及以下高校能夠獲得的國家或政府的支援則十分有限,學生除了在校期間認真學習專業知識以外,還需要更加主動地參與各項社會實踐,才能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3.市場因素。市場因素無形中也會影響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方向和質量。由於高校之間的培養方式和培養目的都有所不同,因此所從事相關的環境設計工作也會有所差異。人們普遍認為應用型大學的畢業生適合於操作難度較高的設計工作。要運用較為複雜的社會學及環境設計專業知識去解決設計問題的工作,需要對相關人員的綜合能力、畢業院校以及學歷提出一定要求。

  三、環境設計專業教學中出現的共性問題和實驗性教學

  (一)高校環境設計教學中學生們經常出現的一些共性問題

  1.實踐能力不足。大學生由於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缺乏動手能力以及對社會和客觀事物的關注和思考,因此,在課程中涉及實地考察、社群調研、社會實踐等方面往往出現缺乏實踐經驗和積極性等問題。2.審美能力不足。近些年,一部分考生需要透過報考藝術類專業才能獲得進入高校學習的機會,因此,學習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在專業能力和審美能力方面的水平參差不齊。此外,一些高校教師的教學案例和教學方法較為陳舊,致使審美意識無法正確地傳遞給學生。3.知識儲備不足。環境設計專業是一門跨界學科,它具有邊緣性與綜合性。理論上,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大量地閱讀相關文獻著作,尋找自身的學習方向。然而在教學過程中不難發現,大部分學生缺乏閱讀興趣和能力,一些學生甚至在步入高年級的學習階段之後仍然沒有養成閱讀和思考的習慣。因此,知識儲備的能力成為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逐漸拉開距離的要因。4.創造力不足。學生由於在進入高校以前一直都以應試教育為培養目標,因此“求同”的價值觀嚴重限制了他們的創造力和思維能力。此外,一部分學生在基礎學習階段缺乏對相關專業知識的深入研究,過早地進入商業實踐,在設計意識上形成了“妥協”的心理。這同樣影響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學習能力。5.缺乏團隊合作精神。在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習中,學生往往會獲得團隊合作的機會,例如競賽、社會調研、課題研究甚至參與實踐專案等等。大部分學生在設計實踐的過程中出現專業分工不明確、過度依賴他人以及思維無法統一等現象。這也是在環境設計教學過程中常常遇到的問題。歸根結底,產生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在學習環境設計專業的過程中缺乏積極性。學生產生被動學習的原因在於教學思維僵化、教學方法千篇一律。教學中缺乏必要的師生互動,過度地要求學生考慮實用性和經濟性往往會成為學生思維發展的阻力。特別是環境設計專業,教師不僅需要在課堂上講授專業理論知識,還需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和需求進行實驗性教學。

  (二)實驗性教學

  1.實驗性教學的概念。本文中的實驗性教學是指能夠突破產學研(IUR)一體化教學模式,相對弱化市場在教學和專業實踐中的比例,授課者透過挖掘各個學生在學習過程的能力和興趣,並且進行引導,讓學生主動地去接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2.實驗性教學的作用。實驗性教學的最大作用是能夠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造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進行主動式學習(active.learning),擺脫外界干預,在獲取知識技能的過程中能夠相對獨立地、主動地完成對知識的訴求、分析、探索、評價等來實現學習目標。另外,實驗性教學有助於學生們系統地、深入地完成相關知識的學習過程。3.實驗性教學的意義。實驗性教學具有積極作用,所體現的教學成果往往是為了在未來形成一種概念模型和理想,但在教學上它仍然具有一定的侷限性,無法快速滿足產品市場化、商業化的效果。由於學生長期受到了標準化、模式化的教育和評判,在表達自身立場的問題上缺乏自信心。實驗性教學又具有相對的開放性、未來性、主動性等方面的特徵。在某種程度上,實驗性教學更多的是趨向對知識的真實體驗和思考,在實驗性教學過程中還能夠突破學科界限,結合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社會學等學科從而獲得多樣的教學形式。但實驗作為迴歸人類自身對問題的探索與思考的途徑,無論在科學領域還是藝術設計領域,都需要具備一定的探索精神,因此,在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活動中應當提倡實驗性教學。

  四、環境設計專業實驗性教學的實踐

  長期以來,一部分人認為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是以商業實踐為目標,這是由於設計專業範疇的相關學科都需要透過滿足使用者要求為前提進行實踐。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環境設計不應該追求實踐過程中以形式美感為目的的教學方法,更多的是透過理論研究方法進行教學。實際上,環境設計專業教學不應該過度強調商業實踐教學,也不應該偏向理論研究教學。如果過早地讓學生將環境設計理解為實用藝術,那麼學生可能會出現過早地依靠所學到的知識技能參與商業實踐。導致的結果會影響學生在校學習專業知識的效果以及對專業知識研究的深入程度。相反,過度地透過理論實踐滲透,學生們也可能會失去對專業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實驗性教學是建立在培養學生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環境設計專業的實驗性教學所提倡的並非建立一種以商業實踐教學或理論研究完全對立的關係,而是要相對弱化它們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並且根據課程的需求,靈活地調整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還應當適當地介入應用實踐和理論研究的教學方法。另外,實驗性教學兼顧了對課程前期、教學過程中的思考以及課程後期的效果反饋、傳播與評價。下文,筆者將分析在嶺南師範學院環境設計專業教學中運用實驗性教學方法的思考。

  (一)嶺南師範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條件與人才培養方案

  2014年,嶺南師範學院環境設計專業成立,獨立於過去設計系環境設計方向。目前,學院擁有環境設計專業學生128人,.4間專業課教室。未來學院新藝術樓的建成,環境設計專業基本能夠滿足校內實驗性教學的空間條件。從學院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分析,嶺南師範學院作為教學型大學,其中師範類本科教育具有自身鮮明特點。環境設計專業在專業學科建設上要劣於師範類專業。由於教學型大學主要承擔的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任務,因此專業職業技能的培養成為了學院環境設計專業主要的培養目標。

  (二)實驗性教學在嶺南師範學院環境設計專業課程中的開展

  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儘管在課程設定、教學方法、教學體驗上存在明顯差異,但我們可以透過實驗性教學的`運用讓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程中獲得相應的教學體驗,彌補學院在專業教學方面的不足。1.基礎課程中的實驗性教學思考。嶺南師範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包含造型與設計基礎、構成設計、藝術概論、中外設計史、空間與形態、人體工程學以及工程製圖。基礎課程作為大學生入學後首要接觸的課程,主要透過理論講述和實操進行教學。其中,造型與設計基礎、構成設計課程,是基於包豪斯的現代設計教育體系下設立的基礎課程,這些課程幾乎涵蓋了理論和實操。但在過去的教學中大部分學生都在機械式地學習,作品中能夠看到獨立創意的部分很少。一些學生甚至在迎合授課者的風格喜好進行創作,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習的效果。即使是專業設計的基礎課程,授課人同樣可以利用實驗性教學的方法進行教學。基礎課程大部分都是專業理論,學生透過死記硬背難以達到鞏固知識和活用的效果。因此,針對學院相關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我們嘗試利用下列教學方法。(1)二次學習與思辨討論。設計專業理論往往反映的是某個特定時期某些設計流派或學者的主觀思考,學生們透過課堂理論知識的學習往往無法掌握知識,一知半解。因此,針對專業理論的基礎課程,我們要求學生課後能夠透過相關書籍、網路資訊或展覽等渠道進行二次學習,深入研究,並以小組形式進行課題辯論,這樣在解決學生對於知識資訊鞏固的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的能動性。此外,利用思辨討論的課堂形式能夠強化學生學習積極性以及提升自我立場。(2)課堂實踐。對於具有設計實踐環節的基礎課程,我們要求學生了解題目資訊、設計概念以及可行性等等。學生需要透過反覆調查及小組討論來確定設計,制定實踐規劃和製作視覺表現形式。學生需要透過實物模型或影象表達的方法體現思維。環境設計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只有不斷圍繞製作、展示、討論的形式進行,才能實現完整的實驗性教學過程。(3)課程思考與評價環節。在有限教學時間中,學生對專業學習的理解和體驗也是有限的。因此,需要透過實踐、思考與評價的教學環節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由於大部分課程無法在結課時獲得作品展示的機會,因此,實驗性教學要求學生透過課程彙報展的形式對知識進行回顧與反思。同時,課程彙報展也是授課者教學成果的直接體現。2.核心課程中的實驗性教學思考。嶺南師範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包含空間與形態、空間設計、景觀設計、傢俱設計及畢業設計等課程。由於這些課程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因此,學生在課程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設計實踐。在過去的教學中,圍繞理論、實踐、彙報、點評等環節進行教學的方法日漸式微,機械的、淺層的教學方法和理論講授對於高年級學生來說顯然無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高年級學生在課程中應當更多地學習與社會學、哲學相關的知識。此外,應培養學生透過設計來解決社會問題。因此,開展社會調研、討論與評價以及透過社會互動等方式應該出現在課堂中。對於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改革,透過實驗性教學方法,我們得出以下教學思考。(1)增加實地調研在課程中的所佔比例。核心課程的教學物件一般是高年級學生。因此,課程專業考核不能僅僅是操作技能和形式的評價。適當地增加社會調研在授課過程中的比例能夠培養學生的考察能力,與社會溝通的能力以及對事物的洞察力等等。此外,透過有效的資訊收集也能使設計實踐具有更強的說服力[4]。未來學院新藝術樓的建成,環境設計專業基本能夠滿足校內實驗性教學的空間條件。從學院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分析,嶺南師範學院作為教學型大學,其中師範類本科教育具有自身鮮明特點。環境設計專業在專業學科建設上要劣於師範類專業。由於教學型大學主要承擔的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任務,因此專業職業技能的培養成為了學院環境設計專業主要的培養目標。

  (二)實驗性教學在嶺南師範學院環境設計專業課程中的開展

  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儘管在課程設定、教學方法、教學體驗上存在明顯差異,但我們可以透過實驗性教學的運用讓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程中獲得相應的教學體驗,彌補學院在專業教學方面的不足。1.基礎課程中的實驗性教學思考。嶺南師範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包含造型與設計基礎、構成設計、藝術概論、中外設計史、空間與形態、人體工程學以及工程製圖。基礎課程作為大學生入學後首要接觸的課程,主要透過理論講述和實操進行教學。其中,造型與設計基礎、構成設計課程,是基於包豪斯的現代設計教育體系下設立的基礎課程,這些課程幾乎涵蓋了理論和實操。但在過去的教學中大部分學生都在機械式地學習,作品中能夠看到獨立創意的部分很少。一些學生甚至在迎合授課者的風格喜好進行創作,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習的效果。即使是專業設計的基礎課程,授課人同樣可以利用實驗性教學的方法進行教學。基礎課程大部分都是專業理論,學生透過死記硬背難以達到鞏固知識和活用的效果。因此,針對學院相關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我們嘗試利用下列教學方法。(1)二次學習與思辨討論。設計專業理論往往反映的是某個特定時期某些設計流派或學者的主觀思考,學生們透過課堂理論知識的學習往往無法掌握知識,一知半解。因此,針對專業理論的基礎課程,我們要求學生課後能夠透過相關書籍、網路資訊或展覽等渠道進行二次學習,深入研究,並以小組形式進行課題辯論,這樣在解決學生對於知識資訊鞏固的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的能動性。此外,利用思辨討論的課堂形式能夠強化學生學習積極性以及提升自我立場。(2)課堂實踐。對於具有設計實踐環節的基礎課程,我們要求學生了解題目資訊、設計概念以及可行性等等。學生需要透過反覆調查及小組討論來確定設計,制定實踐規劃和製作視覺表現形式。學生需要透過實物模型或影象表達的方法體現思維。環境設計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只有不斷圍繞製作、展示、討論的形式進行,才能實現完整的實驗性教學過程。(3)課程思考與評價環節。在有限教學時間中,學生對專業學習的理解和體驗也是有限的。因此,需要透過實踐、思考與評價的教學環節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由於大部分課程無法在結課時獲得作品展示的機會,因此,實驗性教學要求學生透過課程彙報展的形式對知識進行回顧與反思。同時,課程彙報展也是授課者教學成果的直接體現。2.核心課程中的實驗性教學思考。嶺南師範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包含空間與形態、空間設計、景觀設計、傢俱設計及畢業設計等課程。由於這些課程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因此,學生在課程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設計實踐。在過去的教學中,圍繞理論、實踐、彙報、點評等環節進行教學的方法日漸式微,機械的、淺層的教學方法和理論講授對於高年級學生來說顯然無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高年級學生在課程中應當更多地學習與社會學、哲學相關的知識。此外,應培養學生透過設計來解決社會問題。因此,開展社會調研、討論與評價以及透過社會互動等方式應該出現在課堂中。對於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改革,透過實驗性教學方法,我們得出以下教學思考。(1)增加實地調研在課程中的所佔比例。核心課程的教學物件一般是高年級學生。因此,課程專業考核不能僅僅是操作技能和形式的評價。適當地增加社會調研在授課過程中的比例能夠培養學生的考察能力,與社會溝通的能力以及對事物的洞察力等等。此外,透過有效的資訊收集也能使設計實踐具有更強的說服力[4]。(2)加強社會、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三方聯絡。社會作為設計實踐的根據與藍本,學生需要透過參與相關社會實踐才能獲得相關設計的資訊。高年級階段需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協調能力。環境設計專業與社會的關係密不可分。因此在核心課程中要培養學生對所處環境的感知和探討成為環境設計教學重要的議題。(3)豐富實踐成果的視覺表達。環境設計專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現象學和社會學的視覺化表達,透過影象資訊將複雜的邏輯思維形象化,從而提高人們的可讀性和理解性。設計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具有良好影象表達能力。因此在實驗性教學中,實現資訊視覺化是我們的教學目標[5]。此外,與大部分應用實踐課程不同,設計教育課程中的視覺化的表達方式可以更加多樣。在空間形態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求透過實體模型、即時性的草圖記錄、影片動畫、綜合材料等體現設計思維。(4)透過公眾課堂分享學習成果。課堂分享是考察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對知識的思考和掌握的一種形式。在課程中,我們透過課堂或社會平臺對課程的知識進行公開分享,在此過程中學生得到了主動思考的機會,並獲得一定的話語權。此外公眾課堂也能夠實現高校和社會之間的互動,達到知識傳播、資源分享的目的。

  五、關於實驗性教學手段拓展策略的建議

  (一)跨學科界聯合授課

  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教授.Ken.Friedman認為,當代設計教育催生於多維度的背景下,設計既要服務於民主社會,同時還要重塑社會。目前,設計環境處在後工業化與工業化時期,我們在兼顧傳統工業的設計和生產的同時,還需要應對社會和個體的服務需求。在資訊化時代,人們獲得知識的途徑變得更加便利和多元,如果我們仍然運用相對孤立的教學方法,與社會發展和社會需求背道而馳,結果將會限制專業領域的可持續發展[6]。芝加哥藝術學院第一年設計課程實行讓學生廣泛關注藝術學及人文傳統的相關知識,目的是讓建築和設計的學習與藝術聯絡起來。此外,我們還可以聯合不同專業的學生針對同一問題進行授課和實踐,增加學生們的跨學科交流機會。

  (二)採用新的教學技術

  實驗性教學的特徵是要求學生們利用多種體驗方式去獲得知識。在長期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我們基本是透過圖片、展板、動畫以及實物模型來實現概念的物化。隨著虛擬技術的不斷髮展,人們透過VR技術的利用,能夠更加直觀地體驗虛擬空間的視覺效果。此外,網路教學也能突破場地和時間的界限展開教學。

  (三)教學資訊社會化

  在實驗性教學的過程中,對教學相關的資訊傳播顯得尤為重要。藝術類專業院校每年都會將畢業設計展以及各種主題展覽向公眾開放,目的是為了將教學成果及各種文化成果傳遞社會。同濟大學創意設計學院還透過開放創意實驗室(Fablab.Shanghai)實現跨學科討論及公眾參與。此外,我們還可以利用相關網路平臺共享教學資訊。

  (四)教學觀念本土化

  在以西方設計教育體系為中心的教學方式下,設計效果產生了同質化的負面效應。當前的環境設計教學所呈現出來的現實效果讓我們的都市變得千城一面,正規化的設計教學缺乏對本土文化的思考。目前,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重視對本土化設計教學的研究和關注。2017年中國美術學院舉辦了“不斷實驗”實驗教學展。建築藝術學院院長王澍認為,中國建築教育體制與方式存在不足,大多以模仿為基礎,教學缺乏對自身的思考和獨立的立場與態度。而教學展覽的目的是引起社會和教育界對中國建築教育的關注和反思。另外,本土化的設計教學也能夠讓地方院校根據自身特色,利用地緣優勢展開一系列教學及科研活動,實現自身價值的挖掘與提升。

  六、總結

  環境設計專業教學從根本上講是培養創造力的教學,在學術創作與市場關係相互矛盾的狀態中,我們所接受的視覺資訊缺乏思考,同質化現象氾濫。我國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設計教學,在這一過程中也是不斷地進行實驗和探索。在全球化的背景中,無數實踐案例告訴我們,學生只有在開放性、探索性和不確定的實驗性教學環境下才能發揮最大的積極性與創造力。中國設計,經歷了世博會和亞運會之後,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及認可。在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的背景和機遇中,環境設計專業的實驗性教學無疑是社會歷史發展過程所催生的必然產物。

  參考文獻:

  [1].任藝林.從室內設計到環境設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歷史[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7:3-8.

  [2].王彤.跨學科多專業協同融合下的綜合實踐教學改革[M]..北京: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16:1-7.

  [3].何建坤,周立,張繼紅,等.研究型大學技術轉移—模式研究與證實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18.

  [4].日本建築學會.建築院校學生畢業設計指導[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0:44-126.

  [5].石萍.實驗性設計課題的探索[J].裝飾,2009(07):122-123.

  [6].王麗.國內外藝術設計學科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模式比較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5.(1).:164.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