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員工變成人才哲理故事
把員工變成人才哲理故事
美國EDS公司(電子資料系統公司)成立以來就不斷招募人才,他們一直是全球領先的資訊科技公司,每年營業額高達數百億美元。然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公司卻顯出疲態,甚至開始出現入不敷出的局面。為了挽救公司,他們於1998年請來了素有“企業手術師”之稱的查德·艾·布朗來擔任公司的CEO。
布朗上任後發現,公司出現今天的局面並非偶然,第一是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競爭已經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白熱化;第二是公司員工長期享受著“唯我獨尊”的優越感,所以在工作中幾乎毫無進取心。第一個問題是布朗沒法改變的,他能改變的只有第二個問題——對企業自身開刀!可是在這家老公司裡,很多工作都沒有具體標準,怎麼開刀呢?
布朗先是招募了一批精兵強將到各部門,表面上看好像是使公司更臃腫了,但其實布朗是以他們作為參照標準開始篩選員工。在這批精兵強將的影響下,員工們出現了兩批人:一批是能跟上步伐的,另一批則被遠遠地拋在了後面。一切明瞭之後,布朗把後面這批員工清理出了公司,結果公司一下子就呈現出“部門多而員工少”的有趣局面。緊接著,布朗很快開始了“手術”的第二步:拆分不必要的部門!在精簡部門上,布朗採用的是“化支出為獎勵”的手法。比如,一個部門原先每月要消耗公司10萬美元,那麼他就拿出一半的開支作為獎勵,將這個部門的工作移交給其他部門,雖然工作量增加了,但員工們卻更有積極性了,而臃腫的公司也很快就得到了有效瘦身。
此時的EDS公司看似已經病癒,但布朗並沒有停止“愈後用藥”。透過日常工作,布朗又把員工們分為“挑戰者”和“安分者”兩類,第一類員工時刻都充滿活力,敢於面對困難和解決問題,布朗就讓他們負責具有開發性的工作,創造新能量;第二類雖然沒有很強的挑戰精神,但卻能用比較好的'效率待在一個崗位上安心工作,於是布朗就將他們安排在一些沒有挑戰性的崗位上,並以一定的標準作參照,以優勝劣汰法對員工做出篩選,而這種篩選的本質其實就是對效率的保障。
這樣一來,EDS公司的每個員工都在發揮著自己的作用,整個公司沒有一個崗位或員工是可有可無的,每個員工都像是一個特定零件在盡其所能地運轉,公司不僅減輕了自身負擔,而且業務量也猛然增加了。3年後,EDS公司的營業額就反彈回了300億美元,這是一個讓人想都不敢想的神話!
“一味地吸納人才不是真正的重視人才,真正的重視人才是知人善用並且不斷激發他們的進取心,讓每一個可有可無的‘員工’都變成不可或缺的‘人才’,結果就會使員工和公司雙重受益,這樣的公司想不進步都難!”當年,布朗在接受美國《名利場》雜誌採訪時這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