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修女傳》讀後感範文

《德蘭修女傳》讀後感範文

  《德蘭修女傳》讀後感範文1

  一口氣讀完了《徳蘭修女傳-在愛中行走》中間感動的數次落淚。之前也知道德蘭修女很偉大對她的事蹟從媒體報道上也略知一二,但是這本傳記讓我詳細瞭解了她完全無我而平等愛人的一生,她用自己的一生在愛窮人、孤兒、被遺棄的人、麻*病人、艾滋病人……,這些人都是修女認為的"窮人"

  首先在加爾各達為代表的印度因為戰爭、饑荒和社會等級制度所以有大量的貧困人口,他們食不果腹,缺衣無藥,生命時刻受到威脅,這些人在物質上無疑是絕對的窮人,但是即使是窮人他們也一樣有尊嚴渴望得到尊重,他們也一樣有愛。有一次,德蘭修女為一個有八個孩子的家庭送了一袋大米,聽說已經斷炊很多天了。但是令修女驚奇的是,那個家庭餓女主人剛剛拿到米,就將米分成了兩份,拎著其中一份匆匆忙忙地出去了。後,德蘭姆姆問她去了哪裡,她說:"他們也在捱餓。"原,她將自己剛得到的一些米的一半分給了她那些捱餓的穆斯林鄰居。所以德蘭修女以博愛的精神,默默的服務於貧困的人們,使他們感受到尊重、關懷和愛。

  其次德蘭修女認為貧窮的另一種面貌是這樣的:很多人向遠方的人表達愛心很積極,比如熱情的參加各種慈善,募捐,志願者活動等,卻對身邊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還有很多人,因為渴求更多的個人成功或者更大的個人發展一直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懷父母照顧子女結果導致家庭的.遺憾,很多人實際上是生活在一種精神和心靈的深度貧困裡。心靈被焦慮、疑惑和巨大的虛無感所困擾,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現實社會人人都渴望成為一個富足的人,而不希望成為一個窮人,但是在一味追求物質財富上富足的時候我們又不自覺的製造出很多精神方面的窮人,所以想要成為一個富足的人物質方面靠自己去努力奮鬥,精神和情感上我們需要被關愛也需要去關愛別人,特別是從自己的家庭開始,從身邊人開始,如修女所說:我們如何愛窮人,如果我們不能首先愛自己的孩子,愛如果不是從家庭開始,我們如何保證他結出的果子一定是美善的。

  《德蘭修女傳》讀後感範文2

  閱讀的過程中,我多次落淚。

  記錄三次印象最深的:

  一、"真正的愛,是能忍受別人的一切缺點,對別人的軟弱毫不見怪,對別人的小德小行,卻要感奮取法。尤其我明白,愛不應埋藏在心底,因為"沒有人將燈點在鬥裡,都把它放在燈臺上,使進的人得見光亮"這燈光便代表著愛。愛不能僅僅施與我們所愛的人,它必須光照滿堂,讓人人都感到愉快。"

  落淚的原因,是因為看見了自己內心的柔弱,承認了柔弱,擁抱了柔弱,也理解了蒼生的柔弱。這柔弱,也是內心的呼喚,是黑暗中的一點亮光。因之,我們嚮往光明,只見光明。而任何的小德小行,就是心靈透發的光,自自然然的,我們珍惜,呵護,發揚。

  二、德蘭修女邀請老年記者哈普答應她做最後一事,給重病的老人餵飯。哈普突破心裡的障礙,做到了,儘管很笨拙。當得知老人在不停地祝福他時,哈普吃驚,而我在那個瞬間,(fsir)為老人心中純粹的光明而感動落淚。儘管老人忍受著難以忍受的身體煎熬,他依然在愛的陽光中微笑,風兒是他的祝福,世界隨之芬芳盈滿。

  三、末的最後一個故事,關於天堂和地獄的故事。雖然這個故事我很久以前讀過,也聽過多次,然而這次因德蘭修女生命純粹的愛的光芒,照亮我心中黑暗的角落。

  我依然記得,大學裡有相當一段時間,我喜歡感受花草樹木,和小動物們說話,卻對人產生了隔離和封閉,那種封閉,令我對自己的心靈的感受處於遲鈍狀態。後,經歷了一番心路曲折後,我欣喜自己,心兒漸漸敞開,關照自身的直感。我是多麼開心,因為這意味著我可以感受他人的感受!"我疼知人疼",我的感受,不僅是我自己的,也是蒼生的。以前,我大量的時間,都沉浸在小我的世界裡頭,未能關照更多生命。而《德蘭修女傳——在愛中行走》,又令我見到生命就是愛,這愛本身,就是令生命奔流不息的頭。德蘭修女,也和古聖先賢一樣,他們心裡,是一個個具體的生命。聖賢在我們心裡,而我們是聖賢心裡的聖賢。在我心中,國學是由一個個具體的聖賢的生命去演繹的,他們是光明,他們是頭活水,而我們就是這活水中的魚兒,魚不可脫於淵啊。當我發現這頭活水時,我無比喜悅。而在讀聖賢的事蹟時,堅定我心中純粹信仰的同時,又令我找到行為的參照,讓我看到,我的心,可以更廣大,更博厚,更悠遠。

  我願我身,成為愛的道具,化,就是身體的呼吸。在化這條路上,我非常感激明師的指引,令我的嚮往,有了踏實的腳步。昨日聽聞霍韜晦教授的離世,感知身邊人的輕輕嘆息和遺憾,我明白,人對身體長壽,同樣期待。在我,也同樣期待,但不管我能活多長,我都要多花時間讀書,多思考,多聆聽,少說話,多做實事,減少慾望,實修實證。知書達理,明經致用,純淨自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