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讀後感範例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範例
萬曆十五年是這作品,透過描繪萬曆年間的政治,官場,反映了那時候政治生態以及思想約束的批評,下面是三篇萬曆十五年讀後感範例,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範例【1】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我大的感受:那就是被主宰的悲哀的命運,這句話適用於裡面每一個人,包括皇帝、能臣、清官等,他們都試圖去追尋他們心目中理想,但都付諸東流。
萬曆十五年是平淡的十五年,似乎沒有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實際上,從這年起,王朝的覆滅已經不可避免了。或者並不應該這麼說,應該說王朝的覆滅已經註定了,而只是從那時起,端倪更明顯罷了。
明朝的統治者並非皇帝,而是文官集團以及書中沒有提及到得宦官集團,這是區別於歷代王朝的一個顯著特點。明朝的創立者朱元璋廢掉丞相,這是一個很明智的做法,而他並沒有為他無能的子孫想過,也沒有想到在王朝的後期,文官集團會是凌駕於皇帝頭上的正真主宰者。
文官集團有制度上的保障,也有思想上的鞏固。而整個文官集團是以儒家思想為思想核心,這樣便造成了一個以道德來實現統治目的的國家,缺乏了真正意義上的法律,使大批的人掛羊頭賣牛肉,為國家的滅亡埋下了一個不定時的炸.彈。
在《萬曆十五年》中所描述的許多重大的宮廷鬥爭中,都是為了一些無關緊要的消失所牽起的軒然大波,比如說首輔的張居正,他在任期間,父親突然去世,這本來只是禮儀上的問題,但偏偏在文官集團的添鹽加醋下成了一場政治鬥爭。
在本書中,作者是以陰陽的思想來闡述的。陽既是光明磊落、不顧生命安危誓死捍衛道德的人;陰既是所謂的貪官、貪財貪權。陰陽之間的不斷衝突,是導致炸.彈爆炸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但我個人認為,既是是陽者也有陰,陰著也有陽,在這個物序流轉的世界裡,每一個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那麼誰又能把王朝的覆滅歸罪於哪一方呢?
最後,作者是以這麼一段話結束他的作品的:“1587年,是為萬曆十五年,丁亥次歲,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階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汙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
而從書中,我唯一得到的結論是:儒教誤國。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範例【2】
最近我把《萬曆十五年》重看了一遍,當然還沒看完。我就看了三章,可是這三章讓我明白許多,也讓我明白了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裡極力想說的觀點。
1、道德與法律的位置,也就是儒與法的位置。自從秦朝因重法而滅亡後,自西漢以來,各朝都開始任用儒生。但是治國不能光靠儒家的道德觀念,還是需要法家的,於是明儒暗法這一治國之道誕生了。但是一直以來儒都是高於法的,也就是說道德是高於法律的。這一點到了明朝最為顯著。明朝的官員遇到法律所不能包括的案件時,是在用道德觀念來判定對錯,而明朝的道德觀念是被朱熹的四書概括的。海瑞的斟酌標準裡就非常強有力地表現出這一點:
凡訟之可疑者,與其屈兄,寧屈其弟;與其屈叔伯,寧屈其侄。與其屈貧民,寧屈富民;與其屈愚直,寧屈刁頑。事在爭產業,與其屈小民,寧屈鄉宦,以救弊也。事在爭言貌,與其屈鄉宦,寧屈小民,以存體也。
這樣就算有一些事依靠道德觀得以解決,可是法律上的漏洞一味去用道德觀填補,沒準有一些沒有道德觀的官員回去鑽法律漏洞,以圖私利。但是如果讓法律高於一切,就會造成像秦朝的短亡。更何況,無論制定法律的人想得多麼面面俱到,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法律肯定會有漏洞,這個時候又沒有道德觀,社會將會更加腐.敗。只有讓法律和道德齊頭並進,社會才會和諧。可是自秦朝以來,各朝統治者怕蹈秦之覆轍,所以致使儒生目空一切。
2、文官集團的弊端。由於天下所有的事情不可能都讓皇帝過目,所以各朝統治者建立了文官集團,就是為了解決問題,可是久而久之,統治者們發現問題本身就是文官集團。但是這個時候要改是不可能的了,因為文官集團這個制度已被天下有學之士所接納,如果徹底改變,天下人都會說統治者無道,區域性改變又無濟於事。文官集團的問題出現在哪裡呢?科舉制度。
如果想入朝為官、名揚天下,這缺不了祖父的生財致富、父母的辛苦養育、妻子的賢淑達惠、老師的辛勤培養、朋友的鼓勵加油、考官的欣賞錄取、上級的提拔教導等等等等,所以說一個人當官之後都要回報這些人,可是明朝官員的俸祿僅夠溫飽,與實際脫節,就算俸祿可以維持小康,但是不夠回報幫助他的人。所以要收常例,有良心的人就收一點,沒良心的就會造成苛政。這全看當政的人的品行。所以張居正想改革,最後措施全部作廢;申時行和稀泥,最後雖然使明帝國苟且殘喘,可還是阻止不了帝國的衰亡。
如果真的想改變這一狀況,還是需要林達所提出的“平衡與制約”。
當然,《萬曆十五年》裡對封建社會制度的看法遠不止這兩條,還有許多的側面描寫和一筆帶過的東西,如:重文輕武的利與弊,憤青的不顧全域性等等等等。這裡我就不多說了,如果想全面瞭解,就去看一下《萬曆十五年》吧。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範例【3】
《萬曆十五年》是即我在床頭讀完《明朝那些事》之後又本一關於中國階段歷史的描述,由於習慣性失眠,書中其中感慨也大多因為深夜的躁動而隨風去了,但也卻有一部分隨著可吸入顆粒物一起沉澱到了我的.血液裡。
我驚詫,此書中許多人物身上,竟都有當今現實社會的影子。
若將萬曆兒時看做我們的當代,他原本聰明敏感、樂於上進,也曾經勵精圖治、喜歡讀書,他本不是暮氣沉沉、消極厭世的人,怨只怨那些作為臣僚的老師或家長,從不曾將他當作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確切的說是有尊嚴的獨立個體來看待,同樣也像像我們的學生時代,很多時候被當成了學習的機器,原本活潑好動、樂於思考,最終卻極度厭學。諸如參加完升學考,要將書本剪碎或早上依舊習慣的坐在寫字檯前卻不知道該幹什麼。所以,萬曆皇帝作為學生,臣僚做為教師,最大的失敗之處,是大臣們剝奪了萬曆作為一個聰明的年輕人應有的個性、思想和活力。
張居正不讓他練習書法,申時行不讓他練兵,所有人都不讓他立三皇子為太子,甚至與他生前形影不離的愛妃都不能與自己埋在一個墳墓裡。失去了如此自由,就算做著皇上,又有什麼趣味?但他畢竟是皇上,依然擁有無盡的奢華和整個國家,而當今社會我們的悲哀何至於此。
張居正作為首輔原來言行不一,到我們看見了太多人士的虛偽。官二代,富二代,軍二代,黑二代。這個社會原來已經並正在真正屬於這些有錢有勢有權和不要命的,“學校十年功,不如一棵蔥”的現象難免出現。
我一直感覺,張先生本不是奸臣,他也是希望明朝國富民強的,他僅僅是一個有缺點的聰明的剛愎自用的大臣而已。孔子說,“唯女人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其實,“難養”的豈止是女人和小人?任何人彼此接觸久了,都難免“不遜”起來,皇帝如此,張居正如此,恐怕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人也難免如此。事實擺在眼前,改變雖不及萬難卻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由此,我唯有在心田播種善的種子,也時刻提醒自己,只要是人都會產生某些偏見和不可避免的缺點,學習如何體諒並選擇,哪些是我們應該學習的,那些是“見不善而內自省”的,現實無奈與社會種種幽暗的側面,但卻必須允許這些幽暗的存在,因為他畢竟是“豐富多彩”這個詞的重要部分。
面對如次、遇到問題、唯有積極想辦法,努力讓自己多一些才能,開闊些眼界,理清些思緒。而決不能消極怠工,心灰意冷。充滿希望才能使我們快樂生活。
——我們無奈於幽暗,也儘量做到讓幽暗無奈於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