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理念心得體會
教學理念心得體會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學理念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理念心得體會1
本書為“新課程教師校本培訓教材”之一,對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行為作了系統的介紹。全書分上下兩篇,內容包括:上篇新課程課堂教學行為及其操練方法,共四章二十七小結。下篇有效改變教學行為的教學策略和技能共十二章。期中包括:教學觀念轉變為教學行為的橋樑和紐帶,課堂教學行為操練的基本原則,教學口語技能,教態技能,課堂提問的策略及技能、發揮學生主體性的策略及技能、課堂提問的策略及技能、教學反饋矯正的策略及技能、面向全體的策略及技能、情境創設的策略及技能、學法指導的策略及技能、激勵的策略及技能、變化的策略及技能等。本書對推動中小學課程與教學改革深入發展,全面提高廣大教師和學生的素質水平具有很強的作用。
透過讀《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行為操練指導》這本書,並結合對新教材的使用,使我對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行為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對新教材有了一個指導性的新認識,獲得了教材實驗操作上的一些個人想法。只有對教材理解了才能確定我們的教學行為,其中感觸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別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由原來過多地關注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形成轉變為在學習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新教材的編寫無論是從內容的呈現方式,還是頁面的設定都十分重視和體現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特點。努力為學生提供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生活材料與環境。教材內容的安排、所選素材進量符合兒童實際。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和童真世界出發。圖文並茂,版式多樣、風格活潑,色彩明麗,能吸引學生閱讀,激發學習興趣。因此,面對耳目一新的教材。我們當教師的就應該理解教材目標,明白把握教材編排的特點,選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有利益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情境。從而達到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那下面就根據自己對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行為的理解並結合“4+4N”課堂教學模式,還有我現在使用的數學教材。重點談一談關於情景創設這一方面的個人認識。我知道我所拿出來的只相當於一塊磚,希望有玉的同志們儘管砸過來吧!
一、創設親身體驗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的主動性。
“4+4N”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和操作策略裡對情境引入——是這樣描述-----教師創設情境,把學生引入學習狀態。什莫意義呢:20xx年《承德縣教育局工作要點》:情境是學習的火把。情境主要是問題情境。情境創設的核心意義是激發問題意識,促進探究進行。創設學習情境的目的是引起學生原有認識的失衡。
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大程度取決於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是推動學生掌握知識和獲得能力的一種強烈慾望。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就要用各種教學手段,努力為學生創設一種寬鬆、愉快、和諧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新教材中例題,習題的安排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非常接近,許多情境圖完全可以透過學生實際活動,親身體驗來表現。因為學生透過親身實踐體驗得到的知識,學生理解得更深刻,記得更加牢固。同時學生也會感受到學習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所以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一定用同一種模式,同一種方法。一定非得讓學生看明圖意來理解知識,學懂知識。而是完全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採用遊戲,表演等實際活動將情景圖所提供的內容進一步動作化,情景化,使學生全身心地置身於真實的數學活動情境中,增加實際體驗,親身感受數學。例如,新教材一年級第9頁中長短的情景圖,教學時可這樣設計,先讓學生觀察身邊的物體,感知出物體有長短,從而抽象出長短的概念。然後透過操作探究出比較長短的一般方法。最後透過遊戲活動,讓學生體驗比長短的方法,讓他們比一比兩人的手掌,比比身體的某一部位。也可讓他們比一比每步有多長,誰跳的遠。或者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比一比。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到比長短的方法,進一步加深對長短概念的理解,使學生感捂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這樣的教學效果要比觀察圖好得多。
此外,教師還可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情境,把課本中的情景圖製作成動畫課件,充分利用它的形、聲、色、動、靜等功能,使靜態的畫面動作,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渲染氣氛,創設學習情境。
二、創設求異情境,感悟計算方法,體現演算法多樣化。
演算法多樣化,就是指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方面去思考,既不限於一種思路,也不侷限於既定形式,而是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新教材教學思想正是體現了演算法多樣化的教學思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思考,用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發現,有所創新。讓學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問題的過程,發表獨特地見解。對於學生的不同想法,教師要及時地給予肯定和表揚,使他們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創造性活動的信心。如新教材在編排“9加幾”的計算時,注意體現新的教學理念,設計的情境有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本節課共安排了兩個例題,例一為我們提供的教學資源是學校開運動會的場景,透過學生們喝了一些飲料還有多少盒?引出不同的計算方法。例2展示的是“湊十法”的計算過程和方法。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就要給學生創設求異情景。先出示學校運動會的場景圖,引導學生觀察,並把觀察到的結果說給同學聽。然後在感知情景圖的基礎上,教師即使提出問題:“要算還有多少盒飲料,你會算嗎?”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計算方法上。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以使用的計算方法也不同,有的用點數法,有的用接數法,有的用“湊十法”,有的甚至會想出三種以上的計算方法。但不管什麼演算法,教師都要給予評價和保護。讓學生在班內交流自己的演算法和想法。然後透過“9+4”重點說明“湊十”的思維過程,最後引導學生比較各種演算法的特點,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體現演算法的多樣化。這樣既培養學生從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的求異思維也得到了培養。
當然,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方法是很多的。手段不盡相同。但無論什麼方法,都必須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本,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適應教學形式的發展。
以上只是我讀《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行為操練指導》這本書並結合“4+4N”課堂教學模式還有我現在使用的數學教材,。關於情景創設這一小小方面的個人認識。關於情景創設只是這本書的滄海一粟,再加之個人的粗淺理解,不免有些地方說的有錯誤或不足。還望各位領導和老師多提寶貴意見。其實就這本書而言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地方在這裡我就不一一贅述了。謝謝大家。
教學理念心得體會2
通讀《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踐》一書,使我對“有效教學”的涵義以及實施“有效教學”的途徑和方法有系統瞭解和整體認知,所謂“有效教學”是指教師所採取的遵循教學活動客觀規律,以最佳化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上獲得整合、協調、可持續的進步和發展,從而高效能地實現預期的目標的一切行為,從本質上說有效教學就是一種目標導向教學。傳統教學強調簡單灌輸,只關注如何使學生接受教學內容,而沒有考慮學生的個人需求和自主權,使學生學得辛苦,教師教得辛苦,導致“時間+汗水=低效”結果。而“有效教學”的“有效”,主要是指透過教師在一種先進教學理念指導下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使學生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展。
通讀此書以後,我越來越堅定地認為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是素質教育的基礎,針對提高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即如何使學生在在繁忙的學業中把化學學得有興趣,有成效呢?下面我結合《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踐》一書內容和自己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一點想法。
一、要真正落實集體備課制度,實現學科智力資源共享
集體備課時,要加強做好上課前的準備工作,認真備課。每個教師說出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要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教學構思,談自己對教材的認識和經驗,集體確定每單元的教學重難點、商量確定某個課時教學案例,並制定出課時學案,以供全年級學生共同使用,實行教學資源共享。教材是教師設計教學的重要材料,我們必須充分考慮某項內容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找出知識的前後聯絡,然後系統地合理地設計課時教學案例。年輕教師要虛心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有經驗的教師要熱心幫助年輕人,共同學習,共同提高,讓教學少走彎路,提高全組教師的備課效率。
二、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新課改提倡在課堂上運用資訊科技裝置,採用多媒體手段組織教學。多媒體介入課堂打破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是現代教學手段是標誌之一。媒體的出現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了主動學習,實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它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更能提高學生的參與面,短、頻、快的大容量課堂節奏能有效的吸引並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從而最終提高學習的聽課效益。
三、要全面建激勵性評價機制,提升學生學習的成就感
課堂評價有教師評價、師生評價和生生評價,而在以往的課堂中運用最多的是教師評價,壓抑了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體現,所以在還課堂給學生的同時也應該還評價權給學生,他們更瞭解課堂評價與學生之間的重要關係。透過在課堂上運用不同的評價方式,使學生更積極的投入課堂,參與課堂,更好的實現課堂的有效性。評價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以學生平時參與各種教學活動的表現和合作能力為主要依據,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反應能力,培養了競爭意識,參與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學生在興奮的狀態下很容易接受新知識,提高了課堂效率。對學生的學習及時給予評價和鼓勵,及時對他們的學習情況作出評價和反饋,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提升學習中成就感。
四、要關注教學感悟反思,在反思中促進有效教學
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學的保證,有效教學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透過有效的反思來實現的,以反思教學促進有效教學。教師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和策略,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更加有效。首先要反思教學內容,透過對教學內容的反思,達到教師所要講授的內容具有系統性、科學性、生動性、有效性和前瞻性,用充滿個性的教學風格去引導學生在參與討論、合作學習過程中,掌握科學知識形成過程,領悟科學探究方法,豐富知識素養。其次要反思教學態度,當今的教育已不再歡迎師道尊嚴,而是建立一種師生平等、和諧、寬鬆、融洽的新型師生關係。在教學實踐中要反思自己的教學態度是否認真,教學投入是否充分,教學熱情是否飽滿,教學工作是否負責,教學準備是否得當等等。只有時刻以一種高度負責的態度去認真對待日復一日的教學工作,才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才能體現“教學相長”、“教育民主,關愛學生”的原則。再次反思教學過程,反思教學過程就是對整個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諸如備課、組織教學、作業佈置、作業批改、知識檢測等實施全面的自我調控,抓住區域性,最佳化整體,注重教法,努力做到精心設計、精心施教、精心測試、精心批改、精心點評、來不得半點的疏忽與馬虎。最後要反思教學情境,教學情境是教師為了促進有效教學而創設的特定的教學氛圍。這種氛圍尤為重要,能對教學活動產生積極的影響。實踐證明創設充滿新奇、富有情趣、極具思考的探索情境,能激發學生對知識產生興趣,產生學習心理傾向,增強有效教學具有重要作用。
五、要全力提高學科素養,促進教師專業快速成長
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從有效推動和促進中學生主體性實踐活動入手,培養學生自主發展能力,以造就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個性品質得到和諧發展的、德育智育潛能得到有效激發的符合素質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新課程標準要求下的課堂教學實踐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要注重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協調與統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把研究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著力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自主去探索,自己去發展,逐步引導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真正達到讓學生“自求得之”的目的,以此提高學習效率。
因此,我們只有學會自主學習,透過不斷學習和實踐創新,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提高有效教學能力,才能使教育質量得到持續發展,才能察實現我們要追求“時間+策略=高效”的有效教學。
教學理念心得體會3
一、教學實踐的過程和內容
9月6日到17日,我們進行了為期10天的翻譯教學實踐。第一天上午老師向我們講解了這次實踐的內容和要求,我們要將英文版的理論力學翻譯為漢語,要具有專業性,並將自己翻譯的內容做成PPT,在課堂上給同學們講解。課後老師發給了每個小組數十張翻譯稿,我們小組分到的是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內容,當天下午組長合理的分配了任務,我們開始了各自的工作。我首先瀏覽一遍我要翻譯的內容:資料的精確度、靜力學的基本概念、力的三要素、力是向量。9月7日到8日,我對翻譯稿進行了初步的翻譯,當遇到不會的生詞時,查詢了字典,並積極思考,結合已有的物理知識,推敲單詞的真正含義。9日,我又通讀了英文全稿和翻譯的稿子,進行了再次的修改,力求做到更好。10日到13日,進行了PPT的設計和製作,充分調動了主觀能動性,力求把簡報做的美觀大方、得體實用。14日,自己演練了一遍講解的過程,想象了一下同學們可能會有的問題,並進行了改善。9月15日上午,我在全班面前講解了我翻譯的內容,效果較好。我在這幾天的彙報中擔任學生評委,本著公平的原則給各位同學打分。這幾天全班統一進行了翻譯彙報的工作,同學們積極努力地講解自己學到的理論力學的知識,課堂氣氛愉悅而不失有序。老師根據同學們的譯文流暢程度、演講的好壞以及製作的幻燈片的質量和出勤情況來打分。我在15日講述完畢後,我開始著手寫這份心得體會,總結這次實踐的收穫。
二、教學實踐心得體會
9月6日到17日,我們進行了為期10天的翻譯教學實踐,在這期間,我感觸頗多,也認真思考總結了這些天的心得體會。
第一天老師向我們講解了這次實踐的內容和要求,我聽得非常仔細,也認真做了筆記。課後我領到了組長分配的兩張多的英文版理論力學的翻譯稿。在第一天初步瀏覽了所要翻譯的內容後,第二天我就開始了翻譯工作,認識到它並不像我之前想象的那樣簡單:我遇到了很多的生詞,也查詢了字典,但字典給出的解釋,並不是很如意,比如我經常看到partical這個單詞,一開始我把它翻譯為“微粒”,但在後來的上下文中,慢慢理解到他應該解釋為“質點”;再比如看到了significant figures一詞,我把它理所當然的認為了是“重要資料”的意思,但在文章後來的敘述中我糾正了我的釋義,它應該是“有效數字”的意思。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就在這一次一次推翻自己的翻譯中,我懂得了:無論是翻譯工作或是其他的事情,我們不能僅僅看到事物的表面,而應該在不斷的學習思考中,逐步糾正自己的錯誤,直至理解到事物的本質含義,只有這樣我們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學會了。古人說得好“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就應
該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加入自己的主觀思考,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真正的完善理解學習的內容,做到融會貫通。
這次翻譯的內容是理論力學,它為我們即將開始的新學期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因為要想向同學們清楚地講解,就必然要求我們自己先要預習並深入的理解。相信在新學期的理論力學學習過程中我們一定會有更多的收穫。透過這樣的實踐,我們鍛鍊了預習、自學能力,當我們有一天走出了校園,這種自學的能力會幫助我們學到很多有用的知識,對今後的學習工作中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這是我們這次實踐的一大收穫。
在做PPT的過程中,我首先回憶了計算機一級中有關於這部分的內容,最終決定採用幻燈片模板來做PPT,因為這樣既美觀又有層次感。在後來的實際操作中我充分調動了自己的創作思維,力求做到精緻美觀,大方得體,多次進行刪改和顏色的調整。作為理科生,我們經常使用的是邏輯思考能力,像這樣能夠鍛鍊我們形象思維的機會不多,這次實踐就就給了我們這樣一個難得的機會,我把握住了它,對PPT的背景、佈局、順序進行了多次調整,使得問題的講述更加的直觀易懂。這次自己來做PPT,我感觸好多,原來上課只是單純的欣賞老師們做的課件,現在卻是自己親自在做,深刻理解了什麼樣的幻燈片更適合教學,更容易使同學們接受。我做的PPT受到了老師的表揚,我感到很榮幸,也更加理解了什麼樣的課件才是合適的,它不需要太多的華麗的色彩,需要的是整潔醒目的講述。並且例題的簡潔性也是我們需要注意的問題。
實踐的最後環節,就是講述了。面對全班同學,在講臺上講課的確需要很大的勇氣和莫大的自信。這要求我們戰勝自己的恐懼和膽怯心理,我相信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場合,所以我們需要抓住這次機遇,鍛鍊自己的口才和現場反應能力。在講課過程中,我加入了與同學們的互動環節,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活躍了現場的氛圍,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肯定。還有一點,講課需要的是放鬆,只有主講人自己放鬆,課堂氣氛愉悅的時候,同學們才會積極認真的聽講。所以站在講臺上時,不要有太多的顧慮,既然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我們就能夠發揮出最好的水平,我們有理由相信自己的能力。
最後,我還有一點很深刻的體會:雖然我們沒有走出校園去實踐,但我們在校內依然鍛鍊了自己,這次實踐是豐富多彩的。當我們以後再遇到問題,不會再無助彷徨而是會想到去借助書籍和網路解決問題。人一生中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種種的問題,所以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解決某項具體問題的具體方法,而是這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並最終解決問題的能力。
很感謝系裡的老師給了我們這樣好的機會,讓我們從各個方面鍛鍊自己。我在這次實踐中收穫了不少,這些感觸和思考我會銘記在心,他們會給我帶來很多的幫助。
教學理念心得體會4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透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透過學習,我將在以後的教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一、首先提升教師自身素質。
1.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豐富個人知識儲備。豐富個人知識儲備是實施有效教學的保證。課堂上,如果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廣度,那麼教學就會膚淺,學生學習就無法深入。可見,作為新課程直接實施者的教師,一定要不斷學習和探索,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內涵。知識的厚度增加了,課堂就能深入淺出,左右逢源。
二、抓好課堂教學工作。
1、課前的有效準備
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是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有效教學的基礎和前提。教師在備課前,應當認真閱讀教材、教師用書,對所教授內容的三維目標、教材編寫特點等要了然於胸,並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目標。所擬定的教學目標要具體、可操作。
2、課堂的有效組織
(1)語言組織準確、簡練。一個教師,課堂上一定要組織教學語言,增強語言表達的科學性、針對性、準確性,做到清晰精煉、重點突出、邏輯性強。
(2)時間組織恰到好處。教學各部分的時間分配,教者在備課時應預計,講課時要調控。
(3)教學組織面向全體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各環節的安排要儘可能以全體學生的參與為基礎,以個別提問、小組交流、課堂檢測等多種形式來了解大多數學生學習的情況。
3、課後的有效練習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用新課程理念指導教學,精心設計活動化教學程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參與學生學習活動,並在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動中正確指導,適時點撥,同時運用激勵性評價,以滿足學生學習成功的體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也只有這樣,才能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最終達到實施素質教育。
教學理念心得體會5
透過學習《新課程標準》,我理解了把“以學生髮展為本”作為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新課標提出“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研究、勤於動手”,“大力推進資訊科技在教學過程中普遍應用,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這突破了以往歷次教學改革著重從教師教的角度研究變革教的方式轉為從學生學的角度研究變革學的方式。也就是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力,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力和創造性學力,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讓每個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必須依據新課程理念對每一堂課認真思考,精心準備,讓課堂成為學生的樂園。以下是我學習新課程的心得體會:
科學課程標準,有意識地把“科學素養”凸現出來。科學素養內涵十分豐富,它以培養能力為核心,因此本次課程改革不再將學生掌握系統知識放在首位,而是將學生價值觀和情感態度的培養、激發學生關注和參與社會生活的`熱情、培養學生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放在首位。同時,還要培養學生感受、觀察、體驗、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
第一、瞭解學生。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課程活動設計的首要目的是把學生吸引到教學中來,引導他們體驗情感,培養能力,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因此,深入地瞭解學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學生好奇心強,有活力,情感單純而強烈,記憶力強,想象力豐富,處在形象思維強而抽象思維正在形成階段,由於學生們受到現代各種傳媒的影響,有較廣的知識面,對所學的內容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如果能根據學生們的情感和年齡特徵,找到學生們感興趣的話題作為切入點進行教學,再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一定會得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第二、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
首先,必須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特別是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和基礎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論,轉變傳統的教育。在未來的課堂上,知識將有三個方面組成,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提供的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新課程將改變教科書一統課堂的局面,教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也將被啟用,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的比重將大大增加。教師將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因此,就教師而言,要適應新課程教學,就必須接受繼續教育。對新課程充分理解,誠心接受,熱情投入,有效實施並根據新課程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在新課程實施中實現自身發展,教師的發展又將構成新課程實施的條件。
其次,隨著新課程的執行,教師要調整好自己的角色,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教師在課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性的、支援性的、寬容性的課堂氣氛;作為學習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並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真正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奴隸。
第三、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
為了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資訊,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提供直觀的教學材料,僅憑教師的語言和行為動作是無法完全達到效果的。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能夠給學生以具體形象、有聲有色的情境感受,還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時空的資訊量,都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抽象教學形象具體化,使學生在體會、感悟中獲取新知。
總之,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教育專業工作者的要求,我們只有作好充分的準備,進行精心地設計,才會在教學中使學生真正地動起來,才會使他們感到無限快樂,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長,才會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新課程改革為老師創造了一個新的機遇,“一切為了學生”,這將是老師心中為之奮鬥的目標;賦予學生自由,也將是老師教學中的唯一規範。愉快教學,將令老師與學生在教學共同成長,並使學生在學習中既獲得知識又得到個性的培養與健康發展。
教學理念心得體會6
透過對《生物新課程標準》和《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師學習指導書的閱讀學習,讓我知道了:新教材的設計理念是①面向全體學生②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③倡導探究性學習。這就使我明確了本學科教學真諦,懂得怎樣去教、達到什麼目的。新課標確定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生物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生物新課程的內容要滿足了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需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以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充分體現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新課程三維目標。具體體會有以下幾點:
一、新課標註重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
在教材中大量設定探究實驗內容,比如說:在《環境影響生物的生存》這節課,為了讓學生弄清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生存的影響,就安排了探究水、溫度、陽光、空氣等條件對植物生長的對比試驗。雖說實驗不可能在教學時間內去做,但是可以不只為課後實驗,學生根據第一節學過的科學探究方法,透過設定對照組和改變實驗變數及控制變數的做法是完全能夠獨立或者合作完成的。這就培養了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科學探究學習能力、促使學生親身體會科學探究過程、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新課標凸顯重要概念的傳遞。
20xx年課程標準增加了50條概念,大概增加的文字約20xx多個字。生物學概念是生物學課程內容的基本組成,生物學中的重要概念處於學科的中心位置,是對生命基本現象、規律和理論的理解和解釋,對生物學及相關學科有支撐作用,有助於人們理解世界。課堂教學中可以使用術語或描述內涵的方式傳遞生物學概念,而用描述概念內涵的方式傳遞概念可以更好的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來確定概念教學的深度和廣度。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完成從感性知識到理性知識的轉變。精選恰當的教學活動,如講授、演示、實驗、資料分析、討論等,以促成學生對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應用,讓課標解讀進入到了課堂操作的層面。
三、新課標對學生的學習方式方法提出更高要求。
新課標要求學生由過去被動、機械、僵化的學習方式變為主動、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由過去“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如何實現這一轉變,關鍵是課堂是否能真正交給主體的學生,老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統治者、演講者,而是學生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在激烈的爭論分析中,既解決了問題,又學到了知識,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作為新世紀的年輕教師,一定要跟上時代的步伐,跟上課改的步伐。在今後的工作中積極學習、大膽創新、勤於動腦、更新理念、改進教學方法、不斷給自己充電、提高自身素養。在自己的教學崗位上認真努力貫徹落實新課標的指導思想,在平凡的崗位上,演繹出更加光彩奪目的人生。
教學理念心得體會7
尋找真理歷史學科是人文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在學校德育工作中負有重要使命,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角色為什麼要變化呢?
一、新課程理念下,歷史教師角色變化的原因?
教師角色的特徵是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在歷史上,教師這一社會角色的特徵經歷從長者為師到有文化知識者為師,再到教師即文化科學知識傳遞者的演變歷程。在新的世紀裡,教師這一角色的特徵正在發生著新變化。對教師職業的讚美,主要是他們那種默默無聞的奉獻。又如: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像園丁一樣用心血、汗水澆灌幼苗,像春蠶那樣到死絲方盡的精神。這些比喻,起到了對教師的激勵作用,但它忽視了教師在勞動過程中生命本質和高階需要的滿足,忽視了教師的教育生命成長與發展。在教師角色的重塑過程中需要我們將時代的歷史的內容填補到教師角色的含義當中去。21世紀的教師,特別是歷史教師在對職業角色的認識時,要在每一節課得到生命創造的滿足,發現與學生共同成長的歡愉。學校,不僅是學生成長的場所也是教師成長的地方。教師的職業不僅是付出,自己的生命價值意義也在教育活動中得到體現和延伸
傳統教師角色存在的傾向性是:強調給予別人,忽視教師的個人生命價值與需要;強調教師的權威,忽視了教師與學生的合作關係;強調教師的學科素養與教學技能,忽視了教師促進學生成長的專業意識;強調教師勞動的傳遞性,忽視了教與學的創造性。所以,以下幾個方面對傳統的教師角色行為提出了改進: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控制者;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是“教”與“學”的關係;教師作為知識的仲裁者;教師的教學以知識傳授為主;教師從成人的角度實施教學。
二、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角色的變化
教師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要發生很大的變化,教師要改變過於強調知識傳授的傾向,努力形成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態度,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要在一個新舊課程及教師教學行為的過渡、漸進與交替中完成。
傳統知識傳授者角色的表現是:資訊交流的單向傳輸方式(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單獨擁有權力,學生在教師的控制和監督下進行學習;
教學以知識傳授為主,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受教師關注不夠;教學目標、內容、方法、程序、結果和質量評定等都由教師決定和負責,學生的任務和責任就是應試考試和接受評定。
傳統知識傳授者角色,表現在教育觀念、教學制度、工作方式、辦學條件等很多方面。如:教師是唯一的知識的擁有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教師為中心,書本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應試教育,這種方式提高考試成績快,能完成教學任務;習慣傳承,過去教我的人都這樣,大家都這樣;簡化的工作方式,省時省力,見效快;教學條件、班額、教具及裝置等的限制。
1.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傳統教學中知識傳授重視對“經”的傳授,忽視了“人”的發展。
新課程的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為本,呼喚人的主體精神,因此教學的重點也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髮展轉變。我們知道,學生既不是一個待灌的瓶,也不是一個無血無肉的物,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習,既可學習掌握知識,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能力的培養,同時又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學過程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一個身心發展、潛能開發的過程。
2.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
要讓學生全面發展,並不是要讓每個學生、每個學生的每方面都按統一規格平均發展。一刀切、齊步走、統一要求——這是現行教育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備課用一種模式,上課用一種方法,考試用一把尺子,評價用一種標準——這是要把千姿百態、風格各異的學生“培養”成一種模式化的人。顯而易見,一刀切的統一規格教育既不符合學生實際,又有害於人才的培養。目前我們課堂教學中出現的許多問題以及教學質量低下,就與一刀切、統一要求有關。有人說“龍生九種”,“人各相異”,我們找不到兩個完全相同的學生,也不會找到能適合任何學生的一種教學方法。這就是需要我們來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學。
3.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
一堂課究竟應該怎麼上?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講是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這是以教定學,讓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喪失。顯然這種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使學生處於被動狀態,不利於學生的潛能和身心發展。如在常見的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過多的講解、分析,甚至把解題的過程寫出來。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教師仍然把自己作為教學的中心,擔心學生做不出來,於是就包辦代替。新課程提倡,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學評價標準也應以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為主。正如葉聖陶先生說,“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
4.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重結果輕過程,這是傳統課堂教學中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也是一個十分明顯的教學弊端。所謂重結果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結論,教學的結果,忽略知識的來龍去脈,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而讓學生去重點背誦“標準答案”。所謂重過程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過程,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上,讓學生透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掌握知識,又發展了能力。重視過程的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揭示知識的發生過程,暴露知識的思維過程,從而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思維得到訓練,既長知識,又增才幹。
5.由單向交流向綜合交流轉變
一般說來,課堂教學是由師生共同組成的一個知識傳遞動態過程。由於教師採用的教學方法不同而存在以下四種主要交流方式:
(1)以講授法為主的單向交流方式,教師施,學生受。 (2)以談話法為主的雙向交流方式,教師問,學生答。 (3)以討論法為主的三項交流方式,師生之間互相問答。 (4)以探究——研究為主綜合交流方式,師生共同討論、研究、做實驗。
顯而易見,後兩種教學方法所形成的交流方式最好,尤其是第四種多向交流方式為最佳。這種方法把學生個體的自我反饋、學生群體間的交流,與師生間的反饋、交流普遍地聯絡起來,形成了多層次、多通道、多方位交流網路。這種教學方式能使學生透過合作互相啟發,互相幫助,對不同智力水平、認知結構、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的學生實現“互補”,達到共同提高。這種方式還加強了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和師生之間的縱向交流,並把兩者有機地貫穿起來,組成網路,使交流呈縱橫交錯的立體結構。這是一種最最佳化的資訊傳送方式,它確保了學生的思維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於積極、活躍、主動的狀態,使課堂教學成為一系列學生主體活動的展開與整合過程。
6.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
傳統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處於“我教你學”“我講你聽”的地位,學生完全由教師擺佈,受教師灌輸。教師處於居高臨下的地位,師生之間的關係顯然是不平等的。現代教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存在兩個心理過程。一個感覺——思維——知識、智慧(包括知識技能的運用)的過程:另一個是感受——情緒——意志、性格(包括行為)的過程。前者是一種認知過程,是智力活動;後者是情感過程,是非智力活動。兩者密不可分,缺一項都不成為真正合理的學習過程。然而傳統的教學理論只看重認知過程,卻忽略了情感過程,丟棄了非智力因素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巨大作用。這也是造成當前學生厭學和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教學過程最活躍的是師生之間的關係,教師與學生都是有情感的、有思維的教學統一體。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同時,學生又要尊重教師的勞動。師生在教學中情感交融、氣氛和諧,才能達到師生情感上的共鳴,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
7.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
上了幾千節課,教了幾十年書,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學生,問自己的教學方式是什麼?教學特點有哪些?實在說不清。這就是我們相當一部分教師的經歷。而現代教學卻要求教師樹立特色意識,形成個性化教學。教學方法大忌是單一化、模式化、公式化。那麼怎樣才能形成自己的個性化教學呢?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墨守成規,而要勇於創新、積累、總結、提高。教學是一種創造性活動。不明確這個問題,就不能準確地分析和判斷今天教師的課是否有個性風格,是否符合新時期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否有助於培養有智慧、有創造性的一代新人。
三、新課程下,教師實行了知識傳授者的角色的轉變後,還需要建立其他新的角色
1.教師是學生髮展的促進者
在新課程實施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正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向探究式學習轉變,這就要求教師的基本角色必須從傳授知識的角色向教育促進者的角色轉變。教師的角色不再以資訊的傳播、講授者或組織良好的知識體系的呈現者為主,其主要職能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成為學生髮展的促進者。教師做促進者,他的角色行為表現是: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和發展認知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服務。教師要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援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教師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們分享他們的感情和想法;教師和學生一道;教師能夠承認過失和錯誤。教師作為促進者的角色行為有幾個明顯的特點:積極地旁觀。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時,教師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給學生以心理的支援,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使課堂更加生機盎然。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當教師以一個促進者的角色出現時,也注重教育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培養合作精神。教會學生自律並不會妨礙他們創造性的發揮,而只會促進他們的學習。教師作為促進者的關鍵在於如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能夠自己去實驗、觀察、探究、研討,使他們身心全部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
2.教師是自己教學行為的研究者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再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事實上,每一位教師都有能力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加以反思、研究與改進,提出最貼切的改進意見。與外來研究者相比,教師處在一個極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有最佳的研究機會。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對教學情境中的問題,有著自己的經驗化的處理方式。這個過程是教師對自己行為的分析與研究的過程。新課程的出現,使教育情境中的問題增多並變得複雜,“教師即研究者”這一要求在新課程背景下尤為重要。教師的研究,是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一種研究方式。首先,找出一個起點為開端,這個起點是教師個人在實踐中發展起來的也是教師個人希望投入精力去追求和加以解決的問題。如:一個興趣,嘗試一種新的想法,開發一種新的教學方法;一種困難,要改善一個困境,解決一個問題,或彌補一個缺失;一種“不明”的情況,課堂上的意外與無法解釋的體驗,這些意外與體驗可以看做是進行研究、發展教學策略的一個起點。之後,透過觀察、訪談及其他收集資料的方法,找到相關資料,然後透過對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以達到對情境的深入透視和理解。在情境得到認識與理清之後,教師在研究結果的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行動策略。最後,將行動策略應用於教學實踐,並對其效果加以檢驗。如果行動策略被實踐證明是有效的,那麼這一輪行動研究就宣告結束,接著再進行新一輪的研究過程;如果行動策略被證明無效或者需要完善,就需要對情境進行更進一步的審視,並發展出新的行動策略應用於實踐,直到問題得到最終的解決。
3.適應教師角色發展的新趨勢新課程,昭示了教師角色發展的一般趨勢: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地履行多樣化的職能,更多地承擔組織教學的責任;從一味強調知識的傳授轉向著重組織學生的學習,並最大限度地開發社群內部的新知識資源:注重學習的個性化,改進師生關係;實現教師之間更為廣泛的合作,改進教師與教師的關係;更廣泛地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掌握必須的知識與技能;更密切與家長和其他社群成員合作,更經常地參與社群生活;更廣泛地參加校內服務與課外活動。基於此,教師要重新制定自己的發展規劃,將自己的職業發展看做是一個終身的、整體的、全面、個別而持續的迴圈過程。這個過程牽涉到個人的、組織的、外在環境等錯綜複雜的因素。教師角色的功能與它所存在的教育環境有關,原有教師角色的存在有其課程原因,而新課程為教師的角色生長提供了促進條件。教師認識與分析這些條件,有助於自己與傳統的角色分離,建立新的角色。各種影響因素如果能夠有效地加以綜合,教師職業發展的道路將會更為順暢,成功的機會也會更大。教師制定發展規劃應注意的問題有:準確地認識自我;能結合具體時間與空間環境評價自己;不斷分析相關資料,審視發展機會;確立可行的發展目標與行動策略;按目標逐步執行;適時評價發展計劃。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
教學理念心得體會8
今年暑假8月12日,我有幸參加了《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理念培訓》,受益匪淺。73歲高齡的朱玉民教授,身體硬朗,精神矍鑠。精彩的報告更是迎來臺下學員一陣陣掌聲,朱玉民教授將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理念與課堂教學案例相結合,為我們上了一堂實實在在的課,使我更進一步地認識到現代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不僅是把資訊科技作為輔助教或學的工具,而是強調要利用資訊科技來營造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以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徵的教與學方式,從而使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使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在整合時決不能一概而論,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實際整合中運用“學教並重”的教學設計理論進行教學設計,再結合各門相應學科的特點建構出多種多樣、實用有效、易於實現學科課程整合的新型教學模式。
這次培訓使我感觸最深的是朱教授演示的兩個教學案例《鄉愁》和《斑羚飛渡》。《鄉愁》運用資訊科技很好地將語文學科與歷史學科深度整合,為課堂教學創設了特殊的意境;《斑羚飛渡》使原本抽象的飛渡過程運用現代資訊科技變靜為動,變抽象為形象生動,豐富了課堂,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可見,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並不是簡單地應用課件進行演示的輔助教學,而應該是現代資訊科技手段與課程的“融合”。資訊科技不再只是演示媒體或工具,而應該作為一種基本素養無處不在。在課堂上不一定要有華美的課件展示,教師也不要過多地板書、講授和滿堂灌,而是把教師的“講”讓學生的積極參與活動所代替,使學生由“聽講”、“記筆記”的學習方式更多的變為觀察、實驗和主動地思考,以突出他們的主體地位,從而實現了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的目地,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化抽象為具體學有所悟,而這恰恰是他們自主探究的結果。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希望透過對“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理念”教學理念的理解與摸索,能夠利用資訊科技開一堂實踐課。改變原來的教學模式,運用網路等教學手段,用資訊科技來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學習任務,呈現給學生一個互動化、資訊化的課堂。
教學理念心得體會9
眾所周知,新課程改革正在全國轟轟烈烈地展開,我們陝西省也加入了這次改革之中,也快走過了兩個年頭。新課程所闡述、倡導的全新理念也如春風吹滿校園,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課堂教學改革能否體現新理念成了課程改革的一個標尺。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首要的任務就是完成新課標理念與課堂教學實踐的轉換。讓新課程紮根於課堂,那麼在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數學的教材作了哪些改變,作為新課標理念的傳播者與實踐者----教師,又要在課堂教學中作出一些怎樣的變化呢?
現就自己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談談切身的教學體會和對改革的一些看法。
我想對於新教材我們首先要整體把握,解放思想,捨得放棄。整體把握課標與教材,旨在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教學,更大膽,更開放,讓自己的教學更有效。立足課標與教材,超越課標與教材,做課程的主人!多一些自主的行為,少一些無奈的嘆息。倡放開手腳,打破禁錮,大膽超越,超越考試,超越常規(“教師”所必需的態度)。
其次我們教師不僅要改變教學方法,更重要的是轉變教學理念。要學會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要恰當使用多媒體教學,現代技術的使用將會深刻地影響數學教學內容、方法和目標的改變。更新教學手段,革新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習情趣,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影響教學內容,改變教學觀念,豐富教學理論。增加課堂教學容量的同時突破教學重難點。
再次,教師要做一名導演,讓每一位學生成為閃亮的明星;要強化師生互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到更多的知識。要加強研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
透過學習我明白數學課程改革是一個動態的持續發展過程,我們數學教師應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加強數學教學過程中的物件意識、情景意識、目的意識及評判意識,轉變教育觀念、提高素質修養,本著以人為本、注重個性發展的教育新思路,面向全體學生,透過恰當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綜合實踐能力,為社會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複合型人才,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新的貢獻。萬事開頭難,既然我們已經開始了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探索,我們就應該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會獲得數學教育的成功。
教學理念心得體會10
關於有效的話題已經不是初次接觸了,但是學習了本次的材料讓我對有效課堂教學有了更深的理解。學習無止境,我們要保持學習狀態。
本材料分別從定義,現狀,基本特徵,構建理念,實施幾方面進行闡述。
想學說說關於有效課堂教學實施的體會
有效教學應具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重點不是要不要設立課堂教學目標的問題,而是怎樣設立合理有效的課堂教學目標的問題。我想我們可以從可測性目標開始,可測目標是教學環節設計的基礎依據,也是教學的靈魂。對於有效來說,更是非常容易檢測,這比一些泛泛而談更有操作性。
有效課堂教學應該呈現精細的教學環節有效的課堂需要有效的教學環節來層層相扣完成,他們之間是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而不是獨立的!曾見教師設計教學是板塊式的,一個目標一個板塊,這樣的後果就是,一個目標沒有了,一個板快也就消失了,我實在不太理解這樣的教學思維,個人認為,課堂上所有的教學環節都是相互聯絡的,怎麼可以是獨立的呢?教學環節是承上啟下的。我們還要注意教學設計的生動性,趣味性等。在備課過程中把精細的環節都設計好。
有效課堂教學應該處於最佳的投入狀態主動投入學習的效果優於被動投入,這需要我們精心的教學環節,更需要有教師的語言做引導,如果注意觀察,我們都會有這樣或者那樣課堂語言上的問題,因為備課時候我們可能更多的考慮的材料準備,環節設計,而一些細小的環節就被我們忽視了,卻不知,正是這小小的忽視影響了我們的整體效果!
是授課過程中,提問的設計,要明確問題的指向性,讓學生清楚明白教師要學生回答什麼?而不是能回答卻答不到教師所需要的點上。只有正確設計問題,才能讓學生踩著自己的步伐跟進教學。
有效教學是我們永恆的追求。多一份質疑就多一份反思。多一份思考,就多一份實踐。多一份行動就多一份成功。我們需要充滿活力的教師和充滿靈動的課堂。用自己的智慧把藝術課堂變的更加藝術化,更美,更讓學生喜歡,更有效。
教學理念心得體會11
在學習《新課程理念下的創新教學設計-綜合實踐活動》這門課程之後,我知道了綜合實踐活動打破了傳統學科教學以課堂教學為主,以間接經驗學習為主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教室、走出學校以學生的親自實踐和親身體驗來獲得知識,獲得發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設計與學科課程有很大的不同,能更好的提高學生素質,對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在這門課程中,第二部分“綜合實踐活動創新教學設計與評析”,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展示了綜合實踐活動的活動設計與活動過程。對於以前沒有接觸過這門課程的我,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對於怎樣進行學生實踐活動有了一些思路。案例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綜合活動”四個領域,其中,綜合活動展示的是綜合實踐活動非指定領域——主題班會與學校大型活動的活動設計與流程,更便於我們教師有針對性地借鑑。
人與自我教學案例中,“學生與網咖”這一主題從以下幾個方面展示了活動設計:主題的提出、活動目標、活動設計、活動過程(活動計劃和活動展開兩個方面)教師反思、點評。在這一部分裡,不僅學到了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方法,而且明確了一種讓我的學生能更好的對待網咖使用網路的教育方法,學生在實踐中自我教育比老師家長的說教更有效果。
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學習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鍛鍊了能力。 “學生與網咖”的課題,讓學生透過多種途徑瞭解到網咖對未成年人的危害,從而主動拒絕網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學生習慣接受老師或者書本的知識,在綜合實踐活動動,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觀點,加強學生創新意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教學理念心得體會12
學方法主要包括:課堂講授法、討論式教學法、自主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讀原著與看錄影的教學法、多媒體網路教學法、參觀考察和社會實踐的教學方法。在實際教學中這些教學方法並不是孤立地運用,而是多種教學方法的互補、聯動和交替使用。但是,怎樣抓好讀、聽、講、談、看、走、寫等教學環節的有機結合,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達到最佳教學效果,仍然是擺在高校教師面前的一項重大現實難題。那麼,高校教師應如何科學有效地選擇和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呢?本次講培訓對授法、問題法、案例法、討論法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作了分析。
一、講授法、問題法、案例法、討論法的利弊分析
每個教學法都有各自的適用範圍和使用條件,同時又有各自的優點和侷限性。教學方法職能的發揮,制約著教學過程諸因素的最佳化組合,超出其適用範圍和適用條件,則是完全無用的。講授法、問題法、案例法、討論法在高校教學中各有利弊。
講授法,是教師透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教學方法。包括講述、講解、講讀和講演四種方式。講授法具有一定的優點,可以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裡獲得大量的理論知識,也能使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其內在的實質及其必然聯絡。但是,由於它是“一人講,眾人聽”,是一種單向的交流形式,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它易導致“灌輸式”“填鴨式”教學,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受到壓抑,學生掌握的更多的是知識而不是學習的方式、方法和能力。
問題教學法就是指在教學中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實際出發,科學地設計問題,巧妙地提出問題,透過師生的互動,解決學生認識上的錯誤和模糊觀點,最後得出正確結論的教學方法。 “問題教學法”的優點是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教學出發點,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但在實踐中也存在以下問題:學生問題意識淡薄,甚至不願思考、回答問題;所提的問題缺乏科學性、梯度性、層次性,與學生實際聯絡不緊密,學生不感興趣;教師對問題的梳理不能突出重點,不能進行深度理論解答,流於簡單的“一問一答”形式;等等。
案例教學是運用案例來培養和訓練學生的一種教學方法。它透過向學生提供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真實事件,組織、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展開討論,進行剖析,提出各自的見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入案例教學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思辨能力,促進了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案例教學法倡導多向、發散性思維方式,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地詮釋、分析案例,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案例教學法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傳統教學法的弊端,但它不利於學生系統、準確地掌握基本理論知識。而且沒有系統的理論講授,就不可能搞好案例教學,不能起到案例教學所應有的作用。
討論法是指以加深對所學內容認識、辯明是非或獲得新的結論為目的,把學生組織起來,激發思維,各抒己見以取得共識的教學方法。與講授法不同,討論法最大優點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可以激發學生就討論的問題進行積極的思考,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討論法還可以鍛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加強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交流,做到取長補短,互相學習。討論法的缺陷表現為明顯的無計劃、無主題,有時更是雜亂無章,教學的目的、任務常常難以完整地實現。
二、學習環節的分析
1、組織討論環節。
2、教師精講環節。
3、問題引入環節。
總之,透過本次培訓,更進一步瞭解了精讀、問題引入、案例分析、課堂討論、教師精講等幾個步驟的運用的重要性。在加強教師主導性的基礎之上,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得到充分的發揮。與此同時,這種教學模式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教學課時的安排、班級人數多少、課堂討論的組織引導等,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勇於探索,總結經驗,不斷創新。
教學理念心得體會13
作為一名教師,教學生涯會伴隨一生。而教學的效果是評價一名教師的主要指標之一。那如何使自己的教學有效是需要我們永遠探究的一個課題。結合自身教學,聽課學習,感覺理念和策略還是不能與時俱進,因此利用放寒假的時間,找到《有效教學的理念與策略》這本書,及時充電補充能量。自我感覺:有效教學是提高教師工作效率、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教學理念;它是一種理念,同時也是一種行動。
本書針對有效教學,國內外學者從有效教學的具體實施方法入手,詳盡的介紹了開放教學、問題教學、參與教學、生成教學、合作教學、體驗教學、對話教學。
課堂教學又是教學的主陣地。縱觀其結構無外乎包括:教師的認知結構、學生的認知結構、學科知識結構和課堂教學結構四部分,而學科的知識結構是“物化”了的靜止狀態的知識經驗,是學生學習的物件,也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依據;課堂教學結構是“運動”的結構,實踐的結構,是容納兩個主體的認知結構。如何將系統的知識結構經過“內化”轉化為認知結構的“心理意義”後的“移植”,就是我們要探討的重點問題。其中加涅的教學模式:1、引起注意;2、教學目標;3、刺激先前學習;4、呈現刺激;5、提供學習幫助;6、引發業績、提供反饋;7、評價業績;8、增強保持和遷移。它是由“廣角——區域性——廣角”,比較重視嘗試性練習及形成性評價,實際的教學過程需要經歷“嘗試建構——評價反饋——再嘗試建構——再評價反饋”若干個反覆已達到對教學進行調控。
書中陳述了有效教學的八大要素:情境、個性、動機、選擇、建構、應用、計劃和評價。大家看到這些關鍵詞語時,感覺好熟悉!想象自己近些年來的教學,或多或少的都在以書中陳述的觀點作為目標,都在向著這個目標努力著,但是有效教學中的“有效”我們做到了麼?還是我們只是停留在“教學”之上!內因是事物變化得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透過內因起作用。
透過閱讀,我們的教學不要被條條框框所束縛,一定根據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學情,選擇合適合理的教法,把我們的時間和教學經歷有效合理的運用到具體的教學中去,這樣既避免了教師的重複勞動,使學生從枯燥乏味的學習中解脫出來,更愛學習,從而更會學習。
教學理念心得體會14
在本次學習中,我認真學習了陳大偉老師的《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踐》這本書,受益匪淺。掩卷深思,不僅為陳老師的先進的學生觀而感動,而且知道了有效教學的含義,也同時意識到有效教學對於教師來講在新課程教學當中有著很多的實際的意義。下面談談我學習這本書後的心得體會:
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還是無效?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透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惟一指標。
我認為有效教學中的“效”字不僅侷限在課堂中的體現,還應體現在教師的課前準備工作中、課後的反思中及長期的關注中。只有這四方面都做到了有效,才能算是真正的有效教學。
要實施有效教學,我任為教師要努力做到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學生進行有效教學,教師就要走進學生,瞭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找準教學的切入點,準確的把握教學的量和度。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找到學生感興趣的切入點,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教師要做到4點:
1、備課深入細緻。平時認真研究教材,多方參閱各種資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準確把握難重點。在制定教學目的時,非常注意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案編寫認真,並不斷歸納總結經驗教訓。
2、注重課堂教學效果。針對中年級學生特點,以愉快式教學為主,不搞滿堂灌,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學為主線,注重講練結合。在教學中注意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3、堅持參加校內外教學研討活動,不斷汲取他人的寶貴經驗,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經常向經驗豐富的教師請教並經常在一起討論教學問題。
4、在作業批改上,認真及時,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訂正,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在輔導中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教師要注意教學內容和形式的開放,改變單純依賴課本的陳規陋習。選擇一些難易適度、形式活潑、具有趣味性、挑戰性和研究性的學習材料與學習輔導作業,同時要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單調、枯燥的形式,組織小組討論、多媒體演示,學生上講臺等教學形式,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題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師生配合默契、熱烈和諧融洽、心理呼應,讓課堂活而不空,實而不死,生機勃勃、趣意盎然。
第三、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的層次性,注意他們在知識水平、認識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客觀差異,所以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要以“人人會學”為宗旨。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尊重孩子的不同興趣愛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現形式,使他們形成自己不同的風格,不強求一律。有意識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及學習積極性。讓他們的天性和個性得以自由健康的發揮。讓學生在視、聽、觸覺中
培養了創造性思維方式,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相應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同時,作為教師,應該明白任何學生都會同時存在優點和缺點兩方面,對優生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對後進生則易於發現其缺點,尤其是在學習上後進的學生,往往得不到老師的肯定,而後進生轉化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著全班學生的整體成績。首先教師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學生。應當縱向地看到:後進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應相信他的明天會比今天好。其次,教師應因勢利導,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幫助後進生找到優、缺點,以發揚優點,克服缺點。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後進生也是孩子,厭惡、責罵只能適得其反,他們應該享有同其它學生同樣的平等和民主,也應該在稍有一點進步時得到老師的肯定。
第四、教師真誠地賞識、激勵學生,就是尊重每位學生,關愛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快樂、健康地成長。透過這本書的學習,我理解了教師的微笑是學生最大的快樂。教師的微笑恰似一縷春風拂過學生的心田,教師的微笑猶如一束和煦的陽光灑向學生心靈的每一個角落。讓我們帶著微笑走近學生,給學生真誠的鼓勵和欣賞,讓教師的微笑給每一個孩子力量,讓每一個孩子充滿自信、快樂地去學習。
讀完全書,我不禁對陳大偉老師的學生觀和先進的教學理念所折服,對他能這樣全面的思考肅然起敬。使我更加理解了教學不僅要激勵、喚醒和鼓舞,還要講究高超的藝術。懂得了,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師課堂教學的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與文化背景價值取向,內在素質的綜合體現,是教師不斷探索、研究的永恆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