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化作業設計心得體會範文(通用8篇)
最佳化作業設計心得體會範文(通用8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最佳化作業設計心得體會範文(通用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佳化作業設計心得體會1
小學語文作業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佈置作業,目的是幫助學生鞏固、運用所學到的基礎知識,提高基本技能,培養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作業設計的是否有效直接關係著語文教學的實際效果。
我們的教育一直就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這一說法。這就要求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關注每一個有差異的個體,適應每一個學生的不同發展需要,最大限度地開啟每一個學生的智慧潛能。然而教學發展到今天,在班級授課制的前提下,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因材施教是擺在我們每一位教師面前的難題,如何讓優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飽”、學困生“吃得了”,這就決定了現行的教育必須遵循因材施教原則。我結合自己設計的分層作業嘗試,談一談自己的一些感想。
1、結合新課程理念,從實際生活出發,瞭解語文學科特點。
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作業有其特殊性。一是綜合性。語文知識的運用是綜合的,孤立地掌握某一項知識不能直接形成語文能力。二是模糊性。語文知識沒有很明確的界限,掌握的程度也因人而異,水平高低不是用對錯就能衡量出來的。三是個性化。語文學習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學生形成個性化的語言風格、獨特的審美能力以及創造性地運用語言的能力。學習語文的最佳途徑就是多讀多寫,形成自己的語言個性。語文與生活密不可分,聽說讀寫是生活之必需,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完成語文作業就是培養生活能力。
2、設計針對性作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發展。
我對某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透過適當減少他們的作業量或適當的降低作業的難度,讓他們做一些抄寫、簡單動手、有趣味的作業,使他們易學,樂學。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則適當拔高要求,設計一些積累語言文字、擴充套件課外閱讀、提高動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業。這樣,學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鍛鍊,而且滿足了他們渴求知識的心理。為了避免同學們的自尊心受到傷害, 大家做的作業是一樣的,但是對已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於他們的作業要求、側重點、評價卻不一樣。例如:同一課的作業,學困生只要把生字、詞語、句子、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掌握了,他的作業就可以得到“A”,而對於優等生對於他們則要求每課的能力拔高,拓展作業做的好才有資格的“A”。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側重點,卻可以達到相同的評價。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因此在作業設計當中,我都力求設計一些有趣的作業讓學生做一做,畫一畫,演一演……
例如:
1、動手做一做。在《大自然的啟示》一課時我讓同學們結合所學做一份手抄報。
2、畫一畫。學完古詩詞後,讓學生選擇你所喜歡的一首古詩詞,畫一畫古詩詞做表現的畫面,在《記金華的雙龍洞》一課時我要求學生畫遊覽示意圖,在《蝙蝠和雷達》一課時我要求學生畫蝙蝠飛行和雷達的工作的示意圖。
因此教師在佈置小學語文作業時,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作業有一定的層次,給不同層次的學生留下適合自己地發揮空間,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收穫。分層作業起點低、多層次評價,學生容易下手,能使所有的學生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的切入點,進行思考,體驗成功。
最佳化作業設計心得體會2
新的學期馬上就要開始了,“雙減”工作迅速地全面鋪開,在給學生和家長帶來新的機會和改變的同時,也給學校和教師提出了新的機遇和桃戰。如何整體考慮學生的校內外生活,如何合理佈置課內外作業等現實問題,都第一時間擺在學校尤其是教師面前,相信每一個老師,或多或少都有了些焦慮:雙減怎麼減?減了作業減了練習,怎麼落實課堂教學質量?低年級學生不留書面作業,中高年級各科作業總和不超60分鐘,我可以利用哪些途徑提高孩子的數學技能與能力?楊亞伶老師的講座《小學數學雙減作業設計》,就在這個時候來了,就像一場及時雨。
楊老師提出了“把握數學課程精髓”“使用好數學教科書”“尊重學生個體差異”“豐富作業內容形式”“統籌控制作業總量”的設計原則。同時也分享了作業主要型別和目的。
前置性作業,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產生的背景和數學概念、知識形成過程的基礎作業。包括預習、數學閱讀、課前調查、資料收集、複習舊知、情境創設等作業形式。此類作業既幫助教師瞭解學情,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又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幫助教師抓住知識的生長點展開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教學重點,要有針對性,數量少而精,且利於學生操作。
探究性作業,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本質,培養學生高階思維的作業。包括對現實生活中蘊合的數學規律、數量關係的探索,以及數學本身蘊合規律的探索。此類作業設計應具有情境性和探究性,凸顯遞進性和擴充套件性,重視分析、評價、創造等活動。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注重探究方式和方案設計,不新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思想和方法解決問題,發現數學學習的規律,發展數學思維能力、滿足個性化發展需求。
綜合性作業,幫助學生感悟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知識之間、數學與科學技術之間的密切聯絡,提高問題解決意識和能力的作業。包括數學知識的綜合應用與數學實踐活動。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不同發展水平,分出不同的梯度和難度,注重促進知識應用和遷移,注重數學思想與數學方法的滲透,注重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單元複習作業,幫助學生回顧單元核心概念,建構數學知識體系,梳理知識內容之間的邏輯關係,滲透單元知識所蘊含的數學思想的作業。包括單元知識結構的整理、單元知識整合、易錯點梳理等。設計時要重點關注單元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查漏補缺,提高系統整理知識能力,提升數學思維品質。
課後作業是教學過程中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課堂學習的知識技能及時鞏固的重要途徑;是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創新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透過今天的學習,我意識到:
第一,要設計好作業的時間和質量。
作業時間不是越長越好,今後,課後家庭作業要更加精挑細選,建議在作業設計上,集思廣益,由各年級老師研討確定,最後由備課組長統一把關。所設計習題做到“五性”,即典型性、層次性、針對性、綜合性、多樣性,儘量做到少而精。成績好的加做選做題。
第二,老師心中要有全體學生。
普遍存在老師預估佈置的作業完成時間高於學生實際完成的時間。老師認為這個題目花5分鐘就能完成,但事實上,絕大部分孩子10分鐘甚至15分鐘,有的孩子實際是花了20分鐘才完成這一個作業。因此佈置作業的時間,不能單純按照班上最好的那個孩子來進行。老師在佈置作業時,不能只從自己的角度看,需要從全域性出發,還要考慮到日常積累、預習、複習整理、錯題整理等額外的時間,這些對於我們的學生來說,都是重要的。
第三、我們老師要設計分層作業。
作業佈置要分層,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分層佈置。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深入瞭解每一個學生的學情,面批是最好的因材施教。每個學生的基礎不同,接受能力不同,作業的效果也就不同。老師要給予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有的孩子不會進行錯題整理,從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的角度來看,應該具有情境化,注重學習知識和技能,注重圍繞一定的主題來完成,注重作業的開放性,反對絕對的固定的答案。其實越開放的題目,就越能夠激發孩子探索精神。
總之,在設計作業時注重目標和內容的一致,既要設計科學,又要設計合理。這幾個要素是緊密相關的。在“雙減”政策下,作業設計好了,學生就真正的提質增效了。我也會繼續探索和實踐。
最佳化作業設計心得體會3
最佳化作業設計減“量”不減“量”,近期根據工作室的學習安排,有幸學習了浙江省教研室關於《“雙減”背景下作業的設計與管理》的講座,“雙減”中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那麼就要求我們老師要精心設計作業,提高作業質量。我們教師要尊重學生差異,設計有層次的作業,讓每個學生都有練習的機會和成功的體驗。這更加考驗教師,要求教師要了解每一位學生,掌握每位學生的學習要求,做到心中有數。透過這次學習,我著實轉變了作業觀念,立足課堂,精心設計,爭取讓作業減少數量但不減質量。以下幾點是我今後作業設計努力方向:
一、把控時間,系統設計
作業設計應圍繞我們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以鞏固知識、發展能力、培養學生素養為主,作業時間並不是越長越好,超過了一定時間以後,學生可能作業做的時間越長,學習效果就越不好。
二、最佳化作業,分層設計
在現在的教育背景下,孩子的能力隨著年級的升高,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差異,我們的作業要儘可能關注學生的差異和不同學生的需求,讓孩子都有練習的機會和成功的體驗。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不同,接受能力不同,作業的效果也就不同。作為教師,我們要多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將學習目標分層,作業設計也要有梯度。新課程倡導學生積極探究,創新知識,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以前往往把作業的功能定位於鞏固知識,導致作業機械重複。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角度來看,我們既要注重學習知識和技能,要圍繞一定的主題來完成,同時也要注重作業的開放性。越開放的題目,越能夠激發孩子的探究精神。為此,作業設計時,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一些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探索性作業。
三、追本溯源,找準關鍵
最佳化我們的作業設計,還有一大關鍵點在於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只有課堂教學質量提高了,才能有效落實作業。的確,想要讓學生高效得完成一份數學作業,一定要先從課堂進行變革。反思在自己的備課過程,有沒有備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除了要最佳化作業設計,我們教師還要認真批改作業,加強面批面改,要做好反饋,講解,不得要求學生自批自改作業,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時間,有講有練,讓學生所學更加紮實有效率。
總之,這次的學習我感觸很深,也受益匪淺。作業既要做到設計合理,又要設計科學,在“雙減”的政策背景下,如何最佳化作業的設計,我們還需要不斷地去探索和實踐。
最佳化作業設計心得體會4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課程目標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力爭使每一個學生的語文素養都得到發展。因而我們的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學得主動,學得積極,使每位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可是,在傳統的教育思想指導下,語文作業的設計往往侷限在再現式的範疇內,學生作業單調枯燥,偏重課本,脫離生活和學生實際。作業內容大多是機械摘抄、重複套用,這種封閉的作業模式嚴重阻礙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和潛能的發揮。因此,最佳化語文課外作業設計勢在必行。
語文教師要以新課程標準精神為依據,確立以學生為本,新穎多樣、面向全體,重視學以致用的語文作業觀,要樹立起新的語文作業設計理念,使學生的個性在作業中得到張揚。長期以來,教師佈置作業總是本著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則,認為學生做得越多,記得越牢,將來學生的能力也越高。但是,小學語文要培養的是學生聽說讀寫思多方面的能力,因此,這種單一的書寫作業已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根據十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語文作業要經過精心的選擇和設計,使每個練習都有實際的價值和意義。作業練習的設計不能為形式而訓練,必須著眼於學生認知、情感、能力的協調發展。
一、以學生興趣為主。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不用老師多講,學生也會自覺認真地完成作業。要讓學生有興趣,教師設計的作業就應該靈活新穎,富有情趣,吸引學生。語文作業設計興趣化,既要符合兒童心理特點,又要符合語文的學科特點。長期以來,人們往往把作業的功能定位於知識的鞏固和技能的強化上,導致作業陷入了機械重複、單調封閉的誤區。為了改變現狀,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經常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和特點,設計形式多樣的課外作業,爭取使作業富有創造性。聽、說、讀、寫、做、玩、觀等都可能成為語文作業,讓學生對作業保持一種新鮮感。
二、設計靈活性作業 。適當的抄寫、朗讀背誦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它可以更好地起到鞏固識字,理解課文的作用。那麼,我們該如何讓抄寫、背誦這些“枯燥”為“靈活”呢?,其實我們完全可以用改變佈置形式的方法讓學生感覺抄寫不是那麼無聊。在每課的生字教完之後,我們可以佈置學生給生字做卡片的作業,其實,學生在做卡片的過程中就把生字抄了一遍,但透過變換作業形式,學生對作業自然不再抱怨“又要抄生字了”。還有像佈置讀書的作業,“把課文讀一遍給媽媽聽”與“回家讀一遍課文”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樣。雖然都是抄和讀的作業,但換了一種形式,換了一種說法,就可能給學生不同的感覺,所以我們在佈置抄寫、誦讀作業的時候,不妨多動點腦筋,多花些心思,避免命令式的單一的形式和說法。
三、設計趣味性作業。作業的設計也應講究趣味性,以生動、多樣的形式提高學生的興趣,寓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於趣味性的練習之中。語文作業設計趣味性,既要符合兒童心理特點,又要符合語文的學科特點。如:創作一幅課文插圖,變文字為畫面,使學生學得更活更實;續寫續編課文;把自己喜歡的片段進行錄音,在班上開展錄音朗讀比賽;合作表演一段課本小品;根據所學內容班內開展一次演講比賽……這樣的語文作業形式生動、活潑、有趣,人人都有內容可說、可寫,都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找到自已喜歡的內容,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參與語文作業。
最佳化作業設計心得體會5
新理念下的小學數學作業必須積極設計形式多樣、具有童心童趣、符合小學生年齡特徵和生活實際的數學作業形式,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創新意識,讓學生“願做”、“愛做”、“樂做”,成為作業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從而達到逐步改善學生學習方式的目標。如何設計多樣化的作業形式呢?我以我的教學實踐和學習體會,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選擇性作業,讓學生體會成功。
人的身心發展存在個別差異性,這直接導致了人的能力的層次差異。因而,在教學中,我們要發現個別差異,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在佈置作業時,我將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類,必做題是基礎知識,要求全體同學都會,而選做題則根據實際情況,課堂時間等,精選設計作業題,在數量上有彈性,不搞一刀切,給學生一個自主選擇,協調發展的空間,由學生自主選擇完成。例如: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一課時,透過剪開長方體和正方體盒子,理解“表面積”的定義後,呈現兩個例題分別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對優秀生來說該知識在認識了長、寬、高的時候就已經能獨立解決了。因此我在設計作業時分為以下三層:學困生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的計算基本圖形就可以了,如課本的第2、3題,中等生要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能夠正確能計算魚缸、手提袋等的用料,直接進入課本4、5題的練習,優等生要解決如粉刷教室牆面、貼游泳池磁轉之類的問題,並嘗試計算雨水管、火柴盒之類的特殊物體的表面積。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練習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由選擇自己需要的作業。注意了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所以設計作業時,不但要使智力水平相對較差的學生也能著手解決,品嚐成功的喜悅,而且要為智力水平較好的學生提供充分施展才華的空間,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水平都得到相應的提高。
二、童趣性作業,激發學生的參與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程標準也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作業設計時,我們應從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具有童趣性的數學作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有一種飽滿的熱情,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
三、生活化作業,引導學生參與實踐。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又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場所,也是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用武之地。為此,在進行作業設計時,創設生活化的情境,結合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促使學生嘗試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並逐步培養用學生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製作性作業,使學生成為創新者。
數學作業不應受學科的限制,應加強學科間的聯絡。因此作業時可讓學生動手進行一些小製作,作一些小研究,以此引導學生探索。如: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一課之前,佈置學生如下作業:請你能給家中的長方體物品穿上漂亮的外衣好嗎?學生會動手進行大量的操作,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了表面積的含義。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再如:在學習了《軸對稱圖形》一課後,組織學生收集了大量的葉子,並要求學生自行設計,創作一幅美麗的軸對稱樹葉貼畫。這樣的作業給了學生一個展示自我才能的空間,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審美能力。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當然,數學作業的設計除以上情形外,還有很多的型別,如準備性作業,資料收集性作業,數學日記的撰寫,小調查報告等,同時各型別的作業也並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彼此包蘊的,只有善於佈置形式多樣的作業,才能使課內、課外融為一個整體,使預習、鞏固、拓展三段式作業的佈置渾然一體,自然天成,使作業不再是單一枯燥的文字,而是富有色彩、充滿情趣的,多元的花樣複合體。使它能夠最大限度的使學生在愉悅合理的情境中獲取知識,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並積累大量的愉快而豐富的經歷,使學生的知、情、意、行得到協調發展,數學素養得到全面提升。
最佳化作業設計心得體會6
11月18日下午,在xxx市教科院的前瞻性的引領下,在縣教體局的精心組織下,我參加了《雙減背景下作業設計的設計與實施》培訓,xxx市教委研究室的xxx主任從正確理解作業與作業系統、作業現狀與關係模型,如何提高單元設計質量三個方面做了詳細的介紹,名師的高屋建瓴,讓我收穫頗豐。下面談談我的心得體會:
一、作業的本質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
作業是重要的教學環節。高質量的前置作業,可以引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從而有效支撐課中的深度學習。高質量的後置作業,可以將課堂教學引向更深、更廣的理解與應用,引發更有意義的學習。比如小學數學四年級在教學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之後,可以佈置這樣的作業:
1做一做:用紙條或木條做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梯形。
2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哪些平面圖形是平行四邊形?哪些平面圖形是梯形?
3說一說:平行四邊形有哪些特徵;梯形有哪些特徵?
這樣,學生透過自己的做、找、說、加深了對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理解、認識和應用。
二、作業設計的一個教師應該具備的能力
作業設計應注重“教——學——評”一致性,教師應根據單元學習目標,設計“著眼要點、針對難點、促進理解”的基礎性作業和“著眼知識的形成過程、結構體系、內涵與外延”的發展性作業。作業設計可以是選編、改編或創編。而作業的形式可以豐富多樣,比如說小學數學,作業形式可以是書面習題、口頭交流、動手操作、數學閱讀、數學遊戲、實踐體驗等。不論哪種型別作業設計都應遵循課標、緊扣教材,要有科學性、針對性、有效性和創新性。所以教師審計的`的作業既能讓學生有基礎知識的普及,又有思維能力的拓展,更有深度探究的實踐和有理解運用的思考。
三、作業評價形式多樣化
對於作業評價,不能填寫單一的“優、良、差”等級或打分,而應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發揮其導向、調控、激勵等功能,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用賞識的眼光和心態去批閱學生的每次作業。。“等級+簡語來評價描述學生的作業水平。“輕視”作業結果,“重視”作業過程,在作業評價的過程中,對學生的作業進行統計分析,分析作業出錯的原因。
透過本次次的作業設計主題培訓,讓對做好最佳化作業設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我將把本次學到的知識運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並做好指導工作,讓更多的老師都能最佳化作業設計,服務學生,助力“雙減”。
最佳化作業設計心得體會7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的數學教學必須關注每一個有差異的個體,適應每一個學生的不同發展需要,最大限度地開啟每一個學生的智慧潛能。然而教學發展到今天,在班級授課制的前提下,一個班的人數動輒五、六十人,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如何因材施教是擺在我們每一位教師面前的難題,如何讓優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飽”、學困生“吃得了”,這就決定了現行的教育必須遵循因材施教原則,實行分層教學。為了讓學生都喜歡上數學課,讓優秀學生更優秀,讓學困生想學數學,會學數學,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分層”教學法進行了大膽嘗試。
做數學老師的都有這樣的經驗,對全班學生布置相同的書面作業,如果容易吧,基礎好的學生一會兒就完成了,而且由於這種作業對他們講太“小兒科”了,所以他們沒有什麼興趣去多動腦筋和檢驗,總是相互之間比誰先做好,誰先給老師批,至於說錯個個把題目也只是一笑而過——我只是粗心而已嗎!而不良後果不僅是這些學生錯了個把題目,更嚴重的是他們的這種不講質量只求速度的行為,直接影響了後面學生的解題心理,也想著快點完成,根本不考慮自身的基礎,長此以往,學生就會養成求快不求質的浮躁解題習慣,作業質量無法保證,直接影響數學教學質量。如果作業難度大點吧,基礎好,有能力的學生是感興趣了,肯花心思了,就會比誰能正確解答了,但這種題目對於基礎差的學生來講,特別是班中的學困生來講,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總是錯,自信心就會受到嚴重的打擊,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學好數學的信心,數學成績肯定一蹶不振,這樣肯定也不利於教學質量的提高。
人與人之間是有差異的,每個學生由於受思維速度、智力因素等諸方面的影響,學習數學,解答數學習題的能力是不同的,數學新課程標準在前言中的基本理念中首先就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我們在設計、佈置數學作業時,不能一棍子打死——按同一要求、標準來佈置,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差異,佈置有層次性的作業,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和標準。
一般來講,對於基礎好的學生,在其掌握了書本內容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佈置一些有深度或綜合性強的作業,充分挖掘其學習潛力,進一步發展其思維的深刻性和靈活性,提升其數學品質,增強其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對於基礎一般的學生,除了掌握書本知識外,也要適當穿插一些稍有難度的題目,使其也能有所提高。而對於基礎差的學生,則應佈置基礎性的知識,讓其經常體會作業成功的喜悅,建立能學數學的信心,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提高他們的數學成績。
分層教學首先應承認學生的差異,可分成不同的層次,這一步也是最關鍵的。假如在分層中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那你的分層教學將註定是失敗的,所以我們不能簡單的用優、中、差來分層,我在我們班實行的是“星級計劃”。讓學生明白經過努力就會成功以及同學之間應該互相幫助,才能形成一個快樂、健康、向上的班集體。剛開始我對每一位學生還不瞭解時都定位於三顆星,要想成為五顆星,必須付出辛勤的勞動和開動自己的小腦筋。經過一個月左右的瞭解,對照標準,對符合要求的學生提升為四星星,再過一個月後,對一批最優秀的學生提升為五顆星,“星級計劃”初具雛形。並宣佈這是一個榮譽稱號,是靠你的智慧與努力去爭取的,得到後並不是終生制的,對不符合的將被降級。從而形成了一個可進可退的競爭機制,實際中看到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調動了每一層次學生的學習動機。
學習目標的分層設定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益的表現,其目的是要同時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學生的發展需要。在考慮大多數學生的普遍性發展需要之外,既要考慮學習水平相對較低的學生“吃不了”的問題,也要考慮學習水平相對較高的學生“吃不飽”的問題。目標具有方向作用,會給學生的心理活動以深遠的影響,它像一盞燈塔,起著方向性的照明作用。沒有目標的學習,就好像航行在大海中的船沒有羅盤一樣。我讓學生明白了目標的重要性後,請每位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並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一個三顆星、四顆星、五顆星的標準:
1、學習方面:三顆星:會做基礎題;四顆星:會做基礎題並理解;五顆星:會做題、理解並會講思路。
2、發言和提問方面:三顆星:一節課能舉一、二次手;四顆星:一節課能舉三、五次手;五顆星:一節課能舉五次以上的手。
3、成績測試方面:三顆星:能及格;四顆星:良好;五顆星:優秀。
4、幫助別人方面:三顆星:能經常幫助別人;四顆星:能帶夥伴,並經常幫助別人。
5、遵守紀律方面:能遵守《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
這樣透過分層次教學,學生學習積極性更高,學習氛圍更加濃厚。同時也避免了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有利於發揮學生自身的潛力,有利於因材施教,有利於教師分層指導和個別輔導,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於提高教師的素質。使學生能從繁重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從而有更多的時間參與到課外活動中去,能更多的體驗數學的無窮魅力。
總之,數學作業應由單一書面機械重複的多層次、多形式、開放型、自主性的方向轉變。作業過程要真正體現學生的智慧、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生成。
我經過一段時期的探索和實踐,學生明顯感到數學作業有了非常大的改變。其中成績好的同學在實踐、能力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後進的同學對今後的學習增加了信心。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數學的情感和態度。
最佳化作業設計心得體會8
透過這次作業設計,自己反思有以下幾點心得:
一、充分信任你的學生。學生的能動性很強,動手能力也很強,有強烈的渴望想要展示自我。很多學生厭煩做作業,其實是厭煩那些比較枯燥乏味的作業,如果作業設計對學生的胃口,他們還是非常感興趣的。
二、作業設計應該首先還是緊扣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這一節課你要達成的目的,學生是不是掌握了?除了課堂上學習以外,當然還是需要作業來進行一個反饋和鞏固。作業設計不能一味求新,枉顧了教學目標。
三、作業設計設計得好與壞,取決於是不是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有的時候單純地佈置抄寫課文這樣的作業是不是有意義呢?值得我們反思。不是每天佈置了作業就可以了。這個作業設計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需要考慮作業是不是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是提高了他的閱讀能力,甚至可以具體化到是不是提高了他的概括能力、解詞能力等等。
四、作業設計應該以學生為中心。這個以學生為中心,首先需要考慮到學生當前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如果條件允許的話,甚至可以在作業設計裡體現階梯佈置。程度較高的同學做一些難度相對高的作業,程度較差的同學做一些難度較低的作業。當然也可以自由選擇。當然,在實際操作中,這種階梯似地佈置作業會出現一些混亂。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其次,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方面的問題。作業,畢竟還是需要學生獨立完成的。如果學生不發揮出主觀能力性,那麼我想再優秀的老師也是束手無策的。現在的孩子自我意識較之以前,大大提高。以家長的權威性去“逼迫”孩子做作業的做法已經不可取了。即使家長守著孩子做作業,如果孩子自己不感興趣,最後的結果恐怕還是陽奉陰違。我們可以設計一些新穎的作業形式,比如說對對聯,圖文轉換,故事新編來促使學生主動完成作業。
五、作業的反饋。有些老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其實想法是很多的,也很新穎。但是實施起來,卻很猶豫。因為新穎的作業形式,反饋起來是非常累人的。如果我們都佈置的是課文抄寫或者是選擇題,批改起來肯定是非常迅速方便的。如果我們佈置的是作文或者主觀性的作業,批改起來費時費力。其實,我在這次作業設計中,也實施了學生自助批改的環節。可以老師挑出不同層次的作業作為示範,然後讓學生試著“依葫蘆畫瓢”進行批改。這樣學生在批改的過程中,可以幫助自己加深對所學知識點的掌握。
作業設計應該作為我們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環節。而不能每天作業佈置隨便敷衍,作業設計如果能夠用心,我想對語文這門學科一定是一個不小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