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洛陽名園記後》李格非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
《書洛陽名園記後》李格非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
漫長的學習生涯中,說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你知道的經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書洛陽名園記後》李格非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品簡介《書洛陽名園記後》是《洛陽名園記》一書的後記。本文論證從洛陽的盛衰可以看出國家的治亂,洛陽園林的興廢可以看出洛陽的盛衰。用一句話來說,洛陽園林是國家治亂興衰的晴雨表,指出《洛陽名園記》不是白白寫的,對朝廷的腐敗提出了強烈的忠告,表現了作者對衰微的國勢的清醒認識和深刻憂慮,簡直是在敲警鐘!作者是借唐諷宋,用意十分清楚。
全文從洛陽處天下的險要寫起——洛陽居於中原,依仗崤、澠之險峻,是秦、隴、趙、魏問的要道,所以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因而強調洛陽的盛衰是天下治亂的標誌。第二層以唐朝貞觀、開元之間高官貴族興建千餘所公卿名園的史實,論述“園圃的興廢是洛陽盛衰的標誌”,最後更進一步推論“洛陽的盛衰是天下治亂的標誌”。
作品原文
書洛陽名園記後
洛陽處天下之中,挾崤、澠之阻,當秦隴之襟喉,而趙魏之走集,蓋四方必爭之地也。天下當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先受兵。予故嘗曰:“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
方唐貞觀、開元之間,公卿貴戚開館列第於東都者,號千有餘邸。及其亂離,繼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樹,兵車蹂踐,廢而為丘墟;高亭大榭,煙火焚燎,化而為灰燼,與唐共滅而俱亡,無餘處矣。予故嘗曰:“園囿之興廢,洛陽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亂,候於洛陽之盛衰而知;洛陽之盛衰,候於園囿之興廢而得。則《名園記》之作,予豈徒然哉?
嗚呼!公卿大夫方進於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樂,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選摘自《洛陽名園記》,題目為編者加)
作品註釋
(1)挾(xié):擁有。
(2)崤(xiáo):崤山,在河南洛寧縣西北。
(3)澠(miǎn):澠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澠池縣西。崤山、澠池都在洛陽西邊。
(4)受兵:遭戰爭之苦。
(5)開館列第:營建公館府邸。
(6)五季:五代(指五代十國時期)。
(7)候:徵兆。
(8)徒然:白白地。
(9)進於朝:被朝廷提拔任用。
(10)治忽:治世和亂世。
文學常識積累
李格非,字文叔,山東濟南人,宋神宗、哲宗前後(約11世紀)在世。進士,官至禮部員外郎。文章寫得健邁凌厲,受到過蘇軾的賞識。一生著作頗豐,著有文集45卷(據《文獻通考》),但現僅存《洛陽名園記》。《洛陽名園記》記述了北宋洛陽19座花園的情況。
閱讀提示
這是《洛陽名園記》一書的後記。
後記一般交代了寫作緣由和經過,很難有振聾發聵之語。而本文論證從洛陽的盛衰可以看出國家的治亂,洛陽園林的興廢可以看出洛陽的盛衰。一句話,洛陽園林是國家治亂興衰的晴雨表,指出《洛陽名園記》不是白白寫的,對朝廷的腐敗提出了強烈的忠告,表現了作者對衰微的國勢的清醒認識和深刻憂慮,簡直是在敲警鐘!作者是借唐諷宋,用意十分清楚。“唐之末路是矣”不就是一種警示嗎?“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宋朝統治者當然不會理會一個進士的批評和忠告,衰微的國勢已難以逆轉。過了不久,北宋覆滅,洛陽淪陷,繁麗多姿的眾多洛陽名園頓然變成廢墟。
作品譯文
洛陽地處全國的`中部,擁有崤山、澠池的險阻,算是秦川、隴地的咽喉,又是趙、魏爭著嚮往的地方,是四方諸侯必爭之地。天下如果經常太平無事也就罷了,一旦有戰事,那麼洛陽總是首先遭受戰爭。為此我曾說過:“洛陽的興盛和衰敗,是天下太平或者動亂的徵兆啊。”
正當唐太宗貞觀、唐玄宗開元盛世時,公卿貴族、皇親國戚在東都洛陽營建公館府第的,號稱有一千多家。等到後期遭受動亂而流離失所,接著是五代的慘痛破壞,那些池塘、竹林、樹木,被兵車踐踏,變成一片廢墟。高高的亭閣、寬大的樓臺,被戰火焚燒,化成灰燼,跟唐朝一起灰飛煙滅,沒有留下一處。我因此曾說:“館第園林的繁盛或毀滅,就是洛陽興旺或衰敗的徵兆啊。”
況且天下的太平或動亂,從洛陽的興衰就可以看到徵兆;洛陽的興衰,又可以從館第園林的興廢看到徵兆,那麼《洛陽名園記》這作品,我難道是徒勞無益、白費筆墨的嗎?
唉!公卿大夫們正被朝廷提拔任用,放縱一己的私慾,為所欲為,卻忘掉了國家的太平或動亂的大事,想以後退隱了再享受這種園林之樂,能辦得到嗎?唐朝最後覆滅的情形就是前車之鑑啊!
作者簡介
李格非(約1045~約1105年)北宋文學家。字文叔,山東濟南歷下人,女詞人李清照父。李清照《上樞密韓公詩二首》詩序中稱“父祖皆出韓公門下”,可知其父祖輩皆為“蚤有盛名,識量英偉”(《宋史·韓倚傳》)的學士韓倚的門下士。幼時聰敏警俊,刻意於經學,著《禮記說》數十萬言。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中進士,初任冀州(今河北冀縣)司戶參軍、試學官,後為鄆州(今山東東平)教授。宋代有兼職兼薪制度,郡守見他清貧,欲讓他兼任其他官職,他斷然謝絕,表現了廉潔清正的風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