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在南洋》閱讀答案

《郁達夫在南洋》閱讀答案

  ①1938年12月,郁達夫失望地離開了他曾為之傾注滿腔熱情的祖國。豐慶輪在臺灣海峽航行一夜之後,於19日抵達廈門,在離廈門市半里許的海面停 泊一天。當時的廈門,已被日軍侵佔。此時此刻,更使郁達夫憂慮的,“是敵人政治手腕的運用,和我們中國的一般悲觀主義者的得勢”。他以為“日人的所以敢欺 凌殺我的最大原因,就在各高官大吏的自私心太厲害,只顧著自己敲詐老百姓,不顧到國家民族的百年大計之故。”這些都是他對抗戰以來國內政情的感觸,也可 說是臨別祖國的忠言。

  ②南洋的驚濤駭浪,激起了郁達夫的滾滾思潮。他急於向海外僑胞報告自己在國內各戰場和浙閩前線奔走的見聞,曾不顧風浪的顛簸,於二十三日在船上寫出《歲朝新語》。他堅信說:“中國決不會亡,抗戰到底,一定勝利。”這是一篇振奮人心的報告文學。

  ③郁達夫到達新加坡之後,曾寫出大批激勵抗戰和堅定抗戰必勝信念的政論。他在新加坡發表的第一篇作品,便是政論《估敵》,刊於1939年元旦《星洲 日報》。文中不僅揭露了日軍強暴行徑和侵略野心,更從政治、軍事等各方面分抗戰形勢,表達自己對抗戰到底的決心和“必成必勝的信念”,要求廣大僑胞支援 抗日救亡的決策。以後,在他所編的各種副刊上,又不斷髮表政評,痛斥汪精衛“上偽京去組成了出賣黨國、出賣民族子孫的偽府”,號召同胞“要踏著先烈的血 跡,加強抗戰的決心”。他指出:“楚雖三戶,足以亡秦,眾只一旅,卒難興夏。我們只教萬眾一心,堅持到底,最後勝利,自然指日可待”。從1939年到 1941年的三年時間內,他在新加坡所發表的有關抗戰的政論時評,共達一百多篇,是研究他後期思想和寫作特點的重要材料。

  ④郁達夫還經常利用他的副刊園地,溝通國內和新馬的文化聯絡,透過“五四”新文學和抗爭文藝的介紹來開拓馬華(馬來西亞華人)文藝。如在他所編的 《晨星》副刊上,不時介紹國內文化界的來函來稿和活動情況,遇有國內較好的抗戰文藝作品立即轉載,對一些宣傳抗日和籌賑經費的演出、畫展等,都竭力推薦與 鼓勵。1939年10月,當魯迅逝世三週年時,他在《晨星》副刊上組織了《紀念魯迅專刊》,親自寫紀念和回憶魯迅的文章,發表演講,介紹對惡勢力“死不 妥協”和“韌性戰鬥”的精神。

  ⑤為了榮和活躍馬華文藝創作,郁達夫於1941年7月,和《總彙新報》聯合發起《馬來西亞的一日》的創作活動,要求馬來西亞各地的文藝愛好者,不 分階層與職業,不分性別,把他們在8月15日這一天各人認為最有意義的思想、行動,以及環境、觀察等,寫出來投寄兩報。接著又進一步倡議全馬來西亞各報館 和文化機關,都來集稿和刊登。這一活動的開展,受到各方人士的熱烈歡迎與大力支援,投稿者非常踴躍,其中較好的作品,都在《晨星》副刊和《文匯》副刊中陸 續刊出。原有編和印單行本的計劃,後因太平洋戰爭發生而沒有實現。

  ⑥郁達夫對馬華文學青年,十分關懷,常指導他們讀書、寫作,勉勵他們大膽創作,甚至對他們的工作、生活都給予熱情幫助,使這些青年受到極大的鼓舞。 如他發現擅長寫新詩和散文的馮蕉衣後,就不厭其煩地多次當面指導和為他改稿;大力推薦青年作者溫梓川的短篇小說集《美麗的慌》,稱讚溫梓川“可以成為馬來 西亞社會的.忠實記錄者”,“有希望的一位南島的作者”。郁達夫在新加坡的三年期間,除了促使馬華文藝呈現出一派蓬勃景象外,對推動馬華文藝的發展,也作出 了不少貢獻。

  (1)下列對本傳的分和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

  A.本文寫郁達夫在南洋從事文學和抗日活動中多方面的大大小小的事,使我們從中看出了他的偉大之處。

  B.郁達夫痛斥汪精衛“上偽京去組成了出賣黨國、出賣民族子孫的偽府”,是對敵人運用政治手腕的回應。

  C.“楚雖三戶,足以亡秦,眾只一旅,卒難興夏”,這裡暗含對中國懦弱無能的統治者不抱太大希望的意思。

  D.《歲朝新語》這樣的報告文學,於那些對抗戰勝利抱有悲觀主義情緒的人應該起到振奮精神的作用。

  E.郁達夫針對文學青年的思想狀態,親自寫文章,介紹魯迅對惡勢力“死不妥協”和“韌性戰鬥”的精神。

  (2)郁達夫在南洋為抗日戰爭做出了哪些貢獻,請括說明。(6分)

  (3)在培育馬來西亞文化青年上,採取了哪些措施?有什麼作用?(6分)

  (4)從這部分傳記來看,傳主既有作為一個文學家的活動,也有作為一個抗日戰士的活動,這兩者為什麼能夠很好地統一在一個人身上,請結合文章談談你的看法。(8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