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詩詞欣賞

清明的詩詞欣賞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淮南子》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為清明。”關於“清明”兩字的來歷,《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承繼著許多約定俗成的習慣和活動,催發著無數詩人騷客的詩情雅興,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下面是關於清明節古詩詞欣賞的內容,歡迎閱讀!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作者簡介: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唐代詩人,漢族,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

  【欣賞】清明,一向給人的印象總是一片溼雨。或是風狂雨恣,或是和風細雨,從清晨開始,至黃昏之際,在煙雨瀰漫的山野中,在泥濘難行的小路上,總有頂風冒雨,點綴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掃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攜幼,或一二個孤影,跚跚獨行。 遠山隱在雲霧裡,近樹籠在孤煙前,小橋流水,愁鴉悲啼,雨洗清秋,風吹哀愁,唯見煙雨一片蒼茫,不見人家與炊煙。好一個傷感寂寥的行旅,好一個悽迷彷徨的畫面。 抬頭偶望,墓地黯然見:百墳拱起,千碑林立;煙雨朦朦,青草何離離。一片荒涼,一片悽迷,一片死寂! 山孤煙霧薄,樹小雨聲稀!風飄飄,雨瀟瀟,哀思悠悠,悲情渺渺,莫道不銷魂,何處暗香盈袖? 拔淨一片亂草,擺下幾杯冷酒,燒上一把紙錢,風雨愁煞人,杯土帶愁,雜草含煙,竟無言以對,唯有心底彌滿幽幽的愁緒和淡淡的哀愁! 死者長已矣,存者永懷悲!音容笑貌,歷歷在目,諄諄教誨,猶言在耳,但客心逐流水,隨緣到天涯,念千里孤墳何處話淒涼?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作者簡介:宋之問,字延清,一名少連,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縣)人。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

  【欣賞】騎馬催程恰逢寒食節,路途之上風景已呈晚春之色。可嘆我向江邊遠眺,看不到一個熟悉的身影。寒食之節,不見火星。晚春景色,木葉凋零,更覺清冷。馬蹄絕難得輕。眼前之人,盡是陌生,自然生自憐之情。此時出行,不是如此風物與人情而何?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作者簡介:韓翃 (?-785?)唐代詩人。字君平,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十三年(754)進士。

  【欣賞】據孟棨《本事詩》記載 :德宗時制誥缺乏人才,中書省提名請求御批,德宗批覆說:“與韓翃”,當時有兩個韓翃 ,於是中書省又以兩人的名字同時進呈。德宗便批與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韓翃。這雖是一段佳話,但足見《寒食》這首詩的廣泛流傳和受到的賞識。

  這是一首諷刺詩,但詩人的筆法巧妙含蓄。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繪了一幅寒食節長安城內富於濃郁情味的風俗畫。實際上,透過字裡行間可感受到作者懷著強烈的不滿,對當時權勢顯赫、作威作福的宦官進行了深刻的諷刺。中唐以後,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本詩正是因此而發。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這兩句描寫春日長安城花開柳拂的景色 。“無處”指花開既多又廣 、“飛花”寫花開的盛況,時值春日,長安城到處是飛花柳絮 ,一派繽紛絢爛的景象。“東風”指春風 ,“御柳斜”是狀摹宮苑楊柳在春風吹拂下的搖擺姿態 。“斜”字用得妙,生動地寫出了柳枝的搖曳之神 。這是寒食節京城的白天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宮苑 。下面接著寫宮苑傍晚的景象。“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是寫天黑時分,宮苑裡傳送著一支支由皇帝恩賜給宦官的蠟燭。蠟燭燃燒通明,升騰起淡淡的煙霧,嫋嫋娜娜地縈繞在宦官家,到處瀰漫著威福恩加的氣勢!使人如見他們那種炙手可熱、得意洋洋的驕橫神態。在封建習俗的統治下,不要說全城百姓,就連那些不是寵臣的朝官之家 ,在禁止煙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唯獨這些宦官之家,燭火通明,煙霧繚繞。由一斑而見全豹,僅此一點,足見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權倚勢,欺壓賢良。作者在這裡僅用兩句詩,寫了一件傳蠟燭的事情,就對皇帝的厚待親信宦官,宦官的可惡可憎的面目暴露無遺,達到了辛辣諷刺的目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