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讀後感1000字範文(通用14篇)

孫子兵法讀後感1000字範文(通用14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孫子兵法讀後感1000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孫子兵法讀後感1000字 篇1

  孫子兵法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最有影響力的軍事鉅著,其深邃的戰爭理論、精準的戰略眼光以及無可挑剔的戰術運用,讓多少戰爭神話上演,使多少不世名將誕生!讀來蕩氣迴腸,發人深省。禁不住總結了一下心中的感受:

  一宏,孫子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站在人類的生死存亡高度來定義戰爭,宏觀大義,發人深省,可見孫子是深惡戰爭的,但又深知只有用戰爭的形式才能真正阻止戰爭,故其修兵書絕非是贊成戰爭。

  二略,孫子言略歸於形勢虛實之道,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算也;奇正相生,如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行,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可見孫子反覆強調創造性和變化性的重要性,他指出戰爭要創造出戰略上的優勢而使敵虛,反覆變化自己的用兵使之實。從後代無數百站百勝的名將的用兵來看,創造不存在的優勢和飄忽不定的用兵正是他們的取勝之道。

  三計,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扶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孫子毫不避諱的提出戰爭就是耍詐,這與春秋時期堂堂之鼓,陣陣之旗,兵對兵將對將兵車對兵車的戰爭形式背道而馳,卻引領了之後數千年的中外戰爭。

  四謀,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孫子深知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道理,故提出戰爭最終目的是使敵人不與我為敵,使想法不和者同我想法而已,能用別的辦法達到這個目的就最好不要用戰爭。多麼先進的軍事思想啊,歷史的長河中不就掛滿了那麼多因謀而息的戰例嗎?

  五行軍作戰,孫子在針對具體的行軍作戰中提出了諸如糧草、地形、道路、士氣、對待俘虜、軍令的如一、優勢與劣勢的辯證變化等等一系列軍事細節的掌握與靈活運用,指出每個細節都能決定戰爭的勝負,決定無數生靈的生與死。

  孫子兵法不僅僅是一部軍事著作,她是一部集哲學、算學、社會學、法學和人學為一體的恢宏鉅著,前無古著,後無來者呀!

  孫子兵法讀後感1000字 篇2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孫子兵法》為春秋時期孫武所著,被譽為“兵學經典”。唐王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日本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說:”《孫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靈,我們必須頂禮膜拜,認真背誦,靈活應用,公司才能發達。”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孫子兵法》無論是在軍事方面、商業方面、經濟方面還是其他各個方面,《孫子兵法》都起到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

  《孫子兵法》共13篇,分為《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間篇》。在這之中,我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是這其中最重要的主導思想,是孫子兵法的靈魂和核心。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句話出此刻《謀攻篇》中,意為不動用武力,讓敵人的軍隊喪失戰鬥本事,從而使己方到達完勝的目的。在孫子看來,“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作戰中最好的策略。常言道:“傷敵三千,自損八百”,戰爭本身就是損人傷己的事,訴諸武力,損耗極大,破壞也極大,不動武而用軍事威脅、經濟手段等都更有利於本國,當今大多數國家遇到糾紛也很少直接訴諸武力的。歷史上許多的戰役、戰鬥都是如此。

  不使用武力,讓敵人的軍隊喪失戰鬥本事,從而使己方到達完勝的目的,這只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字面上的意思。以最小的代價,用最少的時間,花最少的精力,去得到最好的結果,以獲得最大的利益才是這句話的本意。

  就拿上課來說吧,假如我上課的時候認真聽教師講課,即使下課和放學再怎樣玩,我還是能從容應對教師佈置的作業和考試,因為我已經在課堂上把教師所講的都消化吸收了。我只花出了很少的時間,卻得到了最大的學習效果,這才是“善之善者也”。相反,如果我上課時不聽講,就算下課和放學再怎樣翻書,再怎樣補課,花再多的努力,都不如上課認真聽講的效率高,付出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卻達不到滿意的學習效果,這就不能算是“善之善者”,也就違背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道理。這也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一種體現。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句話,不僅僅在軍事上十分有用,商業、經濟或者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它的用處。就像英國皇家空軍元帥約翰·斯萊瑟所說的,孫武的思想有驚人之處——把一些詞句稍加變換,他的箴言好像是昨日剛寫出來的。兵法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期望我們都能銘記孫子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句話,以最少的時間,最小的代價,最少的精力,得到最大的利益,最好的結果。

  孫子兵法讀後感1000字 篇3

  《孫子兵法》是一部經典的兵法著作,書中道“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他在後世被應用被實踐,並且讓實踐者獲得成功。在《孫子兵法》出現過後的幾千年中,歷史歷經了多少場戰爭,又有多少猛將銳兵借用《孫子兵法》中的戰略戰術大獲全勝。《孫子兵法》古人用之於戰,現代人亦可用之,用之於生活。

  何為道?道乃明政。古時的戰爭需要人力,更需要人心。君主應當同民眾一樣有必勝的目標,有保家衛國的夢想,意志統一,共同生死。古之用兵需要有嚴明的政治,今之社會又何嘗不是如此。我們身處和平年代,沒有戰爭,卻又災難。在大災大難面前,我們需要“道”的存在。這不禁又將我的記憶帶回那段痛苦的時光,那段自豪的時光。我們,經歷了雪災地震。可是種種不幸並沒有打到我們,我們的領導人和祖國人民團結一心,共同抗災的場景令人感動。這樣的上下一心不就是兵法中“道”最好的體現嗎?或許那段往事不堪回首,可是那段往事讓人難忘。

  何為天,何為地?天乃天時,地乃地利。古時用兵作戰不僅僅要靠軍隊實力,除了之前所說“道”之所用帶來的人和之外,還需依靠天時地利。如若不是江面大霧瀰漫,或許諸葛亮便會因為自我定下的三天之內造十萬支軍箭的軍令狀而喪命了吧;如若不是東南風的吹拂,或許火燒赤壁中周瑜只會燒傷自我了吧;如若荊州不是軍事要地,又怎會成就其兵家必爭的美名呢。天時地利在戰時很重要,在此刻的生活當中同樣很重要。為什麼商人會在情人節將玫瑰花精美包裝然後賣出,為什麼大雨天總會有人撐著一把傘外出賣傘,為什麼經營者會挑選店面位置?這些不都是人們在生存和競爭中對天時地利理解過後的運用和實踐嗎?

  何為將?將乃明將。戰時擁有一個賢明的大將是福,此刻擁有一個賢明的領導人同樣是福。我們同樣期盼自我的領導富有才華,賞罰有信,對下屬關愛有加;我們也同樣期待著自我能夠成為一個勇敢果斷受人尊重的領導。《孫子兵法》中的“將”告訴了我們領導之方,告訴了我們成功管理的方法。

  何為法?法乃軍法。古時戰爭中軍法嚴明是眾所周知的,僅有擁有嚴明的紀律才會有嚴明的軍隊,僅有嚴明的軍隊才會取得戰爭的勝利。古之軍法,現之律法。在現代這樣一個法治社會,我們需要懂法更需要守法。僅有在有規有矩的社會中,我們才能夠自由發展,良好發展。試想一個沒有法律的國家將會是怎樣,那將會是沒有管制,沒有保護,沒有人權的混亂世界。

  《孫子兵法》是兵書,指導軍隊在戰爭中獲得勝利;《孫子兵法》也是生存指南之書,指引我們在生活中走向成功。

  孫子兵法讀後感1000字 篇4

  “用兵如孫子,策謀三十六。”《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乃我國最著名的兩部兵法奇書,代表著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的最高水平。到了現在,它們已經不僅僅被應用於軍事這個範疇,更是被廣泛應用於各個方面。如政治、經濟、外交、金融、職場、商場、出世等領域。世界各國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科學家、企業家都將其視若珍寶潛心研讀,從中汲取無窮的智慧,創造卓越的人生。

  《孫子兵法》的作者是孫武。他生於公元前535年,字長卿。春秋時期吳國的著名將領、軍事家、政治家。他的著作《孫子兵法》為後世兵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盛典”。

  說道《孫子兵法》,最有名的當屬火攻篇。既然說到了火攻,就不能不說赤壁之戰。

  公元208年8月,曹操率領80萬水軍,在長江北岸日夜練兵,不日將渡江作戰。劉備與孫權都感到了威脅,產生了聯合抗曹的意向。劉備接受了魯肅聯合抗曹的建議,還派了諸葛亮前去東吳遊說。

  面對曹操,東吳內部分為兩派。一邊是以黃蓋、甘寧等武將為首的主戰派,而另一邊則是以張昭等謀臣為首的主降派。吳侯孫權也不知該如何決定。諸葛亮舌戰群儒,最終說服了孫權,讓他堅定了迎戰曹操的決心。

  後來,鳳雛龐士元給曹操獻了個連環計,使他把大小船隻用鐵索連線在一起並用木板連線在一起。這事兒讓黃蓋發現了,向周瑜獻計說:“曹軍大小船隻用鐵索連線,行動不便,我們可用火攻來擊破曹軍。”但周瑜擔心放火船無法接近,黃蓋便獻上了苦肉計,讓周瑜痛打了一頓。他被打的皮開肉綻,慘不忍睹。

  被打後,黃蓋向曹操修書一封,向曹操詐降。曹操收到降書後,深信不疑,還與送信者約定了投降的時間與暗號。

  但後來,周瑜又想起了現在是冬天,只有西北風。如果用火攻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周瑜為此氣的口吐鮮血。諸葛亮看破了他的心事,送給他十六個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並說自己可以設壇作法,借來東南風,從而解除了周瑜的心結,也為聯合抗曹做出了極大貢獻。

  到了十一月,黃蓋準備了十艘大船,在裡面放上易然的材料,澆上油液,用布偽裝起來,插上約定好的暗號,並在大船後掛了十艘快船,以便換乘。到了深夜,東南風起,黃蓋下令出發。待船隻靠近曹軍水寨時,黃蓋讓士兵點火,並乘小船退去。火勢順風蔓延,船隻卻又連線在一起,曹軍水寨立刻成為一片火海。在慌亂之中,曹軍士兵被燒死的、淹死的、互相踩踏而死的不計其數。

  雖然孫劉聯軍佈下了天羅地網,但由於重情重義的關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這才讓曹操有了逃生的機會。

  其實,《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一書不僅僅是一本兵法,更是一本課外讀物,可以從中學到許多知識。我決定仔細的讀這本書。你呢?

  孫子兵法讀後感1000字 篇5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

  一般認為,《孫子兵法》成書於專諸刺吳王僚之後至闔閭三年孫武見吳王之間,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書分為十三篇,是孫武初次見面贈送給吳王的見面禮,

  《孫子兵法》全書共十三篇,各篇均有其主題思想,但又構成一完整的思想體系。《計》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並制訂作戰計劃。這是全書的綱領。《作戰》主要是廟算後的戰爭動員。《謀攻》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採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形》、《勢》講決定戰爭勝負的兩種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鬥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準備;“勢”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虛實》講的是如何透過分散集結、包圍迂迴,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最後以多勝少。《軍爭》講的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九變》講的是將軍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戰略戰術。《行軍》講的是如何在行軍中宿營和觀察敵情。《地形》講的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九地》講的是依“主客”形勢和深入敵方的程度等劃分的九種作戰環境及相應的戰術要求。《火攻》講的是以火助攻。《用間》講的是五種間諜的配合使用。書中的語言敘述簡潔,內容也很有哲理性,後來的很多將領用兵都受到了該書的影響。

  《孫子兵法》既是一部軍事經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輝的哲學著作。是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貴的遺產。孫子在書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不僅深受戰國以來歷代軍事家的重視和推崇,對他們的軍事思想和實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經濟領域、領導藝術、人生追求甚至家庭關係等方面,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這部中國古代兵學名著雖然僅有5000餘字,卻以其博大精深的戰爭哲理、啟迪心靈的鬥爭智慧在中外軍事思想史上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堪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

  《孫子兵法》雖不可避免地受到它所處時代的限制,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陷。但瑕不掩瑜,這些缺陷並不能掩蓋它的光輝,絲毫也無損於它的偉大。

  要始終保持要一顆自強不息的心,要懂得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善待自已,知己知彼,使自已儘量處於一個純粹至善的境地。才能真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孫子兵法的精髓,變則通,只會死套用兵法,紙上談兵,那隻能失敗。這本書裡表現出來的隨機應變、肯動腦筋、抓緊時間、遵守紀律都值得我們學習。

  孫子兵法讀後感1000字 篇6

  《孫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和內容出自孫武。但後人因《漢書?藝文志》著錄《吳孫子兵法》有82篇,圖9卷,而多認為13篇是曹操削除繁冗,取其精粹而成。又有人因《漢書?藝文志》著錄的《齊孫子》,即《孫臏兵法》久已失佚,後世流傳的只有一部《孫子兵法》,而認為13篇出自孫臏之手。不過,在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一部《孫臏兵法》和《孫子兵法》的殘簡,以及記載孫武言行的70餘枚竹簡後,學者們已多傾向於13篇應出自孫武之手,82篇則是孫武后學所著,是用以補充和解釋13篇的。

  作為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的精髓之一,《孫子兵法》對我們的影響當然是不言而喻的。作為學生,我們能看到更多的是《孫子兵法》對我們學習的影響以及啟示。下面,我淺談一下我的所得。

  我們可能會在不經意間脫口而出或在作文中舞文弄墨時,出現一兩句這樣的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置之死地而後生”——孫子兵法已經滲透進了我們的學習生活。

  《孫子兵法》為戰爭而作,也就是為了打敗敵人而作,學習中何嘗不會有“敵人”,一道難題,一個對手,甚至於自己。“五事七計”告訴我們要有正確方略與思想,要擁有有條理的計劃方案,正確地、客觀地認識我們所面對的人事物。

  例如在《作戰篇》中,孫子指出:“兵貴速,不貴久”。學習上,對於要考試的人在考試一定的情況下,你的速度一定要快,否則考試題將作不完,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平時訓練有素。同時在知識大爆炸的今天,我們接納知識的速度一定要快,以留下足夠的時間去學習更多的知識。

  再如“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上述的“八之”戰法的實質就是變被動為主動。對於現在的學生學習,大部分的實際目的是為了應付考試,不過問,不主動,上課不聽講、玩遊戲、睡覺,到考前才猛背考試題綱,“強扭的瓜不甜”,可想而知,知識的保質期也是大幅度縮減,而且強度過大的瞬時記憶會對腦部造成負擔,影響腦部健康。這麼得不償失的事,還是少做的好。

  學習“孫子兵法”,真的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與精髓,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我們的老祖宗原來在數千年前就已認知和分析得如此確切與深透,使我們不得不深深感嘆前人的偉大和華夏文明的精深,相信一部孫子兵法,只要認真領會其神髓並不斷實踐,必將對我們的各方面的'提高有著指導性的作用。

  中國文化道同行、而不悖、君子和、而不同,傳承五千年,源遠流長,作為炎黃後人當虛心上學,以史為鑑。

  孫子兵法讀後感1000字 篇7

  讀到最後一段“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對於我有很大的啟發。

  首先,我們一起先來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對於學生來說,“知己”意味著清楚地知道自己有什麼、已經獲得什麼技能和知識、自己的長項和優勢有哪些;也明白自己的弱項/不足/短板是什麼、自己的缺點或者缺少什麼。“知彼”則是說,知道自己想要獲得的目標是什麼,需要什麼條件才能獲得目標,自己和目標之間的距離有多遠,需要克服的障礙有哪些等。如果這兩方面已經瞭然於胸,你想得到的一定能夠得到。

  接著來說“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雖說清楚自己有什麼,已獲得什麼技能和知識,瞭解自己的長項和優勢有哪些;知道自己的弱項/不足/短板、缺點。但是由於不瞭解自己的目標、實現目標需要什麼條件、自己和目標之間的距離有多遠、需要克服的障礙等,所以難免會遭遇挫折和失敗,所以勝負的機率各佔一半。

  然後來說“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如果兩方面都不清楚,做事就像沒頭的蒼蠅,到處亂撞,失敗就是百分百的事情。

  這句話其實對於教師來說也是一樣的。“知彼”意味著瞭解學生的知識儲備,熟悉他們課前的準備情況,比如是否預習?是否完成了作業?是否帶著問題來聽課?清楚他們上這次課時的情緒,瞭解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他們是否喜歡今天的座位或者是鄰居等等。“知己”則是教師要精通自己的專業知識,熟悉講授內容,這是最基礎、最簡單的。還有就是自己的優勢是什麼。發音?語調?語言有魅力?有手段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多彩的課堂設計能夠讓學生感覺充實、輕鬆而收穫滿滿?所以你若是既瞭解自己又理解學生,你的教學就一定會是成功的,學生收穫多,體驗好,你的感覺也很棒還不累。如果你只瞭解你自己而不瞭解學生,有時候難免你和學生的配合就不會默契,甚至就會發生衝突,有種出力不討好之感。自己累的要死,學生卻不領情,不好好學習,自己感覺好失落。有時候,你們配合很默契,對上調了,效率高,效果好。如果既不瞭解自己也不理解學生,那你的就學就總是失敗,沒成功的時候,自己總是感覺心累,因為你沒有體會過成功的甜蜜,僅是苦澀的失敗。這樣的教學結果是你願意要的嗎?你願意面對這樣的結果嗎?反正我不願意。

  所以這句話“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要時刻牢記在心。

  孫子兵法讀後感1000字 篇8

  我本認為行軍打仗,變數不定,這是絕對不能靠什麼一成不變的用兵之法來決勝負的。我又認為,將帥是一軍的靈魂所在,揮手之下,就是的動向。但是,雖然我現在仍這麼認為,《孫子兵法》卻讓我發現,本來沒有什麼事情是簡簡單單的,而我的想法實在很表面。比如說,行軍打仗,變數不定,但是連章法都沒有,首先在知己上就輸了,何來取勝?比如,將帥是一軍的靈魂,但是縱觀全域性,不過是棋盤中重要的一枚棋子,乃道、天、地、將、法之一。若是不能將整個局勢瞭然於心,單憑一人之力,也是垂死掙扎。

  此兵法是孫子留下的傳世奇作,由於興趣拿來拜讀,短短十三篇的計謀,竟然種種變數真的化為一套完整的體系,看似雜亂確是娓娓道來,有章有法。

  我不懂那些兵家的事,就著寫些頗有感觸的地方。

  用兵打仗是詭詐之術,能打卻裝作不能打,想打卻裝作不想打,攻近處卻裝作攻遠處,威逼利誘,出其不意,挫其銳氣,這些都要視情況而定。所以我說,這兵法不是一本書,而是戰場的模板,可以讓人先預勝負而後戰。它也可以是商場、生活的樣本,全憑怎麼用,能看懂多少。商場如戰場,先觀察天時地利,估計差距多少,籌劃周密,便足了底氣,談判也有了籌碼,至於分寸也有了把握。欲擒故縱,審時度勢,周旋也會遊刃有餘。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便能變不利為有利,再有一分運氣,就是萬事具備了。

  這些計策實在很完備。但是在謀攻篇中我有一點疑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話說百戰百勝不是最高明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上上策。而這“不戰而屈人之兵”重在氣勢和心理。如果實力懸殊,“少則逃之,不若則避之”可以減少損傷,但是士氣大減,倘若多個幾次,勝負也就不言而喻。我認為不妥。在人多就製造聲勢,一鼓作氣,短時間決戰,人少不見得逃避,就可以以千人造出萬人的架勢,運用地勢,兜兜轉轉,氣不輸,萬事不休。以少勝多的例子也不在少數。

  我認為,將除了“智、信、仁、勇、嚴”之外,還必須舍小取大。打仗大多時候血流成河不可避免,劉備太“仁”終究不是皇帝的命,諸葛亮為諾言不取而代之,這不能怪他們,是性格使然,但也就註定了結局。如果犧牲一萬人能換取全軍勝利,就不能有婦人之仁,果斷的將領有助於人心的收攏。

  孫子兵法讀後感1000字 篇9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孫子兵法》為春秋時期孫武所著,被譽為“兵學經典”。唐王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日本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說:”《孫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靈,我們必須頂禮膜拜,認真背誦,靈活應用,公司才能發達。”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孫子兵法》無論是在軍事方面、商業方面、經濟方面還是其他各個方面,《孫子兵法》都起到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

  《孫子兵法》共13篇,分為《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間篇》。在這之中,我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是這其中最重要的主導思想,是孫子兵法的靈魂和核心。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句話出現在《謀攻篇》中,意為不動用武力,讓敵人的軍隊喪失戰鬥能力,從而使己方達到完勝的目的。在孫子看來,“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作戰中的策略。常言道:“傷敵三千,自損八百”,戰爭本身就是損人傷己的事,訴諸武力,損耗極大,破壞也極大,不動武而用軍事威脅、經濟手段等都更有利於本國,當今大多數國家遇到糾紛也很少直接訴諸武力的。歷許多的戰役、戰鬥都是如此。

  例如平津戰役。1948年11月下旬,東北野戰軍根據中共中央部署,秘密跨越長城入關,會同華北野戰軍完成對北平、天津、張家口、之敵的戰略包圍和戰役分割。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由羅榮桓、聶榮臻3人組成平津前線總前委。為了使北平這座舉世聞名的古都免遭破壞,解放軍決定讓傅作義率部起義,派出代表和傅作義接觸。由於中共的耐心工作和各界人士的督促,傅作義最終順應人民的意旨,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的條件,率部起義出城接受改編。同時,解放軍進駐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這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例。歷史證明,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戰爭中的策略。一方面避免了許多損失,另一方面又能使敵人屈服。所以孫子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善之善者也。

  不使用武力,讓敵人的軍隊喪失戰鬥能力,從而使己方達到完勝的目的,這只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字面上的意思。以最小的代價,用最少的時間,花最少的精力,去得到的結果,以獲得的利益才是這句話的本意。

  孫子兵法讀後感1000字 篇10

  《孫子兵法》既是一部軍事經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輝的哲學著作,是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貴的遺產。孫子在書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不僅受軍事學家所推崇,在經濟領域、領導藝術、人生追求甚至家庭關係等方面,也有著很重要的聯絡。

  當今企業,都提倡以人為本。孫子在兵法十三篇中貫穿了人在戰爭中的決定地位。在《始計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強調將帥在治理、領導部屬時要賞罰分明、恩威並重;“智、信、仁、勇、嚴”是將帥必須具備的五種能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這裡的“兵”是“懂得用兵的將帥”,孫子十分重視將帥在戰爭中的作用,這與現代企業視人力資源為企業的珍寶如出一轍。又如,“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作戰篇)這些強調的都是將帥的重要性。其實,對於士卒,也強調了其作用。“視卒如愛子”(地形篇)企業強調團隊合作,關愛員工,培養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和歸屬感也是必要的。“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企業是一個團隊,團隊合作是企業興旺發達的重要因素,如果企業內部不能同心協力,必然使更多的資源浪費於內耗之中。

  其中將帥五德(智、信、仁、勇、嚴)較為全面的闡述了三軍將領應當具備的五個基本素養,應用到工作中,是非常值得借鑑學習。智,區域的管理工作需要各方面的智慧,根據大區人員特點、區域特點,對競品在我佔有市場競爭的防範,各地市、各客戶間利益糾葛的均衡,這些都需要我們運用智慧去妥善的處理。信,是做人之本,市場營銷更要以誠信為本,信譽和口碑在一個地區長期的發展中佔據主要位置,價格劣勢只能給我們帶來短期的競爭壓力,而成功的打造出品牌信譽,人的信譽度,會帶給市場持久的商機。仁,帶兵打仗大將以為國盡忠之大仁大義統領三軍,在日常的工作中更需要經理以仁義長緬於懷,以獨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客戶和周圍的人。勇,兵勇則勢難當,士兵可以透過訓練佈陣嚴謹整齊劃一,工作人員同樣可以透過適當的激勵政策產生昂揚的鬥志,不斷創新,提升業績。嚴,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同樣公司管理必須以制度作為準繩,功有獎過有罰,要獎罰分明,讓制度與規定去規範人的行為,體現人的業績。

  《孫子兵法》只能多讀多思考,才能發覺其中無窮的智慧。書裡表現出來的隨機應變、肯動腦筋、抓緊時間、遵守紀律等等都值得我們學習,能使我們在以後的工作中受益匪淺。

  孫子兵法讀後感1000字 篇11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從戰國時期就風靡流傳的軍事著作。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廣泛的運用於軍事、政治、經濟等各領域中,已經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流傳於世界,享有“兵學盛典”的美譽。

  這部著作的作者是誰?難道孫臏又叫孫武?因為孫臏與龐涓的故事廣為人知,所以我以為作者是孫臏,其實本書作者是齊國孫武,在一百多年以後,齊國才再次出了個著名軍事家孫臏,據說是孫武的後代。本書成書於專諸刺殺吳王僚之後至闔閭三年孫武見吳王之間,是孫武送給吳王的見面禮,《史記》中記載:“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吳盡觀之矣。”

  書中十三篇分別是: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間篇。篇篇列舉的軍事謀略以及歷史案例都值得我們好好研討學習,最觸動我的是其兵者之仁可見一斑。孫子在《謀功篇》表明:“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戰爭不是解決敵國間糾紛和爭議的唯一手段,更不是最高明的,如果不透過交戰就能使敵國軍隊屈服才是最高明的,可見孫子並不主張戰爭和兵戈相見,即使必須開戰,他崇尚的軍事謀略絕也不是鐵血殺戮致使百姓家破人亡。

  然,“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不主張戰事,但對戰爭必須嚴肅對待並加以研究,無論在戰爭四起的過去還是在以和為貴的現在都要時刻準備著。孫子用兵的準則是:“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不要寄希望於敵人不敢來,而要依賴於自己的充分準備;不要寄希望於敵人不會進攻,而要依賴於自己有不可攻的實力。這個準則運用到我們的工作學習中同樣智慧,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大到國家存亡,小到學生考試,細細讀來,這本書在教育領域也是值得借鑑的。

  這是一部兵法秘籍,但絕對不只是一部兵法。孫子周密的思考部署、慎重的軍事行動還有博大的天下胸懷在市場經濟競爭激烈和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仍然會指導著我們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孫子兵法讀後感1000字 篇12

  因為很喜愛看《三國演義》,看了兩遍之後好想看第三遍。因為喜愛《三國演義》所以就想看《孫子兵法》。想多領會古代時期人們的智慧,看完了《孫子兵法》後真的讓我認為驚歎,前人的智慧真的不容忽視,《孫子兵法》真的是兵家經典啊,它是在春秋末年寫的但很具現實意義,裡面一共十三篇,包括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孫子兵法》的卻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殘暴瑰寶。在深刻總結春秋時期各國相戰的經驗的同時,集中概括了戰略戰術的一般規律。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廣泛地運用於軍事、政治、經濟等各領域中。主要論述了軍事學的主要問題,並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

  孫子在開篇提出了作戰取勝的五個首要因素。“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因為我文言文的功底不太好所以要看看翻譯才幹理解到裡面的深刻含義,“道”指的是好的出兵理由,使民心傾向你這邊。道是為了得民心,做到高低同欲。的卻如此,現在發動的戰鬥大家都有目共睹,哪一方是正義的必定會人心所向必。得到“天”、“地”強調作戰的天時、地利條件。“將”說的是指示者的策略、指示能力。“法”強調法規紀律。將領只要熟知上面五點作戰的時候就可以取得勝利。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孫子探討了與戰鬥有關的一系列牴觸的對立和轉化,如敵我、主客、眾寡、強弱、攻守、勝敗、利患等。《孫子兵法》正是在鑽研這種。種牴觸及其轉化條件的根基上,提出其戰鬥的戰略和戰術的。《孫子》覺得,要取得戰鬥的勝利,關鍵在於正確地認識戰鬥情況。它提出一些正確認識戰鬥情況的原則和法子。1、“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強調在敵對雙方猛烈對抗的戰鬥中要取得勝利,作戰領導必須建立在對彼己雙方情況的全面領會之上2、“踐墨隨敵,以決戰事”。即善於根據戰場敵情的變更,去運用合適的戰法。為此,作戰必須要預有準備,“先為不可勝”,但決不能墨守成規,一切都要以敵情的變更為轉移。3、 “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孫子》覺得:“軍爭為利,,軍爭為危。”兩軍相爭,雙方都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存在危險的一面。聰明的戰鬥領導者應該把利弊倆方面都考慮到,而不能只看到有利的一面或有害的一面。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很值得看的書,不愧為經典之作。

  孫子兵法讀後感1000字 篇13

  如果說《武穆遺書》是武俠小說中的兵學聖典,那麼《孫子兵法》絕對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可以說孫武可以稱得上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兵法之祖。這段時間我參讀了書中的“始計篇丶作戰篇和謀攻篇”,頗有收穫。

  《始計篇》中孫子提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較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戰爭是國家的大事,必須從道義丶天時丶地利丶將領丶組織結構五個方面,將雙方各種情況進行考察分析後,預測是否能夠獲勝,再選擇出兵與否。這其實就是當今SWOT分析法(優劣勢分析法),它常用於制定集團的發展戰略和分析競爭對手。我認為,我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也應該應用這種方法,與身邊的同學朋友相互比較,分析自己的優劣勢,揚長補短,使自己不斷進步。不過孫子的思想不能完全照搬,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孫子兵法》畢竟是一部軍事理論著作,它強調以強勝弱,不是以弱勝強,比別人弱,就不要戰丶不能戰,戰必敗矣。在比賽中,如果我的實力比別人弱,難道我就棄權不比了嗎?顯然孫子的思想也是具有侷限性的,即使不如他人,我們也應該努力求勝。

  《作戰篇》中強調戰爭最重要的是速勝,他提到:“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戰爭曠日持久,消耗的人力物力不斷積累,國家就變得疲憊,國力就會衰弱,所以就算贏得了戰爭,對國家也沒有益處。學習工作也是這樣,起初定了目標,如果因為各種原因拖延行動,到最後它也僅僅是個目標,這裡我所強調的不是為了最快達成目標不擇手段,而是定了計劃就不要拖延,要為了實現它盡最大的努力。這個篇節中也講到,善於用兵的人,是懂得將敵軍的資源化為己有,減輕自己國家的負擔。諸葛亮草船借箭就是最好的例子。企業競爭中,如果能夠將競爭對手的人力資源搶佔過來,那麼對競爭對手的經營會造成一定的衝擊,削敵壯己。

  最後是《謀攻篇》,這篇的思想精要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他被孫子譽為是“打仗用兵的最高境界”。凡是戰爭,必定是要付出代價的,但是如果利用高深的謀略讓敵軍不戰自敗,就獲得了全面勝利的利益。企業競爭也是一樣,如果透過商業間諜讓競爭對手內部集團人心渙散,自我瓦解,那樣企業就能避免消耗大量財力物力來取得競爭的勝利。

  讀了《孫子兵法》前三篇,我發現《孫子兵法》也不像傳說中那樣神秘莫測,而是平凡的道理而已,只是我們習慣於將孫子看做聖人,把他的兵學著作看做天書而已。我瞭解到,外國對《孫子兵法》的推崇是很高的,美國人將它靈活運用於戰場,日本人將它運用於商場,日本二戰後經濟僅用20多年就恢復有很大原因就是因為在經濟中採用了孫子的思想。所以,我們也應該重視起來,認真學習體會其中的思想精要,把它運用到學習生活,國家建設當中去。

  孫子兵法讀後感1000字 篇14

  誠實地說,作為一個一直對軍事不大瞭解的女生,這是我第一次精讀《孫子兵法》,也是第一次精讀軍事類書籍,感覺耳目一新。原來軍事也不是我想象的那麼遙遠,它和我所學戰略、運營管理、經濟學有很大的關係;原來軍事並不是獨立的存在,和政治、經濟、律法等一同構成國家治理這個大框架下的一部分。儘管在具體問題中處理問題的方式是不一樣的,也即是說在戰術上是不一樣的;但是在這個大框架下,很多東西的方法論都是相通的,也即是說戰術上是相通的。譬如說,孫子之勝,是勝於廟堂而非勝於戰場;這和政治生涯的追求類似,長期來看,君子靠獨立價值、獨立人格帶來的晉升,勝於依靠某個領導的提攜帶來的收益(靠山也有可能倒的時候);這和這和二級市場交易的類似之處在於,長期來看,從市場大勢和公司基本面分析(對應《孫子兵法》中的“道、天、地、將、法”)帶來的收益勝於短期類做技術分析(如同三十六計中的奇計巧謀)帶來的收益。

  我閱讀的過程中,很欣賞的一點是作者的寫作方法很豐滿,結構清晰,論據充足,客觀而具有說服力。很像中國古代文言文寫的論文,古意盈盈。書中除了解讀《孫子兵法》之外,還引用了不是古今中外的戰爭事件來作為論據。

  粟裕“行軍必是無人之境,交火必是有利地形”,粟裕在地形上下的功夫比誰都深。我聯想到巴菲特,在網際網路泡沫破滅之前,網際網路行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仍然選擇不動,他只投資自己看得懂的行業,這和粟裕的只在有利地形交火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嗎?拿破崙在行軍時十分注重衛生,他認為戰場上流再多的血,也沒有宿營地不衛生對軍隊的打擊更大。在一般觀點的認知中,軍人都比普通人相對粗狂、相對能吃苦,在惡劣的環境中也能生存。但拿破崙十分注重衛生這個細節,這是軍隊內部風險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得不承認拿破崙是風險管理的高手。金融行業有不少大公司出問題,不是在於對外業務做得不夠好,而是內部風險管理不足,巴林銀行的倒閉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本書中讓我感到共鳴最大的一部分是講等待。孫子的觀點是先勝後戰,沒有勝算就等,和對方熬,用間諜、離間等方法,等到平衡打破,等自己有勝算的這時候再戰。李牧十年不戰只練兵,等到時機到了一戰而勝解決所有問題。普通士兵因為覺得長期不戰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而感到焦慮;大將李牧卻懂得耐心練兵等待時機成熟之時再交戰。這像極了之前讀到的不少講二級市場交易的書(比如《股票大作手回憶錄》)對待的觀點!多觀察,戒焦躁,不頻繁交易;等時機成熟的時候果斷出手。李牧的練兵就如同觀察市場和公司行情,這是基本功夫,練兵千日才能在用兵一時的時候致勝;李牧的出征就如同執行交易,這是技術活,但必須以基本功為基礎。

  總之這本書是給我開啟了讀軍事類書籍的大門。工作和學習中,很多問題之所以看不透想不通都是因為只緣身在此山中。換個視角,也許能讓視野豁然開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