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的陷阱》讀後感(精選5篇)

《現代化的陷阱》讀後感(精選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現代化的陷阱》讀後感(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現代化的陷阱》讀後感1

  所有權問題最終是無法迴避的根本性問題,因為我國國有企業生存的背景是政府對各種資源的高度壟斷,這是不是造成了國營企業靈活性差,也是從80年代企業制度改革以來屢該屢敗的原因?歐美企業除了一些關鍵命脈行業由國家把持,大部分的行業主導權是不是在私人而不是國家手中?

  經濟體制改革無論採取什麼樣的方式總是按下了葫蘆浮起了瓢。在裡面尋找一個平衡點很難。其根本 "可以說,經濟體制改革從字面上來看是個經濟問題,但從根子上說是個政治問題。如果只將國有企業改革當做一個純粹的經濟問題來看,根本無法完成國有企業的改革。"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無論採取什麼樣的方式總是按下了葫蘆浮起了瓢。在裡面尋找一個平衡點很難。其根本原因我認為就是政治制度改革應該先於經濟制度改革。

  《現代化的陷阱》讀後感2

  就這本書本身的內容可讀性而言,非常的通俗,大量的例項資料與縱橫向的對比。對於想就中國發展問題進行了解的人是非常不錯的一本書。

  及至改革開放,土地承包,價格雙軌,城市興起的公司熱,後來的國企股份制改革及圈地運動等這些改革雖然成效巨大但弊端也盡露。作為一個具有歷史學背景的經濟學者作者從多元的角度來探討了這些現象,權力市場化成為首當其衝的研究問題的結點,歷史上的貪瀆文化宗派主義使得原先毛時代所打下的集中管理的傳統失落了,兩者開始復興了,地方政府與家族宗派就在這些滾滾改革浪潮中勾結,腐敗問題終究還是人的問題,人的自身社會化問題。

  市場經濟的基礎—信用,道德倫理秩序在權力與商品衝擊下趨於無形。發達國家也曾經歷這樣的資本原始積累的鎮痛,但不同的是,中國作為後發國家卻喪失了主動權,乃至作者在最後就當代學者的責任與治學問題提出嚴肅的批評。

  人文精神本身就是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發展的基礎,反之我們就會越改越亂陷入金本位與發展短視的惡性迴圈中。如何讓知識分子發揮應有的作用,復興中華,而不是沉溺與政治抑或金錢中這是我們這一代以及未來的人要思考的。發人深省!

  《現代化的陷阱》讀後感3

  從平均主義盛行到懸殊的貧富差距,中國僅用了短短的十幾年時間。面對貧窮,中國的傳統文化遊刃有餘,然而面對財富,卻捉襟見肘。在公平與正義的旗幟下,人們有充分的理由追問:財富是如何集中在素質低下者和品質惡劣者手中的,又對社會發展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中國的.現代化之路當然不會一帆風順。現在的問題是中國將如何透過深化改革,跨越諸如腐敗、軟政權化、分利集團化、地方惡勢力以及黑色經濟等已經形成、或正在形成的陷阱。——《現代化的陷阱》

  我得到這本書,有點英雄所見雷同之感,但是我不敢講這話,因為儘管我的很多想法雖然是自己的原創和書中之意不謀而合,但是畢竟我比她晚了10年,今年2007年了;而且我在有些看法上很膚淺,所以看這本書更有被悶棒般的震撼!

  在此,我佩服一個女性的勇氣,敬仰她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同時也感受到了要做一個她這樣的知識分子的艱辛和無奈!艱辛之處在於要拿出那麼多資料來揭示中國公開的秘密是多麼的不容易,而無奈則在於結局的悲哀,這種結局包括作者本人的遭遇和她警示的問題的結局,只能讓人無奈!

  《現代化的陷阱》讀後感4

  真的沒有想到,作者1996年寫的著作,我竟然在10年以後才讀到它。這真讓人有一種難以述說的感受。一是難堪,在今天我認為是一本好書,然而,這樣一本好書,我卻在10年後才讀到它;二是激動,在現今這個金錢與權力決定一切的社會里,很難發現這樣的好書了。學者們的良心與責任都被市場經濟泯滅了。三是感嘆自己的學習能力太差。自己讀的是體育人文社會學,本來就應該博覽群書,可悲的是,現在的我才找到了那麼一點學習的感覺,那麼一點讀書的衝動,可能是自己成熟的太晚吧!我只能這樣安慰自己!四是感嘆作者的文采與犀利的目光;也感嘆作者的學術道德與學術良知。的確,在這樣的年代,多數學者都在為時代歌功頌德,許多讀書人也在一片歌舞昇平的現象中找不著北,鮮有發自內心的、異於常人,而又能撥雲見日、一針見血地指明事實真相的好文章。今天,我能讀到這樣的文章,是我的大幸。一直以來,都還認為自己的知識還行,自己對社會的理解還比較深刻,在作者發自肺腑的文字面前,我啞然失色,頓感汗顏,雖然是六月天,仍然真實的感覺到脊樑上的冰涼和內心的惶恐不安。

  書讀的越多,越是覺得自己的無知,越是覺得自己淺薄,越是對教科書中的東西覺得可疑。早些年從教科書中得到的自豪感,越來越禁不起時間的考驗。我不禁反思:是教科書欺騙了我,愚弄了我,還是自己真的在成長,在用自己的腦袋分析社會,看待事物,辨別是非與真善美醜?我想,教科書應該不會騙我們這些學子,因為這是全國統一發行的,它應該不會錯,否則,如果有錯的話,早就有人舉報了。但仔細一想,沒有錯,就代表一定正確嗎?就一定經得起推敲嗎?教科書沒有錯,因為它給學子的是一個標準的答案,不論這個答案正確與否,它都能在全國範圍內統一傳播,這樣,即使一個錯誤的結論,經過全國範圍內的傳播,它也是正確的,因為,沒有人會去懷疑它。既然沒有人懷疑,那它就是正確的。但是,時代的進步就是這樣的,,總有那麼幾個人,能洞悉我們認為是正確的東西,其言論讓我們覺得事情或許還需要研究,而不是毫不懷疑的予以接受。這樣的人,肯定是大智者,而這樣的人,又實在是很少。

  傳統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來的人,多半不會思考,缺乏懷疑精神。很慶幸自己能讀到一些大智者的著作,他們讓我清醒,促我反思。我個人認為,教科書與大智者的著作之間的區別有兩個區別,一是,前者無論有多少個版本,其內容都是一樣的,永遠都在說著同樣的話;而後者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永遠都不會有相同的內容。二是,教科書永遠都是告訴我們“是什麼”,而學者的著作永遠不告訴我們“是什麼”,而啟發我們自己去發現“是什麼”。社會缺少的是後者,催人反思的是後者,促進人類思想進步的還是後者。

  《現代化的陷阱》讀後感5

  讀了《現代化的陷阱》我深受感觸,並結合了我們實際的生活也發現這本書寫的確實很好,像我這種對文學不感興趣的人,也得到了很大的感觸。以下是我對這個本書對我感觸深的地方的描寫:

  這本書主要描述了我國先存在的問題是國家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貧困差距越來越大,對於這一點我深受體會,因為我本來就是一個農村的孩子,來了北京以後才發現,農村孩子和城裡的孩子之間的差距有多大。我覺得這樣的差距將會對我國的發展產生很不利的因素。因為那樣的話窮者越來越窮,富者越來越富。在城鎮,貧困家庭收入低,入不敷出,基本生活失去保障。目前中國國民收入結構呈現多元化趨勢,但對大多數企事業單位來說,工資性收入仍是主要的生活來源。一旦工資的不到保障,生活就難以為繼。而扶貧救濟的方法也只是杯水車薪。

  在貧富差距日益變大的今天,由於就業保障已經沒有,對於許多人來說,在日益貧困化的同時還面臨著失業風險,而失業則意味著這些人將墜入更可怕的貧困境地。可以想象,人們工作的不確定性和失業的威脅必然會帶來非常嚴重的社會後果,最後積累成政治問題。金錢不會因為它的來源不同而留下不同的痕跡,因此人們便會奉行投機取巧以及貪汙受賄。調查反映公眾對貧富差距過大不滿的真正原因,實際上是對不正當致富的不滿,而不是平均主義時代那種簡單的對貧富分層的不滿。

  而且我們現在大學生面臨著很難的就業問題,將會導致更多的矛盾激化,本來貧困差異已經很大了,在加上大學生找不到工作,還有現在的失業率的不斷增加,這就會間接導致貧困差距進一步曾達。因此政府必須採取一定的措施,以防止少數人不正當收入過高和兩極分化的不斷擴張。

  個人對如上問題的見解:

  面對種種困難,我們唯一的出路是深化改革,而不是退縮對中國現階段來說,改革的過程,建立市場經濟秩序的過程,實質上是處理和調節各種利益矛盾利益關係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不斷暴露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它只有開始沒有終結。只有這樣我們國家才能不斷的進步,才能真正的變得強大。

  然而我國改革的顯著特點是政治制度的變遷滯後,經濟制度變化相對快,經濟倫理觀念的變化則快得驚人,社會奉獻型經濟倫理,在改革中土崩瓦解並被一切圍繞實利作取捨的價值判斷標準所取代,結果導致社會嚴重混亂脫序的局面出現。市場經濟秩序被破壞、經濟信用失常,例如冒偽劣產品。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考慮公平和效率的問題。經濟學是一種文化,公平和效率是人類文化中帶有終極意義的一個基本命題。它的意義是作為一種思想根治在制度與人們的心中。事實證明缺乏人文精神的經濟發展,使人們在利益的角逐中將不再受自制、理性、

  公正、博愛等精神的約束,只有對金錢赤裸裸的追求。

  最後終結:

  我讀了這本書後得到了很大的震撼,並瞭解了很多我國的現狀,知道了我國現在缺少的是一種精神,那種不為己的精神。現在的人們為了金錢已經喪失的太多了,我們現在在學習物質科技的同時我們不應該忘記人文科技,現在的我們失去的太多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