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的戰爭》讀後感(精選15篇)

《星期三的戰爭》讀後感(精選15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星期三的戰爭》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星期三的戰爭》讀後感 篇1

  前幾天我看了老師推存的幾本書——《星期三的戰爭》主要講的是七年級學生霍林在一個學年的生活和學習經歷,除了霍林每個星期三的下午全班同學都要去教堂。而霍林是唯一一名基督教徒,所以不得不和苟言笑的貝克夫人呆在一起,但貝克夫人似乎總在刁難他,於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在兩個人之間悄悄展開。

  霍林總覺得貝克夫人對他恨之入骨,語文貝克夫人總讓他清理黑板檫,打掃教室,整理大老鼠籠子等等,最後,貝克夫人不讓他閱讀“兄長”而“乏味”的莎士比亞作品。但我並不覺得貝克夫人恨他。這是對他的一種鍛鍊,也教他學會一些“課外和知識”而且在霍林越野跑比賽前,貝克夫人還教他怎樣跑得快,他終於得了第一。

  我很喜歡故事裡的霍林,他堅定,樂觀,勇敢,寬容,在“戰爭”的漩渦中,他一直都是懷揣童真,伴著快樂、開心的度過。

  這本書是一本很令人感動的書,書中霍林和貝克太太,打破了成人與少年世界的代溝。成了無話不談的的好朋友。霍林的姐姐為了追求夢想離家出走,背井離鄉來到了落基山。我們也要學習她的精神,敢於追求自己的夢想,努力透過自己的奮鬥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覺得貝克夫人是一個好老師,而霍林是一個好學生。讀了這本書後,關於愛,理解。,寬容,成長等等的解讀,或許能對我們有新的啟示。

  《星期三的戰爭》是一本有意義的書,也是一本難讀懂的書。需要我們用心去讀,用心去感受。

  《星期三的戰爭》讀後感 篇2

  在這個生動有趣的寒假中,閱讀使我本來就充實快樂的寒假生活有了更多的意義。

  從《星期三的戰爭》這本書中,美國這樣一個有著許多宗教信仰的社會中,不同宗教的孩子都坐在同一個學校裡學習,學校與社會不僅僅給予他們了尊敬,同樣也給了他們宗教信仰的自由和空間,那就是這個特殊的星期三,猶太教徒要去猶太教堂學習希伯來文;天主教徒要去天主教會參加教義問答,而主人公霍林.胡佛這個基督教徒由於他們的禮拜只能在星期天做禮拜,所以他只好留在教實和專門管他的貝克夫人一起,不苟言笑的貝克夫人似乎總在刁難霍林,“罰”他清理黑板擦、打掃教室、整理大老鼠籠子……在種種手段都宣告失敗後,貝克夫人使出了最致命的一招——讓霍林閱讀“冗長”而“乏味”的莎士比亞作品………

  “戰爭”這個詞在這本書中意味著對立,成人與孩子的對立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本書的作者就是以孩子的視角來審視這種對立,本來霍林也很恨貝克夫人,可是霍林讀的那本莎士比亞的書是貝克夫人給他買的,要知道那本書的價錢貴的是連學校也買不起的;而且霍林也在那本書裡學到了很多知識,感受到了和文學大師對話的樂趣。還有很多類似的事情,都能讓我們感到貝克夫人對他的關愛。

  這場戰爭,是主人公霍林和貝克夫人之間的戰爭,同時也是霍林幼小的自己和成熟的自己的戰爭。

  透過這本書我認識到:有時候老師和家長讓孩子做的事情表面看起來像是在刁難孩子們,可其實老師和家長的真正用意是讓孩子們學會真正的學習方法和生活技能,所以作為孩子們,也要學會去理解老師和家長的良苦用心。

  《星期三的戰爭》讀後感 篇3

  寒假中,我有幸讀了一本叫《星期三的戰爭》這本書,這是一本十分有趣的小說,寫出了一個孩子的成長。

  故事裡主要講了學生霍林在卡米洛初中讀七年級。每到星期三下午,班上就有一半同學要去猶太教堂學習希伯來文,另一班學生則要到天主教堂參加教義回答,不過霍林不在兩部分裡,因為他是班裡唯一一名基督教徒。所以,霍林不得不和嚴肅的貝克夫人一起呆在教室裡。霍林認為貝克夫人打心眼裡恨他,因為貝克夫人似乎總是在“刁難”霍林,讓他清理黑板擦,打掃教室,甚至清洗裝大老鼠的籠子。最後,讓霍林閱讀“冗長”而“乏味”的莎士比亞作品。霍林便和貝克夫人打起了一場“持久戰”。最後,霍林發現自己迷上了莎士比亞的作品,並和貝克夫人成了好朋友。

  我很喜歡故事裡的霍林,他率真,堅定,樂觀,勇敢,寬容。在家庭、學校、社會的“戰爭”渦旋中,他一直都是揣著童真、伴著快樂,開心的度過。

  他的經歷讓我忍俊不禁:因為喜歡莎士比亞,被糕點店的老闆,並且也是莎士比亞公司的老闆發現,讓他出演莎士比亞的話劇,沒想到演的是穿著黃色緊身褲,屁股上粘著一大團白色羽毛的仙女愛麗兒。不過,最後,他還是懷著一顆崇拜莎士比亞的心,認真的演出了這個角色,得到了熱烈的掌聲。

  他的經歷也讓我感動:在運動會上,自己的好朋友因為跑得太快而被高年級的對手修理。霍林很氣憤,不顧自己也可能被高年級的對手修理的危險,一個人挑戰十幾個人,最後終於獲得了第一名。

  這本書讓我受到了許多啟發:要不懼危險,敢於挑戰,勇於追逐自己的夢想,努力透過自己的奮鬥實現自己的夢想。戰爭,也就像著名作家曹文軒說的一樣。戰爭讓我們知道,當我們以平等,善意的姿勢蹲下身去,便會發現另一番奇妙天地——率真,堅定,勇敢,寬容,以及愛。勇於追逐自己的夢想,努力透過自己的奮鬥實現自己的夢想。

  《星期三的戰爭》讀後感 篇4

  寒假裡,我讀了一本名叫《星期三的戰爭》的書。此書是由美國的加里.施密特編寫的,講的是1968年,在美國紐約市卡落初中一個讀七年級的男孩——霍林.胡佛,每個星期三的下午,他都得一個人和嚴肅的貝克夫人待在教室裡。由於貝克夫人一開始就“恨”霍林,於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在兩人之間悄然展開。不苟言笑的貝克夫人使出了種種“招術”——“罰”他清理黑板擦、打掃教室、整理大老鼠籠子……但這些手段都以失敗而告終,最後,貝克夫人使出了最致命的“殺手鐧”——讓霍林讀“冗長”而又“乏味”的莎士比亞作品,以及回答關於莎士比亞作品的一百五十題問卷。可是,霍林面對這種“威脅”,又沒別的辦法,只好照做了。可霍林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壞事竟然變成了好事,貝克夫人的“殺手鐧”不但沒難倒他,反而使他在同學心中刮目相看!如:他成功地演了一場關於莎士比亞作品的戲劇……但令我最難忘的是:那是一個大雪紛飛、寒風刺骨的下午。姐弟倆人正在過馬路,姐姐不知怎麼的,突然滑倒在地上,滾了起來。一輛大貨車呼嘯著駛來,眼看就要撞上姐姐了,在這緊急關頭,霍林見此場景,奇蹟般地飛了起來——展翅翱翔。於是,霍林立刻飛過來,以自己的身體來保護姐姐。幸運的是,他們倆都活了下來;只是霍林的臀部受了點兒傷。

  當時,姐姐哭了,而霍林只是微微一笑。經醫院檢查後,確認沒有問題了,姐姐這才放心。霍林在生活中也用到了莎士比亞所寫的人生啟迪,展翅翱翔地飛來救他姐姐。這代表了霍林能學以致用和他是多麼地愛姐姐。《星期三的戰爭》這本書幽默有趣、情感真實。此書把霍林.胡佛每個星期三的下午,在學校的時間都比作成戰爭來寫。而這不是一場普通的戰爭,是一場能讓人收穫的戰爭。《星期三的戰爭》這本書告訴我們要學以致用,才能充分地感覺到其用處;當然,要想用得好,得先學得好;學得好才是學以致用的根本。

  《星期三的戰爭》讀後感 篇5

  《星期三的戰爭》是美國人加里·施密特所寫,果然是美國人寫的書,字裡行間帶著美國文化的烙印。事實上,每本書都是作者想法和理念的反映。我們還是來說說這本吧。

  書裡寫得是七年級學生霍林的故事。每個星期三下午對霍林而言就是一場災難,因為班裡有一半的同學要去猶太教堂學習希伯來文,而另一半則要去天主教堂參加教義問答。而作為長老會教徒,霍林是唯一剩下的學生,他需要獨自面對老師貝克夫人。這位老師以嚴厲著稱,而且她好像一點兒也不喜歡霍林,老是刁難他。一開始,貝克夫人讓他擦黑板清理老鼠籠,等等。後來,霍林不小心將兩隻老鼠從籠子裡放出來,這才改成下午進行莎士比亞作品的閱讀。這也許就是美國特色之一吧!

  你永遠想不到,那些“冗長”而“乏味”的作品,一開始在霍林的眼中就變了味。他把這些作品中詛咒的話都學會了。比如,“但願一陣西南的惡風把你們吹得渾身都起水皰”,再或者是“但願一切的癩蛤蟆、甲蟲、蝙蝠都咒在你身上”。這些話我們國家的孩子別說學了,想想都可怕。他竟然還拼命練習。也許,這也是美國人的特點,他們會將自己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

  再往下面看,高年級的同學,有時,甚至是霍林的姐姐,常對霍林說一句話:“你死定了。”好恐怖啊!他們常常用這句話來恐嚇霍林,脅迫霍林替他們做事。而霍林,只能在心裡默默地念叨關於癩蛤蟆、甲蟲、蝙蝠的詛咒,這樣霍林才能尋求自我安慰。這可能也是美國所特有的吧!

  你知道嗎?這個故事發生在什麼時候?是越戰爆發的時候,因為戰爭是發生在越南,所以,美國國內並沒有太多的影響,只是有些男人去了戰場。那些軍人戰死後,遺體運回國內,上面蓋著美國國旗。而國內對於戰事普遍漠不關心。一方面,軍人為國捐軀,另一方面,國內照樣歌舞昇平,舉辦聖誕節的娛樂活動。難道這也是美國特色?

  (指導老師:周遙)

  相關書評

  現實世界中,成人與孩子的對立衝突的確彷彿戰爭,而當我們以平等、善意的姿態蹲下身去,便會發現另一番奇妙天地——率真、堅定、勇敢、寬容,以及愛,這部作品彌合了成人與少年世界的巨大鴻溝。閱讀中所獲得的愉悅,不僅來自輕鬆詼諧的情節本身,更來自於深遠恆久的感受和思考,來自於挖掘、品味和琢磨之後的剎那輝煌。

  ——著名作家曹文軒

  這不是戰爭而是成長。可是成長的戰爭又的確因為年幼和膚淺而在心裡發動,甚至打得硝煙瀰漫。文學站在高處看得清真相,甚至看得見硝煙裡面的詩和童話,文學終究是能牽起人的手、牽著孩子去到大路上的。文學讓孩子不發動戰爭。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梅子涵

  我喜歡這樣的故事,筆觸輕鬆流轉,文字就活潑潑地流淌出來。你正哈哈大笑著,心頭又不期然被軟軟地揉捏幾把,溫存甜蜜幾乎讓人掉下淚來。輕盈的節拍,玄妙的對照,相信不同讀者都會自己意會。——著名作家陽光姐姐伍美珍

  《星期三的戰爭》讀後感 篇6

  這個寒假裡,我讀了多本課外書籍,其中一本是美國著名兒童作家加里·施密特寫的《星期三的戰爭》,讓我印象尤為深刻,久久不能忘懷。

  本書榮獲了紐伯瑞兒童文學獎,之所以有許多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推薦這本書,是因為它既是美國圖書館協會年度童書佳作,又是紐約公共圖書館的100本大好書。主要講了一個令人至深的故事:對七年級的霍林而言,每個星期三下午都是一場災難,因為班上的一半同學要去猶太教堂學習希伯來文,另一半則要到天主教堂參加教義問答,作為班裡的一名基督教,霍林不得不與嚴肅的貝克夫人一起待在教室裡。不苟言笑的貝克夫人似乎總在刁難霍林,“罰”他清理黑板擦、打掃教師……在種種手段都宣告失敗後,貝克夫人使出了最致命的一招——讓霍林閱讀“沉長”而“乏味”的莎士比亞作品……於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在兩人之間悄然展開。

  讀完這本書,我受益匪淺,正在暗暗地讚揚著霍林,因為霍林的身上具有我們很多人都沒有的——勇氣。對,只有勇氣,霍林才能真正的明白其中的道理:成長,從相信自己會成為更好的人開始。

  寫到這裡,我不由地讓我想起了我的好朋友小吳。他是個聰明活潑的好孩子,但每次寫作業時,他總是最後一個交或者拖拉著不交,並且還經常搞惡作劇,欺負別人,這使得大家都不喜歡他。後來,在老師的教導和他自己的努力之下,他的寫字速度不斷加快,學習也有了進步,人也變得積極樂觀了。這讓我們非常開心。所以說,只要相信自己,克服困難,改掉壞的習慣,就能使自己變得更好。

  成長是園丁,澆灌著我們人生的花朵;成長是一盞油燈,照亮著前行的路;成長是引路人,指引著前行的方向。同學們,讓我們來拿到“勇氣”這個神秘的詞,相信自己,去學會做更好的人吧!

  《星期三的戰爭》讀後感 篇7

  這本書講述七年級學生霍林在一個學年裡的生活和學習經歷,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在他與老師之間悄然展開。作者加里.施密特,美國著名兒童文學家,該書摘得紐伯瑞文學獎。

  本書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每週三下午,學生會根據不同的宗教信仰送到相應的教堂,而主人公霍林因為是學校唯一的長老會教徒而被留在學校,與他的老師獨處。在老師的引導下,他開始閱讀莎士比亞的作品,並且漸入佳境,更可貴的是從作品中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之後老師又引導他長跑,發揮自己的特長,並取得優異成績。他從原來認為的老師刁難他、恨他,到接納老師,並在老師的幫助下正確處理與家長、姐姐、同學甚至"戀人"之間的問題。作品詼諧幽默,溫情感人,你正哈哈大笑,心頭又不期然被軟軟的揉捏幾把,溫存甜蜜的讓人留下眼淚,不錯的閱讀經歷,分享摺頁的兩段文字及感受。

  “走在自己學校的大廳裡,每個人一看見你就開始笑,而這並不是因為見到你高興,你能想象那是什麼情景嗎?”霍林因為參加話劇演出男扮女裝而被同學嘲笑,在這之前他向家長求助,爸爸的立場是這場演出對他建築事業有幫助,媽媽安慰他說沒有同學會去看的,姐姐說你讓我在同學面前太丟人了,所以他只能獨自面對。13歲的孩子非常敏感,且同齡孩子間的言語傷害跟風、不計後果,如果他的內心不是足夠強大,又沒人開導、舒解壓力,很可能因此而放棄上學甚至導致更嚴重的後果。因此對孩子表現出的憂慮一定要關注,並且正確引導。

  姐姐因為不滿爸爸對她的安排而離家出走,在窮途末路時求助的不是自己的父母,而是弟弟。回家後的第一頓晚餐,爸爸只對姐姐說了一句話“你找到自我了嗎?”弟弟接話說“她找到我了。”瞬間淚崩。我對丁說:很遺憾沒能給你生個兄弟姐妹,在你迷茫的時候會有人為你引路。人生啟迪:“你其實不必尋找自我,而只需要讓自己被找到。”

  成人與少年的世界存在巨大的鴻溝,對立衝突彷彿戰爭,需要我們以平等善意的姿態,蹲下身去、傾聽、陪伴,用心詮釋對彼此的愛,獲得自己與孩子的共同成長。

  《星期三的戰爭》讀後感 篇8

  《星期三的戰爭》是一本很有趣的小說書,它講述了一位初中七年級學生霍林·胡佛,因為是一名長老會教徒,在星期三的下午既不去貝埃爾教堂學習希伯來文,也不參加聖埃德伯特教堂的教義問答,所以他的星期三下午就必須得和貝克夫人度過了,這位貝克夫人不知為什麼,在霍林一來到學校之後,就恨霍林,可以說是:恨之入骨,連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貝克夫人總是處處刁難霍林,讓他做各種活,還讓他看莎士比亞的`書!可是,他的“陰謀”都沒有得逞,因為文中的霍林喜歡了莎士比亞的書,而且,還在霍林買泡芙“還債”時幫了他一把!

  後來,貝克夫人不知為什麼又對霍林好起來了,不再刁難霍林了,可誰知,貝克夫人並不是對霍林好,而是還有一個陰謀,知道霍林要演“仙女愛麗兒”!讓一個男孩演女角色?而貝克夫人卻讓霍林的同學們一起來看他的表演,這真是夠霍林出醜的了可是出乎意料的是,霍林的演技征服了大家,他的同學們都看得感動的流了眼淚!

  最後,整本書是“大團圓結局”,貝克夫人和貝克先生最後團圓了,戰爭“勝利”了!這個結局,可算是個美滿的結局了!

  《星期三的戰爭》讀後感 篇9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書名叫《星期三的戰爭》。

  這是美國作家加里.施密特的作品。他主要講了:對於七年級的霍林.胡佛而言,每個星期三的下午,都是一場災難。因為班上有一半同學去猶太教堂學習希伯來文,另一半則要到天主教堂參加交易問答。但作為班上唯一的一個基督教徒,霍林不得不與嚴肅的貝克一起待在教室裡。不苟言笑的貝克似乎總是在刁難他,於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悄然”開始了.......。

  貝克“罰”霍林清理黑板檫、打掃教室、整理大老鼠籠子......,在種種方法都失敗後,貝克還使出絕招,讓霍林讀“冗長而乏味”的莎士比亞作品......。

  看了這本書,我認為貝克對霍林的教育方式是錯誤的。我們老師就不這樣。在同學們說謊的時候,老師會耐心地告訴他說謊的壞處,讓他們不再說謊;當同學們之間發生矛盾的時候,老師會細心地開導他們,幫他們化解矛盾;當同學們上課不聽講時,老師會用幽默的語言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例如有一天,我班某同學的作業有題不太懂,去請教老師,老師先仔細地看了看題目,然後引導他回憶了以前做過的題,並寫下了那題的公式,詳細而耐心的講解了公式的意思,最後讓他比較了一下兩道題,同學才恍然大悟,高興得跑回座位。

  老師和藹的態度和正確的教育方法,讓同學們更樂意地接受老師的幫助,這和貝克的教育方法有天壤之別。透過這本書,我知道了只有老師運用正確的教育方式,才能讓師生關係更加和諧。

  《星期三的戰爭》讀後感 篇10

  美國作家加里施密特寫的《星期三的戰爭》是一本內容十分豐富精彩的書。今天我就要來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讀書的快樂和收穫。

  《星期三的戰爭》跌宕起伏而有趣的故事內容深深吸引了我。書中的主人翁霍林胡佛是個七年級的學生。他作為學校裡唯一的一名基督教徒,每週三的下午只能與貝克夫人留在教室裡共同度過。貝克夫人嚴肅而不苟言笑,處處刁難霍林,這令霍林十分奇怪並煩惱。貝克夫人罰他清理黑板擦,命令他去整理老鼠籠,讓他搬麵包……但這些懲罰都沒有成功。最後夫人用了那招最厲害的手段——閱讀莎士比亞乏味而枯燥的作品。霍林不明白貝克夫人為何要這樣對他,於是在兩個人之間發生了一場持久的“戰爭”。

  每個星期三對霍林來說都是一場災難。但是因為胡佛設計協會與貝克運動商城簽訂的那份協議,霍林又不得不與貝克夫人搞好關係。霍林經歷了種種“磨難。一次,他在清理老鼠籠時,奶油泡芙被跑出來的老鼠吃了個精光。全班同學要求他為每個人買一隻奶油泡芙。霍林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積蓄去買二十四個奶油泡芙,但是都沒有買到。他和麵包店老闆交談後,得知麵包店店主就是莎士比亞公司的老闆。店主決定給他出演莎士比亞作品的一個角色,作為交換可以免費得到那二十四個泡芙……最終霍林透過自己的努力,非常成功地出演了莎士比亞的戲劇。同學們和貝克夫人都把掌聲獻給了他。從那一刻起,霍林知道了貝克夫人一直都在鍛鍊自己,根本不是在刁難。

  看完這本書後,我有了很深的感觸:在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出現霍林這樣的“磨難”,我們不能把這些當作家長或老師對我們的恨。其實他們是在真正地關心愛護我們,在磨練我們,希望我們能夠快快長大,面對困難和挫折,自己變得更堅強。愛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這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霍林的堅強勇敢、善良和忍耐性都是令我欽佩的。我覺得貝克夫人是個細心有愛的好老師,霍林也是個好學生。這本書非常值得大家閱讀,你一定會有所收穫的。

  《星期三的戰爭》讀後感 篇11

  我建議大家讀《星期三的戰爭》這本書,它不僅介紹了和同學們的感情,還有對老師的情感變化。

  一次,在星期三的下午,貝克夫人讓胡佛打掃老鼠籠子。他一不小心把老鼠放了出來,結果還在他的腳上踩了一腳,老鼠逃跑了。(在一次買泡芙的時候,老鼠把泡芙吃的一乾二淨,這是後話。)

  有一次,瑪麗蓮·李要胡佛給她們買泡芙,作為補償。可是胡佛沒有那麼多錢,只好答應戈德曼先生演仙女的角色,要知道,男扮女裝就已經很侮辱,要是在扮演仙女,簡直就是莫大的侮辱啊!

  還有一次,因為胡佛自己的惡作劇,導致自己受傷,想問你們,他容易嗎?他真的自作自受!差點也害了姐姐。

  我對此深有感觸,胡佛真的是調皮的小傢伙,但他並不應該不信任老師的,我們也應該相信他人,尊重他人的想法。大家一定要看哦!

  《星期三的戰爭》讀後感 篇12

  寒假中,我讀了一本書,名叫《星期三的戰爭》。這本書是由美國著名的作家加里.施密特寫的。

  這本書主要寫的是對於七年級的學生霍林而言,每個星期三的下午都是一場戰爭,因為班上的一半同學要去猶太教堂學習希伯來文,另一半同學則要到天主教堂參加教義問答,作為班裡唯一的一名基督信徒,霍林不得不與嚴肅的貝克一起待在教室裡。不苟嚴笑地貝克似乎總在刁難霍林,“罰”他清理黑板擦、打掃教室、整理大老鼠籠子。在種種手段都宣告失敗後,貝克使出了最致命的一招——讓霍林閱讀“冗長”而“乏味”的莎士比亞作品。於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在兩人之間悄然展開。

  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故事是在六月份他們班決定去野營的故事,比吉歐夫人和麥琪一起做的那香噴噴的熱湯,真是太親密無間了!如果想了解更多內容的話,那就趕緊翻開這本書吧!

  《星期三的戰爭》讀後感 篇13

  最近我讀了一本好書,叫《星期三的戰爭》。

  這本書是美國著名作家加里·施密特寫的。內容主要講了:小男孩霍林和老師貝克的夫人之間發生的戰爭。對於七年級的霍林而言,每個星期三下午都是一場災難,因為班上一半同學要去一個教堂,另一半同學要去另一個教堂,就剩下霍林和貝克的夫人了,貝克的夫人“罰”他清理黑板、打掃教室、整理老鼠籠子······在種種方法都失敗後,最終老師使出了最致命的一招——讓他讀“無聊”、“乏味”的作品······

  可霍林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壞事竟然變成了好事,貝克的夫人的“殺手鐧”不但沒難倒他,反而使他在同學心中刮目相看!因為他成功地演了一場關於莎士比亞作品的戲劇。透過這個故事,我覺得讀書並不是一件“無聊”、“乏味”的事情,而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要多讀書,多積累,這樣寫作文時才不會發愁。

  書中令我感動的是,有一次,姐弟倆一起過馬路,眼看車子就要撞到姐姐了,霍林飛過來救了姐姐一命。第二天的報紙上的頭版就是霍林,他雙腿展開,好像在飛。標題是:救姐姐危在旦夕,小英雄霍林展翅翱翔。我覺得霍林是一個勇敢的孩子,他看見車子要撞到姐姐了,不顧自已的安危保護姐姐,霍林是多麼的愛自己的姐姐啊!我雖然年齡小,但我也是個勇敢的人,如果有同學需要我幫助,我會義無反顧的幫助他們。

  《星期三的戰爭》讓我學到了勇敢、堅強的精神。

  《星期三的戰爭》讀後感 篇14

  在這個生動有趣的寒假中,閱讀使我本來就充實快樂的寒假生活有了更多的意義。

  從《星期三的戰爭》這本書中,美國這樣一個有著許多宗教信仰的社會中,不同宗教的孩子都坐在同一個學校裡學習,學校與社會不僅僅給予他們了尊敬,同樣也給了他們宗教信仰的自由和空間,那就是這個特殊的星期三,猶太教徒要去猶太教堂學習希伯來文;天主教徒要去天主教會參加教義問答,而主人公霍林。胡佛這個基督教徒由於他們的禮拜只能在星期天做禮拜,所以他只好留在教實和專門管他的貝譔夫人一起,不苟言笑的貝譔夫人似乎總在刁難霍林,“罰”他清理黑板擦、打掃教室、整理大老鼠籠子……在種種手段都宣告失敗後,貝譔夫人使出了最致命的一招——讓霍林閱讀“冗長”而“乏味”的莎士比亞作品………

  “戰爭”這個詞在這本書中意味著對立,成人與孩子的對立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本書的作者就是以孩子的視角來審視這種對立,本來霍林也很恨貝譔夫人,可是霍林讀的那本莎士比亞的書是貝譔夫人給他買的,要知道那本書的價錢貴的是連學校也買不起的;而且霍林也在那本書裡學到了很多知識,感受到了和文學大師對話的樂趣。還有很多類似的事情,都能讓我們感到貝譔夫人對他的關愛。

  這場戰爭,是主人公霍林和貝譔夫人之間的戰爭,同時也是霍林幼小的自己和成熟的自己的戰爭。

  透過這本書我認識到:有時候老師和家長讓孩子做的事情表面看起來像是在刁難孩子們,可其實老師和家長的真正用意是讓孩子們學會真正的學習方法和生活技能,所以作為孩子們,也要學會去理解老師和家長的良苦用心。

  《星期三的戰爭》讀後感 篇15

  假期裡,老師給我們推薦了一本書,名字叫《星期三的戰爭》。我剛剛看到這本書的名字和封面時,心裡就立刻產生了好幾個疑問,如:這本書是講關於打仗的故事嗎?每個星期三都要發生戰爭嗎?戰爭的起因是什麼呢?於是,我帶著疑問,開始了閱讀這本書。

  《星期三的戰爭》主要講述了一個七年級的學生霍林·胡佛在學校裡的經歷,對於他而言,每個星期三的下午都是一場災難,因為他是班裡的唯一的一名基督教,所以霍林不得不與嚴肅的貝譔夫人一起呆在教室裡。不苟言笑的貝譔夫人似乎總在刁難他,“罰”他清理黑板擦、打掃教室、整理大老鼠籠子……在種種手段都失敗後,貝譔夫人是除了最致命的一招——讓霍林閱讀“冗長”而“乏味”的莎士比亞作品……

  這是一本幽默而又細膩的作品,滑稽之處令人捧腹,細膩之處令人動容。

  就像著名作家曹文軒說的那樣:現實生活中,成人與孩子的對立衝突的確彷彿戰爭,而當我們以平等、善意的姿態蹲下身去,便會發現另一番奇妙天地——率真、堅定、寬容,以及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