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簡史霍金讀後感

我的簡史霍金讀後感

  霍金去世了,但是他的研究,他的書籍卻得以流芳百世,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的簡史霍金讀後感,歡迎參考閱讀!

  我的簡史霍金讀後感1

  宇宙經過無數次的爆炸走向滅亡;又透過無數次爆炸,留下殘核而重生。

  在《時間簡史》中,霍金力圖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來講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黑洞和時間旅行、爆炸與重生等科普知識,完全改變了人們有關物理學、宇宙和時間本身的觀念,向人們展現了當代有關宇宙的最重要的科學思想。

  這本書讓我聯想到很多的事情,世界萬物的形成,人類及各種動植物的最初形態—成長—發展—衰亡的過程和輪迴;就像草,世界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各種小草。它們在冬天會枯萎、發黃甚至死去。但是,每年的春天一到我們又能見到翠綠的草原,正是應驗了一句古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試想這不也是一種死亡後的重生嗎?

  在地球上,我們每個人都只是渺小得如一粒沙子;在整個太陽系中,地球也只不過是千萬星球中的一顆;而在宇宙中,太陽系是不是隻是渺小的一個,我們人類的位置又是在哪裡呢?

  迴歸到地球上的萬物,不管是人還是植物,都會有終結而被取代的一天。因為宇宙是不規律的,正因為宇宙的不規律才有現在的太陽系、現在的地球以及現在的人類和現在的美好生活。浩瀚宇宙,遼闊蒼穹,我們何其不只是一粒微塵,一粒各有缺陷,需要互相交融溝通的塵土。而世界上亦沒有十全十美,不管是對待自己的還是他們的錯誤,我們能做的是隻是以一顆微塵謙卑的心,給予多一點包容少一點責備,因為我們都是生活在一個不規律的宇宙之中,我們需要互相理解!

  在讀《時間簡史》的過程中,我也學著一些學者,又思考了一下那時間和空間又有什麼關係乃?空間和時間其實是一個整體,有空間的地方就有時間,有時間的地方就有空間。那麼,用宇宙論來說,,從星系光譜的紅移可以推斷,越遠的星系以越快的速度離開我們而去,這表明整個宇宙處於膨脹的狀態。從時間上倒溯到過去,估計在100億到200億年前曾經發生過一樁開天闢地的大事件,即宇宙從一個極其緊緻、極熱的狀態中大爆炸而產生。那麼宇宙在膨脹,時間就在延續,宇宙一旦停止膨脹,那麼時間也就停止。那就是世界末日。時間和空間只能是一個整體,它們之間的夾角只能是零。

  既然宇宙在膨脹,膨脹的速度怎樣?既然有速度,根據我對物理知識的一些瞭解,那麼它必然會有一個參照物,就象光相對假設的以太一樣,我們又要假設什麼呢?《時間簡史》裡面提到:萬物形成之前只是一個點,它們之間的距離為零,爆炸之後膨脹。那可以想象我們也是以相對於我們目前能看到的最遠的地方的物體遠離我們的速度遠離它。

  後來我想到了以前看的那個《穿越時空》,根據《時間簡史》的說法,那麼,我能回到過去嗎?空間和時間就是一個整體。如果我們可以時間旅行,我們回到過去的時間那就是可以實現的。空間和時間是連續的,過去的空間和過去的時間已經成為現在的空間和現在的時間,我們也就是回到了現在。那就是在表達我們從現在回到現在。那就是仙子本身。我無法想象我們過去的某一時刻的時間和空間仍然在某個地方以某種形式存在,它們明顯已延續成了現在。

  《時間簡史》裡試圖把宇宙描述成一個有限但無邊界的空間,它是完全自足的,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它就是存在。可是我們這些常人是不容易理解的。它從另一個角度再給我解釋宇宙的起因,物理、天文、宇宙學和勇氣的前沿被清晰地呈現在《時間簡史》之中。

  在粗略地讀《時間簡史》的時候,開始有個宇宙,後來宇宙消失了,剩下的僅是一點點,然後是爆炸,再然後是延伸,最後是大腦的一片空白。我無法用自己更多的語言來闡述書中的內容,《時間簡史》需要我以後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解讀。在大量的科學麵前,我也啞然了,做為一個大學生,應該全面發展自己,不應該侷限於在一點上,所以我們需要想宇宙大爆炸一樣,把時間和空間利用起來,大學生後才不孤獨。我需要更多的學習,求知的路上不能沒有我。

  我的簡史霍金讀後感2

  史蒂芬霍金誕生於1942年1月8日,這天正是伽利略的300年忌日,而牛頓又恰巧誕生於伽利略逝世的那一年,這似乎暗示著霍金一生的使命。《我的簡史》描述了霍金一生中重要的一些事件和理論成果,用平和易懂的方式,向大家闡述了一位殿堂級物理學家的精神世界。他雖是一名坐在輪椅上的肌肉萎縮症患者,但他所取得的偉大理論成果,卻不會被禁錮在輪椅上,不得不讓人歎服和肅然起敬! 霍金在21歲攻讀博士學位期間,被確診患有不治之症——肌肉萎縮症。他在自傳中描述道:“但是我沒有死,儘管我的未來總被烏雲遮蓋,我非常驚訝的發現我享受生活”。有人說,上帝每關上一扇窗,就會開啟另一主扇窗。而霍金開啟的這扇窗足夠大,和無邊界的宇宙聯絡在一起。他思索的是浩瀚的宇宙:它的起源、結構和本質。他是一位影響世界程序的大科學家,是國際物理學界的超新星,被喻為是“當今的愛因斯坦”。他從研究黑洞出發,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和大爆炸理論,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歸宿。

  《時間簡史》是霍金先生向普通大眾傳播時空理論的一部重要著作,他說:“我希望它成為在機場書店就能買到的那類書”。果不其然,他的《時間簡史》在《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榜列名達到147周之久,在倫敦《泰晤士報》暢銷書榜黎明更是長達237周之久,已被翻譯成40種文字,在世

  界範圍內銷售了超過以前萬冊。雖然霍金先生儘可能用最簡樸生動的語言闡述物理學家對宇宙的瞭解,對萬物理論的掌握,深入簡出地表達其對時空以及宇宙的看法,但許多抽象的概念還是成為了我閱讀的阻礙,以致我還是無法完整準確的理解其中原理,更不敢不懂裝懂歪曲原意。但即使是最粗淺的理解和認識,也足以改變我原有的時空觀念和認知模式。

  霍金先生指出:“時間仍然區域性地增加,但現在已存在可能性:時空被彎曲的這麼厲害,人們可以沿著一條路徑前進,該路徑會將他帶回到他出發之前”。換言之,如果我們可以時間旅行,我們就能夠回到過去的時間。或者我們可以從這個星球到另外一個星球去。我們從現在回到現在?過去的某一時刻的時間和空間仍然在某個地方以某種形式存在,如果我們回到過去採取行為改變重要的發展歷史,那麼世界將向另外一個方向發展?霍金先生的時空理論引出的聯想是絢麗的,是壯闊的。

  在我的理解範圍內,時間是一種過於複雜的概念。可以抽象地把它說成是伴隨在我們身邊的一種物質,儘管它無從捕捉,卻又確實存在。也可以實化成身邊的一切物質,也許你發現不了,但他們確實在被時間改變。明知肯定有東西在周圍影響我們的生活,卻終究看不清究竟是什麼。雖然目前沒有時光機讓我們穿越時空,驗證霍金先生的理論,但我相

  信時間是自身存在的而不是逐漸消逝的,至少我現在這麼認為。

  霍金先生得病以後,體重還不到40公斤,不僅不能夠站立、活動,連說話都是要靠特製的計算機語言系統,講的是帶有金屬腔調的話,其命運無比悲慘。但他用行動給了我們答案。如果說,他的命運是那漆黑的夜空,那麼,因為他堅強的意志,生命變得繁星閃爍,熠熠發光;如果說,他的命運是那乾枯的水井,那麼,因為他堅強的意志,生命變得泉湧不斷,水光接天;如果說,他的命運是那荒寥的沙漠,那麼,因為他堅強的意志,生命變得鬱鬱蔥蔥,生機盎然。

  人生旅途中,會遇到這樣或是那樣的挫折,但是,只要想想霍金,他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都能成為如此偉大的科學家。比起霍金,還有啥困難不能夠克服的呢?我們要堅信,命運由自己掌握,讓我們懷著堅強的信念,拍拍身上的塵土,繼續人生的旅程,追求自已的理想吧。

  我的簡史霍金讀後感3

  毫無疑問,霍金和他的黑洞理論還有《時間簡史》幾乎可以說是無人不知。我自然也是知道的,知道他是天才,成就頗豐,卻命運多舛,與輪椅為伴,等等。但似乎也僅止於此了。標籤式的印象而已。

  而當讀了霍金的自傳《我的簡史》之後,自以為對他有了更深一些的認識,且有一些自己完全個人的感受。當然這些認識亦或感受,僅限於對於他這個人,而絲毫不涉及他的那些宇宙理論,因為,毋庸置疑,以我這點可憐的認知,要讀懂他的理論根本是一件難於上青天的事。

  還有需要說明的.是,在讀《我的簡史》時,我腦子裡總是想起村上春樹的“炸牡蠣理論”。村上說,透過你描述炸牡蠣,你與炸牡蠣的相互關係及距離感會自然得到體現,這追根溯源也等於描述你自己。我認為這個理論同樣適用於霍金的自傳,透過他描述自己的經歷,以及他生活中的其他種種事件、人物和關係,讓我自覺對這個先知般的傳奇人物本身有了更樸素真切的認識。

  天才霍金(甚至有人稱他為“外星人”),原來也有普通人的一面。比如他從小手工就很笨拙,以至於必須和手巧的學友一起才能建造飛機和船模型(我原以為他是什麼都很厲害的)。他雖然在十歲時透過考試進入了學術教育學校,但成績並不拔尖,甚至差一點就從A班降到了B班。他的作業總是非常不整潔,他的老師對他的書寫感到絕望(這一點倒和我很相似,想當年我的機械製圖因為圖面不清潔總也拿不到五分;一想到和天才有同樣的缺點,不禁讓人有些興奮。)更有意思的是,他曾經在大學裡也和許多同齡人一樣以頗為頹廢的態度對待過學業,“傾向於絕對厭倦和覺得沒有任何東西值得努力追求”,假如不是因為突患重病使他“面臨夭折”,從而才有了頓悟似的反省與轉折,他或許也有可能就這樣頹廢一生。

  另外有一件事也值得一提。他當年曾經報考公務員,在透過面試之後還需進行一場筆試,他竟然完全忘記並錯過了這場筆試。他自己看待這事的態度是“沒有成為一名公務員是我的幸運,如果那樣的話,我就無法應付我後來的殘疾所帶來的不便”。我讀了之後則是特別開心:原來霍金這樣的天才也會犯這樣的渾啊,那麼像我這樣有時把重要的會議忘得一乾二淨應該也不算太過分吧。

  如此種種,整一個感覺就是,霍金固然是天才沒錯,可他在很多方面和我們這些平凡大眾其實也差不多。想到天才和我們原來離得並不那麼遙遠,這對於我們這些芸芸眾生而言(至少對於我),絕對是一種鼓勵和安慰。

  如果說,上面講的這些,其實也可以透過別人為他寫的傳記來認識(如果霍金把這些事告訴給傳記作者的話),那麼,還有一些東西,則一定是隻能從霍金自己的描述中去感受,是透過他如何描述而不止是描述什麼帶給讀者的真切體會。

  感觸最深的,則是霍金對於自己兩次婚姻的描述。往往,在傳記(包括自傳)中,關於傳主情感歷程婚姻狀況的描述總會比較特別地引人關注,尤其是如果傳主經歷過婚變,則讀者往往會比較關注其中的是非恩怨,或者說是關注當事人如何敘述其中的是非恩怨。霍金經歷過兩次婚姻,他在《我的簡史》中對兩任妻子及相關情況都作了敘述——

  第一任妻子簡,在霍金患病後與他邂逅,給了他“某種生活的動力”;簡和霍金生育了三個孩子,並因為他殘疾的不斷加重在很大程度上常需獨自應付孩子而備極辛苦;在霍金病情惡化醫生打算放棄搶救後簡堅持治療;後來因為擔心霍金會很快死去簡希望找到並也真的找到一個在霍金死後能養活她和孩子的人(喬納森)並得到霍金認可;最後霍金坦白是因為自己無法接受簡和喬納森日益密切的關係,而與簡分開;霍金與第二任妻子結婚後9個月,簡嫁給喬納森。

  第二任妻子伊萊恩原本是他的護士。婚後,伊萊恩在許多個場合救了他的命。霍金在《我的簡史》中對此有很詳細的描述,比如某次手術,醫生認為太冒險,“但伊萊恩堅持要做”,而該手術救了他的命;另有一次他陷入昏迷,是伊萊恩聽到護理傳喚後使他甦醒,否則“我大概早已死去”。而關於他們離婚,霍金只有很簡短的兩句話:“伊萊恩為這一切危機耗費了大量的情感。我們在2007年離婚。”(據說,曾有媒體報道霍金受伊萊恩虐待,警方因此介入調查,但霍金未予配合。)

  讀了這樣的敘述,內心湧起的是對霍金作為一個男人而不是天才科學家的敬仰。這是一個真正懂得愛與感恩的男人。每一段攜手走過的路都是命運賜予的禮物,每一份曾經付出過的真心都值得感恩。當不得不分開時,充分理解對方的無奈與苦楚。並且,在分開以後,記住對方的好,而絕沒有“惡聲”。這樣的智慧和胸襟,還有仁厚之心,所尊重和成全的,不僅僅是曾經的愛人,也是自己已然走過的那一段人生。也或許,只有這樣境界的男人,才有可能去從事一份心懷宇宙的事業吧。

  霍金對於自己父親的描述,亦可見他的坦誠。在他的筆下,父親是一個性格內向甚至有些古板、對工作嚴謹且異常勤奮、生活非常節儉卻對人異常慷慨的人,支援鼓勵孩子從事科學研究。同時,霍金還寫了自己的父親更“世俗”的一面。他父親希望他報考能賦予他社會體面、風度和社會關係的學校,因為他父親覺得有些能力不如自己的人正是因為擁有風度和社會關係而更加走運,為此還曾憤憤不平。從霍金父親身上我們無疑可以看到身邊很多人、或許也包括我們自己及家人的影子。但如果我們要去書寫自己的父親時,卻未必一定會坦誠地敘述這些。或許不一定會美化,但很大程度上我們有可能會迴避(當然,這裡的“我們”也許應改成“我”,否則,似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之嫌)。

  還有,對於人們提出,許多人買《時間簡史》只是為了放在書架上或咖啡桌上展示而實際並不閱讀,霍金在書中的反應是如此平和淡定,同時又有正常範圍內的那種自信。這些都讓人讀後非常的舒服。

  他在書中對當時著名的天文學家霍伊爾、數學家與物理學赫爾曼以及他的老師或同學或工作夥伴還有幫他出書之人的種種相關事件的描寫,則讓我深深感受到了他有一顆平和、坦白、謙卑、善良之心。當然,還有他的幽默與直爽,在書中亦處處可以體會。

  想要表明的是,雖然一開始就說各種感受並不涉及霍金的理論,但我又不得不講,對於霍金在書中化了較多筆墨去描述的那些科學研究與理論——引力波、黑洞、時間旅行、虛時間、無邊界等等,儘管我幾乎完全看不懂,但並不妨礙我對其中大部分理論由衷地讚賞和熱愛。比如黑洞,我喜歡在很多地方曾經讀到過的它的象徵意義。比如時間旅行,以及與之相關的蟲洞和“祖父悖論”,帶給人無限奇妙的遐想。還有無邊界設想——宇宙的邊界條件是它沒有邊界。僅僅是這樣的表述,已讓我深深感受到哲學和科學交織相融的思辨之美妙。

  而《我的簡史》最讓我讚歎的,則還是其文字之簡潔與清澈。一個天才科學家,描述他奇蹟般的一生,竟用了僅僅不到十萬字。英國《衛報》評論說:“他的簡潔,讓一切顯得更加勇敢而強大。”《自然雜誌》評論:“簡潔優雅,如宇宙星光般的偉人畫像。”我則想說:一切簡潔都緣於偉大,而所有的偉大都最終歸於簡潔。

  不得不提的是,我在這麼寫的時候,心裡又想到了村上的“炸牡蠣理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