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臨眺讀後感700

漢江臨眺讀後感700

  漢江臨眺以淡雅的筆墨描繪了漢江周圍壯麗的景色,表達了詩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如下小編就為大家收集了漢江臨眺讀後感,歡迎閱讀!

  漢江臨眺讀後感700

  這首《漢江臨泛》可謂王維融畫法入詩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語工形肖,一筆勾勒出漢江雄渾壯闊的景色,作為畫幅的背景。泛舟江上,縱目遠望,只見莽莽古楚之地和從湖南方面奔湧而來的“三湘”之水相連線,洶湧漢江入荊江而與長江九派匯聚合流。詩雖未點明漢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漢江橫臥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勢。詩人將不可目擊之景,予以概寫總述,收漠漠平野於紙端,納浩浩江流於畫邊,為整個畫面渲染了氣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以山光水色作為畫幅的遠景。漢江滔滔遠去,好象一直湧流到天地之外去了,兩岸重重青山,迷迷濛濛,時隱時現,若有若無。前句寫出江水的流長邈遠,後句又以蒼茫山色烘托出江勢的浩瀚空闊。詩人著墨極淡,卻給人以偉麗新奇之感,其效果遠勝於重彩濃抹的油畫和色調濃麗的水彩。而其“勝”,就在於畫面的氣韻生動。難怪王世貞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是詩家俊語,卻入畫三昧。”說得很中肯。首聯寫眾水交流,密不間發,此聯開闊空白,疏可走馬,畫面上疏密相間,錯綜有致。

  接著,詩人的筆墨從“天地外”收攏,寫出眼前波瀾壯闊之景:“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這裡,詩人筆法飄逸流動。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動,卻說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動;明明是波濤洶湧,浪拍雲天,卻說成天空也為之搖盪起來。詩人故意用這種動與靜的錯覺,進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勢。“浮”、“動”兩個動詞下得極妙,使詩人筆下之景都動起來了。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山翁,即山簡,晉人。《晉書·山簡傳》說他曾任徵南將軍,鎮守襄陽。當地習氏的園林,風景很好,山簡常到習家池上大醉而歸。詩人要與山簡共謀一醉,流露出對襄陽風物的熱愛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繪之中,充滿了積極樂觀的情緒。

  這首詩給我們展現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調清新、意境優美的水墨山水畫。畫面佈局,遠近相映,疏密相間,加之以簡馭繁,以形寫意,輕筆淡墨,又融情於景,情緒樂觀,這就給人以美的享受。王維同時代的殷璠在《河嶽英靈集》中說:“維詩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此詩很能體現這一特色。

  相關內容

  漢江臨眺(王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註釋

  漢江:即漢水。發源於陝西省寧強縣,經湖北省至漢陽入長江。臨眺:登高望遠。一作臨泛,則是臨流泛舟之意。

  2.楚塞:指襄陽一帶的`漢水,因其在古楚國之北境,故稱楚塞。三湘:湘水合灕水稱灕湘,合蒸水稱蒸湘,合瀟水稱瀟湘,故又稱三湘。此當泛指洞庭湖南北諸流域。

  3.荊門:《水經注·江水》(卷三十四):江水又東歷荊門虎牙之間。荊門在南,上合下開,暗徹山南;有門象虎牙在北,石壁色紅,間有白紋,類牙形,並以物象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今湖北省荊門縣城即在江南岸邊,縣南有荊門山,與北岸之虎牙山隔岸相對。九派:《文選》郭璞《江賦》:流九派乎尋陽。李善注引應劭《漢書》注:江自廬江潯陽分為九。這兩句寫江漢相通之廣,南連三湘,西通荊門,東達九江。

  4.“江流”句:極言漢江的浩淼。

  5.“山色”句寫在江邊眺望遠山,山色若有若無。

  6.郡邑兩句:言水勢浩瀚,波瀾動盪,使人覺得眼前的郡邑好像都漂游浮動起來,遠處的天空似乎也在浮蕩。

  7.山翁:晉代將軍山簡,曾守襄陽。這裡借指當時襄陽的地方長官。

  譯文

  漢水流經楚塞,又接連折入三湘;

  荊門匯合九派支流,與長江相通。

  漢水浩瀚,好像是流到天地之外;

  山色朦朦朧朧,遠在虛無漂緲中。

  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

  水天相接的邊際,波濤激盪滾動。

  襄陽的風景,確實叫人陶醉讚歎;

  我願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