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中的弟子規
企業管理中的弟子規
商海沉浮,驚濤有之,暗礁有之。
大浪淘盡,悲喜自知,冷暖自知。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乘坐的是“諾亞方舟”,可於長風駭浪之上弄潮。誠如每一個員工都期望所在的企業能無堅不摧,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然而,在激烈的市場暗戰中,支撐任何一家企業然不動的根本因素則是管理。一個管理良善的企業,在時間的積澱下,名譽、效益自然接踵而至。那麼,如何成就一個管理得好的企業呢?
目前,市場上企業管理的書籍可謂汗牛充棟,管理模式也亂花漸欲迷人眼。但是流水的模式,鐵打的員工。任何企業管理的改革實質上是在企業內部進行一場全面的心理革命。因此,管理的根本在於對人的塑造,包括人的品格、人際關係的處理。《弟子規》的宗旨就是以德育來塑造人的品格,從而學會為人處世。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其文以孝悌、仁愛、勤謹、信義為核心, 列舉出子女或學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等應有的行為規範。《弟子規》總被定位為兒童讀物,暫且不論其定位。當人類從蠻荒的原野中匍匐而出,每一個人都是在不斷重新塑造的過程中蛻變。在生活中,我們總會因複雜的不可抗力因素,逐漸地被動或主動丟失一些品格,又重新接納一些。然而,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對世界的索取不再能被簡單地滿足,開始對外物無休止的追逐。名譽、金錢、權利好像成為了人類生活的“必需品”,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似乎成為社會的一種“常態”。人類逐漸偏離了最原初的天性,並漸行漸遠。在企業中,也不外如是。因此,管理的第一步就是重遺失的美好品格。
為員工補“情”
“我首先是一個人,然後才是一個商人。”李嘉誠如是說。
在經濟學和管理學的視野中,人性假設的問題一直是爭論的焦點。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對“自利心”的描述奠定了
“經濟人”的假設,即人是為了追求最大經濟利益而工作的。但實際上,影響企業生產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條件,而是人們在工作中不斷形成和實現心中的目標。每一個“經濟人”的前提都是“社會人”。但由於物慾的膨脹,大多數的企業中,往往誇大“經濟人”的特質,而慢慢丟失做為“社會人”的`品格。《弟子規》恰好可以為員工補“情”,使員工成為有理性,且有人情味的“知書達理”的員工。
《弟子規》以“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開篇,奠定了人的情感基調——感恩、誠信、仁愛。
首先,在儒家那裡,德行的根本在孝道。“首孝悌”,古人云“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人立於世的根
本在於父母,我們必須感恩。這樣在進入社會企業後,才會更加勤勉工作,愛企敬業,因為企業就如同父母,給予你事業生命。其次,“事非已,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做人以信為本。我們講一諾千金,承諾所載動的是人性的重量。市場經濟是建立在交換之上,以誠信為基礎的。誠信是一筆無價的財富,可塑造良好的管理環境,帶動經濟效益。最後,“凡是人,皆需愛,天同覆,地同載”,仁愛是企業的向心力。人和是企業制勝的法寶,而人和的支點就是仁愛。沒有比仁愛更能征服人心,凝聚人力了。
你怎樣,企業就怎樣
《利未記》中有這麼一句話:“至聖者說,如果你點亮我的燈,我就點亮你的燈。”
身為管理者,如何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呢?《弟子規》給出答案,員工和企業是相互的。你光明,企業就不會黑暗;你溫暖,企業就不會淡漠。這個“你”,有管理者,有員工。
《弟子規》中說道,“將加人, 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在企業裡,工作就是人與人之間相互的服務。但是,我們卻總習慣於過度關注自身的利益是否得到滿足,而罔顧其他。對管理者而言,主其事曰“管”,治其事曰“理”。而言之,管理者要約束、管轄得合理,且有條理。那麼,管理者對待下屬員工時,就以己之正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就像我們熟知的“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示範效應。管理者的一言一行,對員工都有激勵的效果。《弟子規》又說,“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好的管理者聚攏人心在於德行,員工自然信服。
對員工而言,《弟子規》中講到“見人賢,則思齊”。經濟的快速發展,因為崇尚物慾、貪婪自私,大多數人陷入一種集體無意識的浮和癲狂中。企業是一個團隊,每一個人的行為都會受到他人的影響。所謂“唇亡齒寒”,企業是員工與企業自覺形成的命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每一個員工,都應該以主人翁的精神工作,把“小我”融入到企業的“大我”之中。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說過,“無論在什麼地方工作,都不應該把自己只看成是公司的一名員工——而應該把自己看成公司的主人。”因此,每一個員工實際上是在為自己工作,你怎樣,企業就怎樣。
打造學習型團隊
現代管理大師德魯克說:“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
一些企業成功了,管理者總是習慣性地把其經驗作為普遍適用的管理模式,但實際上企業管理有規律而無固定模式。《弟子規》中總述講“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一般我們總是誤解“學習”的意思,“學習”不但要有“學”更重要的是“習”。大多
數時候,企業總是為學而學,而非為行而學,學以致用才能打造學習型團隊。
從“坐而論道”轉變為“動而論道”,需要知行合一。方太能成為國內家電行業著名的品牌,除了其商業模式的成功外,其總裁茅忠群運用《弟子規》打造了一個學習型團隊,使企業管理在創新上獨樹一幟。方太在中國企業界,首設“孔子堂”,讓員工開展《弟子規》的學習。在方太的企業文化裡,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是寫進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中的,並且“人品”在企業管理中居首位。茅忠群認為,任何一個制度完善的企業,如果價值觀缺失,是無法成為受人尊敬的企業。
任何企業的管理模式都離不開文化的鋪墊,尤其是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弟子規》秉承了儒家的德育管理思想,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首當其衝的第一步。自覺地學習,才能修己安人,若每一個員工從身邊做起,那麼匯聚起來就是一股勢不可當的力量。
方太打造了優秀文化創造性學習與踐行的團隊,使企業不但成為世界一流的企業,更成為受人尊敬的企業。對《弟子規》創造性的學習,改善企業管理環境,一直從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