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慢·慢漁父詞》劉克莊詞作鑑賞
《木蘭花慢·慢漁父詞》劉克莊詞作鑑賞
海濱蓑笠叟,駝背曲,鶴形臞.定不是凡人,古來賢哲,多隱於漁。
任公子,龍伯氏,思量來島大上鉤魚;又說巨吞餌,牽翻員嶠方壺。
磻溪老子雪眉須,肘後有丹書。
被西伯載歸,營丘茅土,牧野檀車。
世間久無是事,問苔磯痴坐待誰歟?
只怕先生渴睡,釣竿指著珊瑚。
劉克莊詞作鑑賞
“漁父”之詠,篇數很多,古往今來,不可勝數。其中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當推唐人張志和的《漁父》(西塞山前白鷺飛)與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其聲情舒緩平和,如行雲流水,表現了作者的如野鶴閒雲,與世無爭。“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其聲情孤傲冷峻,表現了作者的憤世疾俗。然而“出世”也罷,“入世”也罷,他們筆下的“漁父”都是自我形象的外在表現,這一點是共同的。
劉克莊此詞也詠“漁父”,但卻不是給自已畫像。他只是借題發揮,以漫畫式的筆法,小品文式的筆調,對社會現實進行政治諷刺。與張詞、柳詩相比別有一番風趣。無以名之,姑稱其為滑稽家之辭罷。
起句“海濱蓑笠叟”五字,點出地點和人物。
“駝背曲,鶴形臞”二句承上,以三字短聯具體刻畫出“漁父”形象:其背既曲如駝,其軀又瘦似鶴。活脫脫地表現出一干癟老兒,頗有調侃的意味。接著,詞人又鄭重其辭地宣佈道:“定不是凡人,——古來賢哲,多隱於漁!”“任公子,龍伯氏,思量來島大上鉤魚;又說巨吞餌,牽翻員嶠方壺。”任公子是什麼人呢?先秦寓言中之釣於海者也。據說他特製一竿大釣長繩,以五十頭牛為餌,踞坐會稽山頂,投竿東海水中,釣得大魚,切片曬乾,令那浙江以東、蒼梧(山名,即九疑山,在今湖南寧遠縣境)以北廣大地區的居民吃了個夠。
龍伯氏又是什麼人呢?他也是古代神話中之釣於海者也。相傳渤海之東不知其幾億萬里處有五座神山,曰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浮於海面,隨潮水動盪不已。天帝恐其漂往西極,使島上群仙流離失所,就命令十五頭巨輪番負載之。不料龍伯國有巨人一鉤連釣六而去,以致岱輿、員嶠二山竟沉入海底。常言道:“沒有金剛鑽,敢攬瓷器活?”這老兒若非任公子、龍伯氏一流人物,又豈敢到海邊來看上了如海島大的魚要它上鉤?——以此知其“定不是凡人”也。這段詞寫得似莊似謔,能令人肅然起敬,能令公莞爾一笑,精采之至。
上闋已揭出“古之賢哲,多隱於漁”的命題,而歷史上第一個以漁隱名世的賢哲,非西周那位“直鉤釣國”的姜太公莫屬,故拈出他來作為典型。“磻溪老子雪眉須,肘後有丹書。”磻溪,在今陝西寶雞市東南,源出南山茲谷,北流入渭水,相傳是姜太公當年垂釣之處。肘後,是隨身的意思。古人隨身攜帶書籍,每懸於肘後,故云。丹書,即古史傳說中之“天書”,字色赤紅,故名。這二句說太公垂釣磻溪之時,年雖老邁,鬚眉皆白,卻熟諳上古帝王之道,有王佐之術。“被西伯載歸,營丘茅土,牧野檀車。”西伯,即周文王。文王出獵,偶遇太公垂釣於渭北,交談之下,大為敬服,遂“載與俱歸”,立為國師。文王死後,太公輔佐武王,誓師牧野(在今河南淇縣西南),討伐紂王,滅商建周,以開國之功封於營丘(在今山東淄博市北)。三句高度概括了太公一生之出處大節:遭遇文王、伐紂、受封。按太公負不世之才,立非常之勳,位極人臣,名垂青史,其事蹟代表著舊時代知識分子個人價值最完滿的實現;這種實現固有賴於個人的主觀努力,但也離不開文王對他的賞識與重用。“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即此之謂也。因而,作為一個歷史人物的典型形象,在姜太公的身上,積澱了千百年來絕大多數士子們主客觀雙向之夢想與追求。由此,我們不難感受到,詞中所幻想出的這個海濱釣叟無非是歷代寒士們的`化身,他們渴望有朝一日被封建帝王慧眼識英雄,以至飛蕩騰達,為王者師,為王者友。但無情的歷史事實證明,這樣的機會鳳毛麟角,因此,作者一聲斷喝:醒來吧、小心“釣竿拂著珊瑚。”似這等好事,世上已很久不曾有過了,請問您還呆坐在長滿苔蘚之石磯上等候誰哩?只怕等到瞌睡蟲上來,連手中漁竿也拿不穩了,看掃著海里的珊瑚礁罷!寫著寫著,上闋幽默之風又重現了。
本篇的命意,由於作者以“漁父詞”題篇,詞中又從頭到尾都是在嘲弄一位妄想做姜太公第二的海濱釣叟,粗讀之下,很容易使人得出其諷刺物件即為此漁翁所代表的懷才不遇人物的結論。這不能不說是一中錯覺。其實,“世間久無是事”即點明,它的矛頭,分明是衝著當代乃至前世不知多少代以來一切高高在上、不思求賢的封建統治者們來的。以積極的浪漫主義的形式表現一定批判性的現實主義的內容,滑稽家之辭不同於尋常打油之辭,於此詞可知。